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呈现"Nothing to Hide"无可藏
发起人:小君儿  回复数:2   浏览数:2352   最后更新:2008/08/07 07:10:50 by
[楼主] 邱风瑟瑟 2008-08-06 05:30:14
邱风瑟瑟~~~

有关邱志杰--庄子的镇静剂



6、7月的夏季,随着在上海证大的个展,从还没开展到现在,邱风扫落叶,催着大家都按捺不住要出来说两句。究竟是邱风需要落叶显灵,还是落叶需要邱风起舞?能让众guest,只要帖子标题出现邱志杰,都要点开来看一下,回两句。

在点击率上老邱是成功的,无论是庄子的镇静剂还是南京的自杀干涉,这些作品个案所提供给大家的除了对他思想架构,作品体系的质疑和争议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彻底理解他整个的价值系统,他的逻辑思维问题出在那里,创作环节错在哪儿?

老邱说“他们误以为我有权力”,那是不是场误会?他江湖恩怨的始末是否真剪不断理还乱?是人身攻击,还是对他艺术的不满?人说,树大招风,我们欣赏的是他对于这些言论的开放和风度。对于自己创作的执著和做人的问心无愧。
[沙发:1楼] 邱风瑟瑟 2008-08-06 04:42:34
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

[p_w_upload=104143]

主    办: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日    期:2008年7月8日 - 2008年8月24日
展览地址: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开幕酒会:2008年7月8日16∶30(星期二)
艺术总监:沈其斌
策 展 人:高士明

研讨会:
主  题:人是创造过去的唯一动力
演讲人:高士明、汪建伟、黄永砯、吴山专


2008年7月4日,著名当代艺术家邱志杰大型新作展《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将于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隆重开幕。该展览以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为背景,历史文献和装置艺术作品交叉并用,展示了邱志杰和预防自杀志愿者对在南京长江大桥上选择轻生的人所进行的行动和心理上的干预。邱志杰同时把蝴蝶、葫芦等道家典籍中提到的元素引入到装置作品中,试图用艺术语言给当下快节奏物质生活下的人们注入一支庄子的镇静剂。

[p_w_upload=104144]

Art-Ba-Ba网友评论:

[37楼] guest  [回复] 2008-06-16 00:06
被人骂,说明老邱确实有问题。
老邱屡屡模仿别人,作品也确实没什么才气,没才气也没什么,但他很能吹,这就是问题了。
这种虚夸作风,和中国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广告却吹的响一样害人和扰乱视听。虚夸作风会干扰艺术后来者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吹牛有虚伪和狡猾的成分,有欺世盗名的嫌疑,这应该是大家骂他的原因吧。
没才气,谦虚一点,别把巧言令色当智慧。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糊涂了,还有明白人。

[47楼] guest  [回复] 2008-06-16 12:35
邱的作品创作方法就是找一些他有兴趣的加以改造一下就是他自己作品,这样的艺术家很多,邱是代表。他的能力体现在他能解说的能力上,而不是艺术创造上,还有邱深谙江湖之道,很多人吃他这一套。

[54楼] guest  [回复] 2008-06-16 23:48
说句公道话,只要你懂点书法,你就不可能觉得老邱的作品能说得上差。
在老邱,还说不定更愿意被认为是个书法家呢?
从最早的重复书写兰亭序(记住:宋冬95年才开始写,老邱90年就开始了,上面帖子里就有这种污蔑),到非常精彩的倒写书法(对传统书法近百年来最好的推进),还有把书法和摄影结合的光写字,其实这才是老邱的工作,不觉得黄宾虹如何如何的人不觉得老邱如何如何,太不奇怪了。
而且,事实上,这年头所谓当代艺术真是太没文化了,大部分都是书读得最差的人,才去考美术学院。

[57楼] guest  [回复] 2008-06-17 02:08
一帮B在起哄,邱志杰的作品有什么好谈的,艺术本身就是游戏…它是用来满足无聊的有钱人游戏。人家出钱来消费你总得绞尽脑汁来呼悠呼悠吧!用文化做外衣自然也就文化了…其实老邱有时也觉得无聊,不过这小撕精力充沛喜欢玩这把戏,乐此不疲…入了

[63楼] guest  [回复] 2008-06-19 00:27
老邱牛逼之处在于脑子好使,智商太高,行侠仗义,体力超人。
老邱的问题(注意,不是缺点)是,他也是人,是人就会出问题,优点也会有阴影。这些阴影往往就是问题。
这个sb烂圈里,大多数人对于同行的要求是带有“天才”性的期望。如果老邱只是作品不好,能带来如此众多的谩骂吗?你那么能说,那么有号召力,什么都能干,为什么你作品做不好!大家说来说去得不就是这句话吗?
这里也不帮老邱说话了,帮了会起反作用的。

[76楼] guest  [回复] 2008-07-04 01:02
这位朋友真是胡乱比较,把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德国的著名老观念艺术家缇姆看到邱志杰的千遍兰亭序,付之一笑。因为他早在80年代就已经这样做了。并且发表在了很多地方。北京歌德语言学院就有关于他的十余种不同的书籍和画册。他在一个讲座上说中国年轻艺术家这样做是危险的,只能在不太开放的环境中生效。他说听说这位艺术家现在靠书法为生时,又是一笑。说把著名书法写壹千遍写到黑,虽然不是原创。但还是表明了这位艺术家对书法的态度。后来的太多的聪明谋生,只证明了学习艺术表面的危险。后来从很多人那得知这位老先生被邱贬低诋毁。做人要厚道。眼界要开阔。心胸要豁达。不要太险恶。

[80楼] 花树村  [回复] 2008-07-06 15:31
我就不信那个德国人能写好兰亭序,能认全兰亭序的字就不错了,书法本身就是中国、最多东亚的人才懂,本来就不需要什么“开放的环境”。况且邱自己也不认为这是好作品,只说这是学生作业,这是邱最有名的书法,但不是最好的,只是,老有不服气的人跳出来说是自己先做的……

点击Art-Ba-Ba链接:

修改展览开幕日期:2008年7月8-“邱志杰个展:庄子的镇静剂”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477&ForumID=8&lange=cn
[板凳:2楼] 邱风瑟瑟 2008-08-06 04:46:48
邱志杰个展:庄子的镇静剂” 现场!!!




我看邱志杰个展

老金/文

  等待已久的老邱的个展出来了,大家无不为老邱个展庞大的规模、高投入的制作以及背后大量精细而深入的工作所折服。展览现场是撼动人心的。我跟老邱说,你为日后别人的个展“添了很大的麻烦”。

今天静下心来,脑子依然沉静在老邱展览之中。我试图想挖掘出老邱展览真正撼动人心的所在。一些问题是自然出来的:是他创作上的方法论吗?是他实地求证所体现出来的工作量吗?是他诗意的想象吗?是他从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的能力吗?是他历史考古的逻辑吗?是他词汇错位搭配的“后感性”冲动吗?是“镇静剂”中他所私有的一种游戏精神吗?是道家谶语在今天的救赎吗?所有这些,我觉得我既熟悉,又非常地含糊。

或许就展览本身来说,许多人有他非常熟悉的视觉的经验部分。我说的是展览所采用的历史博物馆式的呈现方式——是图片、实物与现场解说这样的方式。而制作部分用力最大的是考古的现场复制,我觉得,这个阅读经验也是大家所不缺少的。这两部分基本搭建了老邱展览的整体。而邱在这两大部分之中所做的,在我看来依然是他后感性工作的延伸,但这次延伸用的好像是词汇的镶嵌:煤、乌鸦、蝴蝶、葫芦、针头、文字、草图、自制的墨、闹钟以及其他。无疑,观者的阅读想象只能在象征、隐语、历史谱系以及典故中加以展开。这也同样无疑地给误读提供了现场与借口。因为这最终的解读权还是在老邱手中。这是不是精英知识分子守卫自己家园的最后堡垒呢?这是不是可以叫做“实验阅读”呢?老邱是在乎身心介入的。但当这样的身心是一个诗人的作为时,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在中断交流呢?除非观者也要有诗人的境界,能从这些隐语中读出自己内心的某些故事来,否则,观者要去猜测的又是什么呢?

《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我觉得是一个人在营造的“身心史诗”,在祭祀与救赎之间,成了一个人的“后感性”诉求。

在老邱的草图中可以看出他日后的其他计划。我觉得大致是思路与这次个展类似。老邱的知识实力依旧是他作品创作的强大支撑。他依然是在现实与历史的对应中,复制与收集大量的旁证,以此使得现实的关注点有着历史的厚度,并显得这个关注带有研究的质味。这是老邱创作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真正像老邱气质的部分,就是如何附着上一些“老邱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所有这些,假如没有很好的身体,没有对第一现场的亲知亲躬,没有对文本的上下贯通,一般人是轻易做不来的。而恰恰这些,对老邱来说的轻松的。但我依然含糊的是,老邱这个个案对今天的创作来说,它真正的建设性在哪里呢?我除了看到“诗化的考古”之外,所谓的“干预计划”总显得有些浮泛。




Art-Ba-Ba网友评论:

[13楼] bhwuliao  [回复] 2008-07-09 10:21
关于邱志杰的《庄子的镇静剂》
乍看一下,貌似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从考古坑一直到装置到图片资料再到版画,想必这花了许多的功夫,但仔细逛逛看看,这个展览到底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讯息呢?是南京大桥上自杀的人多,还是中国比美国自杀的人多,以或者更深层次?
展览以大量的文献,影像资料做为基础,可是这又与艺术,亦或者当代艺术有何联系呢?虽然者写资料有一定的震撼力,可是与那些跳下南京大桥的人相比,那些事实的现场是否更加有震撼力呢?那么这些文献资料在这个展览中是作品,还是只是文献资料呢?
我想整个展览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那个考古坑,可是这又是什么样一个角色呢?是装置还是场景,他想说的至少我完全不明白。
当然整个展览中,那些版画,又类似于装置的草图是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我想那些装置如果真的能够制作出来应该是一些有趣的东西,同时在进入那些展览版画的房间的过道上,左右两幅写真也是有意思的,“当爱烟消云散,我只有忘情”“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这两句貌似无法接上的话,却在这小小的走道中给人想象的空间,边上的视频也很好的吧这个艺术行为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对于展览还有许多的细节有待我们在去看,在去挖,可是,这样的展览它真正的内容在那里,他跟艺术家的关系,他想表达想说的,还有它的价值,这些我想知道的东西在那里?我想我可以把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那里擦去,然后写上:邱志杰的庄子的镇静剂在证大?

[14楼] 小奶花  [回复] 2008-07-09 12:01
很多乌鸦和蝴蝶  我觉得是  鸟术+蝴蝶术+自杀术+注射术  很好.
不过我得庆幸我的先出来 不然又撞山上了

[16楼] guest  [回复] 2008-07-09 17:22
老邱非常适合建一个博物馆,艺术做成这样也是一种方式。老邱这么多年总算释放了一次了

[20楼] guest  [回复] 2008-07-10 00:48
在一定程度上人自身不能选择来到世上,但他有权利选择放弃。当生命给他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绝望,我愿支持这种放弃。

[41楼] guest  [回复] 2008-07-15 14:05
信息量这么大。。。
不谈实质
态度就够有诚意
喜欢努力滴人
自杀干预
是超级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应该和自杀干预的民间NGO联合搞嘛
这方面的经验我有点了解
也很想了解
对自杀干预有了解的人
+MSN
[email]zest721@yahoo.com.cn

[43楼] guest  [回复] 2008-07-15 14:11
邱志杰的这个展览对自杀干预的探讨和互动不知道多不多
改天去看
自杀干预这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注度很有问题
听说 国内民间自杀干预组织者也自杀了。。。
其实自杀离谁都不远
活得不耐烦的大有人在
需要Z/F各方面的支持才搞得好专业的干预。。。
计划之一
后续不知道有哪些。。。
希望这个展览更有争议/非议
只要带来关注度就行!
看好这个人!

点击Art-Ba-Ba链接:

“邱志杰个展:庄子的镇静剂” 现场!!!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473&ForumID=8&lange=cn
[地板:3楼] 邱风瑟瑟 2008-08-06 04:54:33
从《庄子的镇静剂》看邱志杰的困境




文/杨棵

2008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突然都变成了人道主义者。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当代艺术圈的拍卖捐款热潮,本月,我们的目光随邱志杰一起投向自杀干预。

在阅读这个关于自杀干预的具体方案后,我不得不认为,美术馆内的庄子哲学未免失于真诚。作为一名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还有什么行为比直接去做一个自杀干预者更正确?所以,《庄子的镇静剂》从一开始便走向了当代艺术的对立面——与生活脱轨。

回到《庄子的镇静剂》现场。在邱志杰的喋喋不休中,现场又一次向我们提示了邱志杰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根本困境:一方面,他力求贯彻他一贯的艺术理想:反对观念,反对阐释;另一方面,自我构建的阐释系统始终是他作品中的核心成分。在这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庄子的镇静剂》最终呈现为一种失控状态。

首先,作品的结构是失控的。在“思想库”、“档案馆”、“晶体”和“诊所”这四个部分中,“思想库”是多余的。如果说,“档案馆”还原了自杀历史,“诊所”还原了自杀干预历史,“晶体”表明了邱志杰的个人观点——使庄子哲学对自杀行为起到镇静作用,那么“思想库”是什么呢?

邱志杰说,“这部分工作意在保持对具体话题的超越能力,是工作之前和之中的一次次不断自我清理的结果。……这批绘画是以图形的方式对于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成为作者展开实地调查之前的精神基础和自我训练。”

事实上,我不认为,阅读作品的人,有必要去了解艺术家在“工作之前和之中的一次次不断自我清理”,经历艺术家本人“在展开实地调查之间的精神基础和自我训练”。我们愿意并只有兴趣看作品完成之后的结果,艺术家只有并只能通过这个结果发言,其余皆是多余。

其次,作品的思想体系是失控的。在几个关键视觉元素中,如果说蝴蝶和葫芦代表《庄子》哲学,镇静剂图解为医用注射针头,那么乌鸦作何理解呢?在作品的话语体系内,如果说“当爱烟消云散”是轻生者在大桥上留下的遗言,那么邱志杰将“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这个地理概念引入,又出于什么目的呢?当邱志杰将这些莫名出现的意象抛给我们的时候,我们仿佛已经窥见邱志杰在这之前是如何象蜘蛛般布置起一个巨大的隐喻迷宫,等待我们急切地期待他的阐释。

一名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乌鸦出自苏东坡的《赤壁赋》:苏东坡游赤壁后写下文章,大意是苏东坡在游玩时看见一只黑鸟飞过,晚上梦见一个道士,身穿羽毛编织成的衣裳,问他“赤壁游览快乐吗?”,他停顿后说“我知道你的底细了”。在邱志杰看来,《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现了极度自由之感,这是自《庄子》以后久违了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此外,由乌鸦构成的整个考古坑是生命生死循环的表现——乌鸦被毁灭成煤粉,再由考古工人翻模再制成乌鸦。在视觉上,煤是森林的尸体,考古坑是坟墓,这就像地狱。

这些意象的真正出处促使我进一步验证我对邱志杰的猜测。一切都表明,邱志杰的确是蓄意将作品引向歧义,阻止我们以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去接近他的作品。也许,在邱志杰看来,“反对观念”便是缺乏内在逻辑关联的空穴来风,“反对阐释”便是设置阅读障碍,反对他人的阐释,以便将阐释的权力全部划归为自己所有。

与其说《庄子的镇静剂》是邱志杰在进行自杀干预,不如说他在对我们这些未自杀者和潜在自杀者进行人生态度的劝解。他的作品反映出,他坚持认为,他之所以有资格对我们进行劝解,不是因为他跟我们有共同的境遇,共通的人性,而是因为他拥有比我们更多的知识经验,所以他可以去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当邱志杰在作品中持续制造文化障碍,对阅读者提出过于苛刻的知识背景要求的时候,他一再加强了这个感觉。

一直以来,邱志杰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维持着全能型的精英身份,他是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的三位一体。光环之下,邱志杰似乎从未意识到,他是艺术能力受制于理论能力的人。在《庄子的镇静剂》中,我们又一次发现,邱志杰唯有通过他的知识资源和文本能力去装点他的艺术实践,才能与他人保持距离,以便他能始终陶醉在自我幻觉之中,并与他人达成他的三位一体的艺术身份认同。邱志杰的这个内在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总是笼罩着令人生厌的文化权威气息。而我认为,只要邱志杰继续将他的知识形成权力,他便离艺术越来越远。




Art-Ba-Ba 网友评论:

[沙发:1楼] guest  [回复] 2008-07-24 12:04
楼主还没搞懂艺术家要什么,艺术的目的和艺术家的个人需求之间的那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楼主非常想当然的使用了看图说话的观看方式。这样的话不管什么艺术品全都会变成说明书。

[2楼] guest  [回复] 2008-07-24 13:29
当我不了解艺术圈的时候,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中间不免也有一些地方涉及到作品的要害,但始终这是不准确的,旁观者式的——这样的状态,我们有一个最普遍的定义,那就是媒体。
当我认识了艺术圈里的人,并和多人成为挚友的时候,对他们作品的理解就成为了我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再来回看我早期的评论,就觉得这像在街边围看下棋的人一样,常常忍不住指点几句,也有不乏道理之处,但始终没有进入下棋者之间形成的“战场”之内。
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是做一个隔岸观火者?还是一个战士?

[15楼] guest  [回复] 2008-08-03 21:21
展览应该是好看的,热闹的,虽然我身处北方,没钱没时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
    老邱一直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很大关注的人,其中缘由与他的知识、理论与热情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看过他的几本书之后,我想我会自觉放弃通过图像猜测其作品观念的想法,因为邱本人对“作品传达观念”真是憎恶到了一定的地步了(他在理论上是这样,实践上却又有些模糊)。对于他的展览,我想他定会说“这只是一些“感觉而已”,为的是语言的实验,针对的是日常语言的僵化与教条。而里面并没有什么要说的观念和态度,如果有的话,我想用嘴直接说出来会更好些(直接有效)。”

    既然邱的批判始终是形式语言的批判(批判形式主义),那就定离不开两点:1.请观众不要试图从中得到什么有针对性的直接的可言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批判性的观念,而要从语言本身的价值来考虑,邱认为这种批判更根本、更广博。重要的是说出内容的方式,内容次要,很次要。我想所谓的干预,就是用形式的有效性,语言的实验性破坏了内容的重要性。既然内容不重要,则“自杀”亦不重要——我用艺术干预了“自杀”活动(生活如此美好,形式如此多样)。2.既然邱有着这么渊博的学问,既然邱把形式语言的实验看成是第一位的(他认为这才是艺术要去做的),既然艺术是为了拓展系统本身,是为系统服务的,从而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大众(日常语言)。那么,这样的艺术定会只能是“精英”式的。因为,离开了精英的语言系统,实验就不存在了。
    我一向把邱当作传统型的艺术家来看待的,这不单单只表现在气质上。邱并没有把艺术带到什么新的地方,而只是诠释了经典现代艺术的本质,捋清了艺术的思路。用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艺术一直是个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的,而未来也应该是这个样。而其他的工作与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本质上)。邱做这些事情很不容易,这只有十项全能的人才做的来。我想这定是大家崇拜他的原因——清晰的思路,精明的理论,丰富的想象力,仿佛用不完的才华。而正因为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的一致性,导致其并没有把艺术带到其他地方的另一种实验。而使得邱实际上很安全,在安全的塔里面进行语言的实验,既不针对敏感的政治问题,又不做把艺术变成艺术不该变成的样子的实验。而只是在传统的精神感召下玩一些当代的花样。我想,金老师所言的“建设性在哪里”应该有这个意思。
    作为“邱粉”,有机会的话想看看他的现场,关于邱的理论思考也仍在继续。一直相信里面有很大的价值,虽然我并不绝对信奉这一路的艺术。就要去北京谋生了,随便说上几句。

王冠


点击Art-Ba-Ba链接:

从《庄子的镇静剂》看邱志杰的困境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745&ForumID=8&lange=cn
[4楼] 邱风瑟瑟 2008-08-06 05:01:41
一封邱志杰给金锋的信

[p_w_upload=104149]

老金:

展览第二天的秘密的非正式讨论会,你没有能够到场是很大的遗憾。这次会议,高策展只圈定了十来个人参加,目的就是为了参加谈话的这些人之间足够熟悉,并且有足够的智力上和人品上的互相信赖,大家才可以狠狠地互相批评。从谈话的结果来看,效果基本上达到了。谈话间我们有好几次涉及到你,大家都遗憾你不在。

会上,杨福东谈到最近“全要素展示”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是不是也存在着一种危险,使某些事情别的容易了?我很理解杨胖子的担忧,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来自他近些年的国际经验,而不只是针对我的。我也当然知道任何一种展示风格都有其危险性。杂七杂八的调查资料和事件成型经过的全面呈现,容易妨碍对于作品的敏感性的锤炼;正如极简的展示风格,容易满足于表面的作品感一样。在展示策略的选择上,除了有个人喜好之外,归根到底还是要就事论事的。有些事情本身,要求要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工作方式,有些事情则应该只拿出一块玉来,琢磨下来的石屑,就应该扫进垃圾桶中,不必要洒在玉的周围。长江大桥计划牵扯连带的东西太多,采用档案馆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并不是作为一种展示风格的可以为之。也不是为了和煤的考古坑相呼应。而且,第一次的展示和以后的展示也不一样,有些语境框架,必须在第一次的展示中建立起来。在这个话题中,历史博物馆模式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如果故意规避博物馆模式,恐怕反而不自然了。

我理解你近年来的工作比较关注交流,因而发生误读在你看来是值得担忧的。这也是你会耗费生命和一些所谓理论家大费口舌的原因。问题其实不在于诗意到什么程度,而在于,如果你一定要把交流仅仅定义为猜出了谜底,定义为准确的解读,就算你用心写一篇药品使用说明书一样精确的阅读攻略,也还是不会有真正的完美的交流的。交流总是有很多层次,交流者之间也很少是在互相出谜语让对方猜。我们俩人长久不见面了,互相说一些各自最近的生活,没有出谜语,并不用猜谜底,大家还是会感慨一番,嘘吁一番,有所动容。大家就某个事物说些感受,有时是意见不同,有时是表述不同,这些被用来谈论的话题只是工具,我们并不需要意见一致,交流还是完美的。我们通过谈论这些事物,已经知道对方目前的状况。我每次看颜真卿的字,觉得美,不自觉地起了临摹的冲动,这也是交流。

我想,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用来和别人交流的,经验、语义,大约都是很明白的;有时候发生误解,但是情况不会太多。表达能力不是太差的话,日常语言基本上是够用的。有些奇怪的感觉,我们觉得日常语言很难说得清楚,于是费些力气去形容形容它,形容形容着就貌似诗歌了。正因为这些感受是我们自己都还不仅明白的,我们才要改变日常表述,所以这些感受并不是我所已经知道的谜底,而这些听起来怪异的表述,也并不是这些谜底的谜面。有时候,这些表述出来之后,你也获得了这种感受,这种情况,我并不愿意称之为“懂”,而是我们相通了。其实用来交流的是境界。一个人哭,处在悲痛的境界中,有人觉得不可理喻,有同病相怜者感同身受,这是境界相通。说她懂得了他的悲痛,似乎就不妥了。

在更游戏的状态下,境界甚至也并不来自我内心那些奇怪的感受,境界是由表述的这些物质材料所搭建起来的,当它成型时我才第一次看到。这时候它就更加不是一种谜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向它。我们并不解读、理解它,我们通向它,分享它。

一种境界存在,可以被完美地通达,那是有大善缘。完全不能被通达,也无妨。珠穆朗玛峰大美无言,在人类到达之前,并未被通达和分享。我们并不阅读珠峰,也不猜测珠峰的谜底,我们陶醉,并且不由自主地走近它。

我做长江大桥计划,有些部分只是经验的平铺直叙,罗列;有些部分,类似于那种内心有着奇怪的感受,尽力找材料来搭建出来的,这搭建也是要对着自己展露实相。也有些部分,是材料早就直接形成了境界,我又成心把它拿到现实的语境中淬练一番。三件主要的装置中,铁奖状差不多是第一种情况,大煤坑差不多是第二种情况;而大玻璃葫芦加上针头装进蝴蝶,其实是我多年前就有的想法。属于第三种情况。我把这个意象放进长江大桥自杀现象这个现实中淬练的结果,是从它长出了楼上的磨墨机。而这个结果最终成了整个展览在空间关系上的一个引擎,让几种不同的气场互相流动起来。其实这三种情况也互相交叉,但是在这三种情况中,都不存在谜底。我自然也就不掌握着什么解读权。

你说得很对,展览中有象征,有隐喻,有诗兴,这种诗歌的感觉可能和我在南京座大桥计划时,主要是海波、朱朱这些诗人在为我提供帮助是有关的。南京也确实是很少见的诗人和画家们关系极为密切的一座城市,这你是深知的。但是这些象征、隐喻和诗兴的成分,并不因此构成我们要去猜测作品。如果这些东西逐断了交流,那不是意味着诗是不可交流的吗?老金,南京的诗人朋友们会和你急的!:)

对我来说,这些成分的存在,对于作品是一个机会,它们既是从南京长江大桥这件事情里面长出来的,又因为这些成分的存在,不只是在谈论南京长江大桥。而是谈到了人、命和世界。因此它才不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话题,而是人们的话题。而且,也只有因为这些成分的存在,才有干预可言。干预部分的并没有来得及完全展开,展览的档期就到了,你说的显得浮泛是必定的。但是其实并不只有这部分是干预,展览中的其他东西本身就是干预。这个计划有它十分具体的、道德主义的、直接的干预部分,这也是热心的大众媒体的记者们最感兴趣的。但是从艺术的层面上,这种道德主义是容易让人产生总体艺术的介入幻觉,从而应该加以警觉的。这些天,我一直在反复地对记者们强调:作为艺术家,保护艺术的存在,就是最重要的社会干预。

考古坑的搭建只用了两个星期的布展时间,思想库中那些石版画花了一个多月,这部分才是“制作部分用力最大”的。这些画的美是显而易见的,它超越了我个人,所以我并不认为我这么说是在夸自己,我个人只是有幸成为它们出现的工具之一罢了。这种美也是必要的,有时候我想,给那些轻生者看这些画,可能比让他们重复地描红那些“想一想,死不得”的书法,会是更有效的心理干预。

老金,你是太认真而太富于道德感的人,所以,打着道德主义旗号的反艺术理论,只要摆的架势比较学术,就很容易吸引你。君子可欺之以方呀。然而你的底色依旧是诗人,一旦你的诗人的底色渗透进直接搬用社会问题的理论选择,这些道德主义的疯狗当然视之为你的堕落。而在我看来,要求大家简单粗暴地理解事物,要求否定游戏精神,这本身就是极不道德、极端反民主和反人权的话语。即使它本身高喊着现实关怀,高喊着民主和人权。

那天和老沈回忆,我们是在92年7月在南京同一天认识的。16年过去,老一代艺术家绝大多数已经开始在享受名流的优雅闲适,操纵者的游刃有余;我们的同代人多数也已经堕落,安于在一个符号化的市场秩序中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还是一个忙碌着的赶路的长征者,还在一次次地飞夺泸定桥,还在玩命。大家渐行渐远了。然而也没有时间伤感,我们这样的玩命者,必须随时删除多余的情绪文件,随时优化自己系统。所以我也很简单粗暴地表达我对人的看法,我们没有时间让自己酱在江湖气里面。



                                                                                                                                  志杰 7月21日


Art-Ba-ba网友评论:

[34楼] guest  [回复] 2008-07-26 12:36
日常语言、艺术语言或其它 //王冠
邱志杰从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借用知识结构把艺术从新的角度解读了出来,认定“艺术语言的实验”为艺术家的主要工作。在不断的新的艺术语言的生产中否定旧语言,“旧”是因为曾经的艺术语言被吸纳进了日常语言之中,从而成为了僵化的语言,束缚住了人们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因此,艺术家要保持艺术态的鲜活就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艺术语言的开发与实验。并有别于那种具体的思想的观念的批判和纯粹视觉享受的形式主义,成为“批判形式主义”。在邱看来,这种批判是根本性的批判也是艺术的批判,即在大家纷纷表明自己对具体问题的观点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你们可能都错了,至少都有错的成分,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僵化的,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艺术语言不断对日常语言进行破坏,并使其重新产生焦虑是对任何一种心安理得的反问,是一种思考之前的准备工作,即“前思考”。
在这种理论的支撑之下,作品中是不能表达任何的观念的。因为首先,只要艺术家表达了某种观念(思想、含义),那么其作品的陌生化与焦虑感的成分就会随之减少,影响了观众去感受作品(接受新的刺激)。其次,正因为艺术家使用的是艺术语言(全新的语言),所以艺术家是不可能在作品中加注含义的,因为新的语言还未被语言系统所接纳,因此它只能让人产生焦虑感而无法使用其作为表意的手段(功能不足)。
但是,能否用日常语言与艺术语言去划分艺术的形式语言呢,还是仍存在着其它的区域?用作品传达观念真像邱所说的那样没有价值么(邱在文章中说如果要表达观念用嘴直接说出来会更合适,谢德庆的观念艺术只要听说就可以感受到全部的力量),还是有着其它的更全面的可能?
如果日常语言指的是艺术系统之外的生活中的形式语言的话,那么是不是只有在艺术系统中的绝对新的语言才能构成这种批判?我觉得因为生活<
[5楼] 邱风瑟瑟 2008-08-06 05:15:13
搜索 -- 邱志杰!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邱志杰 邱志杰 邱志杰 邱志杰邱志杰(不断整理中..)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1158&ForumID=8&lange=cn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他们误以为我有权力”—邱志杰的小段子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7031&ForumID=8&lange=cn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的始末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848&ForumID=8&lange=cn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邱志杰:我不做当代艺术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326&ForumID=8&lange=cn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邱志杰:氧气生活的问题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920&ForumID=8&lange=cn

Art-Ba-Ba中国当代艺术社区 - 关于 邱志杰 《庄子的镇静剂》 提问
[url]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16490&ForumID=8&lange=cn

想了解整个创作过程? 点老邱博客:
[url]http://www.qiuzhijie.com/blog/
[6楼] guest 2008-08-06 12:25:33
[quote]引用第6楼小奶花于2008-08-06 17:52发表的  :
[s:304]  老邱 老邱[/quote]


奶花,奶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