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华语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西方文化殖民者而存在的,也不是为了电影节的口味而调制的。电影是人民的娱乐,打动人民是它唯一的出路!
――――卡夫卡·陆(KavkaLu)

偶然游览东方视觉网站,见一位标识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金大教授为中国电影支招的文字《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注一】除了大段引用别人文字狐假虎威,洋洋洒洒间竟然没有一句有意义的话。
中国电影坏就坏在这些没有自己主见,希望以别国的经验来生搬硬套的所谓学者、专家手中。
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里许多人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记得我回答非常简单,把农民工和产业工人吸引到电影院就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电影的繁荣不是那些所谓专家躲在故纸堆里算计出来的,只有到民间去在大嫂、大婶出没的街市,在农民工蜗居的工棚里你会发现这个国家电影不景气的真相。
电影是创意产业,拉到吧,像金大专家所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利用我国相对进步的数字与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起步,实现数字融合,进行复合开发,实现整合营销。”他是否知道数字技术的成本在当下远远大于传统电影,中国电影的投入成本和好莱坞不是一个量级,这样做无疑于自杀。
电影是给人看的,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不是高科技而是人性,想想伊朗的低成本影片,想想中国人化了80万制作的《横竖横》,对于电影制造业他必须符合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些人抱怨是电视业挤兑了电影业,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欧洲都有发达的电视业,为什么电影院还是能够吸引观众?!是票价和电影的亲和性。就像上海曾经每天要排队才能买到票的大世界曾经是外地游客和上海底层民众娱乐的天堂,当时由于它的票价在短短几年间从0.15元飞涨到15元,最终失去了他的衣食父母低端受众而倒闭。同样中国电影在20年票价从0.5元同样飞涨100倍,对于广大的城市平民而言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而电影从诞生一刻起就是大众娱乐远离了他们就等于拒绝了广大的市场!
在硬件上,只要进过电影院的观众都明白,电影院的声光效果是家里的AV系统无法企及的,但是,倘若电影票价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电影前景大抵不妙,对于电影的感情这代在盗版影碟中长大的孩子而言已经生疏,电影观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本人对电影的兴趣就是因为住在80年代上海放内部电影的新光电影业边,(0.12-0.17元)的票价让我把电影院当成了家。在目前,我们应该建立学生月票制度,比如50元一个月无限次看,这样才能培养起他们对于电影的真正兴趣,潜移默化让他们成为影迷,了解电影院的乐趣,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电影院影迷,才能在铺天盖地的盗版里找到一线生机。
在软件上,中国电影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讲故事的能力,电影怎样能够吸引人?这点好莱坞的剧本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有人苟语冯小刚的商业化,其实,我个人认为冯式电影的草根性、平民化和对于现实的调侃这些元素确实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方向。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我们当下的政治境遇,作为宣传工具电影始终有着教化民众的政治责任,其实,任何国家都有这种弘扬执政党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电影,特别是美国,作为一个清教国家,他的大量电影都在推销他的价值观和宗教观。但是正是他们编故事的能力让观众不由自主被感动,这些对于我们主旋律影片的编剧们应当有所悟吧!像80年代中期的《血战台儿庄》这样的影片由于政治氛围的改变已经看不到了。
而出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的整个编剧水准也在下降,大陆的第六代也因为生活观察能力的匮乏而基本陷入胡编乱造的境地。就如今年第六代除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以外基本上都是失败之作。
有些人总是说这是电影审查制度的罪过,还是回到伊朗,人家一个伊斯兰国家禁条多多都能够拍,我们这些导演还说什么?没有人要你踩线,但是至少你要说人话,让你的影像打动你周围的人,打动没有多少文化的底层民众,这样才是电影人应该的姿态。
华语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西方文化殖民者而存在的,也不是为了电影节的口味而调制的。电影是人民的娱乐,打动人民是它唯一的出路!
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本民族才能做到原汁原味,就像好莱坞的《花木兰》、日本的《西游记》怎么看都不是滋味。好莱坞的大投入、大产出在中国除了几个导演有机会做到,对于太多的导演他们必须务实,去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真真切切反映时代的民生和历史的真实,这样才能让中国电影进步的可能。
寄语金大专家,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当票价的瓶颈被打破,它的出路在于群众路线,在于人性的感动,除此之外都是歧途。
同样,不要认为电影审查制度倘若开放三级片就能救市,在色情业和毛片泛滥的时代,除了色情狂,没有多少人会对此感兴趣。
今年是中国电影100周年的日子,有志于中国电影的朋友可以回头去看看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老电影《难夫难妻》、《神女》、《渔光曲》,倘若我们的编剧能力还不及这些电影,那就是当代电影人的耻辱。
(未完待续)
【注一】
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 金元浦
『[url]http://www.ionly.com.cn/pro/ionlyshow/jinyuanpu/20050818/150933.html』
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黎明4时55分 海上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壹零柒艺术实验工作室策略总监 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email]kavkalu1967@126.com
华语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西方文化殖民者而存在的,也不是为了电影节的口味而调制的。电影是人民的娱乐,打动人民是它唯一的出路!
――――卡夫卡·陆(KavkaLu)

偶然游览东方视觉网站,见一位标识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金大教授为中国电影支招的文字《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注一】除了大段引用别人文字狐假虎威,洋洋洒洒间竟然没有一句有意义的话。
中国电影坏就坏在这些没有自己主见,希望以别国的经验来生搬硬套的所谓学者、专家手中。
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里许多人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记得我回答非常简单,把农民工和产业工人吸引到电影院就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电影的繁荣不是那些所谓专家躲在故纸堆里算计出来的,只有到民间去在大嫂、大婶出没的街市,在农民工蜗居的工棚里你会发现这个国家电影不景气的真相。
电影是创意产业,拉到吧,像金大专家所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利用我国相对进步的数字与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起步,实现数字融合,进行复合开发,实现整合营销。”他是否知道数字技术的成本在当下远远大于传统电影,中国电影的投入成本和好莱坞不是一个量级,这样做无疑于自杀。
电影是给人看的,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不是高科技而是人性,想想伊朗的低成本影片,想想中国人化了80万制作的《横竖横》,对于电影制造业他必须符合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些人抱怨是电视业挤兑了电影业,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欧洲都有发达的电视业,为什么电影院还是能够吸引观众?!是票价和电影的亲和性。就像上海曾经每天要排队才能买到票的大世界曾经是外地游客和上海底层民众娱乐的天堂,当时由于它的票价在短短几年间从0.15元飞涨到15元,最终失去了他的衣食父母低端受众而倒闭。同样中国电影在20年票价从0.5元同样飞涨100倍,对于广大的城市平民而言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而电影从诞生一刻起就是大众娱乐远离了他们就等于拒绝了广大的市场!
在硬件上,只要进过电影院的观众都明白,电影院的声光效果是家里的AV系统无法企及的,但是,倘若电影票价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电影前景大抵不妙,对于电影的感情这代在盗版影碟中长大的孩子而言已经生疏,电影观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本人对电影的兴趣就是因为住在80年代上海放内部电影的新光电影业边,(0.12-0.17元)的票价让我把电影院当成了家。在目前,我们应该建立学生月票制度,比如50元一个月无限次看,这样才能培养起他们对于电影的真正兴趣,潜移默化让他们成为影迷,了解电影院的乐趣,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电影院影迷,才能在铺天盖地的盗版里找到一线生机。
在软件上,中国电影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讲故事的能力,电影怎样能够吸引人?这点好莱坞的剧本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一种经验。有人苟语冯小刚的商业化,其实,我个人认为冯式电影的草根性、平民化和对于现实的调侃这些元素确实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方向。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我们当下的政治境遇,作为宣传工具电影始终有着教化民众的政治责任,其实,任何国家都有这种弘扬执政党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电影,特别是美国,作为一个清教国家,他的大量电影都在推销他的价值观和宗教观。但是正是他们编故事的能力让观众不由自主被感动,这些对于我们主旋律影片的编剧们应当有所悟吧!像80年代中期的《血战台儿庄》这样的影片由于政治氛围的改变已经看不到了。
而出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的整个编剧水准也在下降,大陆的第六代也因为生活观察能力的匮乏而基本陷入胡编乱造的境地。就如今年第六代除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以外基本上都是失败之作。
有些人总是说这是电影审查制度的罪过,还是回到伊朗,人家一个伊斯兰国家禁条多多都能够拍,我们这些导演还说什么?没有人要你踩线,但是至少你要说人话,让你的影像打动你周围的人,打动没有多少文化的底层民众,这样才是电影人应该的姿态。
华语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西方文化殖民者而存在的,也不是为了电影节的口味而调制的。电影是人民的娱乐,打动人民是它唯一的出路!
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本民族才能做到原汁原味,就像好莱坞的《花木兰》、日本的《西游记》怎么看都不是滋味。好莱坞的大投入、大产出在中国除了几个导演有机会做到,对于太多的导演他们必须务实,去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真真切切反映时代的民生和历史的真实,这样才能让中国电影进步的可能。
寄语金大专家,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当票价的瓶颈被打破,它的出路在于群众路线,在于人性的感动,除此之外都是歧途。
同样,不要认为电影审查制度倘若开放三级片就能救市,在色情业和毛片泛滥的时代,除了色情狂,没有多少人会对此感兴趣。
今年是中国电影100周年的日子,有志于中国电影的朋友可以回头去看看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老电影《难夫难妻》、《神女》、《渔光曲》,倘若我们的编剧能力还不及这些电影,那就是当代电影人的耻辱。
(未完待续)
【注一】
作为创意产业的当代中国电影 金元浦
『[url]http://www.ionly.com.cn/pro/ionlyshow/jinyuanpu/20050818/150933.html』
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黎明4时55分 海上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壹零柒艺术实验工作室策略总监 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email]kavkalu1967@126.com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
早些时候写篇关于大众文化的论文,发现金元浦这厮写过不少相关的冬冬,多是名词堆砌,空对空的大放厥词。他们那套可能可以在所谓的学术圈子里自我意淫和满足一下,但于实际问题,呵呵是什么都解决不了的。我对学院派也越来越不满,丫的多少电影都没看过就敢乱写书,最近的一本大家可以去翻一下什么博导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文化史》,随便翻翻就可发现不少错漏。不知道他们想蒙谁。《我爱电影·慕鸥》
菩提树下,裸女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