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kill 男人? 看了就知道
发起人:ouistudio  回复数:0   浏览数:1716   最后更新:2009/02/21 14:43:48 by ouistudio
[楼主] 香瓜侠 2009-02-21 14:43:48
关于“软现实”主义诗歌的想法
 
蔡俊

  
  网络降低了写作的门槛。给每个人都提供了相对均等的发表机会。一个帖子的产生非常容易,只要你会打字。
  所以网络诗歌和网络文学充斥着大量的练笔者和临时票友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是较好的,但大多是网络垃圾。在这样的态势下,文学和诗歌论坛形成了自动的分流:比较成熟的诗人集中了在一些相对“专业”的诗歌论坛上。
  其实网络自身同样存在着筛淘的机制,有好的诗歌帖子自然有人顶起来,尽管这里也存在着恶意的炒作,对“诗歌权贵”的阿谀拍马,但是总体来说,网络自身的评价机制能够保持大体的“公正”。在这里,所谓的“公正”之所以被打上引号,还因为审美存在着很大的相对性——对一个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依赖着艺术修养的整体能力和水准。
  诗歌,在直观艺术的压迫、自身的创新冲动和文明下落总体的势头里,越来越表现出某种趋向于一种阴性的内在化和过敏性的形式症候里。所以我们看到的当下的艺术,非常逼近了病态描述——这被诗歌“行家”认定为是“纯”艺术的某种表征。它难免和大众的胃口发生尖锐的冲突。
  有时候这种冲突的发生根源来自对艺术及其代表的文化根本精神理解的层次和高度,如果问题仅仅使这样,那么是非常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时代目前给我们提供的艺术家自己是否站在了那个寒冷的高度上,这点多少是让人怀疑的。
  对于所谓口语问题的辨析涉及了很多的艺术和精神问题。
在这个传播迅捷和日益商业化的网络时代,很多诗人事实上已经经历了青春期荷尔蒙写作和孜孜不倦的里比多抒情的摔打,渐渐表现出对存在的静观默察的兴趣,摩罗的想象力已经被现实想象力所覆盖。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了一惊一乍的爱情,只有温吞的亲情和沉痛创伤后的自省。换句话说,多数诗人这时开始明白什么是飘忽的言词,什么又是干涸了的河床上的剩余物。
诗歌既是情感的沉渣又是认知的冒险,它有种执拗的赋性,那就是永远指向黑暗的未知。为此,一部分现代诗歌写作者努力绕开传统,让诗歌更加学术化和哲思化,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为这个理想而“变态”了。他们用华丽和婉约的修辞努力着,作品也更为艰涩和复杂。我们能看见过很多造词的英雄,他们的写作悲壮而又艰难,其中也不乏误入歧途的形式主义者。比较容易理解的是,我们往往看见一些词语在阅读中起到相当的作用,就以为词语的力量很大,表面陌生化的力量很大,其实那只是诗的奇异的一小部分。一些诗人因此反推着去追求诗,就犯了错误。诗歌创作并非语言的“逆向操作”,其中有很重要的东西。
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好诗和好诗人必须是有鬼气,让人捉摸不定,具有神秘怪异的外在气质,因此才有可能保持“个性”,这也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可能形态。比如李白诗歌的深入人心恐怕绝非仅仅是靠一股子灵气和鬼气,李诗是明显有底气充沛之后的外化倾向的,这个底气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学,所以有“盛唐气象”。
这正跟笔者不久前看到的关于“莫扎特的音乐寻访”的节目中后世乐人对莫的音乐的评价不谋而合:“莫扎特的音乐节奏和音律都很简单,但每一组声律都充满了暗示。那蹦蹦声,那梆梆声,连着一个人的心和他所看见的世界。他让我们听到看到并把内心充填感激喜悦悲伤激愤……他的乐曲都那么简单,但谁能真正完全解读清楚呢?此中有彼,彼中现此,神秘的世界一遍遍演示莫测的未来……”
优秀的诗人会对诗进行内在处理,将不必要的打扮、多余的虚词和罗嗦去掉,将最本真的东西留下。那些余下的是容易明了的,但是它未必就是你看到的表面,更多的玄想与迷惑在这单线条物品后纷呈跳跃,蕴籍恰恰就在这简单中隐藏。反之,愈是奇崛复杂,就越是产生了想象与前行的歧路,离诗的本然的状态越远。
世界在根本上也许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诗歌对于真相的发现,它的总体趋势是趋向简单的。越是发现简单,就越是清晰,朴实。相反,越是复杂,就可能越浮泛。某种艺术上的错误误区大概就在于想用末梢代替根本,用脚跟思考大脑吧。当下诗歌传播遇到的问题牵涉很大。但是有一点,芸芸众生不是傻瓜,众之所趋,必有某种天理。它就像食品超市里其实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吃的一样,尽管这种感觉和我们对诗歌的某些期望是有矛盾的。诗人的确需要一种好奇心,但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好奇心更主要应该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更多的应该是对整个存在而言的好奇,关心着整个存在的一个大的秘密。他注意的也许还是:我们是如何与存在发生着如此奇妙的关系。我们穿越了迷雾,如何抵达一个干脆的领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