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出品】可视的体温——曹晖个展现场
当下对于艺术市场最多的声音莫过于来自各路媒体激烈的批评、声讨甚至是谩骂。人人都像是打了鸡血样莫名的感到焦躁与兴奋,生怕掉下队伍或者站错队。我就奇怪了,在市场好的情况下怎么又都是歌功颂德、繁荣昌盛、天下太平之景象,这也太随大流了吧。这是种很不正常的情况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环境当中又显得那么正常。就如同邓小平先生讲过的那句话: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你有新闻素材,只要你有爆料的内容,不管你说的是什么不管你是什么媒体,抓眼球拼销量就是第一要务。
21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将面临一个西方世界曾经面对过的一个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以至于会影响到中国今后艺术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就拿美院招生体系来讲,中国画专业遇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业内有句行话叫做“成绩不好,考美术,美术考得不好,进国画”。中国文化报曾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传统绘画面临人才断层的文章,里面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在权威、媒体、机构的共谋下,在西方绘画艺术日益影响年轻一代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被某种力量所垄断。这并不是画种之争,而是价值观的取向,我们并不否认艺术资本化、市场化、商品化所带来的好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系统出了问题,特别是在把艺术的产业化视为一种创作规律的时候,就会造成对艺术价值认识的混乱,而我们经常所讨论的诸如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时尚化,运作上的媚俗化,便都成为了一个个怪胎。
既然我们承认艺术品是作为投资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他肯定具备了一些投机性,总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放长线钓大鱼吧?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不让人赚钱谁还跟你玩?说到底这就是个数字游戏,君不见美国投资市场的泡沫和近期全球经济的衰退不都是由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引起的吗?投资的健康度很关键,任何事情只要过了“度”都会出问题。我曾说过,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峰值早就过了,而且缺乏有效增长后劲。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品市场处于一个无法可循和无法可依的状况,在今天“山寨文化”横行的年代,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更多文化的缺失和撕裂,现代价值体系的错位使我们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你敢说哪个拍卖公司没有卖过赝品?有的可能是看走眼,有的就是故意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老话套在此处未免让人感到心寒,但这就是规则,一个让人不敢轻易进入的潜规则。
说到底,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属性来讲,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人人都喜欢,而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必然,就跟看电影、听音乐这般自然、属于精神世界的问题。只是艺术品是在太特殊,当有人把艺术品当成了像房地产那样可以牟取暴利的生意的时候,发生疯狂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国家可以再利用30年时间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但不一定能成长为文化强国。为什么?教育是需要时间的,50年?100年?是需要积累的。陈丹青在北大做演讲的时候说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什么大师的,是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当我们考研究生是为了高薪,为了名气,为了面子,为了位子的时候不可能没有问题,这是精神的问题,这是品格的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专业精神与文化品位,早已丧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市场出现的大部分事物都是舶来品,譬如策展,譬如拍卖,譬如双年展。我们在“洋为中用”的同时,文化产业的“代理者”们千方百计地把那些空洞的、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打造成一种标签化的人造物,如同说起中国的当代艺术,你脑袋就会浮现出那些个“大脸娃娃”来。人们被这种所谓的“个人创造物”如同潜在的指令一般被支配,它指使你、引导你被动地去消费(收藏)。
在最近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一份“20世纪200位最伟大艺术家”的名单中你无论如何也找不着哪怕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 虽然这份榜单并不权威也无从谈起什么公信力,但是不少评论家情愿为仅仅排到第8位的安迪·沃霍尔或是排名第25位的贾科梅蒂“打抱不平”,也不会为近年来沾沾自喜的中国当代艺术和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喊冤”。 这是为什么呢?艺术家毛焰曾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中国艺术家的现状与问题,他说:“当代中国艺术的方式更多地受到美国方式的影响,也就是明星方式、大众文化、一次性消费,许多艺术家放在艺术上的精力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当然如果一个艺术家有承受能力,那么你可以像安迪·沃霍尔一样,天天上电视。问题是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时,我想最好还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必需品,像呼吸一样。”他还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只认同成功以及是否能参与国外的展览。过于依赖与接受眼下盛行的包装和经济利益,影响到艺术家最初应有的创作态度,以此收获的市场认同也许只是一次偶然机会,并不值得沾沾自喜,更不能代表公众、历史对艺术家的承认。
这番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艺术家集体“缺席”这份榜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清楚的表明了我们现在的艺术收藏群体关注的其实只是艺术价格,而不是什么艺术价值。“十年苦画无人晓,一拍成名天下知”这是一句笑谈,笑的是那些可怜的艺术家们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艺术是什么,也忘记了艺术追求是为了什么。 这“一拍”就是指在拍卖市场中拍出的天价,在中国,艺术家的形象首先是他的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就更别说什么艺术价值了;开幕式、派对等现场吞噬了艺术家,仪式效果大于实质精神。到处是个展,让人记住的却极少。在艺术产业化的怂恿下商业成功的梦替代了艺术信仰,艺术求真注定要被边缘化,因为这个社会的受众和买家根本没有耐心去艺术的深度表现。
如果没有了文化沉淀、人文精神,我们的艺术价值永 远不可能被世界所认可,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浮世绘成了世界画种,村上隆、草间弥生、衫木博司和野口勇那才是真正被世界承认的大师。或许暂时的低潮能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来思考,重拾研究之路,多做做学问,关注我们的人文传统,因为每个人只有那种迫切表达的愿望和坚定不移的秉性,才会使我们的艺术家一头扎进笔墨中寻求出路,这才是我们中国艺术家的担当。
文/顾邵韵
21世纪的中国艺术市场将面临一个西方世界曾经面对过的一个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以至于会影响到中国今后艺术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就拿美院招生体系来讲,中国画专业遇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业内有句行话叫做“成绩不好,考美术,美术考得不好,进国画”。中国文化报曾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传统绘画面临人才断层的文章,里面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在权威、媒体、机构的共谋下,在西方绘画艺术日益影响年轻一代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被某种力量所垄断。这并不是画种之争,而是价值观的取向,我们并不否认艺术资本化、市场化、商品化所带来的好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系统出了问题,特别是在把艺术的产业化视为一种创作规律的时候,就会造成对艺术价值认识的混乱,而我们经常所讨论的诸如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时尚化,运作上的媚俗化,便都成为了一个个怪胎。
既然我们承认艺术品是作为投资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他肯定具备了一些投机性,总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放长线钓大鱼吧?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不让人赚钱谁还跟你玩?说到底这就是个数字游戏,君不见美国投资市场的泡沫和近期全球经济的衰退不都是由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引起的吗?投资的健康度很关键,任何事情只要过了“度”都会出问题。我曾说过,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峰值早就过了,而且缺乏有效增长后劲。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品市场处于一个无法可循和无法可依的状况,在今天“山寨文化”横行的年代,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更多文化的缺失和撕裂,现代价值体系的错位使我们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你敢说哪个拍卖公司没有卖过赝品?有的可能是看走眼,有的就是故意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老话套在此处未免让人感到心寒,但这就是规则,一个让人不敢轻易进入的潜规则。
说到底,艺术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属性来讲,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人人都喜欢,而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必然,就跟看电影、听音乐这般自然、属于精神世界的问题。只是艺术品是在太特殊,当有人把艺术品当成了像房地产那样可以牟取暴利的生意的时候,发生疯狂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国家可以再利用30年时间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但不一定能成长为文化强国。为什么?教育是需要时间的,50年?100年?是需要积累的。陈丹青在北大做演讲的时候说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什么大师的,是出不了诺贝尔奖的,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当我们考研究生是为了高薪,为了名气,为了面子,为了位子的时候不可能没有问题,这是精神的问题,这是品格的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专业精神与文化品位,早已丧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市场出现的大部分事物都是舶来品,譬如策展,譬如拍卖,譬如双年展。我们在“洋为中用”的同时,文化产业的“代理者”们千方百计地把那些空洞的、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打造成一种标签化的人造物,如同说起中国的当代艺术,你脑袋就会浮现出那些个“大脸娃娃”来。人们被这种所谓的“个人创造物”如同潜在的指令一般被支配,它指使你、引导你被动地去消费(收藏)。
在最近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一份“20世纪200位最伟大艺术家”的名单中你无论如何也找不着哪怕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 虽然这份榜单并不权威也无从谈起什么公信力,但是不少评论家情愿为仅仅排到第8位的安迪·沃霍尔或是排名第25位的贾科梅蒂“打抱不平”,也不会为近年来沾沾自喜的中国当代艺术和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喊冤”。 这是为什么呢?艺术家毛焰曾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中国艺术家的现状与问题,他说:“当代中国艺术的方式更多地受到美国方式的影响,也就是明星方式、大众文化、一次性消费,许多艺术家放在艺术上的精力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当然如果一个艺术家有承受能力,那么你可以像安迪·沃霍尔一样,天天上电视。问题是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时,我想最好还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必需品,像呼吸一样。”他还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只认同成功以及是否能参与国外的展览。过于依赖与接受眼下盛行的包装和经济利益,影响到艺术家最初应有的创作态度,以此收获的市场认同也许只是一次偶然机会,并不值得沾沾自喜,更不能代表公众、历史对艺术家的承认。
这番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艺术家集体“缺席”这份榜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清楚的表明了我们现在的艺术收藏群体关注的其实只是艺术价格,而不是什么艺术价值。“十年苦画无人晓,一拍成名天下知”这是一句笑谈,笑的是那些可怜的艺术家们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艺术是什么,也忘记了艺术追求是为了什么。 这“一拍”就是指在拍卖市场中拍出的天价,在中国,艺术家的形象首先是他的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就更别说什么艺术价值了;开幕式、派对等现场吞噬了艺术家,仪式效果大于实质精神。到处是个展,让人记住的却极少。在艺术产业化的怂恿下商业成功的梦替代了艺术信仰,艺术求真注定要被边缘化,因为这个社会的受众和买家根本没有耐心去艺术的深度表现。
如果没有了文化沉淀、人文精神,我们的艺术价值永 远不可能被世界所认可,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浮世绘成了世界画种,村上隆、草间弥生、衫木博司和野口勇那才是真正被世界承认的大师。或许暂时的低潮能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来思考,重拾研究之路,多做做学问,关注我们的人文传统,因为每个人只有那种迫切表达的愿望和坚定不移的秉性,才会使我们的艺术家一头扎进笔墨中寻求出路,这才是我们中国艺术家的担当。
文/顾邵韵
在政治为主题的时代,人人都是政治家;在经济为主题的时代,人人都是商人!
‘艺术家’也是普通人,顶多是个拿艺术来解决生计的商人!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不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
再说,大众对艺术的欣赏力也局限的{多亏了我国的教育}。
现在很多“艺术家”也就大家一起骗点钱花花,搞个名头,能混个脸熟就好了!
艺术本身的重视不是美院这种学校能决定的,它也就一混日子的地方,你好我也好就得了!
干嘛非要指望国内艺术家呢?真正的艺术家有几个抛头露面啊!
再说,艺术家什么时候缺过啊!
‘艺术家’也是普通人,顶多是个拿艺术来解决生计的商人!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不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
再说,大众对艺术的欣赏力也局限的{多亏了我国的教育}。
现在很多“艺术家”也就大家一起骗点钱花花,搞个名头,能混个脸熟就好了!
艺术本身的重视不是美院这种学校能决定的,它也就一混日子的地方,你好我也好就得了!
干嘛非要指望国内艺术家呢?真正的艺术家有几个抛头露面啊!
再说,艺术家什么时候缺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