我喜欢黑白摄影,我会一直拍到买不到黑白胶片的那天
发起人:鱼的泪  回复数:1   浏览数:1765   最后更新:2010/06/02 17:30:09 by 鱼的泪
[楼主] 理论车间 2010-06-02 17:30:08
1-问:是不是这里说的“艺术”不是美术馆里摆着的艺术了?答:可以这么说。可以说,海德格尔-德里达-阿甘本这一二十世纪艺术哲学三角是在要我们回到那个更始源、更原创的艺术里去;正在做艺术的艺术家也应该回到那里去。也许,我们应该建议艺术家轻易不要用“艺术”这个词,因为他们实际上难以担当这个词的所指。

这个二十世纪的H-D-A艺术哲学框架的确是很造反的,它据阿甘本说,是造了最近二百年的美学的反。它再次重申了艺术活动的普遍性:它不是关于艺术家个人的民俗/身价特殊性和他们自己的sensational式的me-ism的了。艺术实际上在这里应被理解为一个没有主语或只拿it当主语的动词了:艺术家是要将我们带到那种艺术发生到我们头上的状态。艺术绝对不在艺术家的手艺里,这种手艺只是一个中间过渡。

这还是一种平等主义态度。艺术家只是瑜伽教师那样的角色。人人都在通向“艺术”的道路上。美术馆里摆着的艺术,只是劳动分工的产物,带着社会异化,也有待观众目光对它的拯救。

2-问:你自己观看艺术品的方式会影响你对艺术品的评价甚至艺术哲学立场?答:在我们今天讲的“艺术”的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回答:不应该。

在这个三角里,审美过程被认为是艺术在现代社会进一步被异化的过程,对那个有趣味的人的眼光的特权地位的设定,是康德以来的美学中最应被批判的一点。

我们平时在哲学或艺术探讨中常见到哲学家或艺术家在那里说自己如何被某些艺术作品感动,要将他自己的偏私的艺术价值判断偷运进来。

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考虑到我们个人对艺术品的经验会影响我们对“艺术”的追溯,个人审美经验和审美过程应该被隔离。

我们应该问:我们到伟大艺术品中仅仅是为了求得几分钟的审美愉悦?

资本主义国家景观装置里,世界被博物馆化,艺术作品成为它的权力意志的注脚,最伟大的艺术品也有待我们去解放。我们的个人审美是很边角的事儿。哲学式地思考艺术品及其本源,才是正途。艺术家在[这事上头没有任何特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