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7 艺文中国—隋建国
发起人:魏叔叔  回复数:1   浏览数:2487   最后更新:2010/04/28 10:10:36 by guest
[楼主] 猜石头 2010-04-20 12:52:36
【猜火车独立影像论坛】5月23日禾家作品《大地》放映及导演交流





【活动安排】
时间:2010年5月23日(周日)
14:00—15:14 放映 《大地》 ( 剧情片 | 英文字幕 | 片长74分钟)
15:15– 16:15 导演禾家到场交流
地点:猜火车文化沙龙(方家胡同46号院C1)
电话:64060658

免费 Free Entrance

【故事简介】



一位父亲决定将一些照片送到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遇到了照片上的人……照片上的小孩长大了,照片上的老人不在了,照片上曾经的水井也干涸了,村里有了自来水……傍晚时,大家一起在村口吃饭,是一位老人的喜丧……一代来,一代去,大地永存。

【导演介绍】
禾 家(生日1981年12月),现居北京,毕业于英国桑德兰大学NEW MEDIA PRODUCTION专业,在英国期间拍摄关于南美洲流浪乐队的纪录片《APU》。


回国之后一直担任 “绿色和平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 摄影师。
2009年凭借导演处女作《大地》获得第3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影片评论】

一枚珍宝。取消戏剧冲突和价值判断,代之以细腻真实的生活化气质,导演禾家用这部处女作引领我们走进一个遥远的少数民族群落。一个陌生人造访村寨,为村民送来三年前在此拍摄的照片。清新,如漫步于周日的午后。

一名长者离开城市,前往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小山村。中国年轻导演兼摄影师禾家用敏锐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所见所闻。
他来这里,是为了送上三年前儿子为村民拍摄的照片。摄影机跟随老者拜访一户户人家,带来凝固于方寸间的过往。没有大悲大喜,拿到照片的人一脸恬淡,那迷人而生动。《大地》缓缓地讲着,不温不火,观众终于抛开对戏剧性情节的期待,尽享眼前一派宁谧的田园风光。而照片的来龙去脉,一直是个谜。

一个人,从个体的角度平静地关照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少即多”来形容这部成熟、坚定,充满人文情怀的影片。只有在影片结尾,一场村宴勾勒出小山村质朴的全貌,我们终于得以见识一张张照片,还有上面栩栩如生的脸。倘若没有前面的铺垫,这些照片或许只是陈词滥调。影片的深度,由此宕开。

《大地》用影像为我们呈现了人文精神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完好保存下来,这也是除电影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大地》因此被授奖。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Gerwin Tamsma

MSN:caihuoche@live.cn
我们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huocheba
我们的豆瓣主办方:http://www.douban.com/host/caihuoche/
好戏网专区:http://www.mask9.com/f/chc

地址详情:
1.雍和宫方向(北二环雍和宫桥)往南,国子监南边的第一条胡同就是方家胡同,进方家胡同步行大约300米左手边的46号大院。
2. 方家胡同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上,安定门和交道口中间。从这两个地方走的路程差不多。见到方家胡同进来大约200米右手边的46号大院。
地铁:
1.二号线地铁安定门站东北口出,向南走,国子监南的第一个胡同为方家胡同。
2.五号线地铁北新桥站A口出,向北走,大约200米左手边就会看到方家胡同。
开车:
方家胡同为单行道,方向为西向东。需要从交道口方向向北,过了交道口路口之后的第一个红绿灯右边的胡同就是方家胡同。





[沙发:1楼] guest 2010-04-24 04:07:33
纪实频道《眼界》栏目 编导 曹斓
    
    在纪实频道19楼的小会议室里观看过好多部得奖的纪录片或纪录影片,但2月25日下午观看的纪录电影《大地》,这些天来却经常出现在我的思绪里。我知道,它吸引我的并不是仅仅因为它在国外获奖,而是它以极其简单的叙事方式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这部纪录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言语不多的父亲,大约50多岁。
    
     影片开始是父亲开着车,一路上边走边问过路的人,他要去的那个山村怎么走?画面上一条环山路,一部车,显得冗长而寂寞,我期待着后面故事的峰回路转。
    
     这位父亲最终来到了一个高远偏僻的山村。三年前,他的儿子来过这里。父亲此行的目的是替儿子来送照片。父亲手中的这些照片都是儿子在这个村子拍摄的。当年照片中的一位女孩给这位父亲带路,把一张张照片送到村民的家里,每个人看到照片后的情绪都是惊喜和激动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而这个时候,父亲只是静静地在旁边轻轻地问一句:“这是我儿子给你们照的,你们还记得吗”?淳朴的村民们都回答:记得,记得。临走时,村民们都会感激地说声谢谢。可是,自始自终我没有听到有哪位村民问过这位父亲,您的儿子现在在哪里?他过得还好吗?直到影片结束,儿子都没有出现。
    
     三年前,这位父亲的儿子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山村?为什么要拍下这些照片?而父亲送来的到底是怎样一些照片?而每张照片都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这些问题,影片有的是没有及时交代,有的是最终都没有交代。但这些疑问在我心里却不自觉地排成了一个长长的悬念。
    
    突然,一组似乎与父亲送照片不相干的一组画面出现: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出现在画面中,她一个人在路上跑着,忽然停下来,惊恐地看着身后。然后又走了几步,她身边出现了一条大狗。这个时候,送照片的父亲出现了,原来是这位父亲站在小姑娘身后的不远处,小姑娘再看了“父亲”一眼,然后回过头她一下抱住身边那条大狗的脖子,不再害怕,温顺的大狗似乎从来就是她的大朋友。紧接着,音乐猛然而起,像是教堂里的吟唱赞美诗,一组照片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特写、全景、中景、近景,圣洁的音乐,烘托着照片上的那些山村孩子可爱的脸庞和老人慈祥的面容。那一刻,恰似有一股清泉从我心底喷涌而出,我的心像是被什么碰触了一下,泪水顿时盈满眼眶……
    
     至今都说不清,我是被照片上那些孩子的表情触动了,还是被影片中这位有些木讷的父亲感动了,抑或是被那位一直在片中都没有出现和交代过的儿子揪了心。总之,我被《大地》感动了。
    
     《大地》的导演禾家是一位留学英国的青年导演,之前,我没有看过他的任何片子,但整个影片深沉的基调和含蓄的表达风格,使我感受到了这部纪录影片的与众不同。导演介绍说,这部片子纯粹是他成长过程的一种个人化表达。其中我没看懂的那个惊恐的小姑娘与父亲的一组画面,他放在影片中其实是有喻意的,原来他是想以此来表达自己与父亲关系的一种变化。在他出国前,他与父亲的关系一度出现过紧张。这也使我想到导演在三年后,也就是他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为什么会选择父亲去为他送出当年所拍的那些照片。而影片中,父亲的出现几乎都是侧面和背影,这是不是导演寓意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曾经的一种微妙关系呢?而影片中,父亲最后一次出现,也是父亲在影片中唯一的正面出现,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这对父子关系最终的一种合解?抑或是彼此如今敢于正视的一种态度呢? 如果不是导演对影片的自我解读,我恐怕想不到那么深,想不到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与父亲之间曾经发生过的那一切……
    
     作为纪录影片,《大地》深深吸引我的还是导演对影片诗意的表达。一位父亲,几年后,来到偏远的山村,仅仅是帮儿子送照片,这样一个故事似乎有些太简单了,假如是做一期二十多分钟的节目似乎还支撑不起来,似乎还不足以吸引观众看下去。可是,为什么在影片最后却那样震撼我的心?
    
     我没有去追问导演的创作技巧及拍摄体会,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在什么时候拍摄了这些照片?当年为什么要拍摄这些照片?导演说,几年前,他还在云南电视台实习,他是第一次外出拍摄节目,他也是第一次到那么偏远的山村里。那时候,这里还都没有现在的公路。他发现,这里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不识字,但很多人却会识五线谱。在云雾笼罩的山村里,还会偶尔听到风琴声传来,村民们还会去村头那座破旧的教堂听牧师讲解《新约圣经》,唱什么是爱和福的赞美诗……
    
     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法国传教士来到了这个山村,村里从此有了教堂,他教会了人们认识五线谱,弹脚踏风琴。而今,古朴的风琴声依然在山村回荡,那座法国教堂依旧还在,唱赞美诗的村民们依旧淳朴善良,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很少有照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当时还是实习生的禾稼带着相机,就给村里的孩子和老人们每人拍下了一张照片。他是否承诺过要把这些照片日后再送来,我不得而知,但在几年后,他没有自己来,而是他在国外学成归来后,带着手中的摄像机陪着父亲了却了自己送照片的心愿。
    
     照片中的一位老人并没有看到照片,就已经去世了,而照片中的这些孩子,在影片中已经七八岁了,他们在看到照片中的自己的时候,是否还记得给他拍照片的那位叔叔?在多年之后,他们是否还会在某个时刻想起多年前给他拍照的那个人?都不得而知。可是在我心里,我却被这位导演几年前的这个小小的举动所感动。他的举动并不惊天动地,他只是用自己的照相机给没有拍过照片的人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件事。而几年之后,年过半百的父亲不顾路途遥远,又替儿子把照片送给当年照片中的每一个人。在常人看来,父亲和儿子的这份心意是太平常不过的人之常情,但对于那些从来都没有照过相的村民们来说,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像是上天的恩赐。在我看来,这份人之常情是爱,是父子共同完成的一份爱人之心。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真挚伟大。作为一个导演,如果没有这样的爱人之心和精神境界,再高的拍摄和创作技巧也是拍不出这样感动人心的纪录影片的。
    
     另外,作为中国导演的作品,《大地》第一次把有关中国人信仰外国宗教的内容大胆放进他的纪录影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而且用宗教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与影片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整个影片的情感充满一种圣洁感,让人感到朴实而深沉。
    
    真是美的基础。《大地》的美就在于它的味真。从画面到剪辑都显得朴实和自然。稍显拖沓的画面,反而使我有时间去体会电视带来的魅力,充分的画面展示和丰富的同期声使用,使影片对地域环境的交代足以让人们身临其境。
    
     鹿特丹电影节评委对《大地》的评价是:少就是多。作为纪实频道的一位节目编导,这也是我想在每期节目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