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展望
我们一向认为艺术是追求真实的,但什么是真实呢?现在真实的,也许一分钟后就不真实了,一分钟前也许不真实,但一分钟后也许就真实了,就如同世间万象,变换莫测。真实经常是只停留一瞬间,就象爱的感觉。那么常态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是真实以外的常态呢?是不是对于真实的想像?或者真实本身就是想像出来的。如果真实几乎就不存在,那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非要追求所谓真实呢?虚构的真实算不算真实?比如说,中心与边缘,现代与古典,痛苦与欢乐、对抗与协调。在这些对立的词句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假想存在为条件的,如果失去了假想对象,一切“真实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自古以来,以假促真,以真造假一直是人们惯常玩的游戏,而这游戏既反映人间的真相,也是人们获取自由(真正的自由)的途径。真实并不自由,因为它并不存在,虚假也同样。正是在真与假的互动游戏中,我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那种既不真也不假的感觉。
回答提问
1、其实,如果你随便翻一本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画册,你会发现每个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很难说清到底有什么特点。但是,我们都感觉到很中国,就如同我们以前看过的西方艺术很西方一样。(有人把西方称为世界也是可以理解的,请允许我在这里把世界称为西方)。到底是什么让东西方如此不同?按说,中国艺术家已经“很学”西方了,但还是如此的“有特点”。目前最时髦的说法是中国的文化资源,是这些古代图像的翻版和重新整合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自己的特色,尽管这种说法很有扼杀艺术家个人创造的嫌疑,但还有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指的是西方艺术中实际上也大都是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再现,或者是当下西方社会的图像,也就是说,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艺术史中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国资源的利用)在中国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现阶段也不是没有道理,让人担心的是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否会影响真正问题的出现,或者会忽视很多艺术上更为重要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把西方艺术看成是主体性的艺术而仅只是视为“西方特色”的话。那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官方和民间确实也有把西方文化特色化的事实,结果是,无论多么伟大的西方艺术,在中国人这里仅仅是怪物一样的西洋景儿、一种特色菜。真正对此认真了的是中国的文化人,在他们那里,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洋景儿,还是他们精神历程的一部分,一部可以延续的历史。如果再把这些存在的事实反过来对照就成了————谁在把我们已经具有主体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作为“特色菜”对待呢?又有谁(特指西方世界)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当代艺术,并视为自己精神历程的一部分,一部可以延续的历史呢?
2、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艺术家生活在此地,感受在别处。看一看世界的艺术史,我们不可能去东方了解西方,也不可能在西方看到东方,尽管当代世界交往频繁,但仍然没有到达可以互相取代的程度,而今天全球相互影响的程度,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景象,当然也是艺术家最敏感的灵感源泉。所有关于艺术的感受,语言都不会脱离这个真实的背景。
3、这就如同过去与今天的不同,将来也会与今天不同,重要的是每一个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表达和代表的艺术家,艺术家要成为每一个阶段最为敏感的制造物象者。
4、我自己体会,中国方式从来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眼前生活的真实景象,我生活在此地,感受也在此地,感兴趣的事,才会用心去体会,只要是用心体会的事,一定会有感觉,而感觉会被自己剖析、玩弄于脑海中,形成概念思维,进而总结出一些说法,然后再把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或制造物品和图像,或行为。总之,变成艺术。这种方式,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人类智慧功能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方式还是西方方式,都是这种大的功能下的微小差异而已。甚至是殊途同归,当代艺术无论是在哪里都是一样,实验多于成品,抛开好的艺术不说,有多少烂的中国艺术,也就有多少烂的西方艺术。
5、这个话题决不是无聊的,因为无聊是没有观点的,这个话题潜藏着某种危险,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的危险性在于,人们会在当代社会因为观念的偏狭而忽视了很多当代性的问题。同时也暗含着忽视另外一些很有分量、很真实的问题的可能。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方式中将来还有没有中国特点,要看中国将来还是不是中国。
我们一向认为艺术是追求真实的,但什么是真实呢?现在真实的,也许一分钟后就不真实了,一分钟前也许不真实,但一分钟后也许就真实了,就如同世间万象,变换莫测。真实经常是只停留一瞬间,就象爱的感觉。那么常态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是真实以外的常态呢?是不是对于真实的想像?或者真实本身就是想像出来的。如果真实几乎就不存在,那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非要追求所谓真实呢?虚构的真实算不算真实?比如说,中心与边缘,现代与古典,痛苦与欢乐、对抗与协调。在这些对立的词句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假想存在为条件的,如果失去了假想对象,一切“真实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自古以来,以假促真,以真造假一直是人们惯常玩的游戏,而这游戏既反映人间的真相,也是人们获取自由(真正的自由)的途径。真实并不自由,因为它并不存在,虚假也同样。正是在真与假的互动游戏中,我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那种既不真也不假的感觉。
回答提问
1、其实,如果你随便翻一本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画册,你会发现每个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很难说清到底有什么特点。但是,我们都感觉到很中国,就如同我们以前看过的西方艺术很西方一样。(有人把西方称为世界也是可以理解的,请允许我在这里把世界称为西方)。到底是什么让东西方如此不同?按说,中国艺术家已经“很学”西方了,但还是如此的“有特点”。目前最时髦的说法是中国的文化资源,是这些古代图像的翻版和重新整合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自己的特色,尽管这种说法很有扼杀艺术家个人创造的嫌疑,但还有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指的是西方艺术中实际上也大都是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再现,或者是当下西方社会的图像,也就是说,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艺术史中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国资源的利用)在中国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现阶段也不是没有道理,让人担心的是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否会影响真正问题的出现,或者会忽视很多艺术上更为重要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把西方艺术看成是主体性的艺术而仅只是视为“西方特色”的话。那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无论官方和民间确实也有把西方文化特色化的事实,结果是,无论多么伟大的西方艺术,在中国人这里仅仅是怪物一样的西洋景儿、一种特色菜。真正对此认真了的是中国的文化人,在他们那里,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洋景儿,还是他们精神历程的一部分,一部可以延续的历史。如果再把这些存在的事实反过来对照就成了————谁在把我们已经具有主体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作为“特色菜”对待呢?又有谁(特指西方世界)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当代艺术,并视为自己精神历程的一部分,一部可以延续的历史呢?
2、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艺术家生活在此地,感受在别处。看一看世界的艺术史,我们不可能去东方了解西方,也不可能在西方看到东方,尽管当代世界交往频繁,但仍然没有到达可以互相取代的程度,而今天全球相互影响的程度,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景象,当然也是艺术家最敏感的灵感源泉。所有关于艺术的感受,语言都不会脱离这个真实的背景。
3、这就如同过去与今天的不同,将来也会与今天不同,重要的是每一个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表达和代表的艺术家,艺术家要成为每一个阶段最为敏感的制造物象者。
4、我自己体会,中国方式从来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眼前生活的真实景象,我生活在此地,感受也在此地,感兴趣的事,才会用心去体会,只要是用心体会的事,一定会有感觉,而感觉会被自己剖析、玩弄于脑海中,形成概念思维,进而总结出一些说法,然后再把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或制造物品和图像,或行为。总之,变成艺术。这种方式,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人类智慧功能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方式还是西方方式,都是这种大的功能下的微小差异而已。甚至是殊途同归,当代艺术无论是在哪里都是一样,实验多于成品,抛开好的艺术不说,有多少烂的中国艺术,也就有多少烂的西方艺术。
5、这个话题决不是无聊的,因为无聊是没有观点的,这个话题潜藏着某种危险,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的危险性在于,人们会在当代社会因为观念的偏狭而忽视了很多当代性的问题。同时也暗含着忽视另外一些很有分量、很真实的问题的可能。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方式中将来还有没有中国特点,要看中国将来还是不是中国。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