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欢迎你是一首垃圾歌
发起人:curechinaorg 回复数:13
浏览数:4381
最后更新:2009/01/13 12:42:53 by 渣
[attachment=103161]
肖鲁 1962年4月出生于杭州,1988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2月以作品《对话》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艺术展厅内开枪射击该作品,引起轰动并导致展览暂停。同年12月赴澳大利亚定居,2003年回国,现为自由艺术家。
很多年以后,肖鲁站在自己举枪的背影前面,准会想起1989年除夕那个遥远的上午。
那天她很紧张。中国美术馆正门西侧的走廊上,肖鲁和李松松碰面。“枪,带了吗?”“带了。”李松松掏出手枪,拉开枪栓,子弹上膛。“三发。”李松松告诉肖鲁,“枪里有三发子弹。”肖鲁满脸通红地接过枪,感觉手心冒汗。
中国美术馆里人头攒动,“中国现代艺术展”刚刚开幕。
肖鲁快步走向第一展厅。众目睽睽之下,她举起了枪。
老师 作品太完整,“需要破一破”
1988年,肖鲁完成了装置作品《对话》。当时她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班的学生,正陷入感情的苦恼中。“‘文革’时期很多人因为男女关系问题,被斗得一塌糊涂。”肖鲁说,“所以我的父母,甚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教育孩子不要招惹这些事情。”25岁的肖鲁,觉得很压抑。
于是她尝试用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内心。《对话》是两个铝合金电话亭,一对男女的背影照片贴在里边,做出正在打电话的样子。而两个电话亭中间的台子上,放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听筒悬垂在半空,表示“对话”并不畅通。
一件全新观念的装置作品,在油画系产生,它引起了关注。工艺系的宋建明老师来看这件作品,第一直觉认为作品过于完整,“需要破一破。”用什么来“破”呢?既不能打碎玻璃,又要留下“破”的痕迹,肖鲁和老师谈到了“用枪”。
1989年1月,肖鲁得知,《对话》入选了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杭州方舟酒吧,肖鲁偶遇唐宋。唐宋是肖鲁的校友,浙江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学生,他听肖鲁说起打枪的想法,立刻兴奋起来:“这个想法好啊!你敢不敢到北京去打一枪?”
“这有什么不敢的!”肖鲁回答。2月,肖鲁带着作品来到北京,去找当年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时认识的哥们儿李松松。李松松的爷爷和肖鲁的外公是抗战时期的战友,肖鲁知道,李松松有枪。
2月4日晚,肖鲁终于下定决心,拨通了李松松家的电话,提出第二天借枪。
肖鲁 “一会儿我就要打了”
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上午9点,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筹委会负责人高名潞宣布,这是“第一次由中国艺术家自己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这次展览从1986年就开始筹备,中途几经周折,最后接下这个活儿的中国美术馆曾向高名潞提出,“不许有行为艺术。”但展览一开始,艺术家们就万分活跃,观众也被眼前的一幕幕奇异景象惊呆了。李山在画有里根头像的盆里洗脚;张念坐在二楼展厅的地上,身披白纸,上书“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影响下一代”,旁边放着18个鸡蛋;吴山专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叫卖对虾,他的第一位顾客正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从李松松手里拿到枪的肖鲁正走向自己的作品———摆放在第一展厅的《对话》。她突然想到,不能就这么打了就算,应该找个人录像。另外,是不是应该跟展览筹委会的人打个招呼?
这时,筹委会成员侯翰如恰巧路过。肖鲁上前说:“侯翰如,我跟你说一声,我有一个打枪的想法,一会儿我就要打了。”
侯翰如可能没听清这个女青年在说什么,他和高名潞一样,正被展馆里的乱象搞得焦头烂额。肖鲁记得,侯翰如当时说了句“我忙着呢,等会儿再说”,就匆匆走掉了。
11时10分。高名潞正在二楼,他听说有人在“孵蛋”,就上来看,可是孵蛋的青年已经不见了。他听见了枪声。居然是枪声。
李松松 闯大祸了
[attachment=103162] [attachment=103163] [attachment=103164]
当年肖鲁的老师看到这幅名为《对话》的作品,认为太完整,“需要破一破”。
肖鲁和唐宋因为《对话》这幅作品成就了一段姻缘。
事后回首,肖鲁说:“做《对话》是为了情感,打枪也是为了情感,15年不说为了情感,今天说出来还是为了情感,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我那时候有男朋友,唐宋也有女朋友,我们没什么关系。”肖鲁说,打枪这件事,对自己只是一种郁闷情绪的发泄。可是枪响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唐宋打响第二枪后,人们才缓过神来,美术馆里炸了窝。po.lice从四面八方跑来,一个便衣揪住了唐宋,他一声没吭就被带走了。
打枪者肖鲁成功甩掉了物证,躲进了展厅里的一个黑盒子作品。过了一会儿,她对路过的几个陌生人说,你们能不能护送我出去?对方也没说什么,几个人就夹带着肖鲁出了美术馆。肖鲁一头钻进马路对面的百花美术用品商店,接着,透过商店的玻璃窗,她就看到唐宋被押了出来。
另一边,被赶出美术馆的李松松也吃惊地看到,呼啸而来的警车包围了美术馆,看车牌知道,有公安部的车。李松松这才意识到,闯大祸了。
■ 对话
女人更喜欢关注感情问题
作品:完全是私人化的经历在起作用
新京报:你说过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困惑,这种困惑从何而来?
肖鲁:我印象中的改革开放初期,整体上还是比较封闭的,经济贫乏,文化饥渴,只是在小范围内撕开了口子。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酒吧,没有卡拉OK,杭州南山只有一家喝咖啡的地方,那就已经很时髦了。我们能做的事就是整天看书,尽看那些煽情的外国小说,二十多岁的时候,荷尔蒙起作用,比较冲动。我还看一些哲学书、心理学书,知道人越是压抑,爆发越强。
新京报:创造力也就越强。
肖鲁:所以就要想办法释放啊,比如打枪。年轻人喜欢找兴奋点,现在都说80年代是理想主义,客观上也是因为没有别的现实冲击,做艺术的都不会想到赚钱,有点真空状态。
新京报:我们回到作品来说,单纯是《对话》这个装置作品,你不觉得已经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了吗?
肖鲁:我这个作品的形成,完全是私人化的经历在起作用,就男女之间那点乱七八糟的事儿。但是创作的过程中在不断修正原始动机,你选择接收的信息肯定是跟你内心有关系的。我老师说,从形式感上讲,需要破一破。他说完之后走了,我脑子就一直在转,就是觉得这个“破”的想法特别符合我当时的心态。但是在杭州没借到枪,在北京借到了,我是个大大咧咧、随遇而安的人,如果没赶上这个机会,也就算过去了。
误读:学术界很多人喜欢把作品拔高
新京报:这枪打在中国美术馆,是很偶然的。
肖鲁:对,能拿到枪就是一个巧合。一件事情要做成,天时地利人和,少一项都不行,也是不可能策划出来的。但我是这中间最重要的当事人。
新京报:这种激情导致了精彩,也有评论认为,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前卫艺术在很长时间里被拒绝在官方大展之外。
肖鲁:因为后来到90年代,大家都开始谈钱了,汽车、房子,都是这些,思想界和艺术界就进入低谷。不过现在人们完成了经济上的原始积累,好像慢慢又开始追求精神层次了,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对枪击事件的误读?
肖鲁:其实中国学术界很多人,喜欢把作品拔高,喜欢宏大叙事。我是一个女人,女人可能更喜欢关注情感问题。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误读,我以前不太喜欢被误读,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不舒服。2003年我给高名潞写信,我说做《对话》是为了情感,打枪也是为了情感,15年不说为了情感,今天说出来还是为了情感,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但是后来我又经历了很多事情,现在可能另外换了一种看法,我想艺术家创作时原发的东西是各种各样的,但解读作品的人,会在作品里找到他们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也是自由的。
内心:企盼与男人真正的心灵对话
新京报: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出来解释?后来十几年也在沉默?
肖鲁:我年轻嘛,26岁,刚刚毕业,参加这么一个大展。而且我是很自闭的人,艺术圈那些策展人我一个都不认识,“85运动”我也没参加,我特别惧怕跟那些理论家、精英们谈论艺术。他们说得特好,能把一件作品说得头头是道,我不会说,只会做。
新京报:那你的命运,因为这两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肖鲁:从客观上讲,这一枪使我有了名,从主观上说,我又无法面对这一枪,这一矛盾,使我的命运不可能顺利。我觉得男性艺术家做事情会更多的想到目的,但女人就是她想做了就做了,更多的去体验她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名利欲望会弱点。如果我想要出名,1989年全世界的媒体都对着我,我却一句话都不说了,我很怕自己感情上那点破事曝光。所以当时我是非常不成熟的,但也是非常真实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极限。今天我能说这件作品,也是因为我相对成熟了,能面对自己的一些事情。
新京报:那么你女权吗?
肖鲁:没有啊,我对女权还没好好地研究过。我这个人其实事业心不强,做事情比较随性,在男女问题上缺乏安全感,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找个自己爱的人,结婚生孩子,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但现在我有所改变,我觉得女人有着许多先天所特有的才华的能力,但女人自我意识弱。也许我的一些作品所体现的是与男人的对抗,但我真正所企盼的,是与男人真正的心灵对话。
来源:新京报


肖鲁 1962年4月出生于杭州,1988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2月以作品《对话》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艺术展厅内开枪射击该作品,引起轰动并导致展览暂停。同年12月赴澳大利亚定居,2003年回国,现为自由艺术家。
很多年以后,肖鲁站在自己举枪的背影前面,准会想起1989年除夕那个遥远的上午。
那天她很紧张。中国美术馆正门西侧的走廊上,肖鲁和李松松碰面。“枪,带了吗?”“带了。”李松松掏出手枪,拉开枪栓,子弹上膛。“三发。”李松松告诉肖鲁,“枪里有三发子弹。”肖鲁满脸通红地接过枪,感觉手心冒汗。
中国美术馆里人头攒动,“中国现代艺术展”刚刚开幕。
肖鲁快步走向第一展厅。众目睽睽之下,她举起了枪。
老师 作品太完整,“需要破一破”
1988年,肖鲁完成了装置作品《对话》。当时她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班的学生,正陷入感情的苦恼中。“‘文革’时期很多人因为男女关系问题,被斗得一塌糊涂。”肖鲁说,“所以我的父母,甚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教育孩子不要招惹这些事情。”25岁的肖鲁,觉得很压抑。
于是她尝试用艺术的手段来表达内心。《对话》是两个铝合金电话亭,一对男女的背影照片贴在里边,做出正在打电话的样子。而两个电话亭中间的台子上,放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听筒悬垂在半空,表示“对话”并不畅通。
一件全新观念的装置作品,在油画系产生,它引起了关注。工艺系的宋建明老师来看这件作品,第一直觉认为作品过于完整,“需要破一破。”用什么来“破”呢?既不能打碎玻璃,又要留下“破”的痕迹,肖鲁和老师谈到了“用枪”。
1989年1月,肖鲁得知,《对话》入选了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杭州方舟酒吧,肖鲁偶遇唐宋。唐宋是肖鲁的校友,浙江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学生,他听肖鲁说起打枪的想法,立刻兴奋起来:“这个想法好啊!你敢不敢到北京去打一枪?”
“这有什么不敢的!”肖鲁回答。2月,肖鲁带着作品来到北京,去找当年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时认识的哥们儿李松松。李松松的爷爷和肖鲁的外公是抗战时期的战友,肖鲁知道,李松松有枪。
2月4日晚,肖鲁终于下定决心,拨通了李松松家的电话,提出第二天借枪。
肖鲁 “一会儿我就要打了”
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上午9点,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筹委会负责人高名潞宣布,这是“第一次由中国艺术家自己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这次展览从1986年就开始筹备,中途几经周折,最后接下这个活儿的中国美术馆曾向高名潞提出,“不许有行为艺术。”但展览一开始,艺术家们就万分活跃,观众也被眼前的一幕幕奇异景象惊呆了。李山在画有里根头像的盆里洗脚;张念坐在二楼展厅的地上,身披白纸,上书“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影响下一代”,旁边放着18个鸡蛋;吴山专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叫卖对虾,他的第一位顾客正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从李松松手里拿到枪的肖鲁正走向自己的作品———摆放在第一展厅的《对话》。她突然想到,不能就这么打了就算,应该找个人录像。另外,是不是应该跟展览筹委会的人打个招呼?
这时,筹委会成员侯翰如恰巧路过。肖鲁上前说:“侯翰如,我跟你说一声,我有一个打枪的想法,一会儿我就要打了。”
侯翰如可能没听清这个女青年在说什么,他和高名潞一样,正被展馆里的乱象搞得焦头烂额。肖鲁记得,侯翰如当时说了句“我忙着呢,等会儿再说”,就匆匆走掉了。
11时10分。高名潞正在二楼,他听说有人在“孵蛋”,就上来看,可是孵蛋的青年已经不见了。他听见了枪声。居然是枪声。
李松松 闯大祸了
[attachment=103162] [attachment=103163] [attachment=103164]
当年肖鲁的老师看到这幅名为《对话》的作品,认为太完整,“需要破一破”。
肖鲁和唐宋因为《对话》这幅作品成就了一段姻缘。
事后回首,肖鲁说:“做《对话》是为了情感,打枪也是为了情感,15年不说为了情感,今天说出来还是为了情感,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我那时候有男朋友,唐宋也有女朋友,我们没什么关系。”肖鲁说,打枪这件事,对自己只是一种郁闷情绪的发泄。可是枪响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唐宋打响第二枪后,人们才缓过神来,美术馆里炸了窝。po.lice从四面八方跑来,一个便衣揪住了唐宋,他一声没吭就被带走了。
打枪者肖鲁成功甩掉了物证,躲进了展厅里的一个黑盒子作品。过了一会儿,她对路过的几个陌生人说,你们能不能护送我出去?对方也没说什么,几个人就夹带着肖鲁出了美术馆。肖鲁一头钻进马路对面的百花美术用品商店,接着,透过商店的玻璃窗,她就看到唐宋被押了出来。
另一边,被赶出美术馆的李松松也吃惊地看到,呼啸而来的警车包围了美术馆,看车牌知道,有公安部的车。李松松这才意识到,闯大祸了。
■ 对话
女人更喜欢关注感情问题
作品:完全是私人化的经历在起作用
新京报:你说过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困惑,这种困惑从何而来?
肖鲁:我印象中的改革开放初期,整体上还是比较封闭的,经济贫乏,文化饥渴,只是在小范围内撕开了口子。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酒吧,没有卡拉OK,杭州南山只有一家喝咖啡的地方,那就已经很时髦了。我们能做的事就是整天看书,尽看那些煽情的外国小说,二十多岁的时候,荷尔蒙起作用,比较冲动。我还看一些哲学书、心理学书,知道人越是压抑,爆发越强。
新京报:创造力也就越强。
肖鲁:所以就要想办法释放啊,比如打枪。年轻人喜欢找兴奋点,现在都说80年代是理想主义,客观上也是因为没有别的现实冲击,做艺术的都不会想到赚钱,有点真空状态。
新京报:我们回到作品来说,单纯是《对话》这个装置作品,你不觉得已经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了吗?
肖鲁:我这个作品的形成,完全是私人化的经历在起作用,就男女之间那点乱七八糟的事儿。但是创作的过程中在不断修正原始动机,你选择接收的信息肯定是跟你内心有关系的。我老师说,从形式感上讲,需要破一破。他说完之后走了,我脑子就一直在转,就是觉得这个“破”的想法特别符合我当时的心态。但是在杭州没借到枪,在北京借到了,我是个大大咧咧、随遇而安的人,如果没赶上这个机会,也就算过去了。
误读:学术界很多人喜欢把作品拔高
新京报:这枪打在中国美术馆,是很偶然的。
肖鲁:对,能拿到枪就是一个巧合。一件事情要做成,天时地利人和,少一项都不行,也是不可能策划出来的。但我是这中间最重要的当事人。
新京报:这种激情导致了精彩,也有评论认为,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前卫艺术在很长时间里被拒绝在官方大展之外。
肖鲁:因为后来到90年代,大家都开始谈钱了,汽车、房子,都是这些,思想界和艺术界就进入低谷。不过现在人们完成了经济上的原始积累,好像慢慢又开始追求精神层次了,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对枪击事件的误读?
肖鲁:其实中国学术界很多人,喜欢把作品拔高,喜欢宏大叙事。我是一个女人,女人可能更喜欢关注情感问题。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误读,我以前不太喜欢被误读,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不舒服。2003年我给高名潞写信,我说做《对话》是为了情感,打枪也是为了情感,15年不说为了情感,今天说出来还是为了情感,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但是后来我又经历了很多事情,现在可能另外换了一种看法,我想艺术家创作时原发的东西是各种各样的,但解读作品的人,会在作品里找到他们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也是自由的。
内心:企盼与男人真正的心灵对话
新京报: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出来解释?后来十几年也在沉默?
肖鲁:我年轻嘛,26岁,刚刚毕业,参加这么一个大展。而且我是很自闭的人,艺术圈那些策展人我一个都不认识,“85运动”我也没参加,我特别惧怕跟那些理论家、精英们谈论艺术。他们说得特好,能把一件作品说得头头是道,我不会说,只会做。
新京报:那你的命运,因为这两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肖鲁:从客观上讲,这一枪使我有了名,从主观上说,我又无法面对这一枪,这一矛盾,使我的命运不可能顺利。我觉得男性艺术家做事情会更多的想到目的,但女人就是她想做了就做了,更多的去体验她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名利欲望会弱点。如果我想要出名,1989年全世界的媒体都对着我,我却一句话都不说了,我很怕自己感情上那点破事曝光。所以当时我是非常不成熟的,但也是非常真实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极限。今天我能说这件作品,也是因为我相对成熟了,能面对自己的一些事情。
新京报:那么你女权吗?
肖鲁:没有啊,我对女权还没好好地研究过。我这个人其实事业心不强,做事情比较随性,在男女问题上缺乏安全感,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找个自己爱的人,结婚生孩子,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但现在我有所改变,我觉得女人有着许多先天所特有的才华的能力,但女人自我意识弱。也许我的一些作品所体现的是与男人的对抗,但我真正所企盼的,是与男人真正的心灵对话。
来源:新京报




[quote]引用第2楼guest于2008-08-06 06:32发表的 :
太无聊了,老拿20年前的事说话,又一个祥林嫂[/quote]
人一辈子沉醉于一件作品,无异于死亡。所以“成功”也是杀手!
太无聊了,老拿20年前的事说话,又一个祥林嫂[/quote]
人一辈子沉醉于一件作品,无异于死亡。所以“成功”也是杀手!
嗯,不错
太无聊了,老拿20年前的事说话,又一个祥林嫂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酸“艺术家”,本来20年不小心出了个作品出了名,应该自觉庆幸并从此歇菜,应该深怀感激并从此闭嘴,但却认真把自己当个人物,还满腹怨气,喋喋不休。说白了不就是想卖个好价钱嘛,不就是怕别人忘了他(她)嘛?酸!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08-08-08 02:53发表的 :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酸“艺术家”,本来20年不小心出了个作品出了名,应该自觉庆幸并从此歇菜,应该深怀感激并从此闭嘴,但却认真把自己当个人物,还满腹怨气,喋喋不休。说白了不就是想卖个好价钱嘛,不就是怕别人忘了他(她)嘛?酸![/quote]
这象你自己的想法多点吧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酸“艺术家”,本来20年不小心出了个作品出了名,应该自觉庆幸并从此歇菜,应该深怀感激并从此闭嘴,但却认真把自己当个人物,还满腹怨气,喋喋不休。说白了不就是想卖个好价钱嘛,不就是怕别人忘了他(她)嘛?酸![/quote]
这象你自己的想法多点吧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08-08-07 17:28发表的 :
人一辈子沉醉于一件作品,无异于死亡。所以“成功”也是杀手![/quote]
做一件又如何?不做又如何?
人一辈子沉醉于一件作品,无异于死亡。所以“成功”也是杀手![/quote]
做一件又如何?不做又如何?
[quote]引用第2楼guest于2008-08-06 06:32发表的 :
太无聊了,老拿20年前的事说话,又一个祥林嫂[/quote]
这么无聊的贴你都看,而且还回帖,谁更无聊?
太无聊了,老拿20年前的事说话,又一个祥林嫂[/quote]
这么无聊的贴你都看,而且还回帖,谁更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