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展讯(上海)12.3更新
发起人:场场报  回复数:0   浏览数:1942   最后更新:2008/12/03 10:46:18 by 场场报
[楼主] 新视觉 2008-12-03 10:46:17
琐碎的生活,琐碎的意义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跟她前面的几部电影几乎上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在偶尔的细节上有些许相同之处,那就是在《天水围》里回顾香港的工厂妹的情节和《千言万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有共同之处。这三部影片都是以黑白影像的方式分别回顾了香港的工厂妹的境况;香港**(以街头说书的方式,在《千言万语》里依次穿插);斯琴高娃所饰演的姨妈离开东北,支身前往上海的镜头。这样的镜头都同样有大的历史变迁之下,小人物的命运变幻的感觉。但是,许鞍华早期的电影更是直接指向政治现实,像《投奔怒海》之类的影片。但是,在《千言万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人物的身份是越来越小,人物只是在大的历史变迁下的微粒,政治现实只是偶尔回顾了一下,以黑白影像的方式,应该说是致敬吧。现在看来,许鞍华的宏观叙事渐渐隐没了,潜伏在影片之中。而这部影片直接是琐碎的生活,平铺直叙,没有跌宕的情节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完全是出乎观众意料,观众自己设想到的情节都没有出现,而是完完全全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的事故。

《天水围》为什么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呢,里面的人物之间没有冲突,只是些吃饭、上楼、看报等生活化的场景。这可不是许鞍华其他的电影,《天水围》几乎上没有抒情(抒情得隐蔽),只是那一段黑白影像伴随着音乐,其余的场景都是静静的镜头,观众不会炫目,而是去品味。《千言万语》里李丽珍在天桥狂跑这样的镜头,绝对没有出现在《天水围》里,出现的只是贵姐扔掉丈夫的衣服时有些伤感、不忍。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是暖暖的,人物之间相互的帮助,贵姐与张家安这母子间情怀等等,都是生活的琐碎事件在电影之中表现出来,在这些琐碎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温情;也看出了电影中的人物魅力。这好像不是电影,就直接是生活。许鞍华就拍摄的是生活本身,以她娴熟的电影技巧。

网上有影评说,《天水围》有小津的神韵。说得到也实在,小津的一部电影不就是拍拍一个家庭的儿女结婚、出嫁吗?这部电影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生活呢。《天水围》的这部电影也是要多看几遍,细嚼慢咽,慢慢去体会的,发现。这可以说是,正视生活、审视生活吧。

但是,又据网络上说,其实许鞍华早就想拍天水围这个地方,因为天水围这里曾经有过灭门惨案,而且关于剧本早几年就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现在的《天水围》是让我们看到了温情,而没有看到悲情。这是许鞍华现在的电影和她以前的电影的最大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这样的电影在《男人四十》、《女人四十》、《阿金》这些影片中都有点苗头了。这算是许鞍华电影的另一条线索吧。



点燃一盏心灯



很多人觉得爱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被爱,而弗洛姆却认为爱比被爱更难!许鞍华最近拍摄完成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探讨的正是关于爱的主题。

在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我们看到现代人之间无处不在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片中婆婆过大寿的那一幕就刻画得极为明显,婆婆的大儿子一家人很晚才到,到了之后没说几句话便自顾自打麻将去了,明明是给婆婆拜寿,而婆婆却完全被晾在一边,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微乎其微。当婆婆生病住院想吃燕窝粥,结果送去的只是鲍鱼粥,而且还有刺,在人们心中爱所占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影片中情况更严峻的便是贵姐的新邻居阿婆,阿婆孤苦一人,在家一个人吃饭,灯泡坏了却无人修,一个星期都处在黑暗之中,去看孙子的时候女婿只顾匆忙地吃饭,更令人心酸的是先后给孙子送去的冬菇以及昂贵的首饰均被拒绝,使得年老的阿婆完全陷入了孤寂之中。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跟家长更是代沟越来越深,不少学生沉迷于麻将、游戏之中。传统中最牢固的亲情似乎也难以弥合这种断裂。

而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出现大面积的情感沙漠,人陷入孤独恐惧的煎熬之中,甚至演化为对人生的绝望。这种状况下,人们生存的意义甚至受到质疑。影片一开场便是暗淡的色调,以前人们认为色彩最绚烂的蝴蝶和横行的螃蟹都被灰色所笼罩,世界成为一片蛮荒,这难道不正是当今社会人与人情感世界的写照?而影片中一再出现的一种水果——榴莲,同样也是一个象征,这个社会中各种事情犹如满是尖刺的榴莲般棘手。镜头中常常出现大面积的黑色,最明显就是阿婆炒菜的镜头,整个画面只有一个小窗口有光亮,而阿婆独自一人吃饭的镜头中两边的黑色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二的面积,将阿婆瘦弱的身体困在了极小的范围之内,那黑色的镜头成了阿婆心中情感荒漠的象征。不被爱同时又无法爱,逼得阿婆陷入了黑暗,那长达一周的没有光照生活不正是这种绝望状态的表现!天水围经常出现自杀事件,我们可以想象,多少生命便是被这种情感荒漠所吞噬。没有爱的生命只会是一种煎熬,阿婆几乎处于绝望的临界面。

影片中还多处使用了倾斜镜头和俯视镜头。贵姐独自坐在沙发上看报以及地铁行驶的镜头都往左下方倾斜,强化了一种无所依托的印象。婆婆住进医院后贵姐母子吃饭时镜头和外面夜色的镜头都采用了俯视镜头,它暗示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几乎濒于倾塌的关系。而阿婆炒菜时的镜头不但采用了俯视的角度,而且还往右边倾斜,不但表现了人物的卑微,而且也流露了对现实的灰心。这一切都无不显露着现实社会以及人的内心中不稳定的因素,这一切构成了社会的种种隐患,无怪乎天水围经常发出自杀和犯罪现象,无怪乎天水围被称为“悲情城市”。

看到这样的现实状态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每个人都难免对这样的世界感到丧气。阿婆过年时为孙子买的冬菇到夏天还没送出去,如此漫长的时间里阿婆的心全然是一个冬天。平时极为节俭的阿婆送孙子礼物时却格外慷慨,那礼物承载着阿婆最深沉的爱,结果一份爱完全悬在空中无处着落,一种渴望去爱但深沉的爱却不被接受,这成为了内心无法承担的痛苦,不被关爱同时又无法去爱,难怪阿婆的世界会有漫长的黑暗。

晦暗成了整个影片以至整个现实的基调,但我们活着就不该绝望。实际上许鞍华的电影并非偏于批判社会,而是更偏重于表达一种关怀。许鞍华总是以一种关怀的眼光去看社会,她看到了问题,但总是以一种女性的、母性的方式去面对这些问题,无论现实如何绝望,她却为我们点燃了一盏心灯。借着许鞍华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堪的现实中的另一面,她指引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寻得一份希望。

大爱无言,贵姐之于两个弟弟,之于儿子张家安,之于婆婆,之于邻居阿婆都是以默默的行动来传达。十四岁便辍学打工供两个弟弟读书,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把儿子抚养长大,婆婆想吃燕窝粥便马上给她做而且还不让她知道是自己做的,邻居阿婆买电视她马上叫儿子来帮忙,看到阿婆家灯坏了马上叫儿子去买灯泡,阿婆去看望孙子却怕迷路,她便亲自带阿婆去。这都是不图回报的爱。而接受一份爱也成为了一种爱的表现,不被接受的爱是卑微的,贵姐深知只一点,所以才会将阿婆无法送出去的贵重礼物不做推辞便收下。贵姐是懂得去爱的人,同时她也是能够被爱的人。也因此,当婆婆为她感叹说 “做人真难”时,她却坦荡的说道:“有什么难的!”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爱的寄托,没有希望的存在,那么人真的可能不值得一活!值得安慰的是现实的暗淡却被贵姐等人的爱所照亮,贵姐的形象见证了这个世界上爱和希望的存在,日与夜的交替中我们拥有的一份活着的意义,世界也因此让人留恋。





心灵的慰藉



许鞍华的电影总能将视角投向现实,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切。最近的新作《天水围的日与夜》便体现了这一点。它讲述的是早年丧夫的中年妇女贵姐与其儿子张家安以及和亲人、邻里间简单平淡的小事。但就是这么些琐碎的事情却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之处。

贵姐是一位普通但热心肠的人,影片中她言语平淡却坦然,她喜欢用行动来传达自己的爱,她和儿子每天都是简单的用餐却总能品出甜美,和儿子之间话语不多,甚至直接叫儿子大名“张家安”,而不像普通家庭那样以乳名称呼自己的子女,表面貌似疏离,实际上却从平淡中传递着最深挚的爱。当弟妹身体不舒服上厕所时让她替打麻将,一赢一输,赢了她却将钱放进弟妹的抽屉,输了却从自己包里拿出钱来,阿婆买电视嫌运费贵结果他马上叫儿子来搬,婆婆生病时想吃燕窝粥她就做了送去而且还让儿子送去时说是弟妹做的,阿婆要去探望孙子怕迷路她便亲自带阿婆去,阿婆送孙子及女婿一家的礼物被女婿拒绝后想送她时她便马上为阿婆收下并说阿婆需要用钱时尽管找她……这些点点滴滴不是都值得我们崇敬吗?

听话的儿子最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哦……”,他没有像同龄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那样总是与家长对抗。他继承了父母亲宽厚的待人方式,他常常主动替母亲买报纸,做家务等等。甚至母亲让他帮邻居阿婆搬电视也没有一丝抱怨。母亲看到阿婆家灯泡坏了让他马上去买,他没有半点吱唔。当婆婆生病住院后也是他一直陪在婆婆身边。同学问及他家庭问题时使他陷于尴尬而他却坦然面对并没生同学的气……这些平凡小事不是都值得我们赞赏吗?

上了年纪的阿婆生活中总是精打细算,买了一斤牛肉午饭吃一半晚上再吃一半,买个电视却因运费昂贵而犹豫不决,甚至为一盒鸡蛋要精挑细选只为能多一点点,屋里灯泡坏了却一星期来宁愿在漆黑中度过,她为自己的孙儿买的几百元的冬菇放了半年仍舍不得吃掉。但就这么节俭的她却并非小气,对她所爱着的人她可以奉献出自己的所有,她会给孙子买昂贵的冬菇以及奢侈的首饰,当这些礼物被拒绝之后因感激贵姐一家她毫不犹豫地送给了贵姐。在她心目中爱是无价的,这一切不都令人感动吗?

在物质化了的今天,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抱怨也越来越多,生活变得不堪。但我们也该看到,生活中不尽是黑夜,同时也有白天。无论现实如何,我们依然可以坚信我们不必完全绝望。现实中总还有一些令我们感动,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东西,人性的伟大正在于此。贵姐、儿子张家安、阿婆以及很多还不为我们所知的人,他们是平凡的,但却拥有一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