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链接”数字艺术的再次亮相

香港国际艺术展10将于2010 年5 月27至30日第三度重临香江,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届时城中将会有多个极具分量的艺术拍卖会同期进行。香港国际艺术展10(ART HK 10)展品将包括鼎鼎大名的国际艺术家如Damien Hirst、毕加索(Pablo Picasso)以及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其他展品还包括当代顶尖华人艺术家徐冰及张晓刚等的力作,而全球各地的艺坛新星也同样能够借此机会展示其个人实力。


Liu-Ye(刘野)---Teresa-Teng-






艺术策展人俞可撰写前言被指抄袭
2009-5-9 0:19:39 作者:深圳艺术网 综合新闻
编辑按:最近,由一条关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校刊的执行主编俞可2006年为艺术家汪建伟策划的展览上,所撰写的前言被疑指为抄袭一诗批人陈超1993年所撰写的一篇名为《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的文章。
前后比较,确有很多关键性雷同之处,深圳艺术网认为,学术评论过程中,相互借鉴与应用是一件很正常或可取的方式,但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近些年处于一种出奇的火与过分地热,所以,很多艺术家、策划人、评论家也顾不上认真做学问,而忙于一切应酬和应付之中,甚至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为了眼前的自我利益而丧失了文化人的良知。造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
我们倒不是就肯定俞可先生或者汪建伟先生就是那样的人,但是从这样的问题他必然让我们联想到了这一切。呜呼!君不见我们国家的抄袭门事件不是在经常发生吗?
本网不做观点断定,希望大家在后面评论发言。
忠实于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可变性,在作品中更自觉地涉入沉思和互否的因素。他将自我置于与具体生存情境对称的立足点上,冷静、细密、准确地进行体悟和命名,探究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构建开放而丰富的问题情境,并且在这种联系与问题情境中,寻找更独特、更具“现场感”的阐释角度。如此,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就更现场化,他本人与现实的关系也更富于互动性。于是表层的感性外观与深层的意蕴有机交融,使有限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领域中。汪建伟的影像艺术无法还原为“日常事物”,但也不是空洞的形而上意念的“现实”,而是充满着“异质混成”感的视像现实”
这是是当代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俞可策划的在重庆坦克仓库的汪的展览《异质现场》前言
http://cn.cl2000.com/news/newsshow.php?id=51221
这种写作要求诗人抑制单向自我的抒情姿势,忠实于成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可变性,在诗中更自觉地涉入追问、沉思和反讽、互否因素。诗人将自我置于与具体生存情境对称的立足点上,冷静、细密、求实地进行分析和命名,探究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呈现其各种可能性。这里诗性的沉思不同于人文学科要求的明晰和判然。它是或然的,它不“解答”问题,而是经由诗歌话语的观照,捍卫住问题的复杂性,使之保持活力,以不被权利话语和“技术时代”所简化和抹杀。与此相应的修辞法和结构法是互否。它使诗歌中不同意向间发生摩擦、盘诘,结构内部设置不同的“声部”,在更为复杂的语境里,呈现经验世界的整体性,最终实现诗歌更高意义上的自足。这样的诗当然是有难度的,但值得一试。它要求诗人不仅要有修辞想像力同时也要有“历史想像力”。
这是来自天涯社区天涯诗会版的一篇诗歌评论文字,写于1993年2月1日至5日,《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oem/1/119484.shtml
联接:“异质现场”汪建伟最新影像艺术展
2009-5-9 0:19:39 作者:深圳艺术网 综合新闻
编辑按:最近,由一条关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校刊的执行主编俞可2006年为艺术家汪建伟策划的展览上,所撰写的前言被疑指为抄袭一诗批人陈超1993年所撰写的一篇名为《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的文章。
前后比较,确有很多关键性雷同之处,深圳艺术网认为,学术评论过程中,相互借鉴与应用是一件很正常或可取的方式,但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近些年处于一种出奇的火与过分地热,所以,很多艺术家、策划人、评论家也顾不上认真做学问,而忙于一切应酬和应付之中,甚至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为了眼前的自我利益而丧失了文化人的良知。造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
我们倒不是就肯定俞可先生或者汪建伟先生就是那样的人,但是从这样的问题他必然让我们联想到了这一切。呜呼!君不见我们国家的抄袭门事件不是在经常发生吗?
本网不做观点断定,希望大家在后面评论发言。
忠实于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可变性,在作品中更自觉地涉入沉思和互否的因素。他将自我置于与具体生存情境对称的立足点上,冷静、细密、准确地进行体悟和命名,探究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构建开放而丰富的问题情境,并且在这种联系与问题情境中,寻找更独特、更具“现场感”的阐释角度。如此,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就更现场化,他本人与现实的关系也更富于互动性。于是表层的感性外观与深层的意蕴有机交融,使有限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领域中。汪建伟的影像艺术无法还原为“日常事物”,但也不是空洞的形而上意念的“现实”,而是充满着“异质混成”感的视像现实”
这是是当代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俞可策划的在重庆坦克仓库的汪的展览《异质现场》前言
http://cn.cl2000.com/news/newsshow.php?id=51221
这种写作要求诗人抑制单向自我的抒情姿势,忠实于成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可变性,在诗中更自觉地涉入追问、沉思和反讽、互否因素。诗人将自我置于与具体生存情境对称的立足点上,冷静、细密、求实地进行分析和命名,探究深层经验的多重内涵,呈现其各种可能性。这里诗性的沉思不同于人文学科要求的明晰和判然。它是或然的,它不“解答”问题,而是经由诗歌话语的观照,捍卫住问题的复杂性,使之保持活力,以不被权利话语和“技术时代”所简化和抹杀。与此相应的修辞法和结构法是互否。它使诗歌中不同意向间发生摩擦、盘诘,结构内部设置不同的“声部”,在更为复杂的语境里,呈现经验世界的整体性,最终实现诗歌更高意义上的自足。这样的诗当然是有难度的,但值得一试。它要求诗人不仅要有修辞想像力同时也要有“历史想像力”。
这是来自天涯社区天涯诗会版的一篇诗歌评论文字,写于1993年2月1日至5日,《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poem/1/119484.shtml
联接:“异质现场”汪建伟最新影像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