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和谐动作冲破高墙!
发起人:oui  回复数:0   浏览数:1532   最后更新:2010/01/18 23:17:38 by oui
[楼主] 关-矢 2010-01-18 23:17:38
被忽略的另一面
2008年白银市成为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转型是这个城市的必然,在艰难转型的过程里,农民再次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在矿产资源不能成为这个城市的血液之后,土地资源毫无争议的成为新的血源。城市化需要土地,开发区需要土地,农民,这个国家的奠基者再次承担了这个需求。无奈的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白银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看见这个体制下的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科学转型”。农民始终承担了最重的担子,却没有分享到国家经济的成就,以及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我想我们应该知道哪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另一面”。
资料:
有专家估计,目前至少有4000万至5000万农民完全或部分失地,到2030年前,这个数字将超过7800万。
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以及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土地纠纷真正原因,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在目前的征地制度下,农民丧失了双重权利:土地卖与不卖,不由农民决定;即使农民要卖土地,也没有与买方平等谈判价格的权利。





《废弃的矿坑--白银露天铜矿》 2009-6



《刘家梁--麦田里的守护者》 2009-6



《大坝滩--失去的土地》 2009-6



《王家湾--规划中的土地》 2009-6

背景资料:白银历史资料


白银凤凰山大爆破
1955年9月,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和中国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决定对白银矿实行露天开采。采用剥离式大爆破的方法炸掉连绵数百里的凤凰山、折腰山、火焰山、棹子山等七个山头,总爆破量为900余万立方米,需用炸药近2万吨。据后来专家测定,这次大爆破对地球的震撼相当于6级以上的大地震,使40万平方米的山群平均高度被削去了50米。爆破引起的尘埃在离凤凰山30公里的白银市落了三天三夜未尽。
可以说1956年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




1951年5月,中央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队来到白银矿区进行钻探,开始了大规模的普查、勘探。10月,“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在兰州成立,1956年2月迁至白银,后定名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同年,进行了矿山大爆炸。当年爆破时在白银工作的朱镕基上世纪90年代重回白银视察时题诗曰:白银一爆出新天。
露天矿开采33年,其中一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4年6月,二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8年4月。共完成采剥矿岩1013亿立方米,提供铜矿石6634万吨,含铜金属82.20万吨;采出黄铁矿436.40万吨。产值达39.08亿元。露天矿1988年4月闭坑。
截止上世纪90年代,全国铜产量的1/3来自白银。




资源枯竭
随着资源的枯竭影响很快显现出来:2003年以来白银公司与铜资源相关的多个二级单位已实施破产重组,18000多名职工安置出现困难,以铜采选和冶炼为主的白银公司,如今自有铜资源供给量只能满足需求的10%,铅为25%,锌为40%。年产15万吨铅锌的西北铅锌冶炼厂被迫停产。白银公司历年累计亏损数十亿元,资产负债率高于百分之百。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的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便是其中之一。




西区设立已有近10年时间,规划的建设项目一直在继续,特别是白银成为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国家支持白银建设以拉动濒临崩溃的白银经济,整个西区规划的非常整齐,街道空旷楼房闲置。
只是身处其中感觉异样,犹如道具布景一般。
即使是在这里买了房的白银市民也不愿搬来这里,虽然这里和老城只有一河之隔。




白银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正处在转型的关头,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口号时刻提醒着人们。


背景资料:土地事件



当地下发的“红头文件”《大干60天》



刘家梁行政划分: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东星村、刘家梁社。王岘镇和白银市土地储备中心于2005年7月26日开始征用刘家梁120亩土地,并于2006年3月6日于王岘镇政府签订协议,由于不是和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东星村签订,土地拥有者79户中的12户拒绝领款让地。
市、区、镇三级政府在2008年9月23日动用公安力量近500人进行了强制行为,激化矛盾,村民堵塞了土地边的109国道,扣留了强制破坏农田的推土机数台,致使强制征地工程停止。
农民暂时保护住了自己的土地,2009年初他们把被破坏的农田清理整齐,重新种上了庄稼,

此段视频系当地村民刘生存提供。




刘家梁的村民在被强征的土地边上搭建了简易棚,架设了高音喇叭挂上了布标,村民轮流值班防止强制征地。村民们也一直在寻求法律的帮助,他们去过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去过北京,凡是村民们想到的方式他们都努力去做,只求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可是除了一些口头的承诺和一些没有起到作用的文件外他们一无所获。他们只能靠自己了。



大坝滩人工湖工地及效果图
白银地处黄土高原向祁连山脉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平均降水量仅有250毫米。
可想而知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开掘一个水容量369450立方米的人工湖意味着什么。



张新军:大坝滩村民,房屋和土地在白银区2009年5月的“大干60天”征地拆迁集中行动中全部被征用。户口也成为了城镇户口,一家四口。以后就要靠拆迁补偿金生活。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夫妻俩一直靠务农为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失去了土地,用当地话来说就是饭碗砸了。虽然有数目可观的补偿金,可在购置了政府盖得拆迁小区的商品房后就所剩无几了,以前有土地有房子吃住有保障,地里的收入可以保证一家的生活,进入城市后的生活每一项都要花钱。跟何况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和城市居民竞争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基本上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以后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原有的一切被彻底打碎可未来还是一片未知。
在重重压力下张新军疯了。
滕泽鹏:大坝滩村民,他家的房屋和土地也在白银区2009年5月的“大干60天”征地拆迁集中行动中全部被征用。我在村边公路的一处墙壁上看见了这句话。很巧我碰见了他,遇到他的那个下午我们正在和当地一个不愿搬走的村民聊天,他走过来坐下一声不出,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我们和他说话他也不理会,突然之间就开始哭泣并用头撞墙,我们不知所措只能是拉住他。后来村民告诉我,他的精神也不正常了。




《刮地风》
一个黄昏在这片拆的七零八落的村庄里我们碰到了这个背着胡琴戴着助听器的老汉。
我们聊了起来,他的方言很重我基本上是半猜半听,大概是这个原有吧,我反而跟能体会他的内心。
这里是他以前的家,村庄和田地都被征用,现在租房住,没了地里的农活,天天闲着,每天都会回到这里四处走走。可以看出他很怀念以往的平静生活,他们阻止不了这种改变,他们从来都是承受者,从他的脸上和言语中你丝毫也看不出那些失地农民理应表现的气愤、失落和无奈。在他的身上我再次体会到中国农民固有的承受和忍让的品质。
当我们提出想听他拉胡琴的要求是,他一边欢快的推辞一边在写着“拆”字的房前坐下,他拉的很投入,脸上没有了刚才的笑容很严肃,一曲毕了。我问他曲子叫什么,他在地上写下三个字《刮地风》--(当地的一个曲牌,讲的是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说实话他的技术很一般,他的胡琴也很廉价,可在这样一个环境由这样一个人来演奏,使得这个演奏变得如此的忧愁和意味深长。




王家湾行政划分: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历年中其村大部土地被白银市整体规划。
图中白线为最新一轮的土地规划,用做大金沟的治理和公路建设,以配合白银区今年的“大干60天”征地拆迁集中行动。
其实白银的公路完全没有必要扩建,有些新建的公路根本没有几辆车跑。

道路规划的笔直白线穿过了它想穿过的一切,无论是农田还是房屋。




守望
这是大坝滩人工湖工地北面的一个土坡,从这里可以看见整个工地的全貌,也就是村民们失去的土地,远处的城市正在扩张,脚下的土地很快也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村民们常常在这个土坡上看着远处的土地和渐渐推进的城市。
这些农民原有的生活已被彻底摧毁,以后的生活将走向何处?


[沙发:1楼] 关-矢 2010-01-18 21:33:05
就在前几天,我收到了刘家梁村民给我传来的照片,他们在地边盖的简易棚被一些
“见不得光的人?”在夜里烧毁了,这已是他们盖得第二个简易棚了,上一个
在08年的冬天被“见不得光的人?”在夜里把看棚人拽出来后推倒了。
看下图




[板凳:2楼] guest 2010-01-18 21:34:09
关矢的作品不错,很有责任地在做实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