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捕鲸记 欧阳春个展展讯
发起人:velvetgolden  回复数:2   浏览数:2798   最后更新:2008/05/23 18:36:53 by
[楼主] ifai 2008-05-22 03:39:01
5月13、5月14

10:00 -17:00 王兵《原油》

5月15日

13:00季丹 《空城一梦》
15:00 Olivier+张亚璇《前门前》


5月16日

13:00杜海滨《伞》
15:00冯艳《秉爱》


5月17日

13:00毛晨雨《阴阳界》
15:00李一凡《乡村档案》



作者及作品介绍:

王兵 Wang Bing
    
    王兵,1967年生于西安,幼年随父母回农村生活。14岁辍学,到西安一家设计院工作,10年后,1991年,去到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那时候就去铁西区拍过一些照片;1995年他又到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了两年。之后进过剧组,做过栏目,1999年底回到沈阳,开始了《铁西区》的拍摄。他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300小时的素材,后面的剪辑工作因为经费匮乏没有及时展开。2002年,受柏林“青年论坛”邀请,他作出了5小时的“工厂”部分;一年之后,他完成了9个小时的最终版本。这部作品带给王兵巨大的国际声誉。2006年,他应布鲁塞尔艺术节邀请,制作了《和凤鸣》,2007年他在做了一些调整之后,将它公之于众;之后他有一部剧情短片Brutality Factory。《原油》是他为2008年鹿特丹电影节制作的电影装置。
    
    原油
    
    HDV,彩色 ,840分钟, 2008
    
    制片:丽荭、王兵
    导演:王兵
    摄影:王兵、张跃东、黄文海
    声音:小河
    剪辑:郭恒奇
    
    
    《原油》是一件电影装置。所谓“电影”,是因为它有一定时间长度,有叙事,也有剪辑,是影像。只因为太长了,它被放在展厅里,成为装置——也只需一块屏幕。它作为装置,在做之前就被决定了。所以它的形式和构成,考虑了展厅的因素,也包含着对电影语言的一种理解。
    它在海拔3900米的西北戈壁滩上拍摄。那里人迹罕至,只在方圆几百公里的的范围内活动着一只石油钻井队。王兵和他的摄制小组拍摄了钻井工人们乏味单调的日常生活和枯燥重复的工作;还有很多镜头,呈现了那里自然环境的特性。
    它最后的总长度是14个小时,由两个七小时构成。 这是鹿特丹的展场每天开放的时间,从开馆的一刻开始放映,这件作品要每两天完成一个循环。它在两天的时间里,再现的是钻井队的一天。第一个七小时,是他们从凌晨到中午的活动;第二个七小时,从中午至深夜。
    大多数是固定长镜头。从15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甚至更长——有一个晚上工人们在宿舍看电影的场景,一个半小时,镜头没有切换。每一个影像单元(单镜头)内部,电影之内和之外两种时间的差距彻底消失。王兵用这种方式检视电影的时间性,尤其是这种时间与事件发生的物理时间之间的关系。
    如此他也将人们的视线从电影拉回到现实当中。这个作品还包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个以经济为基础和发展目标的社会里,人已经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只要那里有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原油》隐含着作者对西部开发和现代性的一种认识。


季丹 Ji Dan

    季丹,1963年生于黑龙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赴日留学,1993年开始用Hi-8摄像机拍摄纪录片。季丹最先拍摄的题材,是东北少数民族及战后日本残留妇女;1994年至1997年,她在西藏拉孜生活,学习藏语,并拍摄当地的藏民,共积累了将近200小时的素材。也是在这期间,她结识沙青,并在后者的帮助下,1999年完成了《老人们》和《贡布的幸福生活》两部作品的剪辑。2001-2002年,她和沙青在陕北府谷县农村拍片,2002年又一度拍摄北京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她的这些工作,成为2006年剪辑完成的《地上流云》和此时的《空城一梦》。在这些工作的间隙,季丹有时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纪录片,但她现在最想做的,是拍摄小时候生活的东北小城里,那趟街区,那个大院。
    
    空城一梦
    
    DV,彩色 ,75分钟,2008,中文字幕
    
    导演:季丹
    摄影:季丹
    剪辑:沙青、季丹
    
    看不到外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几乎全部都是在一个临终关怀医院的房间里;
    镜头非常执著地对着一个老人,他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已经只能在床上进行;
    大部分画面都是中近景,那张脸,那些神情,看得久了,让人不能不想起那句“临终的眼”;
    还需要耐心地聆听。他不断地抱怨,身体的无能;还有妄想,还有呓语,只有非常有限,还正在一点点丧失的,关于生命的记忆.....
    于是他是谁?怎样活过?没有谁清楚,他自己也无法证明;
    季丹拍下了一种生命在最后阶段将如何存在的状态,让人直接看到死亡,看到虚无;
    她只是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透露了被它们所掩埋的......


 奥了 Olivier Meys + 张亚璇 Zhang Yaxuan
    
    Olivier Meys 1974年生于布鲁塞尔,2000年毕业于比利时 IAD艺术传播学院电影导演专业。毕业前他完成了一部剧情短片 《我行我路》,之后做过一些副导演工作。2001年之后,他制作了一些声音纪录片,包括反映中国河南艾滋病患者状况的《发高烧》(2001);智利本土印第安人反对西班牙跨国公司抢占他们土地的《土地上的人们》;2004年,他再次来到中国,拍摄了一个三峡移民家庭的父子两代,2005年的纪录片《去不息》和声音作品《猴年》都来自于这次拍摄,之后他来到北京生活。2006年,他完成了第三部中国题材的声音纪录片《地下四季》,它们作为“身份:农民/工人”三部曲,使他获得2007年SCAM(多媒体作者协会)大奖 ;2008年,在一年半的工作之后,他完成了第二部纪录作品《前门前》,它参加了本年度法国真实电影节,亦获得SCAM的国际奖。
    
    张亚璇,1973年生于河北。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之后一直从事独立影像的评介和推广工作。作为影评人,长期为艺术杂志撰写独立电影专栏, 与人合著出版《一个人的影像》,《故乡三部曲——贾樟柯的电影》,也是《电影+》系列丛书的作者之一;作为影展策划人,从2001年首届独立映像节开始,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策划过多次影展,也参与了不同影像活动的组织,积极推进国内独立影像推广平台的构建。近年来开始介入到纪录片的制作,与Olivier Meys一起完成了《前门前》,也是《秉爱》的合作制片。
    
    前门前
    
    DV, 彩色,86分钟,2008,北京话,英文字幕
    
    制片:Limited Adventures, Mille et Une Films
    导演:Olivier Meys、张亚璇
    摄影:杨瑾、炭叹、张亚璇、Olivier Meys
    剪辑:Yannick Leroy
    混音:张阳
    
    “前门”既是天安门广场南侧那座城门楼,也可以指向东南延伸出去的那片地区。它同隔一条前门大街相对的大栅栏经过了类似的发展历程,但作为商业区的那部分早在解放以后就开始衰落。之后的几十年时间,基本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生活社区。在2005年9月前门地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展开之前,这里生活着大约8万人口。他们的构成相对大栅栏单纯,多数都是在胡同里生活了几代或半辈子的北京人。因为地处中心的优越位置,这片基础设施陈旧,人口密度高而且往往生活窘迫的社区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改造。
    
    《前门前》跟随这漫长的改造过程,不动声色地注视这种改变对于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从一个现实到另一个现实,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它聚合不同的时刻和感性,见证的是态度,行动,拆毁,建设,离去以及坚守;它描述一种似乎是必然的倾覆和消失,不仅仅限于物质的;它并不夸张,但也试图如实传达这个过程里,掩抑的愤怒和不满,无奈和悲伤。它就象一幅拼图,描绘出了城市化进程里,一个老社区不能静止的肖像;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今日中国,一个重复了千遍的故事。


杜海滨 Du Haibin
    
    杜海滨,1972年生于陕西,在宝鸡和西安度过少年时代。199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之前的生活经历已使他获得一些社会经验。三年级的时候,他和同班其他几个大龄青年组成“道光”电影小组,开始尝试用一台家人作为礼物送给他的Hi-8摄像机拍摄短片和纪录片。他的第一个作品《窦豆》拍摄了一个青年同乡在城市里漂泊不定的生活。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寒假,他回宝鸡过年,在火车站附近的铁路边上,遇到了一群流浪汉,《铁路沿线》(2000年)再现了这些人的生活和状态,因其视野所向,拍摄和制作方式,以及粗砺的美学风格,它成为DV制作在中国初起时的代表作之一。此后杜海滨的创作显示出一种同时期其他作者不多见的连续性,他以几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高楼下面》(2002),《北京纪事》(剧情短片,2003),《人面桃花》(2005),《电影/童年》(2005),《石山》(2006)。2007年他以《伞》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之后又参加了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及法国真实电影节。
    
    伞
    
    HDV,93分钟,2007,浙江、安徽方言,中英文字幕
    
    制片:蒋显斌、杜海滨、徐小明
    导演:杜海滨
    摄影:刘爱国
    录音:孙元强
    剪辑:杜海滨、Mary Stephen
    
    杜海滨说这不是一部关于伞的电影。但无疑“伞”构成了他这部新作最核心的意象。他的拍摄在天南海北五个空间展开,“伞”的意象贯穿起了活动其间的5种身份的人物:工、农、商、学、兵,同时也赋予整个作品一种完整性:那五个段落之间本来没有关联。
    这是一部从概念出发的电影,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野心。杜海滨试图从解析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入手——沿着那固有的思路,来检视它今天的表现,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根柢和本质的身份,乃是农村和农民。
    在一个国家义无返顾<
[沙发:1楼] ifai 2008-05-14 15:07:16
自己顶一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