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裸男”,芙蓉姐姐第二?
发起人:什么都不是  回复数:0   浏览数:2625   最后更新:2008/04/20 04:40:52 by 什么都不是
[楼主] 什么都不是 2008-04-20 04:40:52
受伤“裸男”,芙蓉姐姐第二?

--------------------------------------------------------------------------------




  

  3月27日起,上海双阳北路国顺东路路口、浦东大拇指广场、嘉善路等处高楼上,突然出现五个长着翅膀的“裸男”,面容模糊、神情惊恐,手臂紧紧抓住建筑物,担心自己坠落……
  这5座名为“受伤天使”的城市艺术雕像一经挂出,立即引起市民关注,让许多人不解的是,如此怪异,甚至让部分人感到恐慌的“裸男”怎会如此堂而皇之,攀上申城高楼?

  by 周一妍

  路人:“天使不美丽”

   近日,记者前往嘉善路上的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随机采访了数十位行人,除了少数外国人对于这种时尚前卫的艺术形式给出“很美丽很酷”之类的评价外,九成以上中国人表示,如此恐怖的天使形象完全颠覆了心中对美丽纯洁天使的想象,他们难以理解如此有碍观瞻的“艺术”有何展出意义。
  家住尚街附近梧桐花园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一天半夜,睡眼惺忪的他朝窗外张望一下,突然发现一道奇特的“裸男”风景,顿时冷汗直冒,心跳加速,睡意全无,赶忙翻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竟是个假人在故弄玄虚,不由怒火中烧,大爆粗口。
  据了解,近日由于陆续有路人报警,误以为男子自杀,甚至引发消防部门赶赴现场“抢险”,最终“五角场800”大厦墙上的2个“裸男”被移走。城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可以对悬挂在大楼上的艺术作品进行处置,所以城管部门只在市民投诉后,才决定让物业部门将其拆下。
  除城管部门感到管理上有盲点,市容环卫部门也表示,广告牌的悬挂、城市雕塑的摆放由城市规划部门来审批。而城市规划局工作人员则表示,类似“受伤天使”这种人体艺术雕塑并非广告牌,是否可悬挂在高楼上,城规条例并未明确规定。

  策划公司:“现代人要拓展文化观念符号”

  尽管备受争议,但“受伤天使”的确在申城火了,与该作品创作者刘瑾的知名度一同迅速提升的,还有“受伤天使”的策划公司。据了解,“受伤天使”作为城市公共行为艺术,是由上海证大艺术馆策划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其中的一个项目。
  针对大众对于“受伤天使”的如潮恶评,上海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回应说,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通过这个作品,让数万计的民众认识了公共行为艺术。不管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这个作品真真切切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了。”沈其斌认为,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作为现代人,应该尝试接受更多文化信息和符号,努力拓展思维空间。
  这个观点和艺术家刘瑾不谋而合。采访中,刘瑾也多次强调,公众神经需要不断刺激和引导,即便大众表示“看不懂”,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理解。

  文化学者:“‘受伤天使’就像芙蓉姐姐”

  “在我看来,像‘受伤天使’这类作品绝对称不上是艺术,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创意可言。”上海美术学院大四学生陈飞告诉记者,艺术作品应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如今当代艺术处境较尴尬,他身边也有部分同学挖空心思寻求“捷径”,早日成名。
  对此,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文化学者顾晓鸣表示“受伤天使”就像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一样,在极短时间内通过惊世骇俗的表现方式迅速博人眼球,并取得一定社会价值,但这样急功近利包装出来的作品不是“艺术”,而是带有商业性质的艺术策划。
  “就艺术造型而言,‘受伤天使”缺乏美感,真人大小的裸体形象是写实的,却反映不出如地中海雕塑那类用农妇裸体表达出来的人体之美;添加翅膀属于艺术变形,但却不如非洲雕塑来得有韵味,显得十分粗糙。就行为艺术而言,‘受伤天使’没能处理好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关系,过高估计了市民的接受程度,导致大众出现恐慌情绪。”
  顾晓鸣建议说,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推广,策划者应该多动脑筋,以给城市生活创造美为前提。同时,艺术推广者应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应一味出新出奇,贴上创意标签,就称之为艺术。

对话

  “受伤天使”依附在都市各个高楼大厦上,显得渺小、脆弱、无助。在当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都市人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就像受伤天使一样行走于格子式的高楼大厦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被混凝土浇铸的空间里显得异常冷漠。受伤天使正用它的“血肉之躯”凝视世俗世界发生的一切。——刘瑾解析“受伤天使”
  Life:“受伤天使”形象着实特别,当初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瑾:设计与我本人等大(1.78cm)的裸体形象,是为表达自身愿脱去伪装,向大众展示脆弱但真实的自我;翅膀表达对渴望自由,对冲破压力和社会固定生活模式的向往;惊恐脸孔则是内心受伤的外化表现。另外,天使翅膀很小,是想表达人们内心渴望飞翔却飞不了,只能囚禁在世俗困境中。
  Life:当初设计“受伤天使”,有没有考虑过它将会摆放在公共空间展出?
  刘瑾:我在2006年曾在国内外表演过行为艺术“挂上树上的天使”,即赤身裸体悬挂在树上。创作“受伤天使”的目的是希望在公共空间展示这一充满立体感的艺术,通过视觉刺激引导大众,让他们产生内心的冲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赏心悦目是他们传统的审美观,但作为艺术家,我更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传播的理念,是否唯美并不重要。
  Life:近期部分市民看到“受伤天使”后产生恐慌,甚至报警,导致原定展出1个月的雕像中有2座在展出数天后被拆除,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瑾:真是遗憾。(沉寂了一会儿,长叹一口气)首先我遗憾的是在展示前,我们考虑欠周,没摆放说明标牌,对市民造成困扰。遗憾二是我认为大众对公共艺术的鉴赏力不够。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市民个人,应怀着兼容并蓄的心态接受不同形态的艺术表现。





小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