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下午》——胡诚作品的记忆
生命触感的风景——《云雨南亭》系列绘画
文/赵峥嵘
《云雨南亭》系列是我2006年初到广州时画的,他书写了那一段曾经的记忆,那时的我“书写”的是那么一个自足的世界——“在《云雨南亭》系列里悸动而抑郁,是我对这个处于被大学城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的小村庄的印象。虽然平时笼罩着它的是宣嚣的尘土和人们浮躁的心,然而在一场小雨中,它开始诉说属于它的一分酸楚和悲戚。所以我想表现的,不是具像的景致,而是一种意像的情绪。 它来自于我的生命状态、内心中最隐秘的梦想。站在高处眺望,沉郁而雄浑的血液不可阻挡地在这个小村静静地流淌着,流过我的画笔,滴落在我的画笔上。”——这是我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凝视从一棵草开始,或从一滴水开始,缓慢艰难地走向无尽的地平线。在很大程度上,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也把我们引向暴风即将来临的天空。通过笔触,那《云雨南亭》内在的速度就不断地向左、向右、飞逝或凝滞。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让我们走进了这种生命存在的风景,看到了一种黑暗来临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逝去,连生命都变得越来越黑暗。随后我们为这种带有生命触感的风景所惊惧。
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感知变成了绘画,同时绘画又变成了情绪;情绪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情绪成了自己,它的书写的生命的历练和苦难在黑暗中发光,凝固的同时它在流淌。能感知到笔触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情绪的回忆,它只能以涂抹和流淌的方式存在。
文/赵峥嵘
《云雨南亭》系列是我2006年初到广州时画的,他书写了那一段曾经的记忆,那时的我“书写”的是那么一个自足的世界——“在《云雨南亭》系列里悸动而抑郁,是我对这个处于被大学城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的小村庄的印象。虽然平时笼罩着它的是宣嚣的尘土和人们浮躁的心,然而在一场小雨中,它开始诉说属于它的一分酸楚和悲戚。所以我想表现的,不是具像的景致,而是一种意像的情绪。 它来自于我的生命状态、内心中最隐秘的梦想。站在高处眺望,沉郁而雄浑的血液不可阻挡地在这个小村静静地流淌着,流过我的画笔,滴落在我的画笔上。”——这是我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凝视从一棵草开始,或从一滴水开始,缓慢艰难地走向无尽的地平线。在很大程度上,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也把我们引向暴风即将来临的天空。通过笔触,那《云雨南亭》内在的速度就不断地向左、向右、飞逝或凝滞。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让我们走进了这种生命存在的风景,看到了一种黑暗来临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逝去,连生命都变得越来越黑暗。随后我们为这种带有生命触感的风景所惊惧。
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感知变成了绘画,同时绘画又变成了情绪;情绪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情绪成了自己,它的书写的生命的历练和苦难在黑暗中发光,凝固的同时它在流淌。能感知到笔触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情绪的回忆,它只能以涂抹和流淌的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