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近期手机短信内不要出现的字、词
Rirkrit Tinavanija 中國個展
( by Venus Lau )
artbaba特稿,转载注明出处
Rirkrit Tiravanija 的首个中国展览“别干了”在唐人画廊举行。主要作品“无题2010(14086)”: 一个迷你砖窑,工人在微溼的砖胎上印上“别干了”和编号,烧製的14086块砖以单价三十元人民币供观眾认购。新闻稿说14086等同筑造一所简易房子的砖块数量。“无题2010(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一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二十五号)”展示扎作成中国地标大楼形状的鸟笼,里面进驻小鹦鹉等鸟类。艺术家参照画廊老板座驾制作的实物大石膏雕塑“无题2010(奶粉奔驰)”,上面铺了一层奶粉。“无题2010 (豆腐脑)”的豆腐脑摊及时消解北京冬天干硬的寒冷,工人忙著盛豆腐脑炸油条,虽然没有Rirkrit亲自下厨的泰式青咖哩和炒河粉,观/嚐者还是非常关照这“小吃摊”。
Rirkrit Tiravanija,泰国人生于布尔诺思艾利斯,居于纽约,柏林,曼谷,在不同国家举办展览,在各地艺术节获奬。这样的艺术家不需要刻意经营,就已经够“国际”(他的passport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少数家乡美食,Rirkrit鲜有宣传其家乡文化符号。所以这次展览符号之充溢叫人惊讶。这些符号并非產自泰国,而是现代中国:奔驰,奶粉,中国地标建筑,豆腐脑等,都是谈论(尤其在讨论发展的代价时)中国飞速发展经济时避免不了的能指。Rirkrit在座谈会,新闻稿和杂志访谈中,早已表示展览是对中国国家发展的回应。展览把中国符号反馈中国,例如以奶粉把中国食品业丑闻和作為金钱象徵的奔驰融合在作品裡。或者邀请在中国一直作為底层人(subaltern)的砖窑工人参与艺术生產。这种反馈仿佛艺术家2008年作品“无题2008:铬就是未来” ,一张镜面乒乓球桌。
在Art Info 的访问里,Rirkrit好几次提到“超生产”(hyper production),这个辞汇暗示了速度和超越。人类的歷史就是速度的歷史,不管是资讯,武器,医药,商品,当掌握了速度,基本上就抓住世界,不妨在此引用Virilio的一句名言,“光速不单改变世界,它变成了世界”。艺术家面对高速生产的中国社会,使用了反面的叙事-减速甚至静止-娓娓道来无止境增长的资本:口号式的“不干了”,工人以竹篾慢慢扎作的高大鸟笼,代表富裕和速度的奔驰轿车-文化意蕴被抽出,功能性被剥夺,在展厅里拖著自己沉重的肉身,跟以艺术家对自己砖头作品的解说“把概念视觉化”互相观照。
评论Rirkrit的看客不少著眼于其跟食物有关的作品,例如著名的“无题 1992 (免费)”(1992) 和“社会布丁角” (2004),老实说公眾的参与和作為事件的作品本身,才是这些“艺术盛宴”的精要。Bourriaud 早在19展览Traffic(1996)的画册首次提到关系美学,阐述一种以社会语境的人际关係為出发点的新艺术。作為Traffic的参展艺术家艺术家之一,Rirkrit的即场生產-消耗-再生產的艺术生产模式,为关系美学提供一个重要案例。关係美学概念的产生和当时互联网的兴起有关,新的沟通和建立社会关係的方式,促使人们重新梳理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关系艺术后来发展成涉及公眾参与的艺术的代名词,不少人依照这个思路草草概括有关作品。十多年后的今天,当Apple IIc已经演变成iPhone和Macbook Pro,当你已经可以在家裡对著电脑购物,建立人际网络的重大转变,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关系艺术的概念。我认為Rirkrit的豆腐脑摊依然属於关係美学的范畴,但这种想法没有给我答案,反而给出更多问题:关係美学的关係是甚麼与什么的关係?是怎样產生的关係?是為了谁產生的关係?艺术家是不是一句 “”社会责任”就可以和公眾接轨?到底谁是公眾?以hyperlink放射形式摄受资讯的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公共活动的位置?关係美学能否向公眾示范更好的社会协作方式?现今观眾对公眾参与的艺术作品驾轻就熟,艺术展览的强势的语境令关係美学有机会堕进“画廊派对”的危险,我们怎样重新在这样的语境中重新成為公眾?Rirkrit的这个展览不能回答以上问题,唯有希望艺术家和公眾的关係,不会像这次鸟笼作品的婉转的鸟音那样,只在画廊裡生效。
说到吃这个题目,让人想起Rirkrit的另外一件作品“Fear eats the soul”(“恐惧吞噬灵魂”),作品名称来自德国导演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4年执导作品,该电影内容围绕一对忘年恋男女的爱情。电影说甚麼其实不重要,但是Rirkrit这个作品标题的eat-这个简单辞汇无比赤裸,发音时的咬牙切齿,提醒人们远古人类社会关係的起源其实為了填饱肚子。此论调和已经发展為文化学科的饮食,还有Rirkrit这种通过食物来进行社交的仪式架,诚然相映成趣。
画廊展厅与豆腐脑摊的陌生组合带来的错置感,加上展览名称的点题,不难使观者把这次展览与Guy Debord的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联繫起来。Debord的奇观理论是评论资本主义时被频繁引用的思想,说明集中和弥散两种奇观(这次展览是两者的混合)。奇观以林林总总的形态出现,不同的奇观,不管背后运作的是甚麼(政治,文化,商业。。。)架构,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注视。奇观对注视的渴求,使其喜新厌旧,不断被自己新的面目取代。展场裡绷蹦跳的小鸟和参与豆腐脑摊,拉长了观眾注视的时間,在观眾的心理地理上落了户,带来的是分神和反记忆。
Rirkrit以往作品大部份命名為“无题”(Untitled),后面往往附上一个副标题,以括号圈住。此举貌似以通过放弃命名,暗示艺术家要退下造物主的位置,另一方面却又有点像香港人说的“唔(注:广东话,“不”的意思)嫁又嫁” 。这样的括号是迴避的姿势 (但是迴避并不是否定),比如说1999年的作品“无题(明天闭嘴滚开)”。Rirkrit命名的迂迴犹如德里达谈到的避免(Vermeiden),也像在"茧n Spirit"(“论灵魂”) 开首的“I shall speak of 间host, of flame, and of ashes" (我将述说鬼魂,火焰和灰烬)一样,在有限的音素裡,除了火和灰,燃烧的背后,烟雾蜿蜒。迴避,其实就是不可迴避本身。奇怪的是,此次中国展览的题虽然还是沿用无题加括号的标题格式,副标题的内容却清楚明了,“豆腐脑”,“奶粉奔驰”等跟作品的联繫非常直白,这种处理,使这次展出的作品与以往相比,少了一些睿智。
本来可以用更多的理论来切割出这次展览的各个稜面,可惜展览裡某些露白的“中国印象”,使作品的阐释可能性在在剥削-资本主义-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这样的圈子里打转。不要误会,我没有要求Rirkrit说一口京片子喝豆汁,也没有想过什么“展示真实的中国”之类的幻觉,如果这是Rirkrit要说的中国,我尊重他的看法。中国一如其他能指,对应不同人心裡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正如我的红跟你的红不一样。纵使Rirkrit这次展览像本Lonely Planet导游书,却正正揭示了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寂寞星球,全球化帝国时代的国家-抚摸著自己的模糊的地理边界-只是全球化经济下的又一件產品。
( by Venus Lau )
artbaba特稿,转载注明出处
Rirkrit Tiravanija 的首个中国展览“别干了”在唐人画廊举行。主要作品“无题2010(14086)”: 一个迷你砖窑,工人在微溼的砖胎上印上“别干了”和编号,烧製的14086块砖以单价三十元人民币供观眾认购。新闻稿说14086等同筑造一所简易房子的砖块数量。“无题2010(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一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二十五号)”展示扎作成中国地标大楼形状的鸟笼,里面进驻小鹦鹉等鸟类。艺术家参照画廊老板座驾制作的实物大石膏雕塑“无题2010(奶粉奔驰)”,上面铺了一层奶粉。“无题2010 (豆腐脑)”的豆腐脑摊及时消解北京冬天干硬的寒冷,工人忙著盛豆腐脑炸油条,虽然没有Rirkrit亲自下厨的泰式青咖哩和炒河粉,观/嚐者还是非常关照这“小吃摊”。
Rirkrit Tiravanija,泰国人生于布尔诺思艾利斯,居于纽约,柏林,曼谷,在不同国家举办展览,在各地艺术节获奬。这样的艺术家不需要刻意经营,就已经够“国际”(他的passport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少数家乡美食,Rirkrit鲜有宣传其家乡文化符号。所以这次展览符号之充溢叫人惊讶。这些符号并非產自泰国,而是现代中国:奔驰,奶粉,中国地标建筑,豆腐脑等,都是谈论(尤其在讨论发展的代价时)中国飞速发展经济时避免不了的能指。Rirkrit在座谈会,新闻稿和杂志访谈中,早已表示展览是对中国国家发展的回应。展览把中国符号反馈中国,例如以奶粉把中国食品业丑闻和作為金钱象徵的奔驰融合在作品裡。或者邀请在中国一直作為底层人(subaltern)的砖窑工人参与艺术生產。这种反馈仿佛艺术家2008年作品“无题2008:铬就是未来” ,一张镜面乒乓球桌。
在Art Info 的访问里,Rirkrit好几次提到“超生产”(hyper production),这个辞汇暗示了速度和超越。人类的歷史就是速度的歷史,不管是资讯,武器,医药,商品,当掌握了速度,基本上就抓住世界,不妨在此引用Virilio的一句名言,“光速不单改变世界,它变成了世界”。艺术家面对高速生产的中国社会,使用了反面的叙事-减速甚至静止-娓娓道来无止境增长的资本:口号式的“不干了”,工人以竹篾慢慢扎作的高大鸟笼,代表富裕和速度的奔驰轿车-文化意蕴被抽出,功能性被剥夺,在展厅里拖著自己沉重的肉身,跟以艺术家对自己砖头作品的解说“把概念视觉化”互相观照。
评论Rirkrit的看客不少著眼于其跟食物有关的作品,例如著名的“无题 1992 (免费)”(1992) 和“社会布丁角” (2004),老实说公眾的参与和作為事件的作品本身,才是这些“艺术盛宴”的精要。Bourriaud 早在19展览Traffic(1996)的画册首次提到关系美学,阐述一种以社会语境的人际关係為出发点的新艺术。作為Traffic的参展艺术家艺术家之一,Rirkrit的即场生產-消耗-再生產的艺术生产模式,为关系美学提供一个重要案例。关係美学概念的产生和当时互联网的兴起有关,新的沟通和建立社会关係的方式,促使人们重新梳理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关系艺术后来发展成涉及公眾参与的艺术的代名词,不少人依照这个思路草草概括有关作品。十多年后的今天,当Apple IIc已经演变成iPhone和Macbook Pro,当你已经可以在家裡对著电脑购物,建立人际网络的重大转变,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关系艺术的概念。我认為Rirkrit的豆腐脑摊依然属於关係美学的范畴,但这种想法没有给我答案,反而给出更多问题:关係美学的关係是甚麼与什么的关係?是怎样產生的关係?是為了谁產生的关係?艺术家是不是一句 “”社会责任”就可以和公眾接轨?到底谁是公眾?以hyperlink放射形式摄受资讯的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公共活动的位置?关係美学能否向公眾示范更好的社会协作方式?现今观眾对公眾参与的艺术作品驾轻就熟,艺术展览的强势的语境令关係美学有机会堕进“画廊派对”的危险,我们怎样重新在这样的语境中重新成為公眾?Rirkrit的这个展览不能回答以上问题,唯有希望艺术家和公眾的关係,不会像这次鸟笼作品的婉转的鸟音那样,只在画廊裡生效。
说到吃这个题目,让人想起Rirkrit的另外一件作品“Fear eats the soul”(“恐惧吞噬灵魂”),作品名称来自德国导演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74年执导作品,该电影内容围绕一对忘年恋男女的爱情。电影说甚麼其实不重要,但是Rirkrit这个作品标题的eat-这个简单辞汇无比赤裸,发音时的咬牙切齿,提醒人们远古人类社会关係的起源其实為了填饱肚子。此论调和已经发展為文化学科的饮食,还有Rirkrit这种通过食物来进行社交的仪式架,诚然相映成趣。
画廊展厅与豆腐脑摊的陌生组合带来的错置感,加上展览名称的点题,不难使观者把这次展览与Guy Debord的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联繫起来。Debord的奇观理论是评论资本主义时被频繁引用的思想,说明集中和弥散两种奇观(这次展览是两者的混合)。奇观以林林总总的形态出现,不同的奇观,不管背后运作的是甚麼(政治,文化,商业。。。)架构,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注视。奇观对注视的渴求,使其喜新厌旧,不断被自己新的面目取代。展场裡绷蹦跳的小鸟和参与豆腐脑摊,拉长了观眾注视的时間,在观眾的心理地理上落了户,带来的是分神和反记忆。
Rirkrit以往作品大部份命名為“无题”(Untitled),后面往往附上一个副标题,以括号圈住。此举貌似以通过放弃命名,暗示艺术家要退下造物主的位置,另一方面却又有点像香港人说的“唔(注:广东话,“不”的意思)嫁又嫁” 。这样的括号是迴避的姿势 (但是迴避并不是否定),比如说1999年的作品“无题(明天闭嘴滚开)”。Rirkrit命名的迂迴犹如德里达谈到的避免(Vermeiden),也像在"茧n Spirit"(“论灵魂”) 开首的“I shall speak of 间host, of flame, and of ashes" (我将述说鬼魂,火焰和灰烬)一样,在有限的音素裡,除了火和灰,燃烧的背后,烟雾蜿蜒。迴避,其实就是不可迴避本身。奇怪的是,此次中国展览的题虽然还是沿用无题加括号的标题格式,副标题的内容却清楚明了,“豆腐脑”,“奶粉奔驰”等跟作品的联繫非常直白,这种处理,使这次展出的作品与以往相比,少了一些睿智。
本来可以用更多的理论来切割出这次展览的各个稜面,可惜展览裡某些露白的“中国印象”,使作品的阐释可能性在在剥削-资本主义-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这样的圈子里打转。不要误会,我没有要求Rirkrit说一口京片子喝豆汁,也没有想过什么“展示真实的中国”之类的幻觉,如果这是Rirkrit要说的中国,我尊重他的看法。中国一如其他能指,对应不同人心裡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正如我的红跟你的红不一样。纵使Rirkrit这次展览像本Lonely Planet导游书,却正正揭示了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寂寞星球,全球化帝国时代的国家-抚摸著自己的模糊的地理边界-只是全球化经济下的又一件產品。
【现场】北京唐人RirkritTiravanija个展别干了!!!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0652&ForumID=8&Category=&lange=cn
展览时间: 2010.1.9 - 3.28
艺术家: 里克力·提拉瓦尼
策展人: 吴承祖
讲座:
时间: 2010年1月10日 17:00 - 18:30
地点: UCCA 报告厅
嘉宾:里克力•提拉瓦尼
合作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BABA
超级资料:
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0698&ForumID=8&Category=&lange=cn
艺术眼专访:RirkritTiravanija谈关系美学!!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0655&ForumID=8&Category=&lange=cn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0652&ForumID=8&Category=&lange=cn
展览时间: 2010.1.9 - 3.28
艺术家: 里克力·提拉瓦尼
策展人: 吴承祖
讲座:
时间: 2010年1月10日 17:00 - 18:30
地点: UCCA 报告厅
嘉宾:里克力•提拉瓦尼
合作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BABA
超级资料:
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Rirkrit Tiravanija~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0698&ForumID=8&Category=&lange=cn
艺术眼专访:RirkritTiravanija谈关系美学!!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30655&ForumID=8&Category=&lange=cn
总觉得他是个混子
谈谈关系美学吧,能混成如此不是也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