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哲学家的神秘面纱
发起人:onlyionly  回复数:1   浏览数:2718   最后更新:2006/08/10 04:37:25 by
[楼主] 老大 2006-08-09 19:48:10
与岳路平聊艺术
2006-08-24 14:48:27
  

岳路平

 

 

岳路平为了96日他参与的一个展览来了上海。我们见了面,并在我住所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饭聊天。去年年底,岳为他的《分水岭》热闹了一个阶段,在西维网上,大家感受到了他计划的恢弘以及操作上的缜密。我与岳以前也吃过饭,在西安,在上海都有过数次。但两个人单独这样交流,还是第一次。《分水岭》无疑把岳路平搞成了一个西安当代艺术的权威形象,我想这不一定是岳的初衷。我问到他关于《分水岭》目前的进展情况,他说,他希望这个计划一直能往后拖,并没有说就此停止。但语气中我能感受到某种难言的不易。我想,现在半路夭折的计划多的是,重要的是《分水岭》亮出了岳路平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他的做事方式与行动方向。我想,外界对岳路平的了解,可能首先是《分水岭》,其次才是他的“远人计划”。

岳路平说:什么叫做“素质”,“素质”就是把所有的知识去掉之后留下的部分。如果从这个描述来判断岳路平的话,岳路平的素质并不很高。因为与岳路平交流,所离开不了的恰恰的知识,或者说是知识系统。岳路平的“远人计划”好像就是一个为“未来知识考古”在今天设置的系统。岳路平承认自己是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可以逻辑推进的框架才能工作的人。“远人计划”无疑是一个理性的可以逻辑推进的框架。自然,别人在理解与讨论这个框架的时候,不会去计较“素质”这样的东西。这是玩笑!岳路平的思维是外向的,他的许多想法好像必须要通过他身体力行的游说才能达到,可能这个达到还得打个问号。他可以从中东战局、台湾问题谈到西安的穆斯林。他好像对文化的思考永远离不开今天的政治。因为他在做事之前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文化判断的,所以他的谈话都要把外界的信息往这个判断上靠。这样的交谈方式,注定他他的语言是缺少幽默的,他思维的触角是紧张而缺少穿透力的。但这并不影响岳路平的交谈。如果我们有些耐心,有些给他继续游说的时间,我们到最后会被他未来要去行走的路所感动。

岳路平说,今天已经不是“以土地换和平”的年代,我想做的是“以故事换和平”。他说,我的《一千零一夜》,就是收集穆斯林的1001个故事,我正在做这个作品。岳路平只要谈到穆斯林,他好像有一种按捺不住的真挚的情感在往外喷射着。岳路平说,在西安,我不过是一个移民,我不是一个生来就爱穆斯林的人。但我在西安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是坚强的族类。我问他,《一千零夜》,现在收集了多少故事了?他说,去年在英国收集了三个。看来他这个想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是几年的时间能够完成的。事实上,就我们所知道的岳路平的计划,又有几个是眼前就能完成的呢?

一旦人沉浸在像岳路平这样的思想状态中,生活断然是轻松不起来的。岳路平是由于艺术家的身份,通过思考艺术,想到了他所生活的西安的环境以及西安这个城市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秦岭的热爱,理解了政治在今天的含义。如此岳路平已经潜在地偏离了艺术家的身份,他想把对秦岭的理解重新转换当代艺术的中国地图。实际上,岳路平的思考已经走出了我们通常还叫做“艺术”的系统。岳路平思考的是当代大文化的概念。用这样的概念来看待当代艺术,那么我想,眼前的当代艺术都是出了错的。

我还是认为,人一辈子最终其实是懂得了“我”是如何活着走完了自己的路的。如果岳路平的想法切入自己的内心,削弱一些人为“救世”的梦想,那种现在可能还在体外的精神会很快回到体内的。朱光谦曾经说过,人生在世最好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只有对于个人的世界才有用。我们都不妨试试。

发帖: -13772
威望: 20点
注册时间:2006-07-24
最后登录:2012-05-29
[沙发:1楼] guest 2006-08-28 08:28:03
上海和西安的分水岭
[板凳:2楼] guest 2006-08-27 15:33:11
哈哈,老金哪有什么造句的水准啊?
[地板:3楼] guest 2006-08-27 07:49:19
[quote]引用第3楼西维网2006-08-27 15:15发表的“”:
跟上海聊天

岳路平博客
[url]http://www.onwest.com/oblog/user1/5/index.html

.......[/quote]
岳路平的语言很直白,很坦率,我喜欢。顶
[4楼] guest 2006-08-27 11:55:31
老金怎么给sbi也能够聊得起来哦。
[5楼] 北门骞 2006-08-27 13:52:45
这些
[6楼] guest 2006-08-27 14:52:00
岳路平只要谈到穆斯林,他好像有一种按捺不住的真挚的情感在往外喷射着。




这样的 造句有失老金的水准呀
[7楼] guest 2006-08-27 14:58:35
[quote]引用第7楼guest2006-08-27 22:52发表的“”:
岳路平只要谈到穆斯林,他好像有一种按捺不住的真挚的情感在往外喷射着。




.......[/quote]
挺好的句子啊 [s:78]
[8楼] guest 2006-08-25 15:16:41
读了,不知道是谁写的啊?
[9楼] guest 2006-08-25 15:18:35
岳老师,顶你! [s:78]
[10楼] 西维网 2006-08-27 07:15:47
跟上海聊天

岳路平博客
[url]http://www.onwest.com/oblog/user1/5/index.html

陌生的上海

如果你觉得一个地方越来越陌生的时候,也许才刚刚开始了解它。
我从来没有去过东方明珠的顶部。昨天比较清闲,就去了一次。跟拥挤不堪的人们一起体验“城市射精”——从平地通过电梯直冲上去。多亏有了这样的建筑,大家才可以达到共同体的高潮。
上海有太多内容,怪不得几乎所有的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都想来这里。可是,一个东西的价值传递到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时候,你也只能排在趋之若鹜长龙的最后。这就是我在地铁里看到的情景:跟蚂蚁一样多的人在这里等候着什么?

艺术的繁荣

被称为“当代艺术”的一件事物,似乎正在经历一场繁荣的开端。虽然对于我而言,这个领悟仍然十分陌生,我只是凭直觉:这是一个范围超越中国的建仓行为——庄家炒股构建出来的“价格”,就像现在很多艺术爱好者眼中的“艺术繁荣”(狭义一点,就是目前油画卖的很好)。也就是说,这些艺术爱好者都是跟在秃鹫后面吃秃鹫的剩餐的。
当然,这个判断建立在“艺术主流体制”已经积重难返的现状之上。希望仍在夹缝中,不管这些人“看起来”是在体制外还是体制内。

需要更全面的理解

艺术按照目前的运行逻辑,一定是死路。目前仍然没有出现一条靠谱的道路,但是已经出现一些靠谱的苗头。只是这些苗头的执行者一般都缺乏真正全面的理解能力,所以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很多人基本上仍然处于克服自己的“专业情节”的层次上。
问题是更加全面的解释框架没有存在过,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等待,但是没有关系,巴非特说,“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投资对象,我们就什么都不做;如果我们的钱已经堆成山了,那就让它堆成山吧。”

压箱底

跟徐震聊了以后,发现他比我想像的更加逻辑、老练、“学术”,——虽然学术这个词从他口中说出来是另一种味道。
直觉觉得,他是一步快车,只是行驶在一条影响速度的公路上。不过那天石青开玩笑说徐震发短信给他让他赶快打电话来让他离开,因为:“再说下去,压箱底的都抖出来了……”
徐震自己也说,“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都是很多‘小’的东西,但是他也不知道‘大’的东西是什么。”
希望箱底里的是干货,呵呵。蔡国强在延安跟我说,希望西安能有些干货出现,而不象其他地方出的都是水货。

SB

上海的哥们提起分水岭,基本上觉得很SB,虽然徐震是这么说的,“如果分水岭拿去北京,大家一定觉得是SB”,据黄奎说,邱志杰认为分水岭是“幻觉”。之前邱也在ART218说“分水岭文案”太卢杰STYLE了;卢杰在电话里也跟我说,分水岭没有什么意思,他的学生在美国也作过落基山脉。
感谢大家的直率,尖锐的看法是他们送给我的最好礼物。很多人也觉得我应该换换地方,“放在太阳下晒一晒,或者放到冰箱里冻一冻(徐震)”。
我认为我几乎没有办法很快让大家了解现在的分水岭,倒不是我不想说,而是头绪太多,就分水岭,我每天自己跟自己说话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我终于给自己找了一件足够困难的事情来做了:这似乎是最能令我兴奋的源泉了。

秦桧

这是我认为金峰做的最好的一件作品了。到了金峰的家,被他的执着感动。艺术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按照逻辑,金峰作出这样的作品不符合逻辑。我想这就要归功于上海的无厘头气质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样的资源组合搭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