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天使"降临申城伤了谁?策划者要说三句话
2008年4月1日 13:2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杜丽华 选稿:霍世杰
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的2具雕像已被拆下
看到“受伤天使”雕像后,甚至有居民误以为是男子自杀,引发了少数市民的恐慌
城管部门最终决定将这2件雕像拆下,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居民对此有异议,说明部分市民并不理解或认可。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4月1日报道:一个长着一双翅膀的“男人”,依附在都市里的各个高楼大厦上,面容模糊、惊恐、无助,他紧紧地抓住建筑物,担心自己坠落……近日,这个被称为“受伤的天使”的雕塑降临申城,并随着媒体报道让人迅速地认识了这位实在有些特别的“天使”。
这个被称为城市公共行为艺术,是由上海证大艺术馆策划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其中的一个项目。主办方每天推出一个艺术项目,旨在将艺术搬到生活中,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感受艺术元素。然而“受伤的天使”一经面世,就带来了如潮的批评。不少人为之不解:“这是哪门子艺术?作者到底想表现什么?难道只有正常人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
“在当下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不确定性的生活现实中,我们不也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脆弱、无助吗?像受伤的天使一样行走于格子式的高楼大厦空间里,在这被混凝土浇铸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冷漠,这种所谓的发展阻隔了人的交流。受伤的天使用它的血肉之躯凝视着这世俗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作者刘谨对作品的诠释,并自称“自受的天使”是自己的翻版。
然而如此寓意如此形式却无法被大众所接受,对此,“受伤的天使”的主要策划者、上海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表示,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天使”无法直接与人交流,沈其斌却希望通过东方网,对广大网友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艺术并非是传统经验的艺术
什么是艺术?沈其斌首先抛出这个问题自问自答。“艺术并非一定要摆放在艺术馆、展览馆里,绝大多数人认为艺术远离生活,是一小圈子人的专属物,其实不然。”
沈其斌告诉东方网记者,今年三月,在上海川北公园他们为三棵大树穿上特制的裙子,欲以此唤起人们对城建环保的关注。然而此举却招来人们的白眼,有人认为这简直是精神病。沈其斌说,他们就是要通过一种非常态的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但最终目的不仅放在眼球上,而是要引发人们内心的思索。
“受伤的天使同样是以非常态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性的反思。我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城市公共行为艺术。”沈其斌说。
第二句话: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花瓶
“中国目前的公共行为艺术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沈其斌如是说,“现在的公共艺术多是一些城雕、点缀、装饰,其实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花瓶。公共艺术应该反映时代特点,作品要能与城市文化对话,能引发人们种种思考和讨论,能让市民互动参与。”
沈其斌说,这次“受伤的天使”面世后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他意料之外的。“料想到肯定会引发争议,但绝没想到来之如此凶猛。不少市民打电话投诉,还有人误以为有人要跳楼报警,迫于压力置于五角场的两个天使被取下。”沈其斌表示,市民不接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重申“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
沈其斌说,这件事至今没有受到Z/F部门的压力,这令他感到十分欣慰,沈其斌表示这也体现了Z/F部门对艺术的宽容和理解。
第三句话:现代人要拓展文化观念符号
沈其斌告诉东方网记者,在这件事中最令他感到欣慰和高兴的还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态度。“我不理解,但我可以接受。这是不少年轻人对这个作品的共性认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沈其斌说,“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作为现代人,要试着接受更多文化信息和符号,或说是文化观念,努力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通过受伤的天使这个作品,让数万计的民众认识了公共行为艺术。不管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这个作品真真切切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了。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并非是件坏事。”
沈其斌表示,公众的神经就需要不断地刺激和引导,今后肯定还会再搞一些类似的行为艺术。就是要让当代艺术超越空间界限,不断发生在普通人的身边,发生在日常时空里,让鲜活的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触动。
相关新闻
现实的失乐园——刘瑾"受伤天使"形象降临上海
刘瑾把自己本人翻制成与其真人等大(1.78m高)的天使形象的雕塑若干个,然后将这些天使形象分别悬挂于上海户外环境的一些建筑表面,这些天使形象依附在高楼大厦上,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区域环境里。这些受伤的天使降临在上海,它们依附在都市里的各个高楼大厦上面,显得渺小、脆弱、无助,它紧紧地抓住建筑物,担心自己坠落。>>>详细
申城多处楼顶惊现裸体雕现代艺术品惹争议
近日,东方网接到多位网友报料称,在上海市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浦东大拇指广场、嘉善路等处的高楼上,惊现一具具裸体雕塑,引起了不少市民驻足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详细
楼宇悬挂"裸体男子"引虚惊行为艺术致老人心脏病发
“清晨抬头向对面大厦一看,竟有一名赤身男子正手扒楼顶边缘悬吊着,真是吓死人了!”前天一早,家住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某小区的读者王老太准备去菜场买菜,一抬头被突然出现在大楼边缘的“男子”吓了一跳,导致她心脏病发作,不得不接连两天前往医院输液。>>>详细
两具"受伤天使"被拆 沪上城市艺术管理存盲点
工作人员表示,类似“受伤天使”这种人体艺术雕塑并非广告招牌,是否可以悬挂在高楼上,城市规划条例并未明确规定,他们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无法作出明确回答。

2008年4月1日 13:2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杜丽华 选稿:霍世杰
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的2具雕像已被拆下
看到“受伤天使”雕像后,甚至有居民误以为是男子自杀,引发了少数市民的恐慌
城管部门最终决定将这2件雕像拆下,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居民对此有异议,说明部分市民并不理解或认可。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4月1日报道:一个长着一双翅膀的“男人”,依附在都市里的各个高楼大厦上,面容模糊、惊恐、无助,他紧紧地抓住建筑物,担心自己坠落……近日,这个被称为“受伤的天使”的雕塑降临申城,并随着媒体报道让人迅速地认识了这位实在有些特别的“天使”。
这个被称为城市公共行为艺术,是由上海证大艺术馆策划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其中的一个项目。主办方每天推出一个艺术项目,旨在将艺术搬到生活中,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感受艺术元素。然而“受伤的天使”一经面世,就带来了如潮的批评。不少人为之不解:“这是哪门子艺术?作者到底想表现什么?难道只有正常人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
“在当下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不确定性的生活现实中,我们不也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脆弱、无助吗?像受伤的天使一样行走于格子式的高楼大厦空间里,在这被混凝土浇铸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冷漠,这种所谓的发展阻隔了人的交流。受伤的天使用它的血肉之躯凝视着这世俗的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作者刘谨对作品的诠释,并自称“自受的天使”是自己的翻版。
然而如此寓意如此形式却无法被大众所接受,对此,“受伤的天使”的主要策划者、上海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表示,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天使”无法直接与人交流,沈其斌却希望通过东方网,对广大网友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艺术并非是传统经验的艺术
什么是艺术?沈其斌首先抛出这个问题自问自答。“艺术并非一定要摆放在艺术馆、展览馆里,绝大多数人认为艺术远离生活,是一小圈子人的专属物,其实不然。”
沈其斌告诉东方网记者,今年三月,在上海川北公园他们为三棵大树穿上特制的裙子,欲以此唤起人们对城建环保的关注。然而此举却招来人们的白眼,有人认为这简直是精神病。沈其斌说,他们就是要通过一种非常态的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但最终目的不仅放在眼球上,而是要引发人们内心的思索。
“受伤的天使同样是以非常态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性的反思。我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城市公共行为艺术。”沈其斌说。
第二句话: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花瓶
“中国目前的公共行为艺术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沈其斌如是说,“现在的公共艺术多是一些城雕、点缀、装饰,其实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花瓶。公共艺术应该反映时代特点,作品要能与城市文化对话,能引发人们种种思考和讨论,能让市民互动参与。”
沈其斌说,这次“受伤的天使”面世后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他意料之外的。“料想到肯定会引发争议,但绝没想到来之如此凶猛。不少市民打电话投诉,还有人误以为有人要跳楼报警,迫于压力置于五角场的两个天使被取下。”沈其斌表示,市民不接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重申“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
沈其斌说,这件事至今没有受到Z/F部门的压力,这令他感到十分欣慰,沈其斌表示这也体现了Z/F部门对艺术的宽容和理解。
第三句话:现代人要拓展文化观念符号
沈其斌告诉东方网记者,在这件事中最令他感到欣慰和高兴的还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态度。“我不理解,但我可以接受。这是不少年轻人对这个作品的共性认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沈其斌说,“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作为现代人,要试着接受更多文化信息和符号,或说是文化观念,努力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通过受伤的天使这个作品,让数万计的民众认识了公共行为艺术。不管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这个作品真真切切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了。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并非是件坏事。”
沈其斌表示,公众的神经就需要不断地刺激和引导,今后肯定还会再搞一些类似的行为艺术。就是要让当代艺术超越空间界限,不断发生在普通人的身边,发生在日常时空里,让鲜活的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触动。
相关新闻
现实的失乐园——刘瑾"受伤天使"形象降临上海
刘瑾把自己本人翻制成与其真人等大(1.78m高)的天使形象的雕塑若干个,然后将这些天使形象分别悬挂于上海户外环境的一些建筑表面,这些天使形象依附在高楼大厦上,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区域环境里。这些受伤的天使降临在上海,它们依附在都市里的各个高楼大厦上面,显得渺小、脆弱、无助,它紧紧地抓住建筑物,担心自己坠落。>>>详细
申城多处楼顶惊现裸体雕现代艺术品惹争议
近日,东方网接到多位网友报料称,在上海市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浦东大拇指广场、嘉善路等处的高楼上,惊现一具具裸体雕塑,引起了不少市民驻足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详细
楼宇悬挂"裸体男子"引虚惊行为艺术致老人心脏病发
“清晨抬头向对面大厦一看,竟有一名赤身男子正手扒楼顶边缘悬吊着,真是吓死人了!”前天一早,家住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某小区的读者王老太准备去菜场买菜,一抬头被突然出现在大楼边缘的“男子”吓了一跳,导致她心脏病发作,不得不接连两天前往医院输液。>>>详细
两具"受伤天使"被拆 沪上城市艺术管理存盲点
工作人员表示,类似“受伤天使”这种人体艺术雕塑并非广告招牌,是否可以悬挂在高楼上,城市规划条例并未明确规定,他们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无法作出明确回答。



小娃
也太糙了
感觉挺有意思的,当代艺术如果不能引发一种深入的社会思考将会是苍白的…
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