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国内艺术家 于伯公 储云 刘窗 刘卓泉
发起人:pinabausch  回复数:12   浏览数:3478   最后更新:2009/09/14 08:34:39 by guest
[楼主] 后当代艺术 2009-01-10 11:50:05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关键字: 当代艺术媒体 夏彦国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文=夏彦国
今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听说艺术媒体仙逝的消息。对于我来说,从事艺术媒体的工作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我对它的某种情结一直存在,总希望艺术媒体行业自身的专业性和艺术的专业性结合的更好,以在艺术商业大潮中更好的独立发展。记得在08年初的时候,韩国《月刊美术》的主编来采访我,问我当时《美术焦点》是如何半年多的时间变成艺术圈的知名艺术媒体时,我简单地回答了几点:一,艺术市场需要,这是客观的;二,艺术媒体的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媒体过于含蓄;三,《焦点》杂志社当时的编辑多是80后,比较有激情和活力,能够胜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打破一些常规,加上负责人对当代艺术的“介入”欲,这些是客观的。从五月份离开杂志社,我对自己在杂志社的经历少有谈起。不管《焦点》杂志现在何去何从,都不能否认它曾经在一年多以来对艺术圈的事件和其他媒体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杂志运作模式抑或内容选题。如果说它是错的,那么艺术圈给了它错的土壤。前些日子看到《中国证券报》的尧晓峰写了关于艺术媒体的危机分析,言辞比较犀利。这让我又想起以前对媒体的看法,一直想写,只是耽搁了。以上是我写这个文章的开始。

艺术媒体的现状

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媒体还是有限的,几个杂志,几个网站。其实仔细从网站上搜索就会发展艺术圈的媒体不下百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在这里我只想讨论比较活跃几个艺术媒体的现状。艺术媒体从艺术市场衰弱以来,不断出现关门或者闭关停业,这也是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这些媒体的出现本来就是市场促生的产物。08年以前的艺术媒体更多是艺术界的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来筹办的,08年以后社会上的资金不断涌入到艺术媒体领域中,谁都想分一杯羹。从天禄琳琅的高调介入到宣布破产,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极具代表性地说明艺术媒体不仅仅需要商业上的技术操作,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专业判断,两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着学术能力但是依然倒闭的杂志,就是缺乏传媒能力。艺术杂志不是组织几个批评文章和发表几个艺术家作品赏析,以及发布展讯就可以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网络也不是发布更多的艺术新闻和弄几个论坛就可以赢得艺术界认可的。从媒体自身到媒体与读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内而外,应运而生且不成熟的艺术媒体一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

当下艺术媒体的不足有大概以下几点:

一,内容杂乱。纸媒对重点的把握不准,网媒对新闻事件的梳理不足。纸质媒体之所以存活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理由是它对内容的筛选有着犀利的判断和定位,目前更多的纸媒只是将一些知名批评家的文章简单罗列,并没有经过编辑、筛选和归类,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稿件写作和转载其他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广度,只是在对这些繁多的事件上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一些应该介入的艺术事件并没有给予深度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看十个媒体跟看一个媒体没有什么区别。借用哲学家陈嘉映对哲学媒体的看法,“那种入式入套却不知所云的论文外国也有,不过,咱们这边特别多,这是令人苦恼的境况,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这些刊物简直就是精神破产的证据”,当然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艺术真的破产。

二,定位不准和判断缺失。每个媒体最重要的是定位准确和有自己的判断。学术问题的讨论和市场现状的分析,新闻事件的分析和以往历史的总结,知名艺术家的报道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等等,其比例分配需要确定。当然这和目前画廊展览定位不准确是同样的毛病;对一种艺术现状是褒是贬,总要有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允许错误观点,但是不能忍受没有观点。对有影响的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组织外援来表达媒体本身的看法,是一个媒体有着独立性的体现,也是媒体自身的基本特征。

三,发行不规范(多指纸媒)。媒体的读者和消费者是哪些,如果赢得读者的心理依赖,如果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又是独立的 。目前艺术圈大多是免费赠阅的杂志,杂志的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你是读者你会不会把你的杂志放在书架上,如果你是机构负责人会不会到你的杂志做广告,前者需要把内容做的很精致,后者需要把发行和影响力做好。我经常跟别人说,一个媒体如果不懂传媒自己,广告商怎么相信你可以传媒他。内容和发行就是媒体传媒自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编辑人员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新闻事件捕捉没有很好的结合。艺术媒体不同于别的大众媒体,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使得编辑需要具有艺术专业的知识,其次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拥有艺术史的知识就可以做好编辑。目前艺术媒体并不是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媒体意识,媒体从业者需要对艺术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断。《新周刊》之所以一直在大众媒体中获得很好的评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他们编辑的专题策划,将社会的“热点”和“卖点”很好的结合起来,用新锐的观点梳理了事件背后的脉络。或许是艺术市场的快节奏和多需求,使得媒体的编辑缺少对新闻事件的制作和梳理,这使得媒体仅仅成了转述的载体。

五,艺术媒体从业者的换岗也使得媒体的团队协作能力减弱和风格的确立失去保障,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艺术媒体不注重长期运作和对职员的培养,当下艺术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和艺术圈的环境和投资方的管理策略分不开的。

当下媒体还有个根本的特征,是演戏的和看戏的都是自己人。上面的分析更多的民办媒体,之所以没有讨论官方媒体,是因为官方媒体先前的学术价值已经丧失,这也是民办媒体生存的前提。《美术》、《江苏画刊》等刊物的影响力减弱是网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直投”杂志的产生正是补充了官方杂志的不足。尤其是近两年来,艺术市场的需求使得免费赠阅的杂志得到了土壤,这主要是因为艺术机构相信免费杂志的发行可以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免费杂志的广告费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获得了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毕竟先前的官方杂志类似中国美协的老套操作一样,给艺术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谈到广告费用,在此也顺便谈一下关于“软文”的问题,我本人对软文没有什么意见。这也是在艺术媒体不足中没有过多谈艺术媒体的理想等等虚无飘渺的东西。“软文”是市场的结果,如果哪个杂志说自己从来不做软文,绝对值得钦佩。而现实是,“软文”已经事实,所以“软文”没有错,错的是“软”到什么程度。这和艺术媒体的定位和审美判断有很大关系(我自己在以前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因为这个事情非常头疼,这或许也是我离开媒体的原因)。

以上的不足,除了艺术市场过快发展的促使,大概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投资方对艺术的理解。媒体投资人对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根本的。当代艺术媒体的投资方和主办方有以下几个:收藏家,批评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和经纪人,艺术基金会等。这几个不同的投资群体怀着不同的目的对艺术媒体的投资和赞助。收藏家大多是为了得到话语权和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艺术生态环境中。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艺术家资源,这使得他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可以省去很多环节,另外对自己已有的作品和喜欢的艺术家进行宣传;批评家投资或者主办的媒体比较多,如《艺术地图》和《视觉生产》,《批评家》,以及新杂志《艺术时代》,《艺术国际》等,艺术家办媒体的目的不外乎话语权的占有,通过对媒体的主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价值观。批评家办媒体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艺术现状的理解上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批评家的知识分子身份决定的,但劣势是,批评家固有的批评情结也使得杂志的内容变得狭隘,只有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内容才有可能被接纳,这和艺术发展的多样性有些冲突;艺术经营机构和经纪人投资的媒体更是难逃投资方自身的局限性。他们需要更多的宣传自己签约艺术家和自己机构展览报道。在这里媒体也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平台,他们需要通过这个平台连接起来艺术行业的各个环节。这些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艺术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时有的推出了自己的明星,有的获得了艺术资源。关于艺术基金会办的杂志在理论上应该更独立,因为他们不会像前几类有过多盈利和其他目的。不过在国内的基金会杂志还是比较少,基金会由于缺少资金回收的压力,所以竞争力也略显不足,这就使得对当代艺术的介入缺乏敏感度。归结起来,杂志的运作和投资方的价值观有着很大关系,投资方和主办者的目的是否单纯,审美定位是否准确,媒体操作经验是否有独有的策略,是否将学术和商业较好的结合,这些是影响艺术媒体发展的根本问题。

“广告商”的媒体需求。“广告商”也就是需要做宣传的艺术机构和个人。不客气的说,现在的去艺术杂志刊登的广告群体并没有去真正分析过一个媒体的影响力。比如这个媒体的发行量到底多大,发行渠道是什么,有效发行(传达给一定的群体)是多少,以及它以后是否会持续发展,它在艺术界的整体印象怎么样。这些分析跟杂志的“客户”做宣传的目的紧密相关的,如果只是为了“露面”而露面,就比较单纯,这样的目的一般的艺术媒体都可以做到,从现实来说,现在艺术圈的媒体的发行量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想获得其他的效果就需要仔细分析了。由于艺术界需要宣传的客户对媒体运作方式的默认和缺少分析,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艺术媒体质量不高。

艺术媒体自身不规范。艺术媒体顾名思义是艺术和媒体的结合。所以他需要艺术媒体本身具有艺术知识架构和媒体策划能力的加强。而现在的艺术媒体不是缺少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把握和分析,就是缺少媒体的实际操作经验。市场的需求也使得艺术媒体顾不上自身的调节就直接进入状态,在这个市场衰弱的背景下,难免出现问题。

关于艺术媒体的不足少有人来谈,我想这也是个问题。我们不否认艺术媒体在当代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但是艺术媒体缺少判断甚至误导投资,这也是存在的。媒体本身的话语权,使得我们更多的时候对它的缺点避而不谈。有人说当代艺术就是个共谋,无需说的太明白。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西方资金的后撤,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目前的现状。媒体在艺术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行业的发展。过于自娱自乐的操作模式应该结束了,不仅仅是艺术媒体对自身应该有很好的认识,甚至整个艺术界都应该做好监督者,以使得艺术媒体更好的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

艺术媒体的未来发展

金融危机和艺术市场发展进入“冬季”,对艺术行业的发展有诸多不利。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的话,也只有这样,艺术的格局才会重新调整,艺术行业自身才能更健全,同时也是检验艺术媒体生存能力的试金石。理想和现实同样重要,学术和商业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市场的缩水势必使得艺术媒体的广告收入减少。我想这也是最近几家媒体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艺术媒体在内容策划上有独到的地方,在上商业操作可以更多地帮助客户做好宣传。

纸媒应该做到重点突出,观点新颖。网媒应该做到报道迅速,内容丰富,而且系统化。同时都不仅只是注重国内的宣传,也需要对关注国际艺术事件和对中国艺术事件在国际上进行推动。纸媒和网媒的负责人需要对两种媒介的特征进行很好的把握,同时也要兼容并包的将两种媒介进行互补,也只要这样才能在艰难的市场中获得更大影响力。我个人认为,纸媒的数量还会在市场的作用下精简,网媒的影响力会逐渐获得更多认可,同时也给网媒一个难题----艺术网媒的盈利模式到底有几种,如何在学术和商业上较好结合,这些管理上的策略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有新的对策。

确切的说,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媒体可以成为很好的榜样,艺术市场曾成就了媒体百花齐放的事实,现在也是市场的结果使得部分艺术媒体举步艰难。也是在这个时候,谁可以逆势而上,修补自身的不足,赢得艺术大众的认可,谁就是未来媒体的榜样。当下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被淘汰。

=写于望京住所
08年12月27日

此文发表在《ART概》的12月刊
[沙发:1楼] guest 2009-01-10 14:30:52
哥们能不能把杂志的名字点出来了。那么多杂志都那么烂,你让我们去猜啊。。
[板凳:2楼] guest 2009-01-10 14:36:41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
好一个主题。加油!
[地板:3楼] guest 2009-01-10 14:38:39
阁下对我国当代艺术媒体了解的真是透彻啊.
坚持下去。
[4楼] guest 2009-01-10 14:39:18
文章真好。
[5楼] guest 2009-01-10 14:40:21
谢谢你,真是好文章。
[6楼] guest 2009-01-10 14:41:32
前辈向你学习!




[7楼] guest 2009-01-10 14:44:22
沙发:1楼] guest 2009-1-10 14:30:52 引用 Bobo 收藏 回复 哥们能不能把杂志的名字点出来了。那么多杂志都那么烂,你让我们去猜啊。。

同意以上的话,
[8楼] guest 2009-01-10 14:45:34
这位老师,对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分析得太对了。
你能去颁奖了。哈哈
[9楼] guest 2009-01-10 14:52:58

hi艺术误导投资。视觉生产倒闭了。当代艺术闹翻了。艺术地图的人心涣散。艺术与投资是馆内杂志,红艺术再次换血,美术焦点停产俩月,世界艺术徐亮抠门编辑怀才不遇,艺术时代刚出生还不会走路,art概从三流走向二流但是依然很烂。艺术新闻牌子老但是没有什么东西。雅昌老了,艺术国际太90后了,99艺术网剑走偏锋不像媒体太市场,艺术新闻网老板不懂艺术,东方视觉采来采去也没有个主心骨,呜呜,毛病太多了数不胜数,最后总结一点还是art巴巴好。哈哈



[10楼] guest 2009-01-10 15:01:04

[11楼] guest 2009-01-10 15:16:10
不赖不赖,在理在理。
[12楼] guest 2009-01-10 16:47:09
艺术媒体的危机!

www.ionly.com.cn 2008-07-23 14:58:40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尧小锋


--------------------------------------------------------------------------------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批判香港佳士得的恶炒日韩当代艺术的文章在各艺术刊物、网站和专刊上广为散播;某艺术刊物因为一边倒参与到攻击某评论家而被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查办,等等。这不由得让稍明白事理的人对当下的一些艺术媒体受操纵、任人摆布的这种做法表示蔑视!这些事的发生,根源在于媒体缺乏自己的判断,而直接卷入到是是非非当中去。

  艺术品市场的持续走强,引来众多艺术媒体加入其中,然而人员素质和刊物质量确是泥沙俱下。一些媒体在艺术行业中不仅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甚至连客观、公正、真实这三个新闻基本原则都做不到,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肆意让利益方摆布、操纵,如此的艺术媒体怎么取信于读者,又怎能在行业中立足!

  诚然,艺术媒体获取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但获取的方法应该取之有道,如果完全沦落为牟利的工具,那怎能称得上是媒体呢?打着媒体的旗号去骗钱,这又岂是长久之计!从目前看来,经常见的艺术媒体(杂志、报纸和网络)的不下五十种,按照它的功用格局来说,基本是二、三、五模式,分以下几例:一是坚持自己的办刊(报、网)原则,客观、公正地对艺术行业起到引导作用,每期有自己的独到的主打文章,内容把关严,经济效益来源于合理的广告、发行和相关活动,此类媒体最多只占到2成;第二种,有自己的办刊(报、网)风格,也有一些客观、公正的文章,但左右摇摆,对文章把关不够严,未经许可胡乱转载文章,不分好坏给钱就上广告,以作品换版面的也多有存在,这类骑墙派占了3成;更有大半的艺术媒体是完全沦为个人或集体利益的工具,基本不按媒体的操作方法,丧失媒体立场,而成为不分好坏艺术家、画廊和相关机构的吹鼓手,甚至自己为自己抬轿,走入不把行业搞臭不罢休的恶途。此种与其说是媒体还不如说是利益工具,也只有在艺术行业还能获得些认可,在其他行业早无立锥之地。如此,堪称艺术媒体的败类!

  经过长时间徘徊的艺术品行业发展到如今确属不易,行业中的诸多不规范现象逐步暴露出来。作为媒体,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如何促进规范,不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做行业的守护神和公器,而不是如目前许多媒体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去投利益集团所好,混淆视听,摇尾乞求短期的一点微利,自己都不规范,何谈规范行业?这种丧失原则的做法一时可能能帮助利益集团,但是以牺牲行业、得罪大多数为代价的。不难想象,真相总会水落石出,当大家知道媒体是为人操纵的,媒体内容还能获得读者的认可么?时下,不少人埋怨新进艺术品行业的人尤其是藏家越来越少,我想媒体的罪责也很大。作为信息的发布方和内容的提供者许多媒体都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谁还能相信这个行业,又奢谈吸引更多的人士进入行业呢?一些媒体如此助纣为虐,不但阻碍行业的发展,最终葬送的将是他们自己。毕竟,行业有行业的规律,客观、公正是媒体的铁律,艺术媒体也不例外。如果一些媒体自己将客观、公正置于脑后,那么最终艺术行业也会公正、客观地将他们抛弃。艺术媒体的危机已经来到,你准备好了吗?

[13楼] guest 2009-01-10 22:53:19

[14楼] guest 2009-01-11 14:30:58

[15楼] guest 2009-01-11 14:35:20

目前国内艺媒业处于低智阶段。稍微用一些小注意就能引领行业标杆。原因太多了,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想改吗?可以啊。先让大部分杂志主编去做采编,这样能解决80%的问题。那帮孙子太晕了,只知道圈地,土鳖。
[16楼] guest 2009-01-11 14:40:34
媒体以前都是出台的,现在市场不好,出台不行,是拉皮条还是拉皮条,还是拉皮条?这是个出路。不过需要打着服务的旗帜。。
[17楼] guest 2009-01-11 14:42:19
作者与记者
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媒体有什么想法?千万不要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完全是白纸一张啥都不懂,再者中国的文化体制不健全,法律制度未成熟,市场编码十分不严谨,艺术家们缺乏独立思考,或者抒情;或者重提上半世纪就已经出现的概念,没有重新创造观点,同样没有重新认识问题;或者“创造”出一些蛀虫牙洞之类的概念:“权力”,“政治体系”,“美”,“现实”,“反抗”,“抽象”,“女人”,“假”……这些模糊空洞虚无主义没有意义的“大概念”,很多时候在听艺术家们讲他们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在试图表达一种在当代政治体系之下人民生活的意识形态”,“我的作品在试图剖析社会问题,重新雕塑生活,雕塑社会”,“我的作品在阐述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心灵的迷失与对物质的质问”……都是一些官方式的被采访对白,而一切一切他们的思考线索与作品就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没有创造问题,没有创造概念,只有一些我80岁的奶奶都知道的“现象”与一些我可听可不听的“牢骚”,总之你啥也没学到;或者还有另外一些艺术家,索性成为了记者,不是在思考记者思考的问题,不是在创造记者创造的概念,而是完全成为记者:与“大事件”一起共生,建立“采访-被采访”机制,大层面接触观者,最后再创造“大事件”。中国艺术家中有十分大一部分在成为记者:波谱也好,关系美学也好,社会雕塑也罢,在中国都变成“波谱记者”“关系美学记者”与“社会雕塑记者”……这难道不是中国艺术媒体的问题?
作者成为记者,这个当然不是中国固有的问题。二战之后到60年代,我们出现了MARKETING,典型的资本主义私生子,什么东西都要找其市场,博物馆的展览要找市场,找受众,传达准确信息;书本刊物要找市场,找受众,找竞争能力;我们要把哲学搬上电视报纸,把文学搬上电视报纸,把艺术搬上电视报纸……记者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他们与媒体共生,有更多意识能创造“大事件”,记者在他们自身找到“可以独立”以及“足够”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们可以越来越少的需要“外来评注”与“其他作者”,不只是“报纸”不再取决于“书”,同样“艺术传媒”不再取决于“艺术本身”,甚至他们在“放弃作者本身”,写他们版本的艺术,用“采访-被采访”机制来局限创造力,指定审判机构,艺术传媒们很实质的欲望是在“成为资本”,“成为教皇”,下面的信使在“散播福音”,扩大信众。而“作者”的权力越来越小,他们想要生存,必须要经过“记者”,或者第二条路:索性他们自己成为记者。
SCALA分析过这个现象,DELEUZE同样分析过这个现象,68年的新哲学主义试图为哲学找MARKETING,结果30年后他们的结果我们有目共睹。中国的艺术媒体与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年轻艺术家与作者是个灾难性现象,我们的当代文学在哪里?我们的当代哲学在哪里?我们的当代艺术呢?


来自维洛尼卡的blog
[18楼] 后当代艺术 2009-01-11 19:13:33
媒体都他妈的关门了才好呢
[19楼] 后当代艺术 2009-01-11 22:03:31

[20楼] guest 2009-01-12 01:45:00
打酱油。。。。。
[21楼] guest 2009-01-12 16:48:26
媒体没体


[22楼] guest 2009-01-12 16:56:12
这和中国国情一样,缺少基本道德判断。不过也就因为这样,还挺有那么点小刺激的。反正是各立山头,各自为王,互相之间好像都看不到对方的存在。
媒体都有一种自认为中国只有一家媒体,那就是我这种气势。
[23楼] guest 2009-01-13 00:56:33
今天下午朱漆在那个媒体论坛上还说编辑怎么不懂艺术,中文西的更好,比艺术院校出来的好,这明摆着说他自己是中文系出来做的不错。。真湿。。
[24楼] guest 2009-01-13 23:13:17
那个研讨会太烂了。。。。。
[25楼] mianshihuilai 2009-01-14 10:59:39
红艺术还是可以借鉴和值得期待的,还是有一群有理想的人在做的。
[26楼] guest 2009-01-15 17:37:04
。。。。。。。。。。。。。。
[27楼] guest 2009-01-20 02:54:15
我靠,这不是老夏吗?有时间再做个杂志吧,把别的杂志给灭了。、。
[28楼] guest 2009-01-31 21:42:33


[29楼] guest 2009-02-01 01:21:01
费这么大劲,得搭上几代人的幸福来对抗传媒体制
[30楼] guest 2009-02-02 11:43:31

不要那么悲观啊。
[31楼] guest 2009-02-02 13:42:02
文章写得不错阿。现在好的文章不多。顶一个
[32楼] guest 2009-02-04 00:51:22
画廊都没有钱做广告了。。媒体快要倒一片了。。
[33楼] guest 2009-02-07 21:02:48

[34楼] hmd2000 2009-05-10 15:21:42
欢迎加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联谊会群聊
QQ:73692599
欢迎加入黄花梨家具收藏联谊会群聊
QQ:73692894
欢迎加入美学原理群聊
QQ:73692246
欢迎加入地标建筑学群聊
QQ:7369272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