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解雇的第49天,坐在马桶上使劲的同时手捧艺术财经,权力榜-影响中国当代艺术100人!如此铿锵有力的印在封面上,令人油然生畏。一页页往下翻动,阿拉伯数字像爆米花般个个呼之跳出,密密麻麻的介绍和解释让我 -- 乱!
合上杂志一转,后面是“迪奥与中国艺术家”,记得这个展览的“花营锦阵”还曾让我大动芳心,非常向往。现在,便秘纠缠我,经济危机催我越加猥琐。然而,是什么让我相信?并且想要相信--艺术!如此抽象而又具体的,客观、主观模凌两可的东西。
我差点出口诅咒,但是扉页中的眼神还是虏获了我,一个个诡异神秘的黑白微笑,像是暗示我留下。明天,我还得面试,介绍一件件我不懂的作品。看来,依然是便秘的一天,擦擦屁股起身,继续翻看第12页的 -- 信心决定未来!

100个里面有多少女人啊?????























靠!艺术财经还在继续阿?
完全是在误导投资,像高波这样的sb也配上新锐!
艺财专题:2008年当代艺术权力榜-信心决定未来
虽然金融危机以一个固定的词汇深入到了艺术行业的各个角落并且还在蔓延,虽然2008年的秋季拍卖中,不少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以超过50%的幅度缩水,也虽然美国艺术市场中的产业公司股价全部跌破原价的1/5……但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中斑斓的烟花却让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制造的旋风刮遍世界,地震救助中各界艺术家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艺术慈善带来更大的影响力,跨界的时尚和当代艺术的联姻在2008比比皆是,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三大国有馆相继向普通观众推出了更多更好更学术更普及的当代艺术展览。2008,虽然多灾但还是精彩。
再一次盘点“2008权力榜——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100人”,范围依然涉及艺术家、美术馆馆长、艺术批评家、艺术策展人、画廊、艺术博览会、拍卖行、收藏家、收藏机构等,依然涵盖当下艺术圈中的各种参与角色。跟2007年相比,艺术家的比重进一步得到张扬,从2007年的33%上升至2008年的37%,画廊业从2007年的19%上升至20%,收藏家和经纪人的比例也从5%拉升至7%。批评家和策展人、美术馆、艺博会和拍卖行的比重与2007年基本持平或者稍有下降。
2007年权力榜单中,我们在《谁是决定力》一文里说过,榜单排名虽然无法囊括现实的所有,然而这些结论无疑仍会有助于我们对现状乃至未来的把握。在这里,我们依旧强调这样的判断。
在最近英国《独立报》公布的 “2008全世界最好卖”的当代艺术家名单上,张晓刚、曾梵志分别排名第5和第6,另外入榜的还有王广义、岳敏君、刘小东,均跻身前十名。2008年,这些创造艺术市场神话的艺术家们纷纷和国际航母画廊高调签约,全球各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和个展仍然处于现在进行时中。事实上,这表明了在中国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控制力,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艺术市场的主角,他们越来越国际化也越来越具有了明星般的光环。而体制对诸如蔡国强、徐冰等人的重用,从另一个意义上为中国某段当代艺术的历史划上了休止符。
2008年,中国的收藏家或者收藏机构在艺术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呈现出急剧拉升的态势。虽然新闻界拿着关于“天价做局”或 “中国是否有真正的收藏家”的说法来质疑这个市场,然而中国以占全球拍卖市场7.3%的份额而跃居全球第三亦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新一代收藏家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中国艺术品迈向东南亚甚至西方艺术品。
批评家和策展人在2008年相对活跃,围绕着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诸多活动而延伸的展览、以及更多新的艺术空间的运作使得他们有更多舞台得以表现。
对以资金流动为生存命脉的投资行业而言,“金融”业的任何细雨微风都有可能演变成投资领域的噩梦。中国艺术品市场受益于15年来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使得投资者大多收益颇丰。而此次经济危机在重创全球经济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走向。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一直演变到莱曼兄弟等一批金融机构的倒闭,2008年或许是很多拍卖行业和画廊、经纪人以及艺术博览会的噩梦。经济危机打乱了原有的商品价值体系,这使得许多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各个拍卖行适时调整了战略结构,纷纷降低现当代艺术品的份额,而更多着眼于古代和经典艺术。这恐怕也是我们这个榜单中以拍卖行为代表的市场部分所占百分比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艺术市场中,还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博览会。目前中国的艺术博览会以艺术北京、上海当代和CIGE三大博览会为胜出,究其原因,它们都各有偏重,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与品牌的开放式联合从根本上拉低了成本而进一步强调质量,这应该也是他们各自为阵的支撑点。但是在未来几年的经济萎缩中,是否还能像这两年那样顺畅联手并得以发展应该还要以观后效。
2008年中国画廊业不可避免的成为资本的博弈场,佩斯等国际画廊顺利落地并摘取胜利果实。但是与此同时,下半年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面临倒闭。在短暂的张扬过后,冬天已经来临。
进入金融危机的时代,如何最小化规避这个时期的影响、或是如何在此时寻找新的生存机会和商机,怎样在危机带来的大洗牌中坚守并崭露头角,都是目前最需要的新思路。
金融危机带来高端流通行业的萎缩,而艺术品恰恰属于高端商品。对于一些资金流顺畅、充裕的投资者而言,原有价值体系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商机,像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日前就以低于拍卖评估价的价格买进了Pino Pascali和Carl Andre的作品,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大家都在谈论当代艺术崩盘之说,但是放眼各个投资领域,还有独善其身的么?我们常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无论何时何地,信心依然决定你的未来!
艺术家
2008年上榜的艺术家人数基本与2007年持平,从整体分布来看,他们占据了前十名的大半壁江山,来势强劲。纵观2008年艺术家群体的表现,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
其一,艺术家跨领域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今年表现出一波高峰,艺术家们除了积极尝试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更与社会事件和商业活动产生了诸多合作。排名榜首的蔡国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为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总设计师,他成为艺术与权力、学术与资本“合法”跨界的最佳案例,产生的影响之大也足以令其排除一切异议登上榜首。除蔡国强外,首次上榜即名列37位的夏小万也是2008年跨界艺术合作的突出代表。艺术的跨界就其好的一面而言是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交叉,来置换一些定势思维,从而获取新的艺术观点。当然,尺度是关键,否则极易成为作秀和炒作,体现在权力榜上就是排名大大退后;
其二,艺术家仍然保持了不懈创作的有力势头,2008年权力榜上名次前进较大的艺术家,如向京、张洹、张培力、杨少斌,以及新上榜的王兴伟、尹秀珍等应该说代表了艺术家创作不息的一面,无论是回顾展还是新突破,或者是对自己艺术理念的不断完善,说到底艺术家埋头创作以及不断自我否定和拔高的一面,才是最具魅力和最能鼓舞人心的一面;
其三,艺术家国际交流异常活跃、有“进”有“出”,且不说艾未未、黄永砯等一向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一拨人,也不说在2008年春拍创下当代艺术拍品最高价纪录并在国际上越来越火的曾梵志,受到国际艺术界关注的中国艺术家仍大有人在,比如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刘小东,比如初次上榜的展望……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的频繁亮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中国当代艺术都大大有益,更是在全球当代艺术格局中建立稳固地位的必经阶段;
其四,随着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2008全年跌宕起伏,制造了一个最有悬念的年份。尽管包括一线艺术家作品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08年下半年的大幅滑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其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值得欣慰的拍卖结果,例如岳敏君作品在今年秋拍中的顽强表现,以及刘野作品的优良表现(刘野也成为2008年不多的几个拍卖作品最高价只升不降的艺术家之一)。
其五,年轻艺术家彰显了鼓舞人心的活力——这也是本届权力榜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2007年的榜单上,刘韡和邱黯雄的名字被列在新锐名单上,2008年他们双双入榜,尤其刘韡还进入了前五十。此外年轻一代的标杆型人物非徐震莫属,这位另类典型初次上榜即飚到21位,应该说代表了我们对年轻艺术家的理解和期待,毕竟如果每年的权力榜都被相同的面孔占据,那岂不也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后继乏人?
画廊商
与2007年中国画廊行业的上升期不同的是,2008年几乎所有的画廊都面临着盘整和洗牌。如果说在上半年还延续了繁荣蓬勃的景象,那么在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画廊行业普遍出现出动荡和不景气的状况。的确,连财大气粗的高古轩都不得不要求员工“要么出去卖画去,要么卷铺盖走人”的情况下,试问哪家画廊又能高枕无忧?
2008年年底,一些原本经营目的不明确、不规范的小型画廊处于破产倒闭边缘,大中型画廊纷纷压缩展览规模,或者搬离较为集中的艺术区域到场地租金更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原本以大手笔大制作为主的精英画廊也不得不计划更经济商业的销售和推广路线。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画廊界从业人员依然占据了2008权力榜榜单的20%以上。2008年进入权力榜的画廊依然包含了各种类型,有从90年代初就进入行业内的资深画廊,也有已经崭露头角的新生中坚力量;有以学术项目和策展为重的混合型空间,也有注重跨国战略推广为主的商业画廊;有刚刚落户中国就引起业内瞩目的海外大鳄,也有已经立足中国本土卓有成效的跨国企业……对他们的排序则体现了2008年乃至2009年画廊行业的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冷林出任佩斯北京的中国分部总监这一事件代表了国际超级画廊对中国的关注,以及中国策展人批评家逐步走向国际的趋势,虽然这种注目给中国本土带来的效果还有待观察。而另一方面,冷林一手经营的北京公社并没有因此转向纯买办,依然坚持其初建时的学术宗旨和实验性,这也是此次他排名大幅度上升的原因;香格纳画廊劳伦斯和阿拉里奥画廊尹在甲,一个是在中国奋战多年的老牌外资企业,一个是进驻一年就获得良好口碑的海归势力,他们在2008年的展览数量和学术质量都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几位外资画廊的经营者,白飞德、麦勒和马芝安,对展览质量要求精益求精,与艺术家合作持久稳定,把持了严谨的经营态度,为国内画廊树立了标杆;林天民和耿桂英的大未来画廊在北京落户一年,将台湾地区乃至世界经典艺术带到大陆,将很多经验展示给同行;长征空间、现在画廊、程昕东艺术中心、星空间和上海的艺博画廊则堪称本土画廊的典范,虽然他们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有很大差距,但在经济形势的冲击下依然为艺术理想和艺术市场的多样性而努力。
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画廊行业的发展,造成收藏家财富的缩水,使得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投入更加谨慎,尤其对海外收藏家依然占据大半收藏市场的当代艺术市场冲击较大。但另一方面潜藏着另一种发展的契机:整体市场不景气,导致一些画廊不得不面对着作品价格下降、签约艺术家数量缩水的事实,资金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画廊的优胜劣汰,使得艺术家在压力之下提升作品质量。毕竟,好的艺术永远不会贬值,好的画廊撑过这个冬天必定会迎来更繁荣的春季。
批评家
老一代批评家声音渐稀,新生代批评家尚未崛起。尽管,中国批评家们每年召开的会议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批评家们的声音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声音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榜单中批评家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并且也摒弃了批评家们常用的按资排辈的排名方式。2008年,批评家的批评方向和批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学术转向市场,由书刊转向网络。
青年批评家朱其的几篇关于批判艺术市场的博文,在把一直处于边缘的中国当代艺术两度送进绝对主流的CCTV的同时,也搅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这或许超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所有相关者的想象。而与之针锋相对的“挺市派”的批评家吕澎的几篇与之争论的文章,瞬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两位批评家“倒市”和“挺市”之争成为2008年当代艺术批评界的焦点话题。
与此同时,一些跨界批评家的介入也为批评界补充了鲜活的血液。如后现代哲学出身的汪民安就以亲身实践反映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密切交叉及其对学术支持的迫切需求,而成为艺术圈内的重要批评家。
策展人
由于现在策展人行业的低入职门槛,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混入”策展人的行当。今天的“策展人”除了传统意义上策展人外,名下还包涵了拥有一定艺术资源的批评家、画廊商、经纪人、大学教师、美术学院毕业生甚或在读生等等。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已经来临。队伍的参差不齐、商业社会的逐利心态及艺术界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调,使不少拥有一些艺术资源和平台的所谓的“策展人”突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
真正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启到积极推动作用的还是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深厚的艺术资源、成熟的策展经验的独立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才是主角,一直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如青年策展人代表高士明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理念推动广州三年的学术化和国际化。黄专以OCT当代艺术中心为平台,推出大量具有实验性和代表性的知名艺术家的个展。冯博一则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每年推出不限量的展览,在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之际,也为众多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高名潞则在学术性的回顾展在时下的策展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依托不同的艺术资源,各个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策展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收藏家
2008年,就艺术市场而言,推动艺术市场发展的源动力无疑是消费艺术品的收藏家以及行家。随着当代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他们对当代艺术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因素是收藏家的介入使当代艺术具有持久发展的动能,但是消极因素也不容小觑,收藏家的价值取向也很容易影响某些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近年来,艺术市场风起云涌,随着市场高潮、低迷的更迭,收藏家自身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对于新兴的中国藏家而言,无论是收藏理念还是收藏序列仍尚待成熟,而海外的藏家仍然占有较大的权重。
2008年,海外藏家依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尤伦斯夫妇无疑是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收藏家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落户整整一年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年发生了不小的转变,一方面维持自己具有学术性美术馆机构的形象,另一方面则与时尚跨界领域靠拢。尤伦斯夫妇也在努力促进外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使更多的外国收藏家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提高中国当代艺术世界影响力方面确实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因素。
虽然中国的收藏家比起国际大藏家仍旧略显逊色,无论从财力还是收藏意识上,都难以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对于整个艺术市场而言,还是十分活跃的重要力量。国内的藏家像陈东升、张皓铭、杨滨等都有所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身兼中国嘉德股东、收藏家、泰康人寿总裁的陈东升,在庆祝嘉德成立15年的春拍中,以9.935亿元的总成交额创造嘉德拍卖单季的成交额历史最高。据传,作为嘉德大股东的陈东升以5712万元买入艺术家刘小东的《温床NO.1》(五联)。在中国嘉德“共同渡过•中国当代艺术界赈灾义拍”专场中,陈东升买入了包括蔡国强、展望、王光乐等人的作品,总额达600万元。
整体而言,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这也无疑给藏家以及整个艺术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许多活跃的藏家2008年都比较低调、谨慎,没有太多的举动。经历这个市场的冬天,相信对收藏家也是一次考验,也会使藏家们更加冷静的面对收藏活动,中国的当代艺术也需要以更加规范、高水准的收藏家作为依托。或许这次冬眠期,对于藏家而言,或许是一个机会。
美术馆馆长
中国的美术馆现在已经不再是之前高高在上的形象,国家体制内的美术馆正在进行不断的探索转型,民营美术馆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奋斗与摸索,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2008年,中国免费开放所有的博物馆,国内民众蜂拥而至,开启了国内民众美术与文化教育的新的一页,虽然缺乏经验,但是却为民众更多的接触中国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美术馆的发展,但是不论是国家美术馆还是民营美术馆,在经历了之前的艰难维持与探索之后,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步伐,在国内出现了众多各具特色而又成绩卓著的美术馆。各种大型的项目与活动在美术馆的参与之下,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
自从范迪安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体制之内的发展已经获得突破。中国美术馆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美国艺术三百年,媒体中国2008、蔡国强个展、里希特个展、展望个展……国内外的杰出当代艺术家纷纷来到中国,为中国更多的了解世界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扇窗户,瑞士银行、MAX MARA、马爹利等等国际知名财团与奢侈品牌也相继亮相,中国的艺术产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新的中国美术馆也即将在鸟巢旁边建立,一号地当代艺术中心也马上就要破土动工,这些国家体制内的高品质美术馆的出现,无疑是强烈的信号,中国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不再是一种推测与愿景。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上海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经过12年的历练,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2008年1月,瑞士嘉盛莱宝银行宣布赞助第7至11届上海双年展,成为迄今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大企业捐赠项目,为上海双年展解决了最为头疼的资金难题。本届的上海双年展也是备受好评。同时,吴冠中还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66张作品,这也是对上海美术馆的一种肯定。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广州三年展也在有条不紊的继续,这届的“与后殖民说再见”主题,对当前世界与中国研究当代艺术的理论品头论足一番。今日美术馆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与摸索,如今已经成功转型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非赢利美术馆,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经营最为成功的民营美术馆,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同样也在进行着非赢利运营的探索,2008年也为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王广义、汪建伟、张培力等人举办了个展。上海证大现在艺术馆也在进行着像“欧洲态度”、“亚洲态度”、“接入366”、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上海电子艺术节、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这样的大型艺术项目,原来在中国不可想象的艺术项目,如今能够蓬勃发展,这与美术馆的兴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今国内大型财团也开始介入中国艺术,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民生银行投资炎黄艺术馆,建设民生当代中心,炎黄艺术馆由艺术家黄胄自筹资金建立起来,但是面对国内无法律,无资金的窘境,举步维艰。民生银行的注资为炎黄艺术馆输入了新鲜血液。美术馆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阳春白雪一般的摆设,经济大环境的改善,为美术馆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美术馆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们都拭目以待你正导艺术投资!
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土鳖看的,暴发户好骗!
别他妈的啰嗦,光看名单,就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