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是什么__ 棉棉多年前摘录于谢有顺的博客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0   浏览数:2211   最后更新:2008/08/29 22:53:44 by 活泼
[楼主] 小李飞黑砖 2008-08-29 22:53:43
《我们是世界》


展览地点:上海闸北区灵石路702号先锋工业园区零号路食堂2楼
展览时间:2008年9月9日-2008年12月9日
开幕时间:2008年9月9日19:00
策划:邱黯雄
参加者:邱黯雄,Logues小组,棉棉,B6,李晓华
主办:对比窗画廊,未知博物馆

展览呈现了一个艺术产品从加工到消费的过程,从雕塑的加工现场到浮华的party狂欢,把世界工厂的中国和发达国家资本的关系以一个微观具体的现场展现出来,以探讨艺术的生产消费关系,创造在今天的可能性,并触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等, 艺术领域的文化殖民 , 资本对创造性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这些问题 。
[沙发:1楼] 小李飞黑砖 2008-08-29 22:33:51


[板凳:2楼] 小李飞黑砖 2008-08-29 22:43:49
物象世界里的生产
邱黯雄

这是一个关于生产的展示,这个展览的缘起并非学术,而是一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最后我们决定做这个展览,这是我们当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这个展览也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以及去探究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一个契机。
一个世界由一只狗牵引从彼岸到达我们身边,这个世界是一段美好的描述:“在地中海著名的嘎纳海滩边上,有无数的闻名世界的美女俊男,重要人物,他们万众瞩目,引领潮流,举足重轻。而这个遥远的世界会与我们发生关系,一只狗,由我们生产的狗,将会出现在这个举世闻名的聚会中,与他们相近相亲,甚至成为他们的家中陈设。这只狗奇妙的将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世界连为一体。它是来自彼岸的一个灵魂,在这里获得无数物质肉身,而后重归彼岸,修成正果。
这只狗串连起来的两个世界互为虚像,我们有无数关于西方的描述,有无数来自西方的知识,思想,影像,声音,这些关于西方的一切是西方对于我们最真实的存在,甚至比远在天边的那个真正的西方更为真实。我们对于西方,恐怕是更为简单的几个词语几个画面就可以容纳的世界。只有这只狗是这两个世界中的唯一实存之物。它也是能为这两个世界的实存作证的目击者。
我们的任务是生产,关于物质的,材料的,技术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角铁,电焊条,木工板,铁丝网,十字花,石膏,玻璃钢,红料,白料,上泥,开模,模线对齐,纸砂,水砂,打磨,抛光,烤漆。对我们的要求是:准确,精致,漂亮,干净,不需要发挥,不需要创造,这样这只狗就能获得与其灵魂相匹配的完美无瑕的肉身。
这本来是一个完美的景观,我们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在观众眼里可以忽略不计的背景,这个主次分明的景象本来是非常和谐无碍的,我们也努力想完成这个任务,为那个伟大遥远的聚会服务。
直到有一天,和谐的景象被打碎了,就像舞台上漂亮的背景布被撕开了,露出后台那些冷硬丑陋的控制机关。我们是怎样陷入困境的?什么时候我们的脚已经踩在陷阱悬布的浮土上而浑然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走进了迷宫,却还在看风景?还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陷阱,全体都坠入深渊,无人幸免?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被遮蔽的也许不是真实,当我们回头去寻找迹象时,只能找到一堆无法理清的叙述的碎片。
在我们完成了大部分的订件时,委托人拿走了一小部分,送去了那个美妙的海滩,却告诉我们剩下的狗他不要了,当然剩下的钱也不给了。工人的工资,厂房的房租,还有为了做这些狗借来的钱,都等着这笔钱来付账。而我们的合同在最后一次谈判中也莫名其妙的失踪了。难道我们可以把那些剩下的狗分给工人们,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几个月来每天从早晨8点钟干到夜里十一二点的工资和加班费?我们可以把狗分给房东和借钱给我们的朋友,告诉他们这是房租和还给他们的钱?我们所遭遇的情况,在中国是常见的,夜以继日的辛苦劳动却不能得到报酬,雇主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给报酬,劳资纠纷在中国很明显资方是强势,他们占有财富的优势,有更多的权力关系人脉,有法律顾问,有更强的话语权,在中国的外国投资人更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像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工人的工资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活,没有知识,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法律顾问,谁愿意为穷人做法律顾问呢?没有劳动保障,保护劳动者的法规形同虚设,资方早已把政府的人搞定了,发生劳资纠纷,警察和军队来对付的不是资本家,倒像是他们的打手,而只想要回他们被拖欠的工资的民工倒成了闹事的不法分子。我们的工人没有闹事,他们已经习惯了拖欠工资的情况,他们只是等待,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能拿到钱。这也是普遍的情况,大多的民工只是隐忍,等待。
资本利用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财富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分析的很透彻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在中国投资生产的目的也一目了然,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政府对投资的渴求,这正是资本的乐土。而在资本可以通过金融手段轻易跨越国境在全球游击,乃至可以重创几个国家的经济的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件事是微不足道的,就像身体里一个红细胞,它的生灭无关大局,但这个微小的细胞可以反映整个机体的情况,我们只是生产的执行者,如果有更便宜,更合乎要求的执行者,那么我们的资格就被取消,从这场情景剧中消失了,在这个庞大的景观里,我们的存在并不重要,我们只是生产力的成本要素之一:劳动力,在没有获得雇佣的时候是多余的劳动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是一个新殖民时期的一个标准案例,这件事情浓缩了跨国资本与第三世界劳动者之间的基本矛盾,即资本最大化追求利润和劳动者的权益之间的矛盾,他们表现出对劳动者的同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他们抱怨工作环境肮脏有害健康,而干净整洁的环境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这时他们的同情心立刻就烟消云散。
发达国家把第三世界国家变成了他们的加工厂,利用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货币汇率的差异,赚取巨额的利润,并利用资本优势与先进技术的垄断,逐步占有本地市场。当他们惊呼MADE IN CHINA要占领全世界时,并没有提及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获利者,也没有提及一架空客客机需要4亿件衬衫来换取,也没有提及一个iphone需要一个中国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而他们却在引导大众舆论的媒体上正义凛然的指出这些国家的政治腐败黑暗,没有人权。然而,如果这些国家政治不腐败不黑暗,保护人权的话,他们上哪里去赚这么多的钱呢?他们赚的钱里有一部分正是这些腐败和黑暗的功劳。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决策上他们使用了双重标准,这与我们的富有同情心的委托人是同样的逻辑。所以他们不会为了正义而战,有名言为证:“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正义是给赤裸裸的利益穿的体面漂亮的外套而已。

资本社会对人的异化,虽然是老话题,但是在中国的这二十年来,非常明显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生活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幻象中,在改革开放后大梦初醒,但很快就投入资本塑造的另一个幻象的怀抱。当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宣布“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时,消费引导生产成为现代国家人类活动的主要模式,大众消费其实是资本运作的傀儡,应该说,在今天资本的运作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媒体信息化,以及政治的博弈,乃至文化的较量,还是你使用的卫生巾或避孕套,都有资本的无形之手在幕后操盘。
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是由各种指数构筑的,GDP,CPI,股票指数,期货指数,信心指数,等等,这些指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图腾,当指数上涨时,所有人都感到兴奋,成功,当指数下降时,都感到沮丧,失败。这一景观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扩散,直至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一些亚洲国家刚欣欣然觉得取得了现代化的入场券时,资本就向他们露出了吸血的本性,无论是金融掠夺还是军事打击,都是资本的意志。现代化的生存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竞争的恐慌,人人唯恐落后,都想成为这一物象世界里的优胜者,而这个世界里的后来参与者,永远扮演无所适从的被动失败角色,因为规则在不断的被修改,而他们并不知情,更没有参与规则制定的资格。
消费引导生产的模式,完全抛弃了为了满足需求而生产的逻辑关系,而是制造需求来刺激生产,制造需求就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发布时尚的潮流趋势,总是有无穷的新鲜样式,因此媒体工业在今天是如此的发达,资本对媒体的需要和控制也是空前的,控制了媒体就意味着控制了市场,控制了市场就意味着控制了财富。因此,资本营造了一个物象的世界,我们的生活被这些物象所引导,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工作和消费,工作是参与这些物象的生产,消费就是按这些物象所塑造的方式去度过闲暇的时间,购物,美容,健身,家庭装修,旅游,度假海滩,煽情的电视节目,名人八卦,这些内容都有媒体告诉你什么是最有趣的,什么是最时尚的。所有的这些又都即刻被遗忘,新的内容每天都有,今天最时髦的服装样式明天就过时了,今天还是最得宠的明星,明天就被狗仔队把身上的每一个缺陷,每一块赘肉挖出来让大众欣赏他(她)的沉沦,昨天买的新款手机,今天就成了陈旧落伍的垃圾,一切都可以购买和出卖,只要能从中榨取价值,哪怕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残疾。资本的物象世界里不需要历史,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沉迷于物象,快速消费,快速遗忘。整个世界都是平面的。在物象世界中,人的自在生存是永远不能达到的城堡。物象世界在我们的视野中制造出各种美好的图景,这些图景引导大众的消费行为,当我们在消费时,并不会关心产品制造者的生存状态,同时我们自己作为制造者的存在也被其他的消费者所忽视,消费就是让美好的表象图景塞满我们的生活,这些美好的图景永远是短暂的肥皂泡,而破灭后,我们必须不停的用新的肥皂泡来填满空虚,而我们则成为这些表象的证据和共谋者。我们的生存在“生产-消费”的循环往复中抽象为这一物象世界中的被动角色,而自我也被物象世界中的标准图式所占据,人的自由只是做标准化选择题的ABCD而已。
全球化的世界,并不是如其提倡者描述的那样,是世界的美好未来,其实全球化的世界是由资本拼贴起来的生产-消费景观的镶嵌画,这个景观的某些局部完美无瑕,富足发达,但这些局部的美景是以其他更多地方的贫穷肮脏,冲突骚乱为代价,而其间的裂缝以这样的方式将永远无法弥合。然而向公众呈现的总是那美好的局部。在嘎纳的海滩上狂欢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只狗背后发生的一切,他们只看到了令人愉悦的狗的光滑烤漆表面。

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的开放中,与资本相拥成欢,今天在中国热闹的艺术景观也不过是资本在背后操作的投机市场。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与资本运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商品流通的交换方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资本运作是:货币——商品——货币,商品流通是为了得到需要的商品而使用货币商品交换,而资本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而使用货<
[地板:3楼] 小李飞黑砖 2008-08-29 22:44:42
还有棉棉的文章
[4楼] 小李飞黑砖 2008-08-29 22:45:24
也许,最好从未曾开始过

棉棉

其实帮这帮好孩子把钱要回来的过程非常简单,就是给关键人物打了一两个关键的电话,当然这关键人物一定是他们国家的政治人物,而且一定要牵扯到政治因素。其实我并不愿意真的打这种电话,因为在林明珠家那张著名的长桌子上听说:本来他们都是朋友,并且是经朋友介绍而产生这笔艺术制作买卖的。

怎么说呢,这也不仅仅是西方和中国之间才会发生的事情。这是整个世界的问题。整个世界资本胜利了,理想、平等与和平的世界在现实中成了极权压迫个人的恐怖专制,美好理想最终覆灭,而只剩下了腐朽的资本主义让我们堕落。

尤其是现在的全世界当代艺术圈,艺术变成主流,几乎跟奢侈品一样,这个圈子充满了腐朽的杀人气息,已很难找到未来感。
在混乱的中国,每个人看上去都兴高采烈的,这里的“每个人”不仅仅指的是中国人,也包括那些绝望的、沮丧的、傲慢的、莫名兴奋的西方人。大部分的这些人,对于那些他们不需要的人,是多么得冷漠!可他们已经把这一切变成一种艺术,绝不可能让人打破防线。他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个概念。他们只有感觉和判断力。他们没有激情。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好玩,不有趣。也看不到天才。大家彼此问好,并随时准备着踩着另一个人的肩膀往上爬,而所谓的“朋友”这个词,基本上就是用来拿资源,或者害人的。

我可以很随便地听到一首本地民谣而流泪,但我看一千件中国当代艺术也不会有什么感觉。这么说就像是在指责此时这个国家的时代精神,仿佛由于这种精神,再也不能有严肃的艺术家在这个城市幸存下来。

爱应该是全心全意、肝胆相照、以命相许的。
而友谊是一种具有个性的人类之爱,它是纯洁的,并包含着神圣的爱的预感和反映。
艺术首先应该无用的。

我们不应该这么随便地使用“爱”、“友谊”、“艺术”这类字眼。
尤其是中国人,不随便说“爱”这个字眼的,所以非常容易就会被“爱”给“忽佑”了。

说实话,大部分来中国的西方人,都仅仅是tourist,他们对文化是没有什么尊重的,别整天说得这么好听,他们只在自己国家要脸,在中国他们不要脸。这么说绝对不是要把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立起。因为,其实,由于这些“西方文明”,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是“最好是从未开始过”。但这都是他们干的好事。

而那些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开着玩笑的孩子般的Art Lover们,虽然夏天总是在另一个地方,但他们的呼吸永远像花一样清新。大部分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看上去像一个笑话,Pop Star,他们的虚荣带着流氓色彩。但他们拒绝成为牺牲品,他们是唯一可以说“**** U!”的人。

上海,这个充满着塑料般空想的城市,这个Plastic Fantastic,这个洗衣机。
这个城市对所有这些Art Love们来说都非常不容易。
因为在这里,哪怕是我们爱着的人,也大多数都是疯子,或者007派来的间谍。

最后,向Pearl The Princess致敬:Shanghai is a Fiction!
[5楼] logues 2008-09-10 08:40:08
我们是世界


Logues小组


在真实面前,我们的行为都显得如此的多余而无力,但如果不去行动的话又很难去体验真实的存在,真正地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我想这是我们从未摆脱过的两难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我们“未知博物馆”的初衷,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行动来感受未知,体验我们的周遭,体验我们自己。在刚开始进行我们的“未知博物馆”计划的时候我们设想了很多,也有很多计划,然而现在的这个展览它并不在我们当时的计划之中,它完全是一个意外。也正是这个意外让我们有一个机会去跳出自己平时的思维,去真正的伴随一件事情的发生。契机是当时我们之中的几个伙伴正焦头烂额地陷于一桩为外国艺术家做代加工的活的纠纷之中。渐渐的如何去帮助他们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变成了讨论的主要内容。最后我们忽然发现原来已经有一个很好的主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了。这个事件完全符合我们所希望的在一种“发生”的状态。而这件事情本生它所具有的力量完全不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之中,让我们能更好的放下自我的执着。
当时作为甲乙方的我们的伙伴和外国画廊发生了经济纠纷。甲方觉得他们已经为他们的货物付出了足够的钱,而乙方觉得他们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甲方所付的钱。谈判陷入了僵局,剩下的货物积压在了乙方的手里相当长的时间,甲方无法拿到更多的货物而乙方也无法弥补他们在经济上的亏损。最后事件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给了甲方很多的压力,促使他们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事情才得以解决。而事件本身经过了甲方,乙方,工人,艺术家,律师,画廊等方方面面的角色的参与,与不同力量的介入。使得件事情开始脱离了它本身应该的轨迹,中间的过程开始变得出人意料,也不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在这之中外国画廊,中国画廊,外国艺术家,中国艺术家,大使馆的人,外国的律师,中国的律师,代加工工作坊的老板,作坊里的工人他们的国家,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在社会中的角色,阶级,法律概念都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艺术品对他们来说意义完全不同。同样是法律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约束力也完全不同。促使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国家,社会,法律,道德,阶级这些以前对我们中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的问题。艺术在这时它究竟是什么?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它们都让你无法回避。以致于最后是非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事件本身变得越来越模糊,仿佛《罗生门》一样,有某种东西被抽离了出来,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们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去呈现我们自己的体验与感知,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去思考,尽管真实它已经在那儿了。
[6楼] logues 2008-09-10 08:43:29
甘克

(展览中写在墙上的文字)

logues小组

甘克出生的时候这个星球的气温比现在低的多。对于寒冷的记忆在他以后漫长的生命中始终无法磨灭,而寒冷也几乎是他对于故乡的全部回忆。他那时总是在雪中静静地等待着,在发现了猎物以后迅速地出击。饥饿与寒冷是他最大的敌人。 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仰望天空,仰望这无际的深邃。那时他和同伴还只会用一种简单的声音交流。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他们才有了一种后来被称作语言的东西。现在他只能记起他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个词“ma-ma”和他的名字“ganke”这个今天他仍然在使用的发音。
在冰川开始消退的时候甘克学会了用一种舞蹈来为人们治病,驱邪。他非常受周围的人的尊重。随着冰川的消失,寒冷的感觉也渐渐离开了他。后来人越来越多,出现了越来越多他也听不懂的语言,当然也有了越来越多他也看不懂的舞蹈。人们开始试着种植一些适合吃的植物。甘克喜欢上了这种新的生活,他不再需要随着动物的迁徙而漂泊。种子的破土,发芽,开花,结果,逐渐让他有了季节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都定居了下来,人口也越来越多,然而为了争夺土地的无休止的战争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愈演愈烈。甘克大概是在他的家乡有了第一个监狱的时候离开的。他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直到有一天眼前再也没有陆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他感到吃惊,同时海平面呈现出的弧形迷样地缠绕在他的心头。
后来国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出现了,伴随着的是甘克发现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畅通无阻地在大陆上行走了。他必须要有一个身份了,他必须属于某个国家,必须习惯使用货币,比须习惯使用一种语言。他花了好长的时间来适应法律这个外表冷酷的新事物。这时一种叫做黄金的东西逐渐变得重要了起来,成为了丰衣足食,富有的象征。
甘克在一个叫做雅典的城市第一次听说了哲学这个词。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他也想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有一种叫做数学的游戏,让他很痴迷。这种当时在他看来无用的游戏在他后来迷恋航海的日子里让他受益匪浅。那时他的朋友曾向他预言地球和天上的星星一样是圆的,他完全没当一回事。
甘克打从和腓尼基人相处时就很喜欢和他们一块出海。他热爱航海这门困难与复杂的学科但他更喜欢的是在一种喜悦与恐惧交杂的心情中在海上漂流。他喜欢这片没有国界的,自由,未知的领域。每当他到达一个地方他总会花许多时间在绘制航海地图上。大概在蒙古人横行于欧亚的时候甘克偶然得到了一种带有磁石的指针,这让他能到达更远的地方。
在一次航行中甘克越来越思念他出生的故土,但他已无法回忆起究竟在哪里。在茫茫的大海上他选择了向北航行。越向北越冰冷的气温,缓解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巨大的白色的群山漂浮在海上,这让他仿佛回到了那片只有寒风与时间的沉默的土地。这次疯狂的旅行让他几乎丧命于这白色的海洋。在这次向北的长时间的航行中,甘克意外地发现熟悉的星群越来越低,直至消失在地平线上,而当他返航并离赤道越近时,它们再次出现并且越来越高。这让他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地球是也许真的是圆的。出于对马尾藻海的恐惧他没敢环球航行。当他得知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时,他替他的朋友感到高兴。
甘克每次出海总是会带回很多人们没见过的动物,鸟类,植物甚至是石头。他喜欢他的船一靠岸便被孩子们围着要礼物,人们争着来看稀罕,然而他却忘记了最要命的黄金。这个坏习惯使资助他的人越来越少,等到哥仑布发现美洲时甘克已经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后来甘克也去了美洲,他喜爱这片没有拘束的土地。他和土著相处的很好,他拥有和土著们很接近的肤色,他在这里能依稀地回忆起他的过去。甘克甚至很快地就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他只是对这儿艳丽的颜色不太适应,还有一种会吸血的能飞的小动物,令甘克感到毛骨悚然。他最喜欢的是和土著的朋友们一起跳一种不知始于何时的舞蹈。然而这样的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对于黄金的狂热让来自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人把这片土地翻了个底朝天。在掠夺的人群里甚至有与他一块航海的朋友。甘克目睹了这一切,他为此感到痛苦。这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始终对黄金,贸易甚至他自己都保持着警惕。
出于对东方的向往甘克开始为荷兰东印度股份公司工作。这个公司在当时那可是个新鲜事。尽管他的很多朋友都劝他购买这个公司的一种叫股票的东西,但甘克对这一点兴趣也没有。他觉得为那几张纸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他只管开他的船。
在印度“释迦牟尼”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当有人向他解释“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寂默时,甘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心中升起了一种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信心。他留在印度行乞,求教,冥想,修行。甘克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寂静。
甘克一直向东,抵达了红脸的地域—西藏。这里是世界的屋脊,苦寒之地,在这儿的山上能清晰地看到水如何蒸腾变成了云,云又如何变成了雨。当地人艰苦的生存与虔诚的信仰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在这里继续他的求教与苦修。
在雪水融化的时候,甘克继续向东,来到了传说中的丝绸的故乡。他喜欢这里农村的和平静穆,念念不忘这里的一种旧式的石桥。今天他也回忆不起这石桥究竟具体是什么样但他依稀的能记起倚在上面的那种感受,还有桥下的杨柳和大槐树。
当甘克再次回到欧洲时,伦敦这个城市已开始变得举足轻重。一种冒着蒸汽的大锅炉完全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厂取代了农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去工厂工作,过一种紧张的生活。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庞大。最让甘克兴奋的是一种蒸汽动力的船,他喜欢这个浑身充满力量的大家伙。然而当他在港口看到看到一船又一船的黑奴被运往美洲的时候,他被这种疯狂的贸易震惊。这使他对人们热衷的资本产生了忧虑。
随后的日子里甘克拼命地追赶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以前甘克挺稀罕的航海地图竟然在商店里就能买到。新发明的东西还要去申请一种叫专利的东西。越来越大的吨位的船只不断地被建造,当然也包括军舰,它们在驶向地图上的每一个角落。报纸帮助甘克了解了许多新鲜事,他总算是明白了什么叫政治,什么叫殖民地,什么叫抽水马桶。当他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的独立的消息时他为这个国家的独立而感到欣喜。甘克在那个钢与铁的时代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是铁轨的震动和长长的汽笛。
直流电机的出现远远没有飞机的出现对甘克造成的震撼大。这另他想起了曾读到的莲花生大士一千多年前对于末法时代的预言:当铁鸟升空,铁马奔驰的时候,金刚密法的光芒将传遍世界。
工厂里机器声隆隆,可最普通的人却依旧贫苦,世界更加动荡。这让甘克无法理解。他花了许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马克思的人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爆发了战争,黑奴制被废除了,在甘克看来这是那时唯一有价值的战争。
十月革命的时候,甘克也在汹涌的人群当中。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一个叫卢卡契的朋友。他对甘克谈到:“商品只能在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范畴时才能以其不被歪曲的本质被理解。只有在这一联系中,由商品关系所产生的物化对于社会的客观发展和个人对其采取的态度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在这时,人的意识的屈从对物化所认为的表现方式才变得有决定意义……正像劳动已日益理性和机械化,这一屈从正被这一事实所强化:人们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少主动性和越来越多玄想”。这一席话让甘克震动不已。
随后的岁月是甘克不愿触及的记忆。在那两次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甘克失去了很多的朋友。在战争结束时候他第一次喝到了一种来自美国的叫可口可乐的饮料,他觉得完全没有人们传的那么好喝。不过来自美国的电影让他在电影院里度过了不少时光。关于一只老鼠和一只鸭子的动画片给了他很多的欢乐。
冷战这个词,甘克觉得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这时捷克,苏联,中国等很多国家变得很难出入。甘克喜欢那帮要搞社会主义的朋友,喜欢他们的热情。可他对于人性的警惕与怀疑让他始终无法投入其中。
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开篇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尽管甘克挺喜欢加缪,但他无法赞成他的观点。他觉得这是哲学的一种倒退。
那段时间他的很多朋友都在讨论一个大家都没见过的叫戈多的人。
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动荡着。越战,种族歧视,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甘克也参加了不少游行,扔过不少的石头。苏联和美国的卫星一个又一个的上了天,美国人登月的时候甘克也在电视机前,他也给美国航天局寄了信。信中写道:感谢你们给绝望的1968年带来了希望。
甘克后来在巴黎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种脱衣服,穿衣服,出去走一圈,回来再脱衣服,穿衣服的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消费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甘克怎么也想不通人怎么就需要那么多的东西。
工业生产变得越来越繁荣,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不甘落后,也变得越来越相似。石油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了,中东、被人们频繁地提及。
IT, IP, IQ, IBM, IC, IPO,GDP,CPI ,CEO,CIO, EQ, PC, PS, PSP ,PVC……新的名词应接不暇。英语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语言,甘克发现他会的一些语言已经再也找不到人和他对话了,他觉得有些失落。
最让甘克崩溃的是电脑,这东西硬件,软件的的变化让他根本就不敢打盹。互联网更是让他又爱又恨。
消费这时已经变得无所不能,只有甘克想不到的,就没有消费不了的。消费即存在。
甘克家的墙上贴着一副很大的世界地图,上面清晰的画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完备的地图,他离开的时候并未带上。
甘克大概在是在早晨走的。背着他的驼包,轻轻地关上了门,没有告别。 这一次他也不清楚他的目的地在哪里。他沿着山峰一个又一个地走下去直至消失。他希望他能安静下来,能进入他曾向往的无量的禅定的世界,然而他内心中的幻灭感却欲加强烈。
[7楼] 小李飞黑砖 2008-09-14 18:06:41

[quote]引用第10楼于2008-9-11 22:40:31发表的:
呵呵,小李,顶你!...[/quote]

汗,谁啊谁啊,神神秘秘的。。。。。
[8楼] guest 2008-09-18 08:13:25
同情一个....就当一开始就打算做这个展览吧.那个老外.权当是个托儿.于是有了第三世界人民被欺的感觉..同情一下
[9楼] guest 2008-09-18 13:50:44
这个展比那些拟纲定领、精心策划、投资巨大的展览好多了。很诚恳的展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