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9月10月系列活动
发起人:麟子  回复数:5   浏览数:2749   最后更新:2008/09/03 16:59:48 by guest
[楼主] 平平平 2008-09-01 20:27:11
     

  地下建筑深埋在城市地表以下,有时可深达300米。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人们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但从古到今,地下建筑都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和发展前途。在考古学家眼中,古代社会进入城市文明时代的标志,就是下水道的出现。工业革命后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暴涨,城市对地下空间的依赖度和利用率与日俱增。《城市的秘密:地下万象》一书讲述了12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下故事,通过对自然条件、历史、政治和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展现宏伟深邃的地下世界。

  千奇百怪的地质条件一座城市的选址通常取决于资源、交通或军事等因素,地质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城市建设过程中它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曼哈顿岛因内河航运和深水良港之便而成为纽约的选址,它的地下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巨大片麻岩板层。这种坚硬的岩石结构使纽约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地上高楼栉比鳞次,地下各种管道和缆线纵横交错,密集程度远超其它城市。巴黎地下富产建筑良材:石灰石和石膏矿,一千多年无节制的开采在城市地下形成巨大空洞,这些洞穴是《歌剧魅影》之类传奇故事的灵感来源,也曾导致地面坍塌,以至于拿破仑不得不立法禁止继续开采。

 芝加哥贵为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航运网络间的枢纽,原是一片沼泽地。工程师通过垫高城市地面和改造运河流向解决了排水问题,又用大面积的筏式地基和深达岩层的沉箱式地基,在烂泥中建起摩天大楼。东京和旧金山分别处于地质运动活跃的太平洋(601099,股吧)板块东西两端,拥有天然良港,地震威胁却也挥之不去。开罗城下土壤疏松潮湿,岩石也是多孔透水石灰岩,被污染的地下水渗透而上腐蚀着城市的根基,埃及人被迫启动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污工程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完工遥遥无期。墨西哥城无疑是世界上选址最糟的城市:它本是高原盆地里的湖泊,湖水下是海绵状疏松结构,城市饱受地面沉陷之苦,雪上加霜的是它还位于地震带上。

  这些大都市的经验证明,地质条件不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兴盛与否,但却迫使建设者们付出不同的努力。在这过程中智慧、雄心、魄力和对自然环境的足够尊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地下面貌与政治制度

  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取决于商业贸易所创造的财富,城市的建设则更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在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地下建设方面,这点尤为突出。政治条件因此成为本书的另一个主题。伦敦城下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废弃的地铁站达40座之多,其他基础设施的重复和浪费同样严重。把地下情况跟行政区划对照就可看出原因。伦敦32个独立行政区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起因可上溯到1215年大宪章事件。当时王权被严重削弱,连完整的伦敦城都不能保有(行政意义上的伦敦只剩圣保罗大教堂周围一片区域,人口不过7000),这个传统一直保存到今天。英国数百年来一直奉行近乎教条化的极端自由经济政策,把城市发展当成纯粹商业行为而拒绝政府管理和干涉,使问题在地面下越积越多,“地铁曾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却使整个国家蒙羞”。纽约与伦敦有相似之处。它一直是政客和金融投机家的乐园,他们攫取了城市地下的权利,却往往不能兑现其发展的承诺。但纽约人屡次在关键时刻动用公民权决定城市的命运,终使这座城市没被绊住后腿而发展至今。纽约的地面下同样杂乱,却比伦敦有效率得多。

  巴黎地下则是另一幅景象。拿破仑三世时代修建的中央排水系统纵横交错法度谨严,其宏伟壮观令参观者们叹为观止,堪称一项世界奇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巴黎的奢华无度/它的风流放荡/全都建立在它的排水沟上”。就连最坚定的民主卫道士也不得不对“独裁者的效率”肃然起敬,“恨不得把他请到纽约来当十年皇帝”。当然巴黎的成功不仅是独裁效率的功劳,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技术精英的培养制度(尽管巴尔扎克在小说《职员》里对这一“扼杀人性”的制度深恶痛绝)。巴黎这一传统延续到现代,“流星”线是把华美和效率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地铁系统典范。一百多年来巴黎的水系统和地铁系统一直是其他城市学习效法的样板。

  不过要论奢华,巴黎地铁远不能与莫斯科相比。斯大林时代修建的莫斯科地铁每座车站都像宫殿般富丽堂皇又风格迥异,进入的感觉“就好像你的朋友个个都是富翁,同时对建筑和装饰都有独出心裁的品味”。希腊圆柱、罗马拱门、中世纪彩绘玻璃、学院派石膏浮雕、镀金吊灯和现代派黑白拼贴图案,甚至从东正教大教堂里直接搬过来的古董石柱,一应俱全。共青团车站的奢华程度“几近于颓废堕落”。从政治意义上讲,莫斯科地铁体现了计划经济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公共空间远比私人空间重要。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的。但对地下城市的建设者来说,如何把集权政治的效率和民主制度的活力结合在一起是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保存记忆的地下世界

  历史在地面上很容易被打扫干净,但在地面下却往往得以保存,并在后世唤醒人们的记忆。

  罗马城的地表下埋藏着2000多年的历史,一户普通人家的地窖也许就是通向一处文艺复兴甚至古罗马遗迹的入口。地面上气势恢弘的天主教大教堂下往往压着一座更壮丽的古代神庙,仿佛是罗马城历史变迁的象征:成为天主教圣城之前的罗马,曾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多元文化社会。在墨西哥城,随着地铁工程的挖掘,阿兹特克帝国时代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一座实地挖掘出的金字塔被保留在地铁人行道上,提醒人们在西班牙人来到前这里有过一个强大的帝国和辉煌的文明。巴黎的地下洞穴里装满了传奇,它曾是犯罪者的天堂,也是市民反抗王权、暴政甚至纳粹占领的秘密基地。莫斯科城下,伊凡雷帝的秘密藏书室揭示了这位穷兵黩武的暴君的另一面:博览群书的学者。纽约城一座被挖掘出来的非裔墓地则唤醒了人们刻意回避的一段历史:在1827年州政府确认奴隶制为非法之前,这座城市曾经是一个兴旺的黑奴贸易口岸……

  历史遗迹虽然对现代人的生活没有实际意义,但却是城市魅力的一个来源。地下探奇已成为许多城市的热门旅游项目。同时,考古学家们则要付出比野外艰巨得多的努力去发掘历史的秘密。

  入选本书的12座大都市有一个共同点:生机勃勃,充满发展的动力。作为第三世界大都市代表的北京、开罗和墨西哥城虽起步较晚,却有点因祸得福的感觉。它们的地下几乎未曾开发,因此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建设全新的地下世界。墨西哥城的地铁系统堪称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地铁,经历了1985年的大地震而屹立不垮。在展望未来方面,悉尼则走在了最前面。它从建城之初就意识到了地下空间的重要性,且从不缺雄心壮志。

  现代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地下的发展,地面上的繁荣则为地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一座有前途和希望的大都市,地面之下也必定魅力十足。

【来源:外滩画报】 (责任编辑:四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