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场 蒋崇无、孙建春
发起人:onlynike  回复数:33   浏览数:3777   最后更新:2009/10/01 21:41:49 by guest
[楼主] 侯紫册8西 2009-09-17 17:16:47

 
梁绍基个展——游丝描
 
展览主办: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
展览协办:香格纳画廊
展览时间:2009年9月11日至11月1日(周三免门票)
 
    要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说不定梁绍基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法布尔,写出他自己的《昆虫记》。当然梁绍基走的是另外的道路,二十年养蚕,并没有让它变成一个生物学者,而是让它成为一个更为纯粹的当代艺术家。他顺着丝丝缕缕的蚕丝所找到的,并不是什么生物学范畴的某种秘密,而是“发现了存在与科学与艺术、生物社会学、纺织与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的临界点。”
 
 
 
    我们必须把梁绍基的艺术创作现象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特例来看待。就像我们之前所重点关注的那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以其对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世俗观念等等方面作为艺术的突破点一样,梁绍基将蚕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同样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以及非同寻常的新的视觉体验和观念上的冲击。“自然”破碎,是现代文明进程中所付出的最为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然”的破碎过程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思想与精神的源头。生活在这个极度工业化的时代里,我们对于世上万物的感觉其实都在变的越来越麻木了。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已不在明了五谷草木之名,更不必说他们如何繁殖生长了,甚至连土地是什么可能都已没什么清楚的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艺术家们大多更热衷于关注那些观念、形势以及社会现象层面的东西,而很少会去关注人类以外的生物存在的现实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他们所在的自然界与我们的社会在细微处的微妙关系。  

    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蚕在某种意义上已不是个单纯的生物,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因为要是没有它就不会有丝绸,更不用说“丝绸之路”了。丝绸在中国的历史,跟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差不多同样的悠久。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见过真正的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蚕是如何食桑叶、吐丝、结茧、羽化,而蚕丝又是如何最终通过人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丝绸的呢?这样的一些生物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固然可以在艺术家梁绍基的作品里找到一些相应的答案,但这里所涉及的问题的关键却不仅限在于,正像梁绍基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呈现蚕的生命的过程一样。梁绍基通过长期的养蚕,与蚕倾心相处,体悟到的是生命与现实本生的种种关系。正像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世界上的生灵都在荒唐的、无法平息的矛盾中寻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命的不易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来源于人为。而象征生命的蚕丝柔弱欲断,然而又似断非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饶的生存信念和以柔克刚的能耐及其绵绵延伸永无止境的生命关联” 
 


 

 

  《洛神赋》录像
  中国古代绘画“十八描”中最富东方神韵逸趣的首推高古游丝描,具以细延、游动、清素、圆润而变化无穷的线勾勒出万物造型。中国古代东晋时期的大艺术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运用高古游丝描刻画了人神相恋之境。 
  
 









 
 
  《棉花糖》行为装置艺术(味觉)
  1. 在展览开幕式上一农民在展厅旁卖用白糖制成的棉花糖。墙上视频,4分钟。寓意:城市的特点就如同棉花糖的生产般,高速旋转,越来越大,但发展背后的困顿和疲惫也通过画面背景的慢动作景象表达出来。城市的结局是什么?是否像棉花糖一样,开始是甜的,最后融化消失呢?
  2. 在展厅入口处上空悬挂着铁丝圆球,被蚕丝包围,像是棉花糖。这是蚕在生锈的建筑钢筋上吐丝形成的。寓意:小贩怀着希望来到浦东,但生活与未来都不确定,就如“悬空”。铁丝中夹杂这些旧棉絮,那是游牧人(四处漂泊的人)的衣着,苦涩而贫困。
 








 

 
 








 





 
可以一窥蚕宝宝结茧的过程,现在都结茧完成了,镜子上残留下蚕宝宝的足迹、丝迹


 

 
一面有160度左右的墙壁上的荧光灯,与镜子内的相照应,到底谁更惊艳









 

 
8字的秘密其实就是蚕行动并吐丝的路线,他们没有长足,依靠身体的蠕动前行,从而形成一个个连续的8字,像是链条,又像是抽象的圆圈们




 
  《“8”字谜》由四部分组成
  1. 8字迹(影像):观众能在显微镜下发现蚕吐丝时由于头部摆动的特殊规律与蚕丝交织结构是“8”字的奥秘所在。艺术家在此将生物学与人文艺术巧妙结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2. 鬼谷子(装置):这是一群由轻扬并弥荡室内空间的“8”字铁丝与蚕丝构成的装置作品。铁丝犹如人的神经末梢,敏感而脆弱,并且飘忽不定。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擅长风水8字玄机学,被后人誉为测字之祖。
  3. 链(装置):金属沉重的链被蚕吐丝包裹着,而“链”本身是一个“8”字结,是一种困顿,与《鬼谷子》的“轻”相对应的是它的“重”,两者似是生命的轻重关系,又喻示着生命的轮回。此作品灵感来源于艺术家某日看见蚕从墙上掉下,却依靠吐丝顽强地爬回去,不禁想到《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一书(作者是?),于是被蚕藏在小小身躯内的坚强的生命意志所感动。
  4. 显微镜观察(观众互动)
  5. 霓虹灯(装置):“8”、“∞”、“$”三个符号,这是“8”字的扩张与破损,自然材料蚕丝被高度物质化象征的霓虹灯取代。“∞”象征物质欲望的无线膨胀,经过鬼画符般的演变过程,成为“$”,与美金的货币符号相比少了一竖,寓意物质世界充满危机。当它被置于镜廊中时,变得更迷离,与展厅外浦东的都市景象相呼应。
  6. 整体:黑色空间、迷宫般的设计都是为了营造出观众是和思考的空间。 
 












由二级发光管加控制的31个数字在星空的虚幻中显得非常醒目,它们标志着一个月的31个日子

 

  《星历》装置、流“云”的录像。(蚕茧灯光数字显示屏)
  1. 当观众离开迷宫的2号展厅,来到这里,进入到一片纯净辽阔的宇宙中。蚕茧从1至31,有序和无序地闪烁,这是时间和轮回的对话。蚕茧象征生命的不动,灯光闪烁象征生命的跳动,这是永恒与瞬间的对话。
  2. 那朵朵涌动的云流像蚕吐丝生成一般,这是微观到宏观的衍生,是将生命送回到自然中去关照。楼上观看将会有另一番心灵感受。
[沙发:1楼] 侯紫册8西 2009-09-17 16:22:20
 
 
  《珍珠奶茶》(嗅觉)
  这是针对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所作的作品。过期的奶粉冲泡出来的液体,表面漂浮着蚕茧的尸体,牛奶蛋白质将蚕丝置换出来,等尸体发黑发臭后看上去就像珍珠奶茶中的珍珠。让观众从嗅觉与视觉中感受到这一事件对于生命的严重侵害。








 


















 

  《宝宝》(触觉)
  1. 中国人昵称蚕虫为“宝宝”,艺术家则以此切入,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自从发生了512汶川地震和奶粉门事件,人们会对新生命倍加关怀。《宝宝》也是证大现代艺术馆“介入366”的项目之一。地上有蚕宝宝组成的圆形象征人类在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开始呼唤自然,寻求“原点”。红色的圆也象征太阳、希望。国殃之时,重生之日。
  2. 观众可以用红绸包裹“宝宝”(襁褓),堆起地上的大圆,并填写领养卡,钉在墙上。
[板凳:2楼] 侯紫册8西 2009-09-17 16:37:18



 


 

 


 

  《残山水》
  “蚕—残—禅”。这件作品记录了蚕生命的一生,吐丝—排空腔—排泄,从头到尾都在这“布”上发生。颜色不同是因为有秋茧和冬茧的区别。作品呈现出最自然的形态,远看又像是中国的抽象古画,引发更多思考。













 
    文献资料:墙上的是关于3号展厅作品的记录;台上的可自行翻阅,如需复印至前台。


 



 


 




 

  《听蚕》声音装置(听觉)
  观众现场聆听蚕食桑、吐丝、化蝶、扑翅之声的现场直播,还可参观养蚕室。“蚕”与“禅”为谐音,“听蚕”即“听禅”。经历之前作品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映,在这里“听蚕”就如同回到自然的怀抱,那声音像流水,悠远而宁静,从而内修静悟,通达“诗意地栖居”,从困惑与迷茫中解脱出来。这件作品放在最后也是在通过观众的亲身感受,找到问题“游魂的出路在哪?”的答案。

[地板:3楼] guest 2009-09-17 16:38:22

很真诚的艺术家
[4楼] guest 2009-09-18 12:06:50
在早年还是不错的,可以做小学装置普及教育课程了
[5楼] guest 2009-09-18 16:30:26
展览何其多!

-------------我是夏艳国
[6楼] guest 2009-09-18 21:22:00
顶梁老师的!
[7楼] guest 2009-09-23 10:55:01
刚去看过,现场挺不错
[8楼] guest 2009-09-24 18:07:0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9楼] guest 2009-09-25 10:13:14

[10楼] guest 2009-09-25 11:58:24
要顶这样不断探索的老艺术家,也要顶象徐坦,张培力,杨千,李山这些50年代的人
[11楼] guest 2009-10-22 15:31:20
10月24日下午2:00~3:00艺术家梁绍基将在证大艺术馆做现场导览,介绍现场作品。届时,观众可对艺术家进行现场提问,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12楼] guest 2009-10-22 15:53:30
顶!非常孜孜不倦的艺术创作人
[13楼] guest 2009-10-28 19:41:54
很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