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只是艺术家喜欢的活动,今天让我们也来挖挖这些考古大师!
~~~~ 欢迎各路马甲想到了就上啊!
~~~~ 欢迎各路马甲想到了就上啊!
涂维政 中国台湾
“卜湳文明”将当代的科技资讯文明传说化/拟真化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挪用挖掘考古遗址现场的模拟表演、媒体操作、遗址纪录报导介绍、博物馆特展形式、甚至于跨界合作、周边商品与活动话题的设计,我们身旁的当代科技工业产物被转置到另一个看似遥远却又具有某种合理性的逻辑和体制之上。由涂维政一手编导的庞大计画,采取后现代的后设手法,对全球化里揉杂的文化现象深入省思, 在解构后的时空中,建筑一种更为骇人的真相,批判昧愚的社会现象和时代意义的同时,也对历史主体进行大规模的想像。


邱志杰 中国大陆
记忆考古 2007年





798长征空间将于7月7日展出邱志杰自2004年以来在北京的首次个展《记忆考古学》。
展览的核心部分是邱志杰于2006年到2007年期间历时一年多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纪念碑》系列。
该作品在空间向度上跨越着公共话语与个人密码,在时间向度上则从历史叙述梳理到当代语汇。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个人记忆仓库中长久回响的语句铭刻在水泥制成的碑面上,似乎致力于永恒的记忆。却又不断地将碑文用水泥加以覆盖,将一层层的碑文密封在一层层的水泥之下。在最后获得的极简主义雕塑式的水泥立方体上,除了侧立面上考古坑一般的痕迹,人们很难想象它们其实是一些记忆的容器。
作品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政治观念、报头题词、革命口号、名人名言和手迹、流行歌曲、私人信件乃至不可读的乱码。形成从公共到个人的渐变系列。首先是中学历史、政治教材一般尽人皆知的公共知识,到个人经验与公共资讯之间的过渡地带,再到纯属个人信息的内容,最后经由乱码,出现了一种过分的个人性,以至于无法解读,反而成为一种公共图像。这种悖论提出了公共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复杂关系。通过对于字体风格的过渡关注,这件装置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进一步成为书法史和性格笔迹学研究,成为趣味史和意识形态史的交集。
这样一种笔记体的装置写作模式,几乎应当算作历史记号、社会学标注、美学和思想史研究。拓印成为证据,拓印更是一种日课。既是内省的修炼,也是对外的指涉。通过这样一种写作式的制作模式,邱志杰将自己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又一次边缘化,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总体艺术化”了:既是拥有特殊能量的的物质的生产者,更是现象的观察者和观念史的旅行者。
足于令人饶有兴致地解读的拓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那些方正而沉重的水泥墩子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也引出了更多的秘密。而更大的焦虑来自另一块没有留下任何拓印的水泥碑。值得一提的事,这些水泥墩子在展出之后,未来将在作者一项更庞大的《造塔计划》中,成为一座塔的地基。
与《纪念碑》系列同期展出的还有邱志杰近期展开的《摄影剧场》计划中的《合影》系列。特殊的合影拍摄模式之下呈现出的不同身份人群的神貌,同样展开的是关于个人身份和公共身份定义之间的论述。
邱志杰,福建漳州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作为实验艺术家活跃于当代中国艺术界。身分多种,作品媒材和关注面均极广阔。尤以中国书法文化的重新使用者和新媒体艺术中中国式的时空观的显现者而为人所知。邱志杰曾策划国内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活动和“后感性”等影响重大的展览。2002年作为《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第一阶段活动的执行策展人,协同总策划人卢杰从事长征的策展工作,并担任过长征空间的艺术总监。2003年后,邱志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及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提出建立在文化研究基础上的“总体艺术”理念并付诸于创作、策展和教学实践。此次邱志杰以艺术家身份再次出现在长征空间,令人关注。
长征空间还将于下一档期推出邱志杰与中国美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学生们完成的长征项目《为什么去西藏》,敬请关注。
记忆考古 2007年





798长征空间将于7月7日展出邱志杰自2004年以来在北京的首次个展《记忆考古学》。
展览的核心部分是邱志杰于2006年到2007年期间历时一年多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纪念碑》系列。
该作品在空间向度上跨越着公共话语与个人密码,在时间向度上则从历史叙述梳理到当代语汇。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个人记忆仓库中长久回响的语句铭刻在水泥制成的碑面上,似乎致力于永恒的记忆。却又不断地将碑文用水泥加以覆盖,将一层层的碑文密封在一层层的水泥之下。在最后获得的极简主义雕塑式的水泥立方体上,除了侧立面上考古坑一般的痕迹,人们很难想象它们其实是一些记忆的容器。
作品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政治观念、报头题词、革命口号、名人名言和手迹、流行歌曲、私人信件乃至不可读的乱码。形成从公共到个人的渐变系列。首先是中学历史、政治教材一般尽人皆知的公共知识,到个人经验与公共资讯之间的过渡地带,再到纯属个人信息的内容,最后经由乱码,出现了一种过分的个人性,以至于无法解读,反而成为一种公共图像。这种悖论提出了公共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复杂关系。通过对于字体风格的过渡关注,这件装置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进一步成为书法史和性格笔迹学研究,成为趣味史和意识形态史的交集。
这样一种笔记体的装置写作模式,几乎应当算作历史记号、社会学标注、美学和思想史研究。拓印成为证据,拓印更是一种日课。既是内省的修炼,也是对外的指涉。通过这样一种写作式的制作模式,邱志杰将自己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又一次边缘化,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总体艺术化”了:既是拥有特殊能量的的物质的生产者,更是现象的观察者和观念史的旅行者。
足于令人饶有兴致地解读的拓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那些方正而沉重的水泥墩子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也引出了更多的秘密。而更大的焦虑来自另一块没有留下任何拓印的水泥碑。值得一提的事,这些水泥墩子在展出之后,未来将在作者一项更庞大的《造塔计划》中,成为一座塔的地基。
与《纪念碑》系列同期展出的还有邱志杰近期展开的《摄影剧场》计划中的《合影》系列。特殊的合影拍摄模式之下呈现出的不同身份人群的神貌,同样展开的是关于个人身份和公共身份定义之间的论述。
邱志杰,福建漳州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作为实验艺术家活跃于当代中国艺术界。身分多种,作品媒材和关注面均极广阔。尤以中国书法文化的重新使用者和新媒体艺术中中国式的时空观的显现者而为人所知。邱志杰曾策划国内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活动和“后感性”等影响重大的展览。2002年作为《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第一阶段活动的执行策展人,协同总策划人卢杰从事长征的策展工作,并担任过长征空间的艺术总监。2003年后,邱志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及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提出建立在文化研究基础上的“总体艺术”理念并付诸于创作、策展和教学实践。此次邱志杰以艺术家身份再次出现在长征空间,令人关注。
长征空间还将于下一档期推出邱志杰与中国美院总体艺术工作室学生们完成的长征项目《为什么去西藏》,敬请关注。
岳敏君 中国大陆
公元3009考古发现






公元3009考古发现






查普曼兄弟 英国
《查普曼家庭收藏系列2002》,以一种虚构试的珍贵人种类收藏系列物件来表示向快餐业巨头麦当劳讥讽性的敬意。这些物件由老木头雕成,并很滑稽的以博物馆传统的成列方式摆放。它们很老实自然的摆设在那里,一直到进一步的观察后才会发现这是对汉堡连锁店的全体象征。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种族歧视和全球化是他们作品的本质,但是他们从未公开批评或给出任何政治立场,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据当代文化里的矛盾和伪善,提出问题但不给答案。








怎么看都还是老邱的好!球球我们永远支持你!
很雷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