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格哈德.里希特肖像展
Gallery hosts first Richter portrait show
现年76岁的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依然活力充沛,去年刚在英国蛇形画廊做了一次展览和讲座,今年又出现在英国的国家肖像馆。作为当代绘画之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里希特就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本次展览展示的肖像画,是有史以来最完整的一次,里面除了1972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肖像系列外还有部分从未露过面的肖像。
任何一位画家,都曾创作过肖像画,它是永恒的经典模式,是最直观的表达。里希特认为,在肖像画中,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画里的人,因为是隐藏的,是存在于内部的。所有里希特的肖像只存在于外部,他认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内部是什么。展览中,我们将看到多部模糊不清的画面,神秘而诡异的避开脸部表情的肖像,其中还有一张幽灵般的自画像。
我将是你的镜子!-- 著名摇滚乐队“地下丝绒”曾经唱到,歌中所影射的该是安迪.沃霍尔;但这是个陈词滥调的说法,达.芬奇就曾经说过绘画像一面镜子。然而,今天里希特再次引用的这个问题,是否又能让我们重审自己?展厅中摆放的一面镜子就是最终的答案。
编辑/玛丽安

I.G. by Gerhard Richter, 1972

Lesende by Gerhard Richter, 1994

Betty by Gerhard Richter, 1991

Ella by Gerhard Richter, 2007

Gilbert and George by Gerhard Richter, 1975

Helga Matura mit Verlobtem by Gerhard Richter, 1966

Herr Heyde by Gerhard Richter, 1965

Mutter und Tochter B by Gerhard Richter, 1965

Terese Andeska by Gerhard Richter, 1964

Selbstportrait (Self-portrait) by Gerhard Richter, 1996
Gallery hosts first Richter portrait show
现年76岁的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依然活力充沛,去年刚在英国蛇形画廊做了一次展览和讲座,今年又出现在英国的国家肖像馆。作为当代绘画之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里希特就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本次展览展示的肖像画,是有史以来最完整的一次,里面除了1972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肖像系列外还有部分从未露过面的肖像。
任何一位画家,都曾创作过肖像画,它是永恒的经典模式,是最直观的表达。里希特认为,在肖像画中,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画里的人,因为是隐藏的,是存在于内部的。所有里希特的肖像只存在于外部,他认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内部是什么。展览中,我们将看到多部模糊不清的画面,神秘而诡异的避开脸部表情的肖像,其中还有一张幽灵般的自画像。
我将是你的镜子!-- 著名摇滚乐队“地下丝绒”曾经唱到,歌中所影射的该是安迪.沃霍尔;但这是个陈词滥调的说法,达.芬奇就曾经说过绘画像一面镜子。然而,今天里希特再次引用的这个问题,是否又能让我们重审自己?展厅中摆放的一面镜子就是最终的答案。
编辑/玛丽安

I.G. by Gerhard Richter, 1972

Lesende by Gerhard Richter, 1994

Betty by Gerhard Richter, 1991

Ella by Gerhard Richter, 2007

Gilbert and George by Gerhard Richter, 1975

Helga Matura mit Verlobtem by Gerhard Richter, 1966

Herr Heyde by Gerhard Richter, 1965

Mutter und Tochter B by Gerhard Richter, 1965

Terese Andeska by Gerhard Richter, 1964

Selbstportrait (Self-portrait) by Gerhard Richter, 1996
[cc]flash/player.swf?videoID=113498_4961859&autoStart=false&share=true[/cc]
著名英国艺评Jonathan Jones对展览的讲解
相关文章:
中国美术馆 格哈德·里希特个展
“里希特”该结束了!(文/王春辰)
SB里希特路线——平涂不代表中国绘画方向
文/ 张羽
1. 被误读的里希特
里希特是个杜桑式的艺术家,他玩转了绘画、摄影、现成品三个概念,也玩转了达达、波普、照相写实、甚至还有古典主义的矜持。从某种意义上,里希特是用绘画作为媒介的行为艺术家,而不只是简单的画家,荒谬的是,中国画家们用自己弱智的画家意识把他仅仅看作了一个油画家而已。
2. “里希特路线”之愚蠢
“平涂”这个词随着张晓刚的市场升温,成为了中国当代绘画的肤浅标准,那些从前以行画谋生的三流画家及学院画家对这个标准喜出望外(这个标准太适合他们了)。于是,全中国绘画都平涂得一塌糊涂(可怜!)。更有愚蠢的评论家大发蠢言:当代绘画非平涂不可!笑话!这些喜欢套用后现代理论的人怎么一实践就不后现代了,连最起码的后现代多元论都不懂。真他妈的是“先锋退回去就成了古典”。
3. 为里希特默哀
里希特很高寿,都80多岁了,终于等到了在中国做偶像的机会,但他的中国弟子们太操蛋了,把他的表面功夫当成了“葵花宝典”。里希特,一个本应该伟大的名字,沦落成快速打开市场的行画领袖,悲乎哀哉!!?(日他妈+锤子,那些辱没里希特的中国画家)
多少中国艺术家的偶像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