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奋斗》里你最喜欢的人物?
[s:332]做人要厚道,在说任何一句话,我都问自己,这句话是使人获得了力量,还是失去了力量?
谈艺术也是如此.
当年有人质疑博伊斯说:你整天谈社会谈上帝,就是不谈艺术.博说:生活和上帝不就是艺术吗?随便聊聊吧,不必要当真.
艺术家的可爱在于想世界和别人凭自已意愿改变,这是孩童的想法。
为什么要改变世界?
因为你认为世界没有满足你的愿望和要求,你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
如果这个愿望是你的合理的,他必定会自动实现,
如果他不是你的,那你为什么要拥有他,应该臣服放弃。
年青人每天都想改造这个世界,成熟的人明白更有效的方式是适应世界,偶然看准了,才运用自已的能力去做出一点突破。
就以你回家一事为例,每天也许都走路的左边,可是,如果今天发现左边正在修路,你自然地便走路的右边。你是那么的自然去做这样的改变,你连想都没有想过,更不会有什么抱怨。也许这个改变,才让你发现路的右边有一间面包店,它的蛋糕十分好味。
在命运的力量之前我们是无力量的. 没有人知道自己何时死,如何死.
每一事物都是在运动中. 每一事物在运动中, 没有东西是只是维持不变的.
我臣服於这股运动, 而一些东西终於发生, 但是这些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预见.
当我们到逹与这个灵魂的和谐一致时, 我们被安慰和被承诺.
世界的事物,从来都不是顺从任何人的意愿去发展,而是有它们自已的人们无从预知的法则。老子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有两种运动可以引导到洞见
一种是伸出手抓住那些仍未知道的事物, 然後尝试去掌握到它的秘密. 这是科学之路,
我们已明白它很大地转化, 丰富和贡献於我们的生活安稳.
第二种是暂停我们要去理解的尝试, 并代替之以注意力的变宽变广, 直到我们看见整体而非部份. 我们凝视, 是要准备去接受向我们在一刻中示现自己的全体.
当看着内心的展望, 面对问题或任务时, 若果我们应许这种内在的运动, 我们可能会发觉到我们的视野会同时是满的亦是空的.
我们避免去注视个体的部份, 才可能容纳到这样的丰盛. 在这样实行时, 我们回退到一个在内在无物的空间, 在那里我们纯粹休息和等待, 并会见多样性和整体性.
大部分人都是身心分家的,意识几乎是被智力及思考所掌控的……人往往会跟心理的许多无法接纳的面向疏离,并因而将认同感窄化(譬如不认同愤怒、焦虑、老化等等的不理想状态),于是就形成了人格面具或阴影层的问题(无法被我们觉知到的阴暗面向)。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在身边看到很多人格分裂的艺术家批评家,他们的根本愿望就是剥夺别人,保护自己
觉知你的身心反应和情绪,每一个念头的产生底端都有负面的情绪在驱动着。
比如说大家看到山林的美景多好,想有一天如果我能在这个地方拥有一栋房子,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多好,连这么一个简单的念头都有对他当下生活状态的否定。也就是说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和自我否定,这个简单的念头如果你察觉不到的话,就会延伸出来内在的匮乏感和自己当下所拥有的否定。这种负面的否定或者匮乏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我们身心的平衡性。健康的东西总是平衡的,沉溺痛苦,享受疾病的人潜意识也是在追求舒适和平衡性,他们靠痛苦来让自己凌驾他人使自己和他人不同.他们靠生病企求别人的关注和照顾.
自己不喜欢对方的一点,一定是自己身上有相同的特质不接纳、不喜爱。 这时会逃避这种特质,把不喜爱投射到对方身上。拼命地想修正对方,使自己满意.我们在很多批评文章中能看到这种心理痕迹.
当你精气神不足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当你身体营养素不足、肾气不足,或者是已经处在能量非常低弱状态时也会不由自主。或者说你血液里的红血球像串烧一样扁扁时也会不由自主;不由自主也有一个可能性是,内心里并不想进入到自己期望进入的一种状态,因为可能在你进入之后,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所以会有一部分潜在意识阻碍自己进入想要的状态,而停留在不想要的状态。因为有一种深层的自我否定的倾向。你到底要什么?没有几个艺术家想清楚这个问题.
在人性顶端,对自我否定跟自我怀疑其实永远都在的。
不是在生命的哪个阶段,而是每个意念里几乎都会有这个成分的。
要消除自我否定、自我打击的倾向,到我们观察到这种倾向无所不在时,其实就是有很大进展了,原来是不知不觉的。
每一个细微的念头,都会造成内部能量场的扰动,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个意思,而这跟“乌托邦”是毫无关系的;这纯粹是一种个人性的现实。
至于社会革命是不是一种暴力行为,在这一点上我也挣扎了多年,因为我本质上热爱革命,尤其是革他人的命,但经由生活经历,才发现这根本是在逃避己身的问题──一种不负责任的投射倾向,于是才逐渐学习放下狂心,朝着内敛的方向颠颠跛跛地下了许多年的功夫。
绝不要你用空手道的劈掌把眼前的一切摧毁;
要以温柔的方式和自己的内心连结,
以豁达而慈悲的态度面对你自己这个典型的胆小鬼。
人生体验告诉我,如果我不向内觉察,我就不会改变,我不改变,周围的现象如何能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宇宙的中心点,就如“曼达拉”的图像一般,中心点改变,宇宙才能跟着变。这个转被动为主动的习惯一养成,我的宇宙真的跟着变动起来。
我开始有胆量正视自己,赤裸裸地、毫无借口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人格中的神性与魔性,所有的恐惧、忌妒、暴躁、懒惰和过度的自我感。
这种面对,不但没有带来自卑、否定或罪恶感,反而造成愈来愈清澈、愈来愈无惧的精神状态。 有了这种状态,我能开心深入的观看或者参与每个生活瞬间了,艺术,也做的越来越来劲了.[s:304]
谈艺术也是如此.
当年有人质疑博伊斯说:你整天谈社会谈上帝,就是不谈艺术.博说:生活和上帝不就是艺术吗?随便聊聊吧,不必要当真.
艺术家的可爱在于想世界和别人凭自已意愿改变,这是孩童的想法。
为什么要改变世界?
因为你认为世界没有满足你的愿望和要求,你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
如果这个愿望是你的合理的,他必定会自动实现,
如果他不是你的,那你为什么要拥有他,应该臣服放弃。
年青人每天都想改造这个世界,成熟的人明白更有效的方式是适应世界,偶然看准了,才运用自已的能力去做出一点突破。
就以你回家一事为例,每天也许都走路的左边,可是,如果今天发现左边正在修路,你自然地便走路的右边。你是那么的自然去做这样的改变,你连想都没有想过,更不会有什么抱怨。也许这个改变,才让你发现路的右边有一间面包店,它的蛋糕十分好味。
在命运的力量之前我们是无力量的. 没有人知道自己何时死,如何死.
每一事物都是在运动中. 每一事物在运动中, 没有东西是只是维持不变的.
我臣服於这股运动, 而一些东西终於发生, 但是这些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预见.
当我们到逹与这个灵魂的和谐一致时, 我们被安慰和被承诺.
世界的事物,从来都不是顺从任何人的意愿去发展,而是有它们自已的人们无从预知的法则。老子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有两种运动可以引导到洞见
一种是伸出手抓住那些仍未知道的事物, 然後尝试去掌握到它的秘密. 这是科学之路,
我们已明白它很大地转化, 丰富和贡献於我们的生活安稳.
第二种是暂停我们要去理解的尝试, 并代替之以注意力的变宽变广, 直到我们看见整体而非部份. 我们凝视, 是要准备去接受向我们在一刻中示现自己的全体.
当看着内心的展望, 面对问题或任务时, 若果我们应许这种内在的运动, 我们可能会发觉到我们的视野会同时是满的亦是空的.
我们避免去注视个体的部份, 才可能容纳到这样的丰盛. 在这样实行时, 我们回退到一个在内在无物的空间, 在那里我们纯粹休息和等待, 并会见多样性和整体性.
大部分人都是身心分家的,意识几乎是被智力及思考所掌控的……人往往会跟心理的许多无法接纳的面向疏离,并因而将认同感窄化(譬如不认同愤怒、焦虑、老化等等的不理想状态),于是就形成了人格面具或阴影层的问题(无法被我们觉知到的阴暗面向)。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在身边看到很多人格分裂的艺术家批评家,他们的根本愿望就是剥夺别人,保护自己
觉知你的身心反应和情绪,每一个念头的产生底端都有负面的情绪在驱动着。
比如说大家看到山林的美景多好,想有一天如果我能在这个地方拥有一栋房子,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多好,连这么一个简单的念头都有对他当下生活状态的否定。也就是说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和自我否定,这个简单的念头如果你察觉不到的话,就会延伸出来内在的匮乏感和自己当下所拥有的否定。这种负面的否定或者匮乏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我们身心的平衡性。健康的东西总是平衡的,沉溺痛苦,享受疾病的人潜意识也是在追求舒适和平衡性,他们靠痛苦来让自己凌驾他人使自己和他人不同.他们靠生病企求别人的关注和照顾.
自己不喜欢对方的一点,一定是自己身上有相同的特质不接纳、不喜爱。 这时会逃避这种特质,把不喜爱投射到对方身上。拼命地想修正对方,使自己满意.我们在很多批评文章中能看到这种心理痕迹.
当你精气神不足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当你身体营养素不足、肾气不足,或者是已经处在能量非常低弱状态时也会不由自主。或者说你血液里的红血球像串烧一样扁扁时也会不由自主;不由自主也有一个可能性是,内心里并不想进入到自己期望进入的一种状态,因为可能在你进入之后,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所以会有一部分潜在意识阻碍自己进入想要的状态,而停留在不想要的状态。因为有一种深层的自我否定的倾向。你到底要什么?没有几个艺术家想清楚这个问题.
在人性顶端,对自我否定跟自我怀疑其实永远都在的。
不是在生命的哪个阶段,而是每个意念里几乎都会有这个成分的。
要消除自我否定、自我打击的倾向,到我们观察到这种倾向无所不在时,其实就是有很大进展了,原来是不知不觉的。
每一个细微的念头,都会造成内部能量场的扰动,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个意思,而这跟“乌托邦”是毫无关系的;这纯粹是一种个人性的现实。
至于社会革命是不是一种暴力行为,在这一点上我也挣扎了多年,因为我本质上热爱革命,尤其是革他人的命,但经由生活经历,才发现这根本是在逃避己身的问题──一种不负责任的投射倾向,于是才逐渐学习放下狂心,朝着内敛的方向颠颠跛跛地下了许多年的功夫。
绝不要你用空手道的劈掌把眼前的一切摧毁;
要以温柔的方式和自己的内心连结,
以豁达而慈悲的态度面对你自己这个典型的胆小鬼。
人生体验告诉我,如果我不向内觉察,我就不会改变,我不改变,周围的现象如何能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宇宙的中心点,就如“曼达拉”的图像一般,中心点改变,宇宙才能跟着变。这个转被动为主动的习惯一养成,我的宇宙真的跟着变动起来。
我开始有胆量正视自己,赤裸裸地、毫无借口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人格中的神性与魔性,所有的恐惧、忌妒、暴躁、懒惰和过度的自我感。
这种面对,不但没有带来自卑、否定或罪恶感,反而造成愈来愈清澈、愈来愈无惧的精神状态。 有了这种状态,我能开心深入的观看或者参与每个生活瞬间了,艺术,也做的越来越来劲了.[s:304]
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写的很好,顶。
官人是难得的。
艺术没有对错,只要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