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新艺术空间8月1日"石头青年——张宁雕塑个展"精彩现场图片
发起人:yukiart  回复数:1   浏览数:2965   最后更新:2008/08/03 10:30:00 by
[楼主] 阿3 2008-08-02 04:32:45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
 

行进中的计划
  陈界仁(中国台湾)
  张韵雯(中国香港)
  克劳迪娅•克利斯托瓦(安哥拉/葡萄牙/荷兰)
  feld72建筑小组(奥地利)
  冯梦波(中国)
  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德国)
  刘大鸿(中国)
  长征计划:卢杰(中国/美国)&肖雄(中国)&赵刚(中国/美国)
  丹尼尔·马龙(新西兰)
  卡洛斯·加莱高亚·曼索(古巴)
  崔·明哈(越南)
  邦迪斯·方松巴特勒(泰国)
  邱志杰&总体艺术工作室(中国)
  杨福东(中国)
  叶伟立&吴语心(中国台湾)
  郑波(中国香港)
  郑国谷(中国)

思想屋
  查琳娜·宾吉(英国)
  艾克·邦克(德国)
  陈侗(中国)&让-菲利普·图森(法国)
  成瑞娴(美国)
  特宾科西•戈尼维(南非)
  胡项城&罗平(中国)
  黄永砯(中国/法国)
  库西贾(韩国/美国)
  马茨•雷德斯丹(瑞典)
  刘韡(中国)
  白双全(中国香港)
  邱黯雄(中国)
  裘世明(中国)
  英国新影像小组(英国)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冰岛)
  汪建伟(中国)
  吴山专(中国)
  张慧(中国)
  朱昱(中国)

自由元素
  哈姆拉·阿巴斯(巴基斯坦)
  乔治·阿迪波(贝宁)
  玛丽亚·特雷沙·阿尔维斯(巴西/美国)
  康拉德·波茨(南非)
  马修·白金汉(美国)
  林·卡特(加拿大)
  程然(中国)
  玛丽亚·玛格达林娜·康波斯-彭斯& 尼奥·雷纳德(古巴/美国)
  约瑟夫•迪拉普(美国)
  阿兰·德苏萨(肯尼亚/美国)&尤苏明(韩国/美国)
  狄龙普里朱利(尼日利亚)
  玛丽亚·艾克鸿(德国)
  玛丽•伊文思(尼日利亚/英国)
  塔玛·吉马雷斯(英国/美国/哥本哈根)
  阿卡纳·翰德(印度)
  莎隆·海斯(美国)
  吉峦及·科·亨达(安哥拉)
  米歇尔·洪(加拿大)
  尼古拉斯·罗勃(南非)
  黄小鹏(中国/英国)
  贾蔼力(中国)
  吉提西·加拉(印度)
  约翰•克利(澳大利亚)
  鸿池朋子(日本)
  Koosil-ja (韩国/美国)
  克桑·朗达(瑞士/中国)
  西蒙·梁(美国/中国香港)
  林&兰姆(越南/美国/加拿大)
  休·洛克(英国)
  菲利普·穆吉卡(智利/美国)
  修玛·穆吉(巴基斯坦)
  维克·穆尼兹(美国/巴西)
  马里奥•纳瓦罗(智利)
  阮初枝淳(日本/越南)
  达克-奥克(蒙古)
  尤利·奥罗(英国/瑞士)
  史蒂夫·奥迪特(特立尼达)
  阿米尔卡·帕克(巴西)
  詹尼·佩林(美国)
  加里德·拉马丹&拉里沙·桑索(黎巴嫩)
  汉斯·汉密德·拉思穆森(挪威)
  尼奥·罗斯(德国)
  邵译农&慕辰(中国)
  约瑟芬·斯塔&里昂·克米留斯基(澳大利亚)
  陈凯欣(新加坡)
  阿西亚·托博格(加拿大)
  巴特勒米•托古奥(喀麦隆/法国)
  加布里埃·阿克维多·维拉德(利马)
  王家浩(中国)
  吴俊勇(中国)
  徐震(中国)
  杨诘苍(德国/中国)
  叶放(中国)
  郑端祥(中国)
  周依(意大利/中国香港)

特别计划
1. 中东频道
  达利亚·阿尔-库利(约旦)
  亚斯米纳·本·阿里(埃及)
  米海耶·阿斯托(黎巴嫩)
  利姆·巴德(约旦)
  卡亚·贝卡拉姆(伊朗)
  阿利亚·埃尔·拜利(埃及)
  伊沙姆·毕兹利(黎巴嫩)
  沙拉姆·恩特卡比(伊朗)
  拉米亚·约雷吉(黎巴嫩)
  加里德·卡非兹(埃及)
  古桑·卡拉穆斯塔法(土耳其)
  纳丁·坎(埃及)
  舒拉·利浦斯基(黎巴嫩)
  瓦伊达·马鲁拉(巴林)
  威尔·奴勒丁(黎巴嫩)
  阿麦·奥古(土耳其)
  阿曼·拉马丹纳(埃及)
  哈密德·萨伊(伊朗)
  劳丽莎·山索尔 (巴勒斯坦/ 美国)
  斯尔柯·斯基米科(德国)
  拉尼亚·史蒂芬(黎巴嫩)
  “乌鲁创意”(丹麦)
  娜娜·古达莫·乌拉(丹麦)
  阿克拉姆·扎塔利(黎巴嫩)

2.消失的现场
  马克·贝伦(德国)
  杨斯·布兰德(德国)
  段建宇(中国)
  高世强(中国)
  刘小东(中国)
  秦琦(中国)
  王音(中国)
  维尔纳·荷尔措格(德国)
  诗人小组(肖开愚&姜涛&马雁,中国)
  中国声音小组(张安定&钟敏杰&林志英,中国)

3.东南亚剧场
  阿密尔·穆哈马德(马来西亚)
  利利里沙(印度尼西亚)
  施忠明(新加坡)
  蔡明亮(马来西亚/中国台湾)
  阿皮查鹏·韦拉斯库(泰国)

4.墨西哥的早晨
  克里斯蒂娜·阿斯卡(丹麦)
  丹尼尔·安德森(芬兰)
  阿维·阿尔伯特(美国)
  艾瑞克·安赫勒(法国/美国)
  利卡多·库瓦斯(墨西哥)
  阿沙·艾尔森(瑞典)
  塔玛·吉马雷斯(巴西/英国/丹麦)
  卡拉·赫勒拉-普拉特(美国/墨西哥)
  杰沙尔·卡帕迪亚(美国/印度)
  佐诺·吉姆(韩国/瑞典)
  鲁诺·拉果马西诺(瑞典/阿根廷)
  史蒂文·兰姆(美国)
  艾琳·李(美国)
  沙拉·鲁科夫斯基(丹麦/美国)
  卡斯帕·阿柯贺(丹麦)
  斯瑞塔·利特·普勒纳(美国/印度)
  瑞贝卡·托(瑞典)
  爱德华·舍克斯纳德(美国)

5. 组织变异
  托拜厄斯·伯格 (德国/中国香港)
  阿德•达马温(马来西亚)
  高朋特(新加坡)
  李鸿辉(新加坡/中国香港)
  李杰(中国香港)
  李永财(新加坡)
  李绮敏(中国香港)
  梁志和(中国香港)
  橹蛇亜•莳土成努 (日本)
  阿伦•隆江(泰国)
  徐银儿(韩国/香港)
  和田昌宏(日本)
  黄慧妍(中国香港)
  梁慧圭(德国/韩国)

6.会饮居计划
  杰西利·阿比查达尼(印度/美国)
  朵若兮·阿尔布莱希特(德国)
  克拉宗·阿玛雅-卡内特(菲律宾)与莫拉·佐特(奥地利)
  索帕婉·布尼米特拉(泰国)
  达尼埃拉·柯玛尼(意大利)
  不同的声音(尼泊尔/丹麦/瑞典)
  艺术空间之梦(跨国艺术组合)
  斯蒂娜·艾德布洛姆(瑞典)
  托马斯·洛克(德国)
  艾柯·马侯非(德国)
  吉安卡洛·帕扎尼斯(智利)
  奥达·普罗杰斯(土耳其)
  Para/Site艺术空间(中国香港)
  雷诺·雷诺兹(美国)
  阿沙·松亚多特(瑞典)
  麦林·图(英国)
  UNWETTER(跨国艺术组合)
  维他命艺术空间(中国)
  帕布罗·文德尔(德国)

7. 广州三年展原始档案
  斯蒂娜·艾德布洛姆
  亚洲艺术文献库





[沙发:1楼] guest 2008-08-02 02:17:26
又是大杂烩,分成一锅一锅的
[板凳:2楼] guest 2008-08-02 04:32:01
中国美院的很多呀:

刘大鸿

卢杰 

高世强

吴俊勇

郑端祥

汪建伟
 
吴山专 

邱志杰 

杨福东

程然 

刘韡

裘世明
[地板:3楼] guest 2008-08-02 07:29:52
[s:326]
[4楼] guest 2008-08-02 10:21:50
楼上的楼上,你眼红吗?
[5楼] guest 2008-08-02 11:17:13
眼黑
[6楼] guest 2008-08-03 10:28:20
哪天开幕呀
[7楼] 金孔雀 2008-08-03 14:38:21
为什么上海双年展就有那么多人关注,那么多人骂呢?这里怎么这么冷清呢?为什么??
[8楼] 金孔雀 2008-08-03 14:39:31
难道广州3年展就不重要吗?
[9楼] guest 2008-08-03 14:52:56
很重要吗?
[10楼] 3脚鸡 2008-08-03 18:31:17
上海那些争得你死我活的无非为了分不到一杯羹而耿耿于怀而已。。。别无其他
[11楼] 3脚鸡 2008-08-03 18:20:51
据以往的经验,这种事发生在广州,唯一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届时将会东拼西凑地找关系(又或者通过利诱,比如管一顿晚餐)拉熟人来负责鼓掌。要想 广东人民自觉的一本正经地与你谈艺术,缘木求鱼呀,同志们。
我相信除了那么一小撮分子,(这里头又包括很大一部分异籍广东艺术家。)大部分的广东人根本就不知道广州有个三年展这么一回事。甚至有没有这样一个展览,对他们来说很微不足道。甭管你是外太空来的艺术家。
[12楼] guest 2008-08-03 18:26:28
浙美的人,名单中还有一个黄永砯,不服吗?
[13楼] guest 2008-08-03 17:13:34
看不出和广州有什么关系,老外华人再多也遮不了搞杭州上海三年展的用心
[14楼] guest 2008-08-04 04:04:34
有些不是中国美院的,而是中国的美院!
[15楼] guest 2008-08-04 10:25:43
比上双的名单好多了,至少偏研究性的艺术家多点。
[16楼] guest 2008-08-04 10:34:44
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策展。自2002年起,他参与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包括2002年至2004年的“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4年的“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5年的“现实深处: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006年的“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以及“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7年的“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摄影年展”等。高士明还编辑出版了《视觉的思想》、《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等学术著作,并即将出版专著《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研究》。他坚信行动的力量与主观知识在当代的意义,坚信策展是一种在历史暗房中直接进行的实践性写作,一种“行动之书”。他的策展工作中存在着一条特定的文化思考的轨迹,即:力图从目前主导性的“泛社会学-政治学”话语出走,从中国当代深层现实经验出发,激发起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与视觉创造的活力,构筑一种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介入性表述体系。
萨拉·马哈拉吉
    印度裔,生于南非。瑞典隆德大学教授,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客座教授,柏林洪堡大学的首位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荷兰扬·凡·艾克学院的高级研究员。马哈拉吉是文化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学者,他与斯图加特·霍尔共同创办的国际视觉艺术协会(INIVA)对于近年来的文化理论和视觉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哈拉吉的策展活动包括:担任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联合策展人;2002年,在鹿特丹策划学术展览“视网膜、光学、视觉、概念……”;2005年策划柏林世界文化宫的“认知实验室”;2006年策划“柏林/慕尼黑”视觉研究计划。他还担任《第三文本》和《视觉文化》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学术顾问,他的策展与写作对国际当代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出版的著作包括《质诘认同》(与Kellie Jones、Thomas W. Sokolowski合著)以及《现代性及其差异》(与Stuart Hall合著)。今年,马哈拉吉还将出版两部重要专著:《行进:思想-言说-写作的过程实验》以及《言语的争斗:汉密尔顿、杜尚和乔伊斯》。
张颂仁
    策展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联合创办人,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行政专业客座教授。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1990年代以来,他的文化思考与策展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张颂仁的策展项目包括:“后89:中国新艺术”系列展、1994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1996圣保罗双年展中国特展及香港馆、2001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国新摄影”展、“开放的亚洲:2005威尼斯国际雕塑年展”、“黄盒子:当代艺术与中国空间”系列研究计划以及2007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等重要艺术活动。张颂仁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曾经两度入选国际著名杂志《艺术评论》评选出的“最具世界影响力的100位权威人士”。

Research Curators 研究员
朵若兮·阿尔布莱希特
    毕业于斯图加特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柏林。在马尔默参加批评研究课程,“暴风雨”艺术家团体、“柏林利希滕博格艺术中心”、及“艺术之梦空间”计划的创始人之一。通过从欧洲及印度到南非的旅行而持续致力于空间研究,利用旅行中发现收集各种迥异的材料和元素制作空间装置,打破传统观念限制,将录像资料和其他图像、文本、摄影、物体和录音资料组合联系进行创作,以呈现出以供探讨的物质与问题的复杂性。在其“录像地图集”计划中,邀请进行非学术研究或从事边缘学科工作的团体成员来讲述自己的工作。其中包含了细小的试验、细微的尝试、令人信服及非常专业的策略等等,以期试图建立新的挑战主流世界观的方法和途径。

索帕婉·布尼米特拉

    现工作和生活于泰国曼谷,1996年起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电影与静态摄影。现从事教学、研究、实践、写作和策展等多种工作。2002年曾在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2004年转入朗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并于2006年毕业于该校,获美术学视觉艺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联系社会问题探究空间表现,专注探讨当代城市状况,特别研究了泰国同性恋问题、泰国的移民问题(特别是泰国的缅甸移民问题)。目前正从事两个计划,一个是2000年至2005年的泰国独立电影中与性相关的空间表现,一个是与概念“家”相关的移民状况。1996年开始进入泰国电影行业,从事国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制作。1996年以来,策划了各种电影活动,例如1998年在曼谷的“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别样的爱”、2005年的“Lak-ka-pid-lak-ka-perd:曼谷不可见的风景”(其中包含了展览、论坛、电影竞赛和放映活动)。

斯蒂娜·艾德布洛姆

    200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当代艺术理论,获硕士学位。之前在瑞典和南非开普敦进行艺术史与博物馆学研究工作。2001年在开普敦获得博物馆与遗产研究学士学位。在南非国家画廊策展部实习结束后与南非艺术家联合策划了“说出抽象”展。2005至2006年 瑞典/南非文化伙伴关系计划,由开普敦的艺术与媒体获得中心(AMAC)与瑞典维克人民大学合作的“视觉艺术中的性别平等:对话中的女性”。研究专注于文化差异、表现、政治身份等问题。曾在《艺术连线》杂志发表文章,编辑“女人的空间”展览画册。

塔玛·吉马雷斯
    生于巴西,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和哥本哈根。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瑞典马尔默艺术学院(2007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丹麦皇家美术学院(2008年获艺术史硕士学位),2007-2008年在纽约开始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的工作室计划。通过借鉴人类学、历史学及文献编辑的研究方法,她的作品涉及对过去的表达和过去如何与当下相联系等问题。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2008年在柏林马格纳斯·缪勒画廊举办的“界面连接”展;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斯马特计划空间举办的“我了解这世界”展;2007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CPH DOX 国际记录片节;2007年在纽约游戏画廊举办的“公平竞赛奖”,;2007年在纽约PS122画廊举办的“夏季学校”,;2006年在哥本哈根跨越花园举办的“自言自语”展;2006年在格陵兰举办的“反思北欧殖民主义:格陵兰努克后殖民展览”等。

郭晓彦
    郭晓彦,2002年-2007年任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办公室副主任,当代艺术策展人;2007年9月起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1999年-2002年参加中国第一家民间美术馆“上
[17楼] guest 2008-08-04 11:37:59
[quote]引用第15楼guest于2008-08-04 18:25发表的  :
比上双的名单好多了,至少偏研究性的艺术家多点。[/quote]
中国美院加长征加汗亚轩加维他命等于中国队
[18楼] guest 2008-08-05 10:01:57
尼奥·罗斯(德国)维尔纳·荷尔措格(德国)
他们人会来吗?
[19楼] 嘿乐乐 2008-08-05 12:44:45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与后殖民说再见

开幕时间:2008年9月6日
展览时间:2008年9月7日-11月16日


http://www.gztriennial.org/zhanlan/threeyear/4/
[20楼] guest 2008-08-05 13:35:40
再见。
[21楼] guest 2008-08-05 15:25:52
[quote]引用第20楼guest于2008-08-05 21:35发表的  :
再见。[过后高不再穿西装,改合服
[22楼] guest 2008-08-05 16:39:26
斯蒂娜·艾德布洛姆  长的简直就是一个白人版的付小东啊 [s:30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