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出租,无需装修,即可入住
发起人:玩耍儿童  回复数:1   浏览数:2456   最后更新:2009/11/06 23:40:48 by guest
[楼主] 猴粑粑 2009-11-05 21:11:14
来源:中华美术网



                              
 
                                                  地球在流血
文/焦萌

  5月24日中午,青岛一全裸男子被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周围散发着一股臭味,途径的市民发现后马上报警,110民警到现场后发现此人还有呼吸,立即送往医院,不料该“男尸”被送进医院后,自己穿上衣服逃之夭夭。大家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这是行为艺术。

  其实此类行为已在上海频繁发生,自去年五月份,“鹿人”、“蛋人”、“木乃伊”等怪诞“行为艺术”就经常出现在上海的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让广大市民与行为艺术来了次0距离接触,不过此举也引来了不少非议,庸俗、扰民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人大代表薄海豹已提出要立法禁止此类行为,称此举已经超出了公众接受度,应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需经过文化部门报批审查。

  几位业界人士从艺术性的角度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普遍认为此种“怪异”的“行为艺术”艺术层次偏低,都是普通市民的尝试,并非专业艺术家所为。不过即使是专业艺术家,他们的行为艺术也往往不被大众理解,裸体、自虐、血腥、暴力、、色情、荒唐……这就是行为艺术给人留下的印象。

  极端的行为往往能够引起关注,越是反常态越是能够的到回应,哪怕是骂声。上海地铁里那些“怪异扮相”者就毫不避讳承认自己此举就是为了炒作自己,“鹿人”就坦言“我梦想做一名导演,确实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广告商找到投资人。”而“木乃伊”则表示“我们就是在炒作!炒作个人,炒作我们的工作室。”曾经的“机器男”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商家的注意,并收到邀请,请其参加新游戏的路演。

  在人流量较高的公共场所上演行为艺术的确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此举也会影响民众的生活。春节前夕,乘坐地铁的高小姐正在打瞌睡,无意间看到了正在进行“行为艺术”的“机器男”,顿时睡意全无。无独有偶,一次在地铁上的杨小姐打完电话后一抬头,一个浑身包裹白色纱布的男人站在他面前,吓得她后退了几步,差点叫出声来。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并不排斥这些行为艺术,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尤其是一些过激的行为艺术,还是应该加强管理,对其出入公共场所应该加以限制。北京早在07年初就提出对街头行为艺术进行立法,当时主要是针对出现在屏幕和街头的半裸和裸体的行为艺术。时隔两年,民众对于行为艺术这种形式的认可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并没有达到可以欣赏对话的高度,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根本不是艺术,只是行为。”

  对于立法这一举动,大多数人还是主张引导,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范玉吉认为,对于艺术的发展,法律与其对它约束,不如进行引导。对于过激行为艺术的规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既需要艺术家本身的适当自律,也需要整个社会在心态上更加温和宽容。

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艺术显然应该是自由,不应该被法律制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章德明教授认为,艺术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底什么样的艺术行为应该被制约?这个标准还是很难被确定的。

 
 


"行为艺术":进行立法是否就能为其洗刷污名?


(资料图片) 

    时至今日,行为艺术的名声的确有些糟糕。在普通市民的眼中,行为艺术家几乎就是一群习惯性裸体的怪人,或者热衷于自虐、残忍对待身体的疯子。

    北京市文化局前天表示将出台规定明确艺术品市场、尤其是美术品的界限和底线,希望使之适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传统,尤其是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向媒体透露此信息的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根据他的态度不难想象,这部法律的制订大概已近完成。  


    行为艺术经得起限制?

    时至今日,行为艺术的名声的确有些糟糕。在普通市民的眼中,行为艺术家几乎就是一群习惯性裸体的怪人,或者热衷于自虐、残忍对待身体的疯子。当有些二流行为艺术家屡屡用自己并不健美的裸体或者自己的鲜血顽固地惊扰公众视线时,行为艺术被污名化便不可逆转了。

    问题在于,行为艺术的污名和此次立法之间,是否构成了必要的逻辑关系呢?艺术批评家王南溟认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艺术是自由的,应该允许艺术家实验。如果艺术家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那么可以直接进入诉讼渠道解决,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出台一个法律来针对行为艺术。并且,他认为立法过程需要从程序上就做到规范。最好是能组织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和文化官员共同参与讨论,在充分搏弈之后达成共识,然后出台法律。他担心的是,由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文化管理部门会采用部门立法,并以行政力量代替法律。这样的话,行为艺术的探索将随时面临掣肘。

    在早报记者就此事所采访的艺术界人士中,这种担心十分普遍。评论家朱其希望政府最好不要出台这样的法律,他说自己实在想不出这样的一部法律将如何援引宪法依据,其权限又有多大。他忧虑的是,这个即将出台的法律会毫不留情地从艺术形式、表演地点、传播方式上全面压缩行为艺术的生存空间。而艺术,尤其是需要互动、需要空间的行为艺术,是经不起这样的限制的。为了说明此次立法的多余,他举了个例子:在现有法律中,并没有条文判定在公共场合的裸体属于犯罪行为,“有伤风化”这个界定其实也是个更偏重道德谴责的说法。如果此次立法有条文专门针对行为艺术的当众裸体,岂不是重复立法?

    认真的探索无人知晓

    北京市文化局的立法似乎已经不可逆转。那么,它是否会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呢?或者说,借助即将出台的这部法律之手,能否洗刷行为艺术的污名?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赵松对此表达了审慎的乐观。他认为现在的行为艺术当中的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部法律也许能够起到一定甄别的作用,“法治终究要比人治好”。赵松曾经前往德国考察当地艺术机制,他很欣赏德国法律中的“不管政策”,这个政策形同无为而治,为一切有关艺术、人文、宗教的活动设定了法律底线,底线之上就是自由。

    现在的问题是,这部法律似乎和赵松期待的那种情况有些不同,它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部门立法的产物。因此,王南溟觉得指望这个法律对行为艺术起规范作用不太现实。他觉得,只要行为艺术不触犯法律,之后的一切问题都应该在艺术的范畴内解决。行为艺术好还是坏,是艺术评论来判断的,法律杠杆起不了作用。朱其始终没有承认行为艺术已经被污名化。他说,这是因为公众误解了行为艺术。大家看到的都是血腥、暴力,甚至有些色情的行为艺术,而大量概念的、理智的行为艺术则不为人所知。其实,朱其为行为艺术感到委屈记者很能够理解。在艺术空间内进行的艺术实验只是小众的探索,属于大家并不关心的艺术事件;而艺术家一旦在街头裸露,则会成为迅速抢占眼球的社会事件。行为艺术,就是在一片全民娱乐、全民狂欢的气氛中成为堕落的代名词。

    黑暗中的陌生人最容易被误认为鬼魅,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中国的行为艺术,其实不只是有人以铁钩穿过自己的肉体,不只是有人在臭不可闻的厕所里和苍蝇为伴,不只是有人将死婴当成碳水化合物吞噬掉,多想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样的作品吧,那微凉的山风中悲怆苍凉的意境,它也属于行为艺术。

    观点·争论

    美术批评家陈履生:前卫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残忍、恐怖,已经把艺术推到了一个挑战人性、道德、法律的可怕的边缘,不管何种艺术的行为如何前卫,只要以艺术的名义,就应该在“艺术”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社会道德和法律以及人性和公共利益。

    批评家张晓凌:这种极端化的“行为”是“以艺术的名义强奸艺术,个中原因,自然是为了名利。他们已大体上摸清了欧美雇主的脾胃,既要取悦于意识形态判断,又要设法填饱其对“东方文化”饥饿的胃口。

    理论家李维世:对真正的前卫艺术和实验艺术,我们采取宽容和开放政策,但决不允许搞那些血腥、色情、暴力的“邪艺术”。

    《美术》杂志主编王仲: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根本不是艺术,只是行为,而且是丑恶行为,是打着艺术旗号的丑恶行为。既然“行为艺术”根本不是艺术,我们也就不可能从“艺术”角度来谈它是不是中性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有没有“好的行为艺术”的问题。

    艺术家舒阳:国内行为艺术创作历经20余年,至今没有一本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专著。行为艺术的批评和创作各行其是,缺乏客观公允的学术标准。没有合理、公正、公开的艺术批评,对行为艺术的认识只能越来越乱。

    如果要使行为艺术的批评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确实需要准确的专业信息,需要清晰、系统的梳理和开放的探讨与交流。相信这样的理论批评,也会使行为艺术更加良性地发展。

    行为艺术在中国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国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行为艺术多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

    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行为艺术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行为艺术作品,当时称作“行动艺术Ac鄄tionArt”。直至1989年,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引起极大轰动。1990年代行为艺术的方式开始被艺术家广泛采用,出现了北京“东村”这样有名的行为艺术群体。但由于行为艺术家们的艺术活动所体现的激烈程度远远甚至超出了当时专业艺术人士的想象,诸如唐宋、王德仁、马六明、朱冥、苍鑫等艺术家均因其行为作品被警察拘押,最长的达3个月之久。



央视新厦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起源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

    行为艺术其实也就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来,有一些在视觉上比较"刺激"的行为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等称谓之后,不仅在"圈"内,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的特点,在事后仅仅靠几张照片很难来完整地反映某个作品的具体实际情况,所以难免会引起别人对于行为艺术理解的片面性。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进行到现在,已经在艺术界和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场讨论中,我们的一些大众媒体包括一些专业刊物在这场讨论中一直没有对所谓的"行为艺术"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介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式的报道误导了大众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行为艺术"的了解。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讨论这些艺术现象,就必须要提供给业内人士包括一些对前卫艺术有兴趣的网友全面了解这些作品以及与"行为艺术"有关的评论文章和知识背景,这对于我们冷静、理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会有所帮助。 

    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 

    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我们在这里列举,希望可以拓宽我们对于艺术、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戒烟广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