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汶川大地震4000年内不会再发生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连年世界第一,俨然有了世界经济大国的样子,我们拥有财富的人群数量在亚洲排名第一,我们拥有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就算是碰到全球经济危机,也好像足以让人放心。全国每年的艺博会、双年展、各种大小展览举不胜举,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而境外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拍卖公司、博物馆、画廊也不甘人落后,频频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一夜之间艺术家成了暴发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拍卖市场的空前繁荣,在一个由买卖双方鼓噪出来的市场面前,很多人都失去了理智,注定了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罢了。
在习惯了喧嚣之后,全球范围内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使整个国内艺术品市场呈现的是一片寂静与沉默。拍卖公司、画廊、机构关的关,歇业的歇业,裁员的裁员,有人说这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所有的责任都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给打发了,该倒的还是要倒的。在整个市场当中,整天充斥杀跌买涨之声的时候,很难有人会幸免于难,你把艺术市场当成纯粹的股票期货市场来对待肯定是不对的,而我们有时有意无意地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加入了一个所谓的精英圈,富豪圈,文化圈,被那一道道无形的光环闪的眼花缭乱。转眼间,当发现大潮退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是“裸泳”爱好者。套用一句网络俗语,“哥等的不是买家,是寂寞”,也许这样的寂寞是多年未遇的,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应该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一些问题,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少能耐。核心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有多少买家,而是我们缺乏真正的收藏群体,一个产业离开了广泛的消费基础是不可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核心的群体都还没有真正形成,何来影响周围的人参与进来的能力?有一天我们发现大家都在找客户,但都发觉客户很难找,找来找去就是这么一拨人,即所谓的HEAVY USER(重度玩家),而新的收藏群体在哪里?收藏市场容量难道就是这么小?因为我们从来不注重对LIGHT USER(轻度玩家)市场的关注与开发,哪怕是从来都没有买过艺术品的人(当然前提作品是艺术品,行活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我们都没舍得用心去关注或者研究一下,如同当初从来没人认为任天堂的WII游戏机(注重体感功能)能在全世界热卖一样,当一家游戏公司产业市值与丰田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比肩的时候,让SONY和MICROSOFT这样的商业巨鳄都不得不为止大跌眼镜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普罗大众的消费能力了,而这样的商业案例在其他创意产业当中更是不胜枚举。任何产品的结构、层次都象金字塔一样的,没有基础何来高端?正是因为注重对于基础客户的因势利导,注重对于年轻客户群体的品牌熏陶,才能在一番耕耘之后终有收获。西方艺术市场的实践证明,只有主力的中产阶级消费大军加入进来,艺术市场才会真正繁荣起来;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几千年来在文化与艺术方面取得的卓然成就,无一不显示我们先人的群众基础水平之普及,国民美学欣赏水平之高超。
经济的繁荣使我们有了第一代的富翁,有了钱总想着该干点什么,玩收藏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之一,不管是什么原因踏入这个圈子的,起码是属于先知先觉的那类,直到今天,这个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并未发生气质性变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群体的专业水准让人不敢恭维,所谓的顾问、专家、艺术家有如过江之鲫,凑热闹的成分比较多,你要分清楚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还真的有些难度;二是这个群体在中国的人数比例很小,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根本不知道艺术收藏为何物,也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对于这些人来讲,首先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人,在事业中和他所涉及的专业里是很自信的状态,因为他在该领域属于成功人士。可是当他面对艺术,就变成一个很被动的状态,他不知道买这个还是买那个,因为他不专业,也不知道里边的知识,所以可能有些东西他喜欢,可是又不知道喜欢的是否有价值,觉得底气不足,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广大艺术从业者来说首先要帮助收藏家得到自信,能够做他们自己的选择,不是我让你买什么就买什么,也不是买什么可以升值买,什么可以迅速赚钱。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不是单单靠几个人几个组织就能单独完成,需要从业者有一个共识,首先需要把蛋糕做大,然后再来分享市场;画地为牢,泾渭分明只能使我们深陷囹囫。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活动和服务,通过不同的合作伙伴可以得到不同的资源,比如通过教育、通过活动,通过去国外观摩、考察,通过不同的方面,让这个群体慢慢得到收藏知识,在获得之中享受快乐,你不能把收藏家当成傻子来对待他,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专业,就像我不了解金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培养兴趣,慢慢开始对这个东西有瘾,有了兴趣就开始有自信,有了自信就开始可以成为真正的收藏家。
而我们必须培养中国的新一代收藏家,年轻的收藏家,在这里所说的年轻收藏家是指一个新的收藏家或者潜在的收藏家,这于年龄无关。成熟的收藏家除了资金雄厚以外,他知道他喜欢什么,他知道怎么去面对艺术,他有自信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在中国这样的成熟的收藏家又很少,正如前文所说,有,可是很少,因为中国艺术市场很新,所以这种情况下,他的可能性又是非常大的,绝大部分的都是新的收藏家或者潜在的收藏家。就从现在。这不仅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 而且是一种事在必行的趋势。6年前有谁知道阿里巴巴?3年前又有谁敢做网络商人?艺术市场的希望和繁荣应该寄托于那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又对艺术感兴趣的中国收藏家们,这个群体或许有上千人,或许是上万人,亦或许成千上万?!他们是振兴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希望。
文/顾邵韵
在习惯了喧嚣之后,全球范围内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使整个国内艺术品市场呈现的是一片寂静与沉默。拍卖公司、画廊、机构关的关,歇业的歇业,裁员的裁员,有人说这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所有的责任都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给打发了,该倒的还是要倒的。在整个市场当中,整天充斥杀跌买涨之声的时候,很难有人会幸免于难,你把艺术市场当成纯粹的股票期货市场来对待肯定是不对的,而我们有时有意无意地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加入了一个所谓的精英圈,富豪圈,文化圈,被那一道道无形的光环闪的眼花缭乱。转眼间,当发现大潮退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是“裸泳”爱好者。套用一句网络俗语,“哥等的不是买家,是寂寞”,也许这样的寂寞是多年未遇的,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应该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一些问题,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少能耐。核心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有多少买家,而是我们缺乏真正的收藏群体,一个产业离开了广泛的消费基础是不可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核心的群体都还没有真正形成,何来影响周围的人参与进来的能力?有一天我们发现大家都在找客户,但都发觉客户很难找,找来找去就是这么一拨人,即所谓的HEAVY USER(重度玩家),而新的收藏群体在哪里?收藏市场容量难道就是这么小?因为我们从来不注重对LIGHT USER(轻度玩家)市场的关注与开发,哪怕是从来都没有买过艺术品的人(当然前提作品是艺术品,行活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我们都没舍得用心去关注或者研究一下,如同当初从来没人认为任天堂的WII游戏机(注重体感功能)能在全世界热卖一样,当一家游戏公司产业市值与丰田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比肩的时候,让SONY和MICROSOFT这样的商业巨鳄都不得不为止大跌眼镜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普罗大众的消费能力了,而这样的商业案例在其他创意产业当中更是不胜枚举。任何产品的结构、层次都象金字塔一样的,没有基础何来高端?正是因为注重对于基础客户的因势利导,注重对于年轻客户群体的品牌熏陶,才能在一番耕耘之后终有收获。西方艺术市场的实践证明,只有主力的中产阶级消费大军加入进来,艺术市场才会真正繁荣起来;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几千年来在文化与艺术方面取得的卓然成就,无一不显示我们先人的群众基础水平之普及,国民美学欣赏水平之高超。
经济的繁荣使我们有了第一代的富翁,有了钱总想着该干点什么,玩收藏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之一,不管是什么原因踏入这个圈子的,起码是属于先知先觉的那类,直到今天,这个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并未发生气质性变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群体的专业水准让人不敢恭维,所谓的顾问、专家、艺术家有如过江之鲫,凑热闹的成分比较多,你要分清楚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还真的有些难度;二是这个群体在中国的人数比例很小,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根本不知道艺术收藏为何物,也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对于这些人来讲,首先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人,在事业中和他所涉及的专业里是很自信的状态,因为他在该领域属于成功人士。可是当他面对艺术,就变成一个很被动的状态,他不知道买这个还是买那个,因为他不专业,也不知道里边的知识,所以可能有些东西他喜欢,可是又不知道喜欢的是否有价值,觉得底气不足,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广大艺术从业者来说首先要帮助收藏家得到自信,能够做他们自己的选择,不是我让你买什么就买什么,也不是买什么可以升值买,什么可以迅速赚钱。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不是单单靠几个人几个组织就能单独完成,需要从业者有一个共识,首先需要把蛋糕做大,然后再来分享市场;画地为牢,泾渭分明只能使我们深陷囹囫。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活动和服务,通过不同的合作伙伴可以得到不同的资源,比如通过教育、通过活动,通过去国外观摩、考察,通过不同的方面,让这个群体慢慢得到收藏知识,在获得之中享受快乐,你不能把收藏家当成傻子来对待他,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专业,就像我不了解金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培养兴趣,慢慢开始对这个东西有瘾,有了兴趣就开始有自信,有了自信就开始可以成为真正的收藏家。
而我们必须培养中国的新一代收藏家,年轻的收藏家,在这里所说的年轻收藏家是指一个新的收藏家或者潜在的收藏家,这于年龄无关。成熟的收藏家除了资金雄厚以外,他知道他喜欢什么,他知道怎么去面对艺术,他有自信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在中国这样的成熟的收藏家又很少,正如前文所说,有,可是很少,因为中国艺术市场很新,所以这种情况下,他的可能性又是非常大的,绝大部分的都是新的收藏家或者潜在的收藏家。就从现在。这不仅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 而且是一种事在必行的趋势。6年前有谁知道阿里巴巴?3年前又有谁敢做网络商人?艺术市场的希望和繁荣应该寄托于那些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又对艺术感兴趣的中国收藏家们,这个群体或许有上千人,或许是上万人,亦或许成千上万?!他们是振兴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希望。
文/顾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