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牛为救孩子与狮子苦战15分钟
发起人:art警察  回复数:3   浏览数:4370   最后更新:2009/01/20 19:37:20 by guest
[楼主] 艺术混子 2009-01-20 16:42:49
下一站,崩溃吗?

文=夏彦国

  
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背景:顶级艺术作品开始接受市场的自主调节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04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是一路飙升,直到07年秋拍时才有迹象表明,市场过于膨胀。笔者曾在今年四月份撰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将进入“抛售时代”,以前是艺术家以各种合作方式“抛售”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市场差不多饱和后就开始了藏家的抛售。我们都知道艺术品不仅仅是商品,更重要的它是审美产品,买家购买艺术品时固然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品质。而市场的骤然升温使得艺术家也有些措手不及,就如一个外国藏家说的一样,“现在市场好了,谁不想捞一把”。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综合比较世界其他国家的顶级艺术家作品价格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暴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艺术品本来就是奢侈品,尤其高端艺术品更是资本游戏中的虚拟商品。朱其曾撰文批评说“天价做局”的艺术品市场,但是艺术品进入市场运作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初级阶段的表现,同时也是在中国整个经济政治地位背景下的产物。之所以天价做局,是有局可做。艺术市场中的这些“馊事”,参与者大多是心照不宣的,在这个网络时代,阳谋往往更能检验人的智力。初级阶段的市场暴涨必然会有个回落的时候,在08年春拍过后,大有秋风瑟瑟的感觉。如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首场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上拍的47件作品,只是售出了28件,成交率为59.6%。当代中国艺术市场过去五年经过了惊人的成长——苏富比全球总成交价从2004年的300万美元到2007年的1亿9400万美元,此次秋拍明显放缓。笔者跟一些知名艺术经纪人聊天时,他们大多谈到买家有些谨慎甚至消失了。这肯定跟今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但是即使没有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一样会放慢速度,并接受市场的自主调整。

  
影响艺术市场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大概有三个,一个是艺术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水平,艺术市场的繁荣是经济市场的繁荣之后。二是艺术消费者的文化艺术水平,这是有艺术品所具有的双重性造成的。三是艺术家作品作为高端商品的质量,也就是说艺术水准和审美层次,数量。其中,艺术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并不是构成现在艺术品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记得去年跟艾未未做访谈谈到艺术品价格上涨和下降,他说,艺术品价格跟猪肉上涨没有什么区别,都有人哭有人笑的。不仅仅是艺术品如此,股市也如此,现在股市状况不好,全球经济危机,但是总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投资的机会,比如像股神巴菲特,他长线投资,即使股市下跌只要他不抛售手中的股票,他的资产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艺术品本身的精神特性决定了它不会是大起大落的,即使我们现在看到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即使再跳水,这些占据顶级艺术市场的艺术家作品依然在一定时期内是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就笔者所知,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虽然下降或者流拍,但是在私下购买者依然很多,抛售的人也不过是出售一些非经典的,经典作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所以目前出现的艺术品价格下降,是艺术家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不遵守艺术市场规则,艺术市场自身的调节所致。在没有质量的情况下,数量上全球性普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市场行情,这才是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经济危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是此次价格危机的最重要原因。艺术品是奢侈品,跟一般的百姓无关。当然在中国,大家喜欢给名人赋予精神象征的帽子,一般人们以为艺术家更是文化象征的集大成者。但是我想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和富含文化涵义的艺术品是两回事。有时候我们人为的将两者混为一谈。有市场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文化思想传道者,在资本活跃的时代,对高端艺术品的拥有更多是一种资本象征。
年轻一代会成为市场主主体吗?

  
从07年底开始越来越多的画廊标榜自己的宗旨是发现和培养年轻艺术家。这个情况的出现,一是从艺术市场开始繁荣后画廊数量的增多,知名艺术家毕竟有限,于是“僧多肉少”的情况开始出现,当然这也带动了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膨胀,也使得更多的国外资本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西方资金的介入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本土资本对艺术品的关注,两者互相作用。但是西方认可的中国艺术家只是那些几个知名艺术家,如张晓刚,方力钧等中国符号性极强的艺术家,更主要的是参与买卖的西方藏家多是这些知名艺术品的既得利益者,比如他们早起低价购买作品现在已经翻了几百倍,欲望的刺激使得更多人加入这个投资行列,同时也带给了二线艺术家的兴起,宋庄好多不知名艺术家被西方买断跟这个不无关系。但是从今年春拍中出现的西方藏家抛售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已经明显感觉到藏品的价格已经到了一个高度,所以才开始出手,大批量的出售难免引起艺术市场的混乱。我们无法否认中国几个最知名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但是他们的不自重和物质欲望过于膨胀也是使得他们作品不断的流拍的重要原因。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他们的流拍是从这些人的作品内部经历了一次优胜劣汰。因为并不是知名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是重要的。所以他们作品价格只不过是作品内部调整,重要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之最。

  
很多画廊标榜发现年轻艺术家,除了拿不到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外,就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合理,而且属于潜力股。现在以推荐年轻艺术家为主的画廊,如偏锋新艺术空间,西五画廊,北京空间,北京现在画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年轻人作品中获得了收益。但是在这些推荐年轻人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想到一个大画廊单纯靠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销售是很难经营下去的,画廊对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包装宣传所花费的费用有时候比销售所得还高。那为什么这些画廊还会过的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的交易。从知名艺术家作品中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实是这些画廊目前生存良好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市场在一段时期内,会出现顶级的中年艺术家和新锐的70后、80后艺术家并存占领艺术市场。而且这种并存,并不是平分秋色的,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交易数量依然会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年轻艺术家作品数量。

  
在当下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问题的阶段,之所以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不会成为市场最重要部分,有下面几个原因:一,艺术品作为奢侈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购买力最大的藏家依然是那些买得起上百万级别艺术品的,藏家不会因为作品价格高而退缩。年轻艺术家(指70后、80后)可以上升到百万级别的不一定是新锐艺术家,如尹朝阳的作品不能算到新锐艺术家。我这里所谓的新锐艺术家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有对艺术有新的见解,如欧阳春,王光乐,宋琨,梁硕,马军、刘文涛、韦嘉、吴笛、陈可、耿雪等人,他们摆脱了符号型创造。而我提到的这几个人的作品价格并不是很高。藏家有时候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是抱着“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而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只不过是一种顺便积累,毕竟年轻人的作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提升。二,部分年轻艺术家除外,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由于受到艺术市场的刺激,对“艺术符号”的追随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境界”,索然无味的作品比比皆是。尤其是川美毕业生的作品更是严重,在榜样力量的号召下,他们对中国符号是“咬着青山不放松”的态度,通过简单的图式绘画企图快速进入价格高涨的征途。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对商业的热情对艺术市场来说是件好事,也只有对商业运作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热情,其作品的价值才会得到更大的体现。但是一味的追求物质往往使得艺术家失去了本我的文化审美情趣,成了艺术市场的奴隶。艺术市场的火爆,使得更多刚刚毕业的学生成了被画廊或者画商肆意包装的对象,而结合中国当下大学教育质量底下的背景,更多的毕业生还不具备被包装的可能性。最后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自主的,而是在画廊老板或者经纪人“教导”下被市场顺奸。单一图式,视觉刺激,符号拼贴,不断的拍卖做局,一段时间内成就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市场地位。而这如果对于一个终生从事艺术品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市场之后的“后遗症”无疑是巨大的。三,笔者曾经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多是有知识没有文化的,而几个朋友听到这些就反问我“有知识吗”,这些说法难免有些“一棍子打死”的偏见。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之所以受到现在市场的追捧,不仅仅是他们是未来的新星,更多是他们有新的艺术思想。但是结合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创作状况看,他们的艺术创作并不成熟。70后艺术家受到60后艺术家天价的影响过多,所以后天影响不良;80后艺术家由于大学扩招和社会的转型,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史缺少认知,先天不足。也就是大部分艺术家缺少艺术修养,对艺术史,文化史,哲学普遍缺少兴趣,这势必使得艺术创作很难有超越前人的认识。推进艺术史的发展更是奢谈。四,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跟西方买家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早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更多是西方藏家,如希克,尤伦斯夫妇等,中国藏家是后知后觉的。而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起初是喜欢,后期就是投资行为了,这是更多西方藏家参与进来的一个原因。而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些西方藏家只是对中国60后当代艺术家的喜欢,因为那些作品多少有着中国符号和中国时代文化象征意义。那些文化符号往往是中国特有的。现在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迅速更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正在不断减少。真正代表中国青年文化的是什么,青春残酷?卡通一代?我想这些即使是,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其创作来源过于狭隘,这些很难引起西方文化的共鸣。而让我们觉得惭愧的是我们的创作并没有多少创意,从出发点和境界上来说,很难进入到艺术创新的艺术史领域。如此一来,又如何博得藏家的认可?前面提到过,艺术品不仅仅是商品,更主要的是他代表购买者的审美品味。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正复兴还在于“扩大内需”。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大藏家,有的只是小投资者,和大的炒作家。我想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兴盛与否的重要所在。目前掌握中国资本的50后和60后生的一代人,大多都是没有什么文化背景的。就像我们经常说到的煤老板和房地产商人,甚至包括一些企业老总,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缺少艺术熏陶,尤其对当代艺术更是知之甚少。“当代艺术”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且如今的“天价”是不可思议的。煤老板对艺术品的投资是盲目的,企业老总对当代艺术品的投资是好奇的。而这些人恰恰是具备艺术消费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审美品味不足,使得中国的艺术品的本土消费严重不足。而对这些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的教育是营养不良的,这种营养不良至今不能改观。中国近些年来对经济的重视使得文化教育的“沙漠化”严重。长此以往,后果不仅仅是国人的艺术涵养的丧失。综上所述,年轻一代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段”到底多长,还要看市场和参与者的具体发展。

  
另外年轻艺术家多数作品对综合材料的迷恋和情色题材的喜欢,虽说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是这些作品相对于世界艺术进程来说依然不是先锋。充其量也只是自己逗自己玩。

  
新一代批评家会跟年轻一代艺术家共同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成熟。

  
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原先同样拘囿于象牙塔的艺术批评家推向市场,面临市场经济的选择和考验,迎接商业的挑战。艺术批评不再是纯学术、纯理论的事情,它的目标、任务和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阿诺德·豪泽尔曾告诉我们:“艺术批评的时代始于批评家完全独立于诗人和艺术之外而用自己的权威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赞成、或者反对的时候”。艺术批评家面对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品交易越来越频繁的社会,面对艺术批评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活动并且本身也成为某种经济行为的现实,就有必要冷静的思考艺术批评的商业作用和自己的任务及责任,思考如何坚持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的独立人格问题。回避现实和盲目投入的态度都是不对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会与中国批评的最终成熟是同步的。目前,中国的专业批评家队伍过于弱小,与艺术家队伍太不成比例。而且真正懂艺术的人又很少,故弄虚玄的文章层出不穷。中国艺术品的批评的权威性在没有成立之前就被市场招安了。现在中国批评家大多变成了“表扬家”,所谓的“润笔费”最后成了码字的筹码。“坐台批评”和“码字机器人”还不停的在“贼喊捉贼”,艺术市场的阳谋在上演的同时,也在葬送着中国未来的艺术环境。对话语权的争夺就是对物质的占有,中国批评内部的“文人相轻”从来不曾静止过,但是这种相轻又从来不会牵连到艺术家的创作上,所以不仅没有肃清批评界内部的腐败思想,也没有促进艺术家创作的良性发展。年轻批评家刚崭露头角,更多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批评家也从来不会停止师承关系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亲信。这就势必使得批评内部斗争不断,斗争不是坏事,关键是浪费的力量是否有必要。中国批评家的独立从一开始就是营养不良的。笔者去年曾就中国批评现状写过一篇《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怎么了》,简单分析过批评现状及其原因。

  
老一代批评家中多有被市场腐化的,新一代批评家中也有被市场弱化的。而年轻艺术家真正在市场和艺术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伴随着新一代批评家的成熟。而新一代批评的独立人格和学术涵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批评和艺术一直狼狈为奸和共筑阳谋,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命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

  
对正在进行而且不稳定的艺术市场“说三道四”,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以上仅仅是笔者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市场中发展现状的漫谈。
08年11月于望京
[沙发:1楼] guest 2009-01-20 17:12:06
我靠,这么多,看着就崩溃。。
[板凳:2楼] guest 2009-01-20 17:12:49


[地板:3楼] guest 2009-01-20 17:31:10
笔者还是满有学问的么
[4楼] guest 2009-01-20 17:35:21
好像里面有提到我啊,是在骂我吗?


我是朱漆,不能骂我,因为我很牛逼
[5楼] guest 2009-01-20 17:40:51
我不想上班!!!
[6楼] guest 2009-01-20 17:47:29
文章看过,观点我也是基本赞同的。
谈一点我的看法:
1、需要专业人士出来说话。不要让那些只懂经济不懂艺术的人轻而易举的随便说艺术,不要让那些时时恐慌,刻刻不停的媒体揪住我们的脖子不放,总是在不重要的问题上争吵不停,不是说那些不是问题,而是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不需要过分占用大家的时间。

2、期待反思人群提出问题。我现在经常觉得学术是很难在论坛里被大家接受和反思的,而且当代艺术的论坛去一个和去十个的差别不大,都是那些文章都是那几个人在蹦跶,经常在谈或者说敢于提出的问题,都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可是当代艺术要向前发展,不是光量化总结那些表面上数据,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趋势,更需要的是能够把握暗流鼓动的方向和预测涌浪推进的速率,恐怕是当代艺术最迫切需要的。

小悠
[7楼] 一别啊 2009-01-20 22:06:55

欧阳春,王光乐,宋琨,梁硕,马军、刘文涛、韦嘉、吴笛、陈可、耿雪等人
一堆臭狗屎,看他们怎麽消失吧,白痴
[8楼] guest 2009-01-21 03:04:02

恩,你说的很对,但是更多时候大家是外在的调侃,其实内心很认真的,我们不能相信也不能承认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傻x。
[9楼] guest 2009-01-21 03:07:34
7楼的哥们很愤青啊,只要有等级就有123,狗屎也可以分等级的。张晓刚等,即使是狗屎,也算好狗屎。只能说我们目前没有金子,任何人都有机会不做狗屎,只要他足够有才。。。

混子
[10楼] guest 2009-01-21 15:16:23
哥们路过看看。。。。
[11楼] guest 2009-01-21 22:50:40
我还没有赚到钱,不能崩溃啊。。。
[12楼] guest 2009-01-21 23:20:05
朱其已经说了,画得再好也是二流绘画
[13楼] guest 2009-01-22 03:08:02
朱其是几流?打哈欠都是怨气,像疯狗一样咬人,不入流!
[14楼] guest 2009-01-22 03:56:56
朱其就是弄得你们只敢匿名骂疯狗一样的话,但又永远写不出一篇像样的署名文章,你们也只有这点本事了!
[15楼] guest 2009-01-22 12:44:49
朱其文章写的不错,文学青年。
[16楼] guest 2009-01-22 12:46:11
就是最近精神不对,那么好的文笔,可惜了。起到朱漆早点正常。愤青也需要冷静啊,良知也需要理智啊。。。
[17楼] guest 2009-01-22 23:20:02
瞎写什么啊。
[18楼] guest 2009-01-22 23:33:56
朱其最近倒是渐入佳境,他在用一种媒体化的语言谈学术,其实难度更高。有人故意要把他说成文学青年、愤青,这个招数都已经用了多少年了,有鸡巴用吗?

朱其这一年的文章很有谋略,这不是你们楼上这些狗仔能看出来的。
[19楼] guest 2009-01-23 03:17:52
我靠,朱其本来就是做媒体的,那小夏的文章也是媒体的,那么说小夏比朱其厉害了。哈哈。

谋略?朱其写评论作品文章的时候还是装腔作势,写批评市场的文章的时候就是媒体式的?谋略,其实无处不在。怎么说怎么是。。。

总之,我觉得人家小夏的媒体文章比朱其写的好。当然学术文章还是朱其的好,因为朱其“会”写“学术”的。这种能力是批评家的看家本事。。
[20楼] guest 2009-01-23 03:51:18
恩,崩溃
[21楼] guest 2009-01-23 04:36:09



[22楼] guest 2009-01-23 04:47:15
夏主编,你老什么时候来这里玩了啊。。。祝你这个帖子火起来啊。哈哈哈
我是编辑部那谁,嘿嘿
[23楼] guest 2009-01-24 00:16:36
夏,什么时候回家?
[24楼] guest 2009-01-24 00:21:33
小夏要赶上朱其,至少还得再练七、八年,
[25楼] guest 2009-01-24 00:36:22
恩,朱其谋略太深了。哈哈,所以看来是永远赶不上了。再说人家小夏干嘛要跟朱其比啊。不一个套路。。。。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26楼] guest 2009-01-24 01:26:06
也没看出小夏有什么不同的套路,他说的东西别人早就说过了
[27楼] guest 2009-01-24 03:04:55
谁说过?????朱其说的东西好像全世界都世道吧?什么天价做局,什么价格泡沫,这个东西很早就有人说过了。我记得人家小夏在08年初就写过什么当代艺术抛售时代到来了之类的文章。。。比朱大侠还早呢。朱其说的事情,两年前都在说。为什么到08年中期才说,他为什么不在07年说啊,那时候他正火呢,正赚银子呢。。哈哈
[28楼] guest 2009-01-24 03:08:44
当代艺术的抛售时代到来了吗?编辑:mona 来源:www.u2lux.com 2008年12月23日
从2月份伦敦苏富比到4月9号香港苏富比春拍说起
文/夏彦国

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春季拍卖会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



岳敏君作于2002年的大型油画作品《攻占游泳池》拍出1800万(不含佣金)港元



张晓刚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 》以4200万港元(不含佣金)成交



刘小东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图(局部)现场拍卖成交价为5500万(不含佣金)港元,成为目前最新的拍卖之冠。

谁给当代艺术买单?

当代艺术市场虚火旺盛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近两年来玩接力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先是西方人来买单,或许这些人本来是想做收藏的。但是到后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加强,中国当代艺术成了西方人炙手可热的玩物。台湾当代艺术市场的崩盘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台湾毕竟很难做到国际化,本土文化的根基依然在大陆,尤其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后台湾画商开始将资金投向了大陆的当代艺术。然后是东南亚收藏群开始给中国当代艺术来充电。使得当代艺术市场看起来更是热火朝天。最近听说韩国人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到了迷恋的程度,我问韩国人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反正有人买,我想或许是资金过剩吧,热了就需要转移。

但是这些所谓的收藏家,更多是应该是艺术投资者,在他们眼中艺术投资跟股票和房地产投资本质上是一样,不一样的或许是艺术更显高雅一些。

最近有评论说国内的买家正在渐渐显露头脚,但是我对这个所谓的国内买家并不乐观,国内买家的“后知后觉”可能导致中国艺术品的贬值和中国艺术投资资金的外流。当下艺术市场正处于初级成长阶段,西方靠很少部分资金买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很多经典作品,而且现在依然把控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数量。虽然说国内的收藏家已经开始成长,但是他们显然没有西方艺术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很明显,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没有几个艺术家希望自己老在国内办展览,毕竟国内当代艺术圈子化很严重,老在一个地方玩就有点自欺欺人。所以说国外的收藏家依然可以低价买来然后高价卖出。接盘的可以是后知后觉的国内藏家。

。。。。。。。。。。。。。。。。。。。。。。。。。。。。。。。。。
。。。。。。。。。。。。。。。。。。。。。。。。。。。
。。。。。。。。。。。。。。。。。。。。。。
[29楼] guest 2009-01-24 03:16:40
给某某的一封信 夏彦国 发表于2006-12-15 01:12:28 阅读 36 次 评论 0 条 所属文章分类: 评论文章06年时候给韩国某美术馆长的一封信,当时中国有几个著名艺术界人士应邀参加韩国的一次会议,据说有吴鸿,伍劲,程昕东等。韩国方面想知道中国的一些情况,我就胡乱写了些。






XYZ先生:您好!很高兴给您写这个信。


一.下面是我对中国艺术市场的一些看法。


前面在谈到刘小东的作品价格的时候也提到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看法和理解。就像尹吉男先生说的那样,艺术现在很市场很商业。当然这个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中国的艺术市场有点发展过猛,这和艺术本身的价值是不成正比的。曾经一年前听人说,中国艺术市场,是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个泡沫经济。这说的有点过激,但是也不无道理。

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测的很准确。就好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看法一样。中国经济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发展,是以前的发达国家发展的速度的几倍,于是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不久会有经济危机。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担忧应该是中国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候一直都在考虑的问题。只要把握住“度”,中国经济狂热发展的速度就可以“软着陆”。中国当代艺术也是一样,它的繁荣并不是艺术家的结果,也不是艺术批评家的结果,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策展人和投资者一起上演的好戏。就好像皮力以前所说的那样,现在已经不是艺术家和批评家的时代,现在是策划人的时代。策划,是个很商业的词汇。所以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在最前沿的人都是保持着很冷静的头脑,只是在这之外的人会觉得绚丽多彩罢了。

艺术市场中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我想在几年内这个价格还是会处在一个上升期。我估计08年左右会出现一个高峰期。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是不健全的。存在很多的弊病。在西方,画廊是艺术品的鉴定机构,而在中国作为二级市场拍卖公司反客为主,在艺术市场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有时候很单纯的成为了拍卖公司和艺术家的中介机构。04年的时候,798还是个实验艺术性很强的地方,之后渐渐的成为了很商业的地方。里面的近百家的画廊,大部分跟画店没有什么区别。也是在近两年,随着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变得很重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

当然,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世界艺术发展是分不开的。我觉得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在近几年内会越来越高,除非中国爆发经济危机(这个几率很小的)。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还会上涨!还有很多新的艺术家会被发现,二流的艺术家也可能达到现在一流艺术家的价格,而且这个速度是很快的。然后在一定时间后会变得平缓一些。

从画廊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并不是中国人说了算的,也就是说不是中国的画廊和艺术家说了算。比如说在北京,大的画廊都是国外的。由于资金的原因,中国的画廊的动作都是很慢的。比较不错的中国大陆的画廊比如林松的世纪翰墨画廊。林松跟我说他对当代艺术那点现有的东西已经有点烦了。所以他更喜欢新的艺术出现(有钱的时候也想投资古董了)。我觉得这不仅是林松一个人的看法,这个是现在绝大部分的画廊的基本的看法。已经出名的画家的价格已经是很高,圈内人都知道里面有很大的炒作嫌疑,其价值根本不值那么多。所以升值空间已经很小。随着中国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市场的胜出,中国的艺术经纪者对未来几年还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更新的艺术家应该在这个时候应运而出。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谁拥有信息谁就就有经济资源,对于艺术家资源的竞争已经在中国画廊界悄悄的开始。但是很奇怪的是国外的画廊相对中国国内的画廊来说还是比较稳重的。比如说国内的画廊很在意自己各种媒体的宣传,即使是小的网络他们也很在意。国外的大画廊却不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国外的画廊花钱去在中国内部媒体宣传。虽然这样,他们经营的又很好。中国当代艺术很多有名的艺术家都是他们的朋友。这个矛盾体的出现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外画廊的资金充足和国外的关系背景导致了艺术家和策展人都不敢拒绝这些画廊的盛情邀请。

从艺术家来看,中国现在最知名的那些艺术家,比如方力均张晓刚等来说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他们的艺术已经是一种批量生产的商品,据说现在都是自己的创意然后找人代笔。所以从技法来说他们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现在的艺术都是靠观念存在的;从题材来说,他们已经是多少年没有变化了。他们的东西只是得到了国外人的一种心理认同。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当面问过方力均,他闪烁其词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从现实来说,他的画在世界的艺术市场中还是有升值的空间的,这也是他还可以批量生产自己作品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我觉得总要退出历史的,他们不是中国以后的代表。”玩世现实主义”的绘画并不是中国人长久的一个心里认同,只是得到了国外人的认可而已。就好像我们中国年轻人对韩剧的喜欢一样,我想韩国现在的生活中应该不是韩剧中演的那样。

从收藏家来看。近年来,除了西方的收藏家开始关注中国的艺术外,中国大陆的一些有钱人也可以以收藏家的名义来购买艺术品。当然不少都是想投机的人。到底有多少对艺术感兴趣的,不得而知。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明确,艺术投资的队伍正在拉长,也就是说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是会百花齐放的。

浮躁之后才会安静。我觉得现在还在浮躁中,安静还需要一段时间。至少几年内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会安静的。



(二).为什么韩国的画廊在中国发展不是很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太多的思考。经您这样一问我倒是觉得这真是个问题!韩国的画廊除了阿拉利奥外,其它的有名的我自己是很难想起来的。

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从画廊和画廊的对比中得到部分答案。

一. 阿拉利奥为什么可以做的那样好?首先一个前提的条件是资金充足,这在艺术品投资上是个很大的砝码。中国内地的一些画廊很多都是因为资金的原因,做的很小心。然后,它的目光的范围比较大,它靠着自己的资金和关系几乎囊括了中国现在已经出名的所有艺术家!也就说它很会打通关系,中国的知名艺术家和知名的批评家还有策展人在这个画廊跟前都会有几分尊重的。我觉得在现在做画廊,你要抓住的不是艺术家,而是策展人。尤其独立策展人就是发现艺术家的。所以画廊可以省去一个环节就是不用去寻找艺术家,画廊只要有个好的策展人基本上就已经是不用去作宣传了,另外就是收藏家,收藏家或者说艺术投资者,这是一个画廊在经济上运转的很重要的因素。我觉得这两个是现在画廊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即使画廊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它或许也可以存在的很好。阿拉利奥具备了韩国其他画廊不具备的因素。中国古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地条件。“天时人和”这两个条件阿拉利奥首先就已经具备了,后来它通过前两个条件又创作出来“地利”的条件。“酒厂艺术区”其实就是它的天下,别的都是他的附属物。

二. 别的国外的画廊为什么做的也很好?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等这些艺术区中的好的画廊几乎都是国外的!但是为什么韩国的画廊同样是外国的却不好呢?据我所知,那些新加坡(季节画廊),德国(紫禁轩(跟德国合作),空白空间等)泰国(唐人画廊)等的画廊都是很独立的艺术空间。他们不需要在中国国内做什么宣传。因为他们有着前面说到的人脉,那些知名的批评家策展人都是他们的朋友。在一点上,我觉得韩国的那些画廊做的不是很好。在798有个韩国画廊就只是展出自己的东西,很少有中国人的作品,也没有人买,无人问津的艺术空间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的画廊。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国外的好的画廊他们不做宣传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有自己收藏市场,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国发现艺术家,然后直接到国外去销售。根本就很少通过中国的艺术市场。这一点韩国的那些画廊可能是做不到的。一个画廊的商业上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很好的处理好艺术品和收藏家的关系。而现在这种关系就是表现为要与策展人和收藏家成为朋友。

三. 和中国国内的画廊比,韩国的画廊的优势为什么也不是很突出?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和”说起,一个画廊要想在国外做的很好,首先就是要在当地有人缘。尤其在“关系”极其重要的东方文化深厚的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让画廊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与国外较好的画廊比较,中国大部分画廊在海外的艺术品的终端也就是收藏家这个方面是不能比的。在已经出名的艺术家方面,中国的画廊也没有太多的资金和国外的比。但是中国的画廊都知道自己的发家不能靠别人,需要靠自己。艺术家的培养也是要靠自己。于是对于新艺术家的发现已经成为画廊之间新的竞争。在这个方面,同样的资金下,韩国的小画廊是不能和中国比的。

前面三点我是从韩国的画廊与韩国好的画廊,在北京的别的国外画廊,还有中国画廊作了一个对比,从我自己所知道进行了一点分析和思考。最后我想,还有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如果前几个问题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是个问题了。但是在前几个问题都存在的情况下,文化的吸引力有时候也会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方面。相对于西方画廊来说,中国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还是比较喜欢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画廊宣传自己。或许是中国和韩国有着太多的文化相通,距离又是很近,于是很多吸引力没有西方大。这也和中国人本身的文化心理有关系。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画廊更要注意做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阿拉利奥做的就是个榜样,从今年阿拉利奥的展览看,它不仅做中国韩国的展览,已经开始重视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也包括西方的。这说明他的眼光总是很前沿的。一个画廊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意识,甚至是国际的概念才有自己以后的发展。我觉得韩国的其它的画廊不具有阿拉利奥的那些优势。




由于这两天时间的原因,一些事情比较多,所以上面的这些都是我靠着我对当代艺术市场的浅显的理解所做的匆忙答案。可以说,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已经成为我的看法的一部分。这其中有我对艺术对画廊经营的一些琐碎的看法。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我想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地,还有很多东西一时也说不全。

此致


敬礼


彦国

写于06年12.月15号黎明

[30楼] guest 2009-01-24 10:26:12
24楼说的不错,我还需要“修炼”很多年。朱老师比我大好多呢。这是事实。。呵呵。。
夏彦国
[31楼] guest 2009-01-24 11:35:07
小夏你说的不错,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你比我小好多,前途无量。。呵呵。。
朱其
[32楼] guest 2009-01-31 03:38:32
朱老师,客气了。
夏彦国
[33楼] guest 2009-02-02 14:04:20
夏彦国以后的文章会更好。关注这个年轻人
[34楼] 不差钱 2009-02-02 15:56:01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跟贴呢。。哈哈
[35楼] guest 2009-02-03 10:55:55
下一站,傻逼。。。
[36楼] guest 2009-02-03 16:01:11
夏,最近在忙什么呢?看到你最近挺火的阿
[37楼] guest 2009-02-03 21:42:55
没事写这么多不累啊。都把自己当跟葱。没事还还分析评论一下。闲的吧。够傻的
[38楼] guest 2009-02-04 12:01:19
李博就是自己逗自己玩。。。
[39楼] guest 2009-02-04 15:48:25
顶一个
[40楼] guest 2009-02-04 17:59:34
我也顶一个。。。。。
[41楼] guest 2009-02-04 19:14:01
谢谢大家对我这么支持阿,大家新年快乐。

夏彦国
[42楼] guest 2009-02-05 01:54:47
谁是下咽锅阿。。。。。肝肾摸的?
[43楼] guest 2009-02-06 11:28:17
市场都这样了还写呢。。
[44楼] guest 2009-02-10 01:41:11
顶一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