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友抛弃的艺术家出售任何他拥有的东西
涂鸦式书写的文化帐本
文/余极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系列是其近一两年来的创作,我没法用眼下的势利价值观去判断这些作品的意义,因为对于他,一切还是一种进行式。但是在观察他的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看出它的可能性:本能的书写、自动的涂鸦——而经典的绘画写实和具象造型,都在这里失效了——这就是他的可能做到的方式,也是他唯一的方向。
李熙显然知道仅仅本能和涂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他的画中找不到属于他应该独创的涂鸦式的那种典型的简单符号。当然,可以找到一些人体和头像,甚至多次反复出现的兔子形象,但这些还没有形上为涂鸦概念上的意义图标,虽然兔子形象是他幼年时期,因怜悯而反抗大人扑杀妹妹圈养的小兔子未果之后,所留下的心理记忆,显示出他的童心而企图塑造一种属于自己隐密的又可以普世的天真符号,但在我看来,这符号还没成熟,缺少提炼而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李熙有过挫折,过着低级的生活,每天穿行于成都的时尚和市井中,他经历丰富,满目“疮痍”,他的绘画也内容复杂,满目“疮痍”。
这样,李熙的绘画就没有西方涂鸦的单纯和卡通化,甚至有些沉闷和刻板。他给予我们的画面是堵塞的,有些地方还密不透风。斑斑点点的涂绘,随意直接的书写,象集成电路版,似乎蕴聚着大信息量的代码,一时令人目不暇给,看得心胸发堵。而涂鸦在他这里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使他能够把他自己也发“堵”的内心象挤牙膏一样一点点被挤出来,这种节奏,便于他自控情绪的发泄,而悠闲地疏放。他的某些大画中有刻意划分出的“井田制”,当下流行口语就罗列其中,他的布局谋篇就是自由而秩序地罗列这些多为点黛,少量插红的汉字话语。这些汉字象粘液和病毒一样四溢和涌动,或交叉重叠,或拖白曳衔,象牙牙学语的天书,你从中想读出点什么明白的东西却是不可能的,自然在艺术的语境中,这是被忌讳的。他的绘画,最终成为逸宕奇诡的视觉文本。而这种视觉文本既是形态清晰的,又是复杂而语义不清的。其总体画面中,充斥着的符号和文字就其含义上的能指本身,即是一种本身的图形或形象的自为覆盖,而其所指在这种无端的不断堆砌的过程中,其意义远远被延宕得变异而失身了。
面对李熙的绘画,我们仿佛置身于尘封已久的颓败的时间之墙前面,生活的鲜活经验和历史的陈迹混杂其中,刺激得让人头昏脑胀,剪不断理还乱。其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和涂涂抹抹中依稀让人感觉出当下生活的速度与时尚的双重交织,轻松又困惑,丰富又混乱。这一切都指涉着一种过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文化的荒诞不经的自然和必然的奇妙关系。
显然,李熙的绘画是铺展开来的后街字典,虽乱码通假,但意思浅显,快捷简单;象流水帐本,虽漏洞百出,但目录尚在,有机密可查;又象嘻哈乐谱,虽五音不全,但俚语连篇,能叽叽哼哼;更象时髦媒体,虽数据超载,但屏刷不断,却升级更新。李熙的绘画就是一种反复书写的算术板,他重复计算着自己的人生,也记下社会大众的缩影;它是一种庸医的处方签,试图无限企及生命的DNA;又酷似民间话本,草搞一叠,生动而松散,丰富而粗放。李熙的绘画就是我们城市电线杆上多次张贴的性病和寻人启示的广告单,就是我们每天深晚在BBS上的跟贴和转贴,就是汽车加油站的单据和夜店消费的抠奖发票,总之,在消费时代,李熙的作品不失为一种文化汇编的帐目图志。
( 2009年7月24日早晨,写于成都蓝谷地)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文/余极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系列是其近一两年来的创作,我没法用眼下的势利价值观去判断这些作品的意义,因为对于他,一切还是一种进行式。但是在观察他的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看出它的可能性:本能的书写、自动的涂鸦——而经典的绘画写实和具象造型,都在这里失效了——这就是他的可能做到的方式,也是他唯一的方向。
李熙显然知道仅仅本能和涂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他的画中找不到属于他应该独创的涂鸦式的那种典型的简单符号。当然,可以找到一些人体和头像,甚至多次反复出现的兔子形象,但这些还没有形上为涂鸦概念上的意义图标,虽然兔子形象是他幼年时期,因怜悯而反抗大人扑杀妹妹圈养的小兔子未果之后,所留下的心理记忆,显示出他的童心而企图塑造一种属于自己隐密的又可以普世的天真符号,但在我看来,这符号还没成熟,缺少提炼而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李熙有过挫折,过着低级的生活,每天穿行于成都的时尚和市井中,他经历丰富,满目“疮痍”,他的绘画也内容复杂,满目“疮痍”。
这样,李熙的绘画就没有西方涂鸦的单纯和卡通化,甚至有些沉闷和刻板。他给予我们的画面是堵塞的,有些地方还密不透风。斑斑点点的涂绘,随意直接的书写,象集成电路版,似乎蕴聚着大信息量的代码,一时令人目不暇给,看得心胸发堵。而涂鸦在他这里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使他能够把他自己也发“堵”的内心象挤牙膏一样一点点被挤出来,这种节奏,便于他自控情绪的发泄,而悠闲地疏放。他的某些大画中有刻意划分出的“井田制”,当下流行口语就罗列其中,他的布局谋篇就是自由而秩序地罗列这些多为点黛,少量插红的汉字话语。这些汉字象粘液和病毒一样四溢和涌动,或交叉重叠,或拖白曳衔,象牙牙学语的天书,你从中想读出点什么明白的东西却是不可能的,自然在艺术的语境中,这是被忌讳的。他的绘画,最终成为逸宕奇诡的视觉文本。而这种视觉文本既是形态清晰的,又是复杂而语义不清的。其总体画面中,充斥着的符号和文字就其含义上的能指本身,即是一种本身的图形或形象的自为覆盖,而其所指在这种无端的不断堆砌的过程中,其意义远远被延宕得变异而失身了。
面对李熙的绘画,我们仿佛置身于尘封已久的颓败的时间之墙前面,生活的鲜活经验和历史的陈迹混杂其中,刺激得让人头昏脑胀,剪不断理还乱。其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和涂涂抹抹中依稀让人感觉出当下生活的速度与时尚的双重交织,轻松又困惑,丰富又混乱。这一切都指涉着一种过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文化的荒诞不经的自然和必然的奇妙关系。
显然,李熙的绘画是铺展开来的后街字典,虽乱码通假,但意思浅显,快捷简单;象流水帐本,虽漏洞百出,但目录尚在,有机密可查;又象嘻哈乐谱,虽五音不全,但俚语连篇,能叽叽哼哼;更象时髦媒体,虽数据超载,但屏刷不断,却升级更新。李熙的绘画就是一种反复书写的算术板,他重复计算着自己的人生,也记下社会大众的缩影;它是一种庸医的处方签,试图无限企及生命的DNA;又酷似民间话本,草搞一叠,生动而松散,丰富而粗放。李熙的绘画就是我们城市电线杆上多次张贴的性病和寻人启示的广告单,就是我们每天深晚在BBS上的跟贴和转贴,就是汽车加油站的单据和夜店消费的抠奖发票,总之,在消费时代,李熙的作品不失为一种文化汇编的帐目图志。
( 2009年7月24日早晨,写于成都蓝谷地)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李熙的绘画作品《搜》之一
顶余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