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世存印象
2006-03-09
Tag:侃人辞典
近日与社科院的几个经济学博士朋友,想一起成立个小组织,在更多的财经媒体上写专栏,做一些项目等。这有点类似“博士咖啡”的味道,但是水平肯定不能跟钟伟等青年教授相比。今日跟经营报的陈兄聊起此事,他说,“关键是未来要占据一个好位置,如果你没有好位置,说话很难有声音,博士咖啡的人都有好位置啊”。诚哉斯言。“博士咖啡”现在如日中天,成员个个在财经界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像钟伟老师,在人民币汇率研究方面甚为精深,我近日在看他的《无知者的权力》一书,那才是真正的经济评论。相比之下,近两年我虽然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经济评论数百篇,但大都比较肤浅,不值一提。
昨天晚上我缠着金融报的侯宁大哥给即将成立的小组织起名字,他想了两个,都挺不错。今天中午,看到余世存老师在线,想着他对古文学和近代史研读仔细,于是请他也给出个创意。跟他说后我就有些后悔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又在紧张地伏案创作。去年他的《非常道》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余世存,发现他当时的编作状态是“我还记得无数个夏日,屋子像蒸笼一样,我整天整天地读书、抄录卡片,汗流浃背,常常为一段故事激动得站起来在屋子里转圈,又或者为一句话停顿下来流眼泪。”他更是一位思想者,曾在文中用“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是非,没有了创造,只有庸福,只有喧天的锣鼓和爆竹,耀眼的烟花,以及众人在地上醉醺醺地祈福并相互祝福...”等激烈的措施指向体制,指向国民的劣根性。有人说,思考者的思维往往与常人有所不同,或者无暇与普通人交流融通。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些形而上,但有一定的合理性。于是今日向余世存老师请教创意,这种担心不是没有。
没想到他是那么地热心。从“诗经”的取词,到从商界箴言中的提炼,他帮我想了好几个点子。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着实感谢。“热心”成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我曾在书店见到过《非常道》一书,后悔当时没有买下来。今日向余讨要,他说他已赠送了300本书给朋友,现在手头没有现书。这也难怪,去年《非常道》上市三四个月之内,就连续印刷3次,印到5万本还是售磬,而且读者来信、电话、拜访、媒体访谈……各路反馈络绎不绝。人们对这本书有褒有贬。在我看来,褒与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余世存老师从当初有了编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到图书上市,心路历程一定很曲折。所谓以史为签,常被拿为视为党、国之道,其实用在一个人的思想变革上,其效用更是事半功倍。
后来知道三年前,余世存老师在经济上还甚为拮据,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透露”生活的压力确实过于艰难,过于沉重“,我想,那种沉重,不仅仅源于经济上的拮据,更有思想上孤独的元素存在。跟其在网上聊了几次,相互没有开过玩笑,但我觉得既然是一个热心的人,幽默基因也一定很丰富的。或许他对社会的思考或多,忧患越深。我想这忧患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如李嘉诚2月24日在新加城管理大学”李嘉诚图书馆“落成典礼上演讲时说,”忧患并不一定会带来智慧,但却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谨慎克诳;因为体验式的经历,令我们能突破既定观念和偏见的束缚“。

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