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110米栏世界纪录被破 罗伯斯12秒87称王
发起人:art-mama  回复数:1   浏览数:2467   最后更新:2008/06/14 04:06:50 by
[楼主] 金粉 2008-06-13 02:04:51
金锋:主题不原创选择是态度

Jin Feng

文/胡远行



金锋是一个作品有很大争议,或者说能够引起很大争议的艺术家;金锋也是一个被忽视的艺术家。

对金锋最早的印象,是多伦现代美术馆成立之后不久,他的身份是美术馆学术部负责人,搞的是办馆思路和馆务行政。那段时间,多伦风生水起,他后来跟我说,当时每天在馆里馆外上上下下总要跑上十几公里。

之后的深刻印象,以其那件引起网上一片骂声的作品《秦桧夫妇站像》为标志。彼时金锋的身份,简单来说,是独立或者职业艺术家。印象之所以深刻,作品本身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此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艺术和艺术家不曾遭到社会各阶层如此痛斥了。

再之后,是在一次展览顺利举办当晚的饭局上,金锋喝得有点高,和同桌近十位艺术家,都是年轻人,辩论、评判、阐释、骂娘、打比方、说段子,话题是怎么玩怎么折腾怎么走出去怎么收进来,从创作手法、技巧等细节到创作理念、逻辑之类的玄学,高高低低,不亦乐乎。我问旁边的比利安娜,这位以前,学术部主任一职以前,是干什么的?答曰,老师。

这三个身份,大致塑造了金锋的特别之处。

2003年之前,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金锋在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现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工艺美术系教了13年书。这期间,他又作为采访者,在南京、上海和北京采访了十数位艺术家和评论家,文字后来结集出版,其中内容质量,均是艺术访谈中的上乘。教书是答疑、采访是质疑,二者结合,使得金锋至今保持着喜与年轻人往来交流的习惯——是交流,而非“教育”——且无隔阂,金锋最不在乎的是“身份”。

03年金锋被沈其斌拉下海,赴任多伦现代美术馆。任职美术馆学术部,面对一系列行政事务,“处在一个艺术之外又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过程中”,艺术之外的种种积累,令他对作品的观看更加清晰,也更了解一件作品一次创作所能提供的建设可能性的边界在哪里。同时,馆务工作亦让金锋有相当一段时间可以系统进修西方相关理论并总结反思十几年来的经验和思考。学习与反思的结论是,此前一直探究、运用的西方理论系统,如果不说是完全,至少也是在大部分场合时间并不适用于中国。对于金锋来说,这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国情论”,而是和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密切相关——讲述的问题是自己的,运用的系统不是自己的,这之间总是差口气。这一看法,直接影响了2005年之后金锋的创作思路——他不想再在“艺术”里兜圈子,而是要让作品“从展览现场冲到社会现场中去”。

“从展览现场冲到社会现场中去”的结果,是2005年创作的《秦桧夫妇站像》引来骂声如潮,“社会现场”无法接受盖棺论定的历史人物可以换一个角度观看。金锋自己也没有料到实际情况与他创作时的想象存在着如此大的偏差,以至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拒绝和媒体交流。但是这些并没有让金锋退回到原来的轨道,《秦桧夫妇站像》成为他创作的分水岭,其中主要的创作元素,在此后至今的作品中都能见到:从网络中撷取事件话题;引入事件当事人进入作品;对“定论”、“常识”、习惯性思维的质疑;对个人权利的关照;对当代艺术的“社会学化”处理,开放式的必然引发争议的作品实施过程。

然而,这些共有的元素,并不会使得他的作品雷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金锋的“观念艺术”中,“观念”是手段,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金锋的所有作品都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建立、衍生出观念,而非预设观念。即使你知道他瞄准了哪一事件,会运用哪些元素,也仍然无法预见下一件作品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所以,在《马家爵在上海宾阳路》中,金锋做的是让马家爵的骨灰消失在消失的作品中;在《骂艺术》中,他请来律师和职业骂人者就当代艺术对骂,及至整个作品脱离作者的控制;在《仿真po.lice》中,他采用了传统架上艺术形式与真人结合;在《为老太王小六存档》中,他把老太王小六的所有家当包括老太本人及其收养的孩子一并置入博物馆式的玻璃箱中展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有着具体的社会事件背景,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对金锋创作的批评,撇开情绪化的大众视角不谈,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两点。一是,这样的创作,与对事件原型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有何区别?几乎丧失了艺术的既定形式的特征。二是,作品的解决方案,究竟是有效的“观念”,还是廉价的“点子”?

答案可以在《艺术世界》与金锋的访谈中涉及“观念”和“转换”的问答中寻找,读者倘若想要进一步了解,也可以在网上输入下面给出的链接,分别是金锋本人的博客、邱志杰和吴味的批评文章。



额外说一句,从这些链接中,可以看到,当代艺术,还是有着严肃的批评与反批评。

《艺术世界》专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