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宋冬在MoMA的个展当天就在业界收获不少好评,展览开幕几天之后,《纽约时报》的大牌撰稿人, 2009年普利策奖艺术批评类得主Holland Cotter也为之写出一篇充满赞赏的专稿。详情请看:
http://www.nytimes.com/2009/07/15/arts/design/15song.html?_r=1
2009年普利策批评奖得主Holland Cotter是《纽约时报》鼎鼎有名的艺术专栏主笔,普利策奖委员会称“他广阔的艺术视野从曼哈顿一直延伸到中国,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深受启发的写作和激动人心的叙事能力”(his wide ranging reviews of art, from Manhattan to China, marked by acute observation, luminous writing and dramatic storytelling).
来个正面照
点这里看看他的介绍:
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09/04/20/holland-cotter-times-art-critic-wins-pulitzer-prize/
http://www.nytimes.com/2009/07/15/arts/design/15song.html?_r=1
2009年普利策批评奖得主Holland Cotter是《纽约时报》鼎鼎有名的艺术专栏主笔,普利策奖委员会称“他广阔的艺术视野从曼哈顿一直延伸到中国,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深受启发的写作和激动人心的叙事能力”(his wide ranging reviews of art, from Manhattan to China, marked by acute observation, luminous writing and dramatic storytelling).
来个正面照

点这里看看他的介绍:
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09/04/20/holland-cotter-times-art-critic-wins-pulitzer-prize/
二零零九七月十五日
北京生活元素的合集
Holland Cotter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二层挑空空间看起来是专为展示各样的纪念碑式的艺术作品而设计的。但此刻,这里摆满的并不是那些雄伟的艺术作品,而是许许多多很平常和不起眼的生活用品。
这些生活物品的主人是赵湘源女士。1938年,她出生于中国,今年一月份在北京过世。她与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城里住了60多年,极小的房子塞满了家庭的杂物——衣服、书、厨房用具、化妆品、学校用品、购物袋、锅碗瓢勺、娃娃等等。这些杂物在用完后又再回收利用、最后不加区别的积存着。现在,每粒纽扣和每只圆珠笔——甚至赵女士的冰箱和床——都摆在博物馆里。
它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赵女士是中国当代艺术圈里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宋冬的母亲。他经常被称为一位观念论者,一位相当注重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把母亲家里所存之物变成一个装置作品正是他的想法。《物尽其用》这件作品是一条生命的记录、一个中国半世纪的历史和社会无常的象征。
虽然中国现代艺术以鲁莽的偶像破坏者的形象而出名,但“失去”却一直是它的最重要主题。政治波普可能会在拍卖中挣一大笔钱,但现在最有意思的作品不再是围绕攻击政治里的权力,而是关注着渐渐在消失的力量——家族凝聚力、社会稳定性、或是精神的确定性。在这些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继承了古人山水画的传统,在特定的格体中,反复表现着四季轮回,友人离别,和对理想时代的幻想与憧憬
宋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久。他1966年出生于北京,正值危险而物质贫乏的文化大革命前期。他的母亲来自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后来因其一个亲戚被判为反共产主义间谍而失去了一切。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为被冠以“反革命分子”而被劳教7年。
为了生存下去,“物尽其用”成为父母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生存的先决条件。在愈发拥挤的环境里,宋冬开始了画画——虽然父亲不赞成但是母亲却鼓励他——可在经历了1989年血腥的六四事件后,他停了下来,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当几年后他再一次震出他的作品,他开始采用行为、录像、和摄影作为综合媒介来进行创作。0
1995年他开始每天在同一块石头上用水而不是墨来写日记。在一次去西藏的旅途中,他拍下了他在拉萨河“印水”的行为,这个行为里他反复地用一枚古色古香的印章击打着水面——这象征着权力的印章跟水在石头上一样,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1996年寒冷的除夕夜,他在天安门的地上趴了40分钟实施他的行为《哈气》,温暖的呼吸在人行道上留下了薄薄的一层冰。他在结了冰的后海上做了同样的行为,但这一次什么也没留下,因为冰面上是不可能再形成另一层冰的。
这两部分组成的行为作品显然包含着政治含义,但并不是特别明确。它似乎表达着在一个像天安门这样具有权利对抗性的环境里,一个人可以有他的影响力,但这种力量只能是是小众而短暂的。在大自然里——道教里艺术的源泉——不存在任何变化,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是不必要的,无论积极或消极的,所有的一切都被消解了。
后海位于老北京的中心,而这座城市越来越多地成为宋冬的创作主题。他们两个人——他与他妻子,艺术家尹秀珍——小时候熟悉的地方一个一个的被拆除。两个人在废墟里采集楼房的碎片,把它们做成公众装置作品。用中国式的态度处理这些碎片,好像这些物质保留了生命的本质,那些无论是死去的或是漂泊的,所有与它们有过联系的生命。
宋冬父亲在2002年去世时,他的妈妈极为伤心。她继续住在北京塞满东西的房子里,无论什么都要留着,甚至还有所添加,好像要给她那已不存在的家庭建个庇护所似的。周围的房屋很多都面临被拆除的威胁,但她还是紧紧的攥着她的物品,不肯迈出一步。
2005年,宋冬提议将这些堆积的琐碎物品变成一座艺术装置,他说,不会扔掉丢失任何东西,每一件物品都会被有意义的再利用和保存起来。他的母亲同意了。在尹女士和宋冬大姐的帮助下,他们一起清空了房子。
在北京的一个画廊里,他们一丝不苟的将东西整理归类成现在在MoMA里看到的那个样子;在一座废弃的老木头房子的场景下,整整齐齐叠放着的衣服,一簇簇的瓶子和罐头,一堆堆填充动物玩具等等。作为最后的补充,宋冬将一个霓虹灯悬挂在上方,上面写着“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
这件作品最初是由艺术史学家巫鸿策划展出,曾在欧洲进行展出。而这次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则有赖于策展人Barbara London和Sarah Suzuki的独特眼光。作品的整理和装配则依旧由宋冬、尹秀珍和宋慧来完成。
在博物馆整洁完美的环境里,这件装置作品向人们传递着综合的信号。一方面,在纽约碰到从中国过去年代而来的物品,感觉十分的有意思。而另一方面,想象一个人像宋冬这样在如此窒息拥挤的环境里成长又令人十分不安。最后,看到一个人—艺术家的母亲---真实的生活跨度给人以深深的触动。总之,纪念碑风格,一个艺术作品的每一点滴失去都是每一点滴的获得。
在创作了“物尽其用”五年后,又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发生了。在赵女士同意与儿子的合作并开始渐渐走出过去的生活的时候,她把老屋收拾干净,搬到了一个坐落于公园边的整洁的公寓里,可就在去年冬天,因为试图去救树上一只受伤的鸟而跌倒,之后便去世了。
感谢Nadia Yau翻译!
北京生活元素的合集
Holland Cotter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二层挑空空间看起来是专为展示各样的纪念碑式的艺术作品而设计的。但此刻,这里摆满的并不是那些雄伟的艺术作品,而是许许多多很平常和不起眼的生活用品。
这些生活物品的主人是赵湘源女士。1938年,她出生于中国,今年一月份在北京过世。她与丈夫和两个孩子在城里住了60多年,极小的房子塞满了家庭的杂物——衣服、书、厨房用具、化妆品、学校用品、购物袋、锅碗瓢勺、娃娃等等。这些杂物在用完后又再回收利用、最后不加区别的积存着。现在,每粒纽扣和每只圆珠笔——甚至赵女士的冰箱和床——都摆在博物馆里。
它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赵女士是中国当代艺术圈里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宋冬的母亲。他经常被称为一位观念论者,一位相当注重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把母亲家里所存之物变成一个装置作品正是他的想法。《物尽其用》这件作品是一条生命的记录、一个中国半世纪的历史和社会无常的象征。
虽然中国现代艺术以鲁莽的偶像破坏者的形象而出名,但“失去”却一直是它的最重要主题。政治波普可能会在拍卖中挣一大笔钱,但现在最有意思的作品不再是围绕攻击政治里的权力,而是关注着渐渐在消失的力量——家族凝聚力、社会稳定性、或是精神的确定性。在这些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继承了古人山水画的传统,在特定的格体中,反复表现着四季轮回,友人离别,和对理想时代的幻想与憧憬
宋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久。他1966年出生于北京,正值危险而物质贫乏的文化大革命前期。他的母亲来自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后来因其一个亲戚被判为反共产主义间谍而失去了一切。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因为被冠以“反革命分子”而被劳教7年。
为了生存下去,“物尽其用”成为父母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生存的先决条件。在愈发拥挤的环境里,宋冬开始了画画——虽然父亲不赞成但是母亲却鼓励他——可在经历了1989年血腥的六四事件后,他停了下来,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当几年后他再一次震出他的作品,他开始采用行为、录像、和摄影作为综合媒介来进行创作。0
1995年他开始每天在同一块石头上用水而不是墨来写日记。在一次去西藏的旅途中,他拍下了他在拉萨河“印水”的行为,这个行为里他反复地用一枚古色古香的印章击打着水面——这象征着权力的印章跟水在石头上一样,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1996年寒冷的除夕夜,他在天安门的地上趴了40分钟实施他的行为《哈气》,温暖的呼吸在人行道上留下了薄薄的一层冰。他在结了冰的后海上做了同样的行为,但这一次什么也没留下,因为冰面上是不可能再形成另一层冰的。
这两部分组成的行为作品显然包含着政治含义,但并不是特别明确。它似乎表达着在一个像天安门这样具有权利对抗性的环境里,一个人可以有他的影响力,但这种力量只能是是小众而短暂的。在大自然里——道教里艺术的源泉——不存在任何变化,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是不必要的,无论积极或消极的,所有的一切都被消解了。
后海位于老北京的中心,而这座城市越来越多地成为宋冬的创作主题。他们两个人——他与他妻子,艺术家尹秀珍——小时候熟悉的地方一个一个的被拆除。两个人在废墟里采集楼房的碎片,把它们做成公众装置作品。用中国式的态度处理这些碎片,好像这些物质保留了生命的本质,那些无论是死去的或是漂泊的,所有与它们有过联系的生命。
宋冬父亲在2002年去世时,他的妈妈极为伤心。她继续住在北京塞满东西的房子里,无论什么都要留着,甚至还有所添加,好像要给她那已不存在的家庭建个庇护所似的。周围的房屋很多都面临被拆除的威胁,但她还是紧紧的攥着她的物品,不肯迈出一步。
2005年,宋冬提议将这些堆积的琐碎物品变成一座艺术装置,他说,不会扔掉丢失任何东西,每一件物品都会被有意义的再利用和保存起来。他的母亲同意了。在尹女士和宋冬大姐的帮助下,他们一起清空了房子。
在北京的一个画廊里,他们一丝不苟的将东西整理归类成现在在MoMA里看到的那个样子;在一座废弃的老木头房子的场景下,整整齐齐叠放着的衣服,一簇簇的瓶子和罐头,一堆堆填充动物玩具等等。作为最后的补充,宋冬将一个霓虹灯悬挂在上方,上面写着“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
这件作品最初是由艺术史学家巫鸿策划展出,曾在欧洲进行展出。而这次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则有赖于策展人Barbara London和Sarah Suzuki的独特眼光。作品的整理和装配则依旧由宋冬、尹秀珍和宋慧来完成。
在博物馆整洁完美的环境里,这件装置作品向人们传递着综合的信号。一方面,在纽约碰到从中国过去年代而来的物品,感觉十分的有意思。而另一方面,想象一个人像宋冬这样在如此窒息拥挤的环境里成长又令人十分不安。最后,看到一个人—艺术家的母亲---真实的生活跨度给人以深深的触动。总之,纪念碑风格,一个艺术作品的每一点滴失去都是每一点滴的获得。
在创作了“物尽其用”五年后,又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发生了。在赵女士同意与儿子的合作并开始渐渐走出过去的生活的时候,她把老屋收拾干净,搬到了一个坐落于公园边的整洁的公寓里,可就在去年冬天,因为试图去救树上一只受伤的鸟而跌倒,之后便去世了。
感谢Nadia Yau翻译!
Holland Cotter自己拍的图






最后那张图好萌。。。派中国观众去的?

这老头有眼力
怎么到处都是宋冬这个展!

这个展览确实影响很大,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获得新的认识的标志性事件。
顶
顶
很有意思的展览 比现代大多数哗众取宠的装置展都有精神的力量 质朴而丰富
有眼力呀老家伙
到处都是宋冬.......
别老整这个,上点新的让我们看看老宋现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