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被加大圣克鲁兹分校的比较文学教授Christopher Connery译成: DEPOLITICIZED POLITICS, FROM EAST TO WEST,你看一下好了,题目里的这个DEPOLITICIZED POLITICS概念在英语里也是错乱的!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汪晖
一,中国与六十年代的终结
1-2005年8月初,国立新加坡大学为庆祝百年校庆举行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其中一场的主题是“亚洲的六十年代”。
2-尽管中国的六十年代在讨论中被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反复提及,但除了我本人应邀担任这场讨论的评议人之外,没有中国学者在这个场合发表论文。----第二句就开始错乱
3-在我的经验中,这不是偶然的。1998年,当全世界——欧洲、亚洲、美洲等等——都在纪念1968年的学生运动和社会运动三十周年之际,中国这个与六十年代关系极为密切的地方就对此保持了沉默。
4-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这一沉默的意义。
5-我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是:这个沉默不仅是对六十年代的激进思想、政治实践的拒绝,即不仅是对作为中国之“六十年代”的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拒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逐渐发展为对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否定。
6-我在这里所说的“二十世纪中国(!!!)”指的是从辛亥革命(1911)前后至1976年前后的“短二十世纪”(!!!),亦即中国革命的世纪。
7-这个世纪的序幕大致可以说是1898年戊戌改革失败(尤其是1905年前后)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期,而它的尾声则是七十年代后期至1989年的所谓“八十年代”。----“序幕”和“尾声”是在那个短二十世纪之外的??
8-[1]中国革命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并非不存在核心内容,概括言之有三点:第一,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建构农民的阶级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进而为现代中国政治奠定基础;第二,以革命建国为方略,通过对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造,将中国建立为一个主权的共和国家,进而为乡土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第三,阶级政治的形成和革命建国的目标既召唤着现代政党的产生,又以现代政党政治的成熟为前提。----目标既召唤。。。又以。。。为前提。
9-在这个时代里,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曾经先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楷模,而对这两场革命的不同取向也清楚地表达了中国革命之政治分歧:“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热情地赞颂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价值,而第一代共产党人以俄国革命为楷模,对法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进行批判。
10-在“八十年代”,伴随社会主义危机和改革的出现,俄国革命的光环渐趋消失,法国革命的意义重新凸现,但随着这个革命世纪的终结,法国革命也与俄国革命一道作为“激进主义”的滥觞成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前面还是“八十年代”,马上就又“随着这个革命世纪的终结”了,在一个句子里!!
11-对于六十年代的拒绝和遗忘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和全面的“去革命”过程的有机部分—如果我对“短二十世纪”所做的上述三点概括基本成立的话,“去革命过程”就必然表现为工农阶级主体性的取消(????)、国家及其主权形态的转变和政党政治的衰落(???)等等。
来自:理论车间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