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这是一个设下的埋伏,用看似无辜的的表情,撩拨着观者心底涌动的暗流。
记得前不久和朋友谈到抽象画,言语间都没能切中要害。上海美术馆现在正有奥地利新抽象绘画展,借这机会去补课。
一圈看下来,关注两位艺术家:
贡特尔.达米希 Gunter Damisch

(贡特尔.达米希 Gunter Damisch 《世界道路的迷雾》2002/3)
我在他的作品《世界道路的迷雾》前停留。与作者其他的道路系列作品不同,摆脱了轮廓线的色彩涂抹,在远处观望,跳动出无限可能的层次。这种无限,激起深入的欲望,犹如举起万花筒后,停不下那转动的手。
抽象艺术的系列作品尤其有利于艺术家表现自己的独特语汇,所谓形式语言的创新。在关注同一主题的时候,符号化笔触的反复出现直至湮没,好象一个成熟美丽的女子,清醒地明白自己的魅力,还要用一种事不关己的公然漠视,来强调这种美。
艾尔文.勃哈齐 Erwin Bohatsch

(艾尔文.勃哈齐 Erwin Bohatsch 《无题》2001)
这是一组好象并不出跳的画作,在其他五位的绚烂篇章旁,像一群沉默的影子。
中性色块的画面里,中年的理性和深沉,从流动的质感中汩汩而出。相近的棕、褐、黑,在涂料的堆垒与渗透中交织成欲说还休的脉脉含情。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这是一个设下的埋伏,用看似无辜的的表情,撩拨着观者心底涌动的暗流。就像其实衣服穿得多点,更能显出女人味来一样,穿得少,最多落个性感。
对于抽象画的解读,我想自己仍然停留在对形式语言抽象的感知,和对于独特符号语汇的关注。这应该是抽象艺术欣赏和探究的必经之路,抽象艺术品因为其与现代社会环境美学倾向上的共同指向(符号化、简约、明快的色彩拼贴等等),而成为了现代装饰的大众情人。对于形式感的认同和感知,远比对抽象了的艺术观念的深究要容易许多。
在这里我还想提到另一位参展艺术家:奥托.奇特科 Otto Zitko
官方的简介里说“他的艺术风格中有一种急不可待要证明的趋向”。他的画作,即铝板上单色或多色线条狂乱的纠结,部分作品线条的舞动略有规律可循,其他的则“手臂所能到达的地方就有活泼的线条”。
我参观时,旁边正有一对父子,父亲对大概七、八岁的儿子笑道:你看,这和你画的差不多。
作为抽象艺术的另一部分,艺术观念的抽象在作品中的表达似乎依旧乏善可陈。我并不想否认类似作品背后隐匿着金矿。然而,作为观念载体的视觉效果,却让人难以自抑地带着戏噱的口吻一笑而过,这个金矿要到哪一天才能被发掘?或者,等待的仅仅是艺评家的共谋。
形式语言的抽象与艺术观念的抽象,是抽象艺术的两条脉络,像麻花的两股,兜来转去地,始终分不开,为什么?原来头尾本就是一宗。我们不害怕语汇的亡佚,却痛苦于对其完全失去解读的兴趣和能力。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这是尚未顿悟时对于表述的矜持,还是审慎的自省后所打的机锋?
www.hedesign.cn
大音希声般的自然一定会有不错的感受,待有机会去一次。
[img]http://www.cnyss.com/bbs/UploadFile/2005-3/200531811028591.jpg[/img]E乐风轩T
抽象画就象佛家的禅,说不得,一说便错.也有人觉得禅是骗人的,比如胡适先生.也有人说胡适先生不懂宗教.
视觉的感悟在于自己人文的积存,因人而已!
抽象在于意念的倾斜,在于找寻认同
抽象在于意念的倾斜,在于找寻认同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