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国传统园林教学与实践成果
濯缨水阁



《七律》




城市山林










罗汉床



下文转载自:《装饰》09.10期

“城市山林”——我的几件家具陈设
"Urban forest" - my several pieces of furniture, furnishings
摘要:造园或造物实为自我塑造或人格建构,这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存在状态下人与园关系中的本质和精华。就创作方式和手法而言,作品中采取了“就地取材”的主动错置和误读的方式,它源于生态学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在意义的层面上,作品一方面在于对“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对“和谐”的社会现实的追问,真正的“和”的观念和智慧是“和而不同”;另一方面在于对当下环境问题包括其中的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人格建构 就地取材 和而不同 场所精神
一、缘起
近些年,由于一直在学校里担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因而每年都会和学生一起到江南看看园子,即使不带学生去,自己时常也是要去的。我所真真留恋者,不在寸山片石,而在江南园林中人居于园的中国文人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状态。江南园林多为文人住宅,他们在建造这些有限的物质实体空间的同时,将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等融入其中,所谓“芥子纳虚弥”《维摩经·不可思议品》,环境最终成为其人格建构的具体呈现。古代文人在以心造园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我。人居于园的理想化、艺术化生活状态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代文人最终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在不知不觉间江南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网师园、留园、艺圃,无锡的寄畅园,已成为我这样一个珠玑碌碌的都市人精神家园的最后留守地。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只知道当自己在对世俗的一切都失望和放弃的时候,这些园子却可以让我得到内心的宁静,虽还不至于“摄招魂梦”、“颠倒情思”《幽梦影》,但足以让我蕴思自守却不是妄言……因而时时想着那一方园林。却无力购筑。名士李渔虽言:“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盲之癖”《闲情偶寄》,但或为从事专业之故,或是我还尚未完全开始老去,没有身体力行的自我安慰和妄想是我无法接受的。身困居陋而心驰意纵,心驰意纵于那样一种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状态。造园或造物实为自我塑造或人格建构,这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存在状态下人与园关系中的本质和精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我在老祖宗的文字里读出来“化物游心”的智慧,无地不可筑园但尚可造物,无池不可植荷但尚可制荷,因此我决定身体力行。我选择了古代文人书房家具陈设作为造物原型,玫瑰椅、灯挂椅、茶几、书案、罗汉床、挂屏、花几,再做几组荷花,是要营造那源于中国古代文人以心造园的文化传统而又基于当下个人现实生存经验的当代“城市山林”。
二、再造
源于传统而又基于当下个人的现实生存经验,使得“城市山林”系列的造物过程成为一个“再造”的过程:原型是传统的,并且秉承着以心造园的文化传统,但造物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却面目全非。当代造物中传统的文脉和生机并非今日对于昨日的复制,复制本质上其实是空洞和贫乏,因为复制的传统对于当下而言首先使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身陷虚假的文化语境当中,而屏蔽了面对现实的力量,并在无从谈起中变得不知所措,这有些类似于刻舟求剑。实际上就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所谓传统的文脉和生机仅仅可能呈现在自我之中,呈现在此刻,与此时此刻个人生命的冲动和理想发生关系,任何与生命个体的现实生存经验断裂的所谓传统,都业已腐朽。我采取了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产品“就地取材”地主动错置和误读式的创造和再生方式,这种方式进而决定了造物的具体材料及其结构方式。当代生活方式中日常的金属洁具、厨具以及水暖管件被组合在一起,构筑了另一番别有情趣的“城市山林”。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造物方式是当下的现实所决定的,并且这种造物方式直接与个体的现实生存经验相关。
其实,这种“就地取材”的主动错置和误读的方式不仅仅是基于当下现实的后现代思维亦或解构主义,它还在演绎着漫长的人类造物文明中的一个潜在规律,我在《少数民族环境艺术概论》一书中将其诠释为人类造物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所展现的文化根性,这种人类造物的的文化根性源于生态学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譬如蒙古族建造的便于拆装移动的蒙古包,本质上取决于其适应环境所采取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城市山林”系列首先就是基于当下城市的环境现实,其作为人口、生产力、物质资源同时也是污染源和废弃物高度集中的一种环境现实,并将这种环境现实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代工业批量复制日用品进行主动错置和误读式的创造和再生,以全新的面貌揭示了人类造物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所展现的文化根性这一规律。
三、意义
和而不同
“城市山林”系列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构和重构其所身处的当下这个日渐充裕繁华的物质世界,这种看似出人意料的方式其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和智慧。在“城市山林”系列中,这种悠久而深刻的观念和智慧以一种机智并略带反讽的后现代表情打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一系列既定的(显在的和潜在的)逻辑、程式、规则、默契等构成的理性计算所规定的这个由僵化刻板的日常生活所充斥的世界,而向刚刚能够丰衣足食并想找点乐子的中国人展现了一片植根于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世界:不锈钢水龙头所构成的椅子扶手;淋浴器所构成的椅子靠背;厨房里的锅盖做的荷叶;浴室里淋浴花洒做的荷花和莲蓬;水暖管件和不锈钢水盆制造的罗汉床及其上内置电脑的炕桌;以及那两个怪模怪样的锅炉液面指示计和波纹补偿器构造的书案等等。各种在人们日常思维定势里不相同不相干的东西“和”在一起生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这种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现代工业批量复制日用品的信手取用,实际上提示了真正的“和”的观念和智慧是“和而不同”,它强调构成共同体的各个元素必然保持自己的特征、个性、独立、尊严和自由。
在上述意义上,“城市山林”系列亦是向早在中国魏晋时就已彰显的超逸放达的人文精神致意。这种致意体现在其率性而富有灵气的构造方式、狂放张扬的“全金属外壳”和直接表达结构的真实自然的形式及其所蕴涵的放达的内在观念和气质上。这种可以上溯至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由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彰显于中国漫长而压抑的思想史。“蔑礼法而崇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放达”是超越算计而返还纯真,“自然”是抛弃压抑而回归人性,这种生命内省和自在的功夫是一门深渊的学问,是中国文化传统真正的价值所在:深深地进入自己,了解自己,而能够对自己这样一个生命真有办法,才可避免和超越了不智与下等。这种生命觉醒后的超逸和放达在“城市山林”系列中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其沉静而犀利的面容。
“城市山林”系列中那些穿透书本的凶狠利刃以及“濠濮观鱼”的生命个体乐趣又透露了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徘徊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文化宿命。“城市山林”系列中那些凶狠的利刃无情地穿透了书本和文字、体统和斯文、历史和现实,一个民族人性光辉的一面长期被压抑与扭曲时,人性本身连同其社会、历史、哲学、艺术、文化都可以成为幌子、摆设、手段、工具、说辞乃至这个民族自残的利刃。中国园林艺术中一再被提及的源自《庄子·秋水》“濠濮观鱼”的典故在“城市山林”系列中被续写,而“鱼”不在“濠濮间”,却是身处钢铁玻璃所构成的冰冷压抑的现实。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当置身于传统之中进行思考,“城市山林”系列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实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声音诉说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宿命。
场所精神
“城市山林”作为一个作品系列,其关注点除了家具装置作品本身的意义之外,更将创作的范围延伸至我们周遭的空间环境场所之中,形成了一组名为“遗产”的数码摄影,由锅盖和淋浴花洒“物化”或“异化”而成的“荷花”与极具中国当下感的建筑空间环境场所相遇,与场所原有的秩序和内容相互作用产生对话,犹如在原有不同的化学试剂中滴入硫酸产生剧烈的反应并由此生成新的意义。这种方法来自作者长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其与人精神层面的关系。在SARS肆虐的2003年,作者曾撰文《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格和精神健康》(见《美术观察》2003年12月期)呼吁关注建筑环境的人格和精神健康问题。在物质积累日渐丰裕的今日,物质积累背后的文化价值却日渐异化、苍白和腐朽,建筑环境中的传统道德、伦理、社会公正、民族文化认同都被扭曲或剥离,场所精神日渐沦丧。其实作者创作中的核心是追问一个以精神自由为代价的唯物社会的问题:今日中国的物质膨胀在其自身历史轨迹中、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处于什么层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怎样继承着祖先的“遗产”而又将会给后人留下一份什么样的“遗产”,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这份“遗产”自身的本质究竟如何,它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是否是存在缺陷的。
[1] 王泽猛 季熊《文人园居文化探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装饰》2008年4期.
[2] 方晓风《建筑风语》,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8月.
[3]童寯《江南园林志》.
[4] 周浩明《中国古代时空观与园林空间艺术》,《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青年论文集》,1995.
[5]陈鑫《苏州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的空间审美功能》《装饰》2009年2期.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下文转载自:东方艺术财经08.11期

“蔑礼法而崇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
——刘向华“城市山林”的当代物语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却往往又是嘈杂的,如同人世的逐求可能同时亦意味着作茧自缚一般;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超乎功利之外的宇宙间和人性中本真的淡泊、自在与阔大。城市和山林两个词所构成的这样一个二律悖反式短语意味着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几乎是信手拈来的结合、融合,并最终达到真实的和谐的状态,这种轻松自然的、和而不同的方式及其所营造的自在的和谐状态正是刘向华的“城市山林”系列家俱装置向人们所展现的。
在美术院校一直从事着中国传统园林及民族环境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刘向华亦身处嘈杂的城市,并怀着一份城市山林的梦想。中国造园一脉相承的出发点也可谓核心观念就是促使人与自然的亲和,即中华文化传统的“合和”观。文化传统决定着传统文化(具体样态和形式),刘向华的“城市山林”系列家俱装置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样态和内容)的重新审视和诠释,更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深入疑辨与反思的结果......



《七律》




城市山林










罗汉床



下文转载自:《装饰》09.10期

“城市山林”——我的几件家具陈设
"Urban forest" - my several pieces of furniture, furnishings
摘要:造园或造物实为自我塑造或人格建构,这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存在状态下人与园关系中的本质和精华。就创作方式和手法而言,作品中采取了“就地取材”的主动错置和误读的方式,它源于生态学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在意义的层面上,作品一方面在于对“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对“和谐”的社会现实的追问,真正的“和”的观念和智慧是“和而不同”;另一方面在于对当下环境问题包括其中的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人格建构 就地取材 和而不同 场所精神
一、缘起
近些年,由于一直在学校里担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因而每年都会和学生一起到江南看看园子,即使不带学生去,自己时常也是要去的。我所真真留恋者,不在寸山片石,而在江南园林中人居于园的中国文人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状态。江南园林多为文人住宅,他们在建造这些有限的物质实体空间的同时,将自己的世界观、审美观、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等融入其中,所谓“芥子纳虚弥”《维摩经·不可思议品》,环境最终成为其人格建构的具体呈现。古代文人在以心造园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我。人居于园的理想化、艺术化生活状态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代文人最终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在不知不觉间江南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网师园、留园、艺圃,无锡的寄畅园,已成为我这样一个珠玑碌碌的都市人精神家园的最后留守地。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只知道当自己在对世俗的一切都失望和放弃的时候,这些园子却可以让我得到内心的宁静,虽还不至于“摄招魂梦”、“颠倒情思”《幽梦影》,但足以让我蕴思自守却不是妄言……因而时时想着那一方园林。却无力购筑。名士李渔虽言:“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盲之癖”《闲情偶寄》,但或为从事专业之故,或是我还尚未完全开始老去,没有身体力行的自我安慰和妄想是我无法接受的。身困居陋而心驰意纵,心驰意纵于那样一种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状态。造园或造物实为自我塑造或人格建构,这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时存在状态下人与园关系中的本质和精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我在老祖宗的文字里读出来“化物游心”的智慧,无地不可筑园但尚可造物,无池不可植荷但尚可制荷,因此我决定身体力行。我选择了古代文人书房家具陈设作为造物原型,玫瑰椅、灯挂椅、茶几、书案、罗汉床、挂屏、花几,再做几组荷花,是要营造那源于中国古代文人以心造园的文化传统而又基于当下个人现实生存经验的当代“城市山林”。
二、再造
源于传统而又基于当下个人的现实生存经验,使得“城市山林”系列的造物过程成为一个“再造”的过程:原型是传统的,并且秉承着以心造园的文化传统,但造物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却面目全非。当代造物中传统的文脉和生机并非今日对于昨日的复制,复制本质上其实是空洞和贫乏,因为复制的传统对于当下而言首先使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身陷虚假的文化语境当中,而屏蔽了面对现实的力量,并在无从谈起中变得不知所措,这有些类似于刻舟求剑。实际上就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所谓传统的文脉和生机仅仅可能呈现在自我之中,呈现在此刻,与此时此刻个人生命的冲动和理想发生关系,任何与生命个体的现实生存经验断裂的所谓传统,都业已腐朽。我采取了一种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产品“就地取材”地主动错置和误读式的创造和再生方式,这种方式进而决定了造物的具体材料及其结构方式。当代生活方式中日常的金属洁具、厨具以及水暖管件被组合在一起,构筑了另一番别有情趣的“城市山林”。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造物方式是当下的现实所决定的,并且这种造物方式直接与个体的现实生存经验相关。
其实,这种“就地取材”的主动错置和误读的方式不仅仅是基于当下现实的后现代思维亦或解构主义,它还在演绎着漫长的人类造物文明中的一个潜在规律,我在《少数民族环境艺术概论》一书中将其诠释为人类造物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所展现的文化根性,这种人类造物的的文化根性源于生态学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譬如蒙古族建造的便于拆装移动的蒙古包,本质上取决于其适应环境所采取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城市山林”系列首先就是基于当下城市的环境现实,其作为人口、生产力、物质资源同时也是污染源和废弃物高度集中的一种环境现实,并将这种环境现实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代工业批量复制日用品进行主动错置和误读式的创造和再生,以全新的面貌揭示了人类造物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所展现的文化根性这一规律。
三、意义
和而不同
“城市山林”系列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构和重构其所身处的当下这个日渐充裕繁华的物质世界,这种看似出人意料的方式其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和智慧。在“城市山林”系列中,这种悠久而深刻的观念和智慧以一种机智并略带反讽的后现代表情打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一系列既定的(显在的和潜在的)逻辑、程式、规则、默契等构成的理性计算所规定的这个由僵化刻板的日常生活所充斥的世界,而向刚刚能够丰衣足食并想找点乐子的中国人展现了一片植根于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世界:不锈钢水龙头所构成的椅子扶手;淋浴器所构成的椅子靠背;厨房里的锅盖做的荷叶;浴室里淋浴花洒做的荷花和莲蓬;水暖管件和不锈钢水盆制造的罗汉床及其上内置电脑的炕桌;以及那两个怪模怪样的锅炉液面指示计和波纹补偿器构造的书案等等。各种在人们日常思维定势里不相同不相干的东西“和”在一起生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这种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现代工业批量复制日用品的信手取用,实际上提示了真正的“和”的观念和智慧是“和而不同”,它强调构成共同体的各个元素必然保持自己的特征、个性、独立、尊严和自由。
在上述意义上,“城市山林”系列亦是向早在中国魏晋时就已彰显的超逸放达的人文精神致意。这种致意体现在其率性而富有灵气的构造方式、狂放张扬的“全金属外壳”和直接表达结构的真实自然的形式及其所蕴涵的放达的内在观念和气质上。这种可以上溯至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由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彰显于中国漫长而压抑的思想史。“蔑礼法而崇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放达”是超越算计而返还纯真,“自然”是抛弃压抑而回归人性,这种生命内省和自在的功夫是一门深渊的学问,是中国文化传统真正的价值所在:深深地进入自己,了解自己,而能够对自己这样一个生命真有办法,才可避免和超越了不智与下等。这种生命觉醒后的超逸和放达在“城市山林”系列中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其沉静而犀利的面容。
“城市山林”系列中那些穿透书本的凶狠利刃以及“濠濮观鱼”的生命个体乐趣又透露了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徘徊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文化宿命。“城市山林”系列中那些凶狠的利刃无情地穿透了书本和文字、体统和斯文、历史和现实,一个民族人性光辉的一面长期被压抑与扭曲时,人性本身连同其社会、历史、哲学、艺术、文化都可以成为幌子、摆设、手段、工具、说辞乃至这个民族自残的利刃。中国园林艺术中一再被提及的源自《庄子·秋水》“濠濮观鱼”的典故在“城市山林”系列中被续写,而“鱼”不在“濠濮间”,却是身处钢铁玻璃所构成的冰冷压抑的现实。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当置身于传统之中进行思考,“城市山林”系列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实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声音诉说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宿命。
场所精神
“城市山林”作为一个作品系列,其关注点除了家具装置作品本身的意义之外,更将创作的范围延伸至我们周遭的空间环境场所之中,形成了一组名为“遗产”的数码摄影,由锅盖和淋浴花洒“物化”或“异化”而成的“荷花”与极具中国当下感的建筑空间环境场所相遇,与场所原有的秩序和内容相互作用产生对话,犹如在原有不同的化学试剂中滴入硫酸产生剧烈的反应并由此生成新的意义。这种方法来自作者长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其与人精神层面的关系。在SARS肆虐的2003年,作者曾撰文《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格和精神健康》(见《美术观察》2003年12月期)呼吁关注建筑环境的人格和精神健康问题。在物质积累日渐丰裕的今日,物质积累背后的文化价值却日渐异化、苍白和腐朽,建筑环境中的传统道德、伦理、社会公正、民族文化认同都被扭曲或剥离,场所精神日渐沦丧。其实作者创作中的核心是追问一个以精神自由为代价的唯物社会的问题:今日中国的物质膨胀在其自身历史轨迹中、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处于什么层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怎样继承着祖先的“遗产”而又将会给后人留下一份什么样的“遗产”,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这份“遗产”自身的本质究竟如何,它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是否是存在缺陷的。
[1] 王泽猛 季熊《文人园居文化探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装饰》2008年4期.
[2] 方晓风《建筑风语》,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8月.
[3]童寯《江南园林志》.
[4] 周浩明《中国古代时空观与园林空间艺术》,《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青年论文集》,1995.
[5]陈鑫《苏州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的空间审美功能》《装饰》2009年2期.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下文转载自:东方艺术财经08.11期

“蔑礼法而崇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
——刘向华“城市山林”的当代物语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却往往又是嘈杂的,如同人世的逐求可能同时亦意味着作茧自缚一般;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超乎功利之外的宇宙间和人性中本真的淡泊、自在与阔大。城市和山林两个词所构成的这样一个二律悖反式短语意味着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几乎是信手拈来的结合、融合,并最终达到真实的和谐的状态,这种轻松自然的、和而不同的方式及其所营造的自在的和谐状态正是刘向华的“城市山林”系列家俱装置向人们所展现的。
在美术院校一直从事着中国传统园林及民族环境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刘向华亦身处嘈杂的城市,并怀着一份城市山林的梦想。中国造园一脉相承的出发点也可谓核心观念就是促使人与自然的亲和,即中华文化传统的“合和”观。文化传统决定着传统文化(具体样态和形式),刘向华的“城市山林”系列家俱装置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样态和内容)的重新审视和诠释,更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深入疑辨与反思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