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屎》是近距离政治批评,《吼子》是深层次文化批评,青年批评家是“软骨”批评
——读朱其《公民政治、去政治化及其当代艺术的阵营分化》一文有感
张文庆
读完朱其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有一个感觉:片山的《吃屎》是一个非常简单、粗糙、直接的近距离的政治批评。虽然粗糙,但是中国现在非常需要这种粗糙。
岳路平的《吼子》是一个从文化地层展开的、“面对中国自身脉络(朱其语)”的、语言比较简单的政治批评。虽然很简单,但是中国现在特别需要这种简单。
青年批评家们把粗糙而简单,但是真诚而有力的这两件作品评为金酸梅,把大量似是而非(朱其语)的作品评为金棕榈奖。集中暴露了“青年批评家”的“软骨”病。
吃屎的意义
吃屎的意义很简单,就是当代艺术搞了那么多作品,都完全提不起人的兴趣。光凭着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片山喝彩。
那些什么“艺术本体论”者,花了那么多钱,弄了那么多完全没有针对性的作品。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至少在中国,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顾德新的《我们杀了人,我们吃了人》,还有孙原的《自由》这些作品讲的就是64,但是根本不敢讲明白,完全是撒娇。完全是担心别人说他们不政治才做的。
吼子的意义
吼子的意义也很简单,现在这么无聊的“新儒家”的《孔子》上影,整个社会的学者和批评家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光凭着这一点,就应该为吼子叫好。《吼子》虽然不像新文化运动那样被陈独秀鲁迅他们简单否定,也没有去歌颂,而是非常巧妙地创造了一个“变异”的孔子,又像狮子王,又像狮身人面像,又像变异的怪物。总而言之是对“新儒家”的最好的讽刺。
得酸梅酱的应该是“青年批评家”,不是这些作品
这些所谓的青年批评家,一开始我就认为他们只是想炒作。因为他们也不容易。有些还是杂志的主编。通过一些事件来炒作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看了朱其得文章之后,我觉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些“青年批评家”会通过这个评奖把他们的“软骨病”传染给别人。这样问题就是全局性的了。所以首先应该批评这些“批评家”。
想想也正常,这些“青年批评家”就是朱其在文章里说的那些成长在“去政治化”的年代里的80后。他们一出生就被阉割了。他们一上学就是“后现代”,一工作就受“资本主义”的剥削。所以行为方式很像太监。
但是,既然是批评家,就要对“强权”表示一些不满,但是有担心丢了工作。所以他们的眼光一定是太监的,他们的骨头一定是软的,他们的鸡鸡一定是没有的。但是他们的嘴巴一定是撒娇的,带着骂声的。
朱其得文章奠定了下一轮批评的基石
这个事情搞了那么久,我一直当它是闹剧。直到朱其得文章出来后,我才觉得这是个事。我觉得朱其很有智慧地把这场闹剧引向了学理性、学术性、批评性的严肃渠道上来。
我不是搞批评的,仅仅是一说了一些自己的感觉。希望我的这些观点作为一个呼吁,让参与这个事情的程美信、吴味、武文建、杜曦云、鲍栋……他们,头脑清醒清醒,提起精神来。
朱其文章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f2fc60100fze3.html
楼上,恐怕你看了楼主的文章难受得哭了
反抗极权专制、一党独裁和强权暴政,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反动黑暗国家经常出现的壮举,比如在中国,面对强权暴政,一个底层的弱女子邓玉娇勇敢地选择了自卫和反抗,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一个势单力薄的底层草民杨佳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和同归于尽,他是真正的人民烈士;一个叫做片山的人在面对强权暴政的时候,却选择了自虐性的行为——吃屎,这体现出艺术家面对强权暴政时候的软弱和无奈。
可是,吃屎有用吗?试想一下,如果邓玉娇、杨佳在面对强权暴政、在被强奸污辱之后,都象狗一样选择吃屎的话,那么最高兴的人是谁呢?
因此,邓玉娇、杨佳才是真正的大艺术家!艺术家们,让我们挺直腰杆,反抗极权专制、一党独裁、强权暴政!不要做软骨头!
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我们要人权!我们要平等!我们要言论自由!我们要多党竞选!
让我们团结起来按照宪法的规定上街游行抗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