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翻阅三月号的Art Press 343期,看到一篇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专文,篇幅不短。特意留意了作者,感到这个名字有点眼熟,后来反应过来,作者曾在瑞士伯尔尼Uli Sigg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麻将》的展册中,发表过一篇从艺术市场角度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字。这位作者应该是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历史中心攻读博士,主题大约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与“自由主义”,导师是一位女历史学家Laurence Bertrand Dorleac。
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艺术世界争相关注的热点现场。前线报道经常穿梭于各大艺术杂志,但乍一翻阅,总觉得整体口吻值得推敲与思考。这位作者在本期Art Press发表的文章,题目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实用主义》,显然,“实用主义”是关键词。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从表面形式上理解何谓“实用主义”。一说到“实用”,我们立刻想到的是世俗功利化的实用性。但脱开这一点,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这是分析美学下的“实用主义”概念。
说到分析美学的主导思想,分析美学不看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只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一个东西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梵高曾有一幅画,多年不见任何观众。如果在他的时代,我们可以问,没有观众的作品,还是不是艺术作品?浪漫一些的人会回答,当然是!可是别忘了,梵高的死后成名,本身就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死后成名”成为社会大众口中的神话,这差不多是一个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同步发迹的想法与现象,仿佛自古至今即如此,艺术要用生命的价值去替换。但真切的说,这很难不是一个太具有“西方现代性”特征的概念。Dorleac有一部专著,就梵高死后成名的艺术现象作了分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想理解当代艺术,分析美学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兴起,基本上伴随着分析美学式的话语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查阅西方主要艺术刊物时,虽然可以看到许多对于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专访,但在整体评价上,西方依然没有脱离某些固定思维模式。
曾几何时,非西方艺术家进入西方艺术圈子,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非西方艺术家的个体价值得不到承认,总是在整体上被理解,如非洲当代艺术家、南美洲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等等。有位法国的艺术史学家曾这样描述“丰富多彩”的二十世纪90年代西方艺术舞台:先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们一跃而上,此后北欧的艺术家登台,当代艺术大潮向世界各地波及——当代艺术与全球化同时进行。非洲当代艺术家,南美洲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及后来更上的印度当代艺术家,当然,不能忘记另一片黄金地——中东的迪拜,那里涌动着相当积极的文化激情与艺术资本。
随着时间的过去,到了如今,某些情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非西方艺术家指责西方艺术世界无法认知他们的个体性,只在民族或文化的集体性中理解他们的作品。而如今,用费大为的一句话,“西方”与“中国”都不再是铁板一块。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的被西方认识,并且是在个体的层面,突出个人的艺术创作特性。但反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评价,西方艺术世界的评论家却依然分享着某些模糊的一致。
来自纽约的艺术观察快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难分难解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似乎被某些固定的面孔所占据,一些拍得高价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在这位观察员笔下被描述为“一抹微笑的阴影”。显然,品牌效应不止在纯商业领域有效。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用“实用主义”来定义中国当代艺术(这是一位西方艺术研究者的定义),并不见得有何不妥。关键是,我们在理解实用主义时,需要扩大它的内涵;而西方的评论界,则也许需要将这一实用主义的外延相对化一下。
何蒨 2008-3-19
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艺术世界争相关注的热点现场。前线报道经常穿梭于各大艺术杂志,但乍一翻阅,总觉得整体口吻值得推敲与思考。这位作者在本期Art Press发表的文章,题目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实用主义》,显然,“实用主义”是关键词。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从表面形式上理解何谓“实用主义”。一说到“实用”,我们立刻想到的是世俗功利化的实用性。但脱开这一点,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这是分析美学下的“实用主义”概念。
说到分析美学的主导思想,分析美学不看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只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一个东西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梵高曾有一幅画,多年不见任何观众。如果在他的时代,我们可以问,没有观众的作品,还是不是艺术作品?浪漫一些的人会回答,当然是!可是别忘了,梵高的死后成名,本身就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死后成名”成为社会大众口中的神话,这差不多是一个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同步发迹的想法与现象,仿佛自古至今即如此,艺术要用生命的价值去替换。但真切的说,这很难不是一个太具有“西方现代性”特征的概念。Dorleac有一部专著,就梵高死后成名的艺术现象作了分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想理解当代艺术,分析美学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兴起,基本上伴随着分析美学式的话语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查阅西方主要艺术刊物时,虽然可以看到许多对于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专访,但在整体评价上,西方依然没有脱离某些固定思维模式。
曾几何时,非西方艺术家进入西方艺术圈子,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非西方艺术家的个体价值得不到承认,总是在整体上被理解,如非洲当代艺术家、南美洲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等等。有位法国的艺术史学家曾这样描述“丰富多彩”的二十世纪90年代西方艺术舞台:先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们一跃而上,此后北欧的艺术家登台,当代艺术大潮向世界各地波及——当代艺术与全球化同时进行。非洲当代艺术家,南美洲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及后来更上的印度当代艺术家,当然,不能忘记另一片黄金地——中东的迪拜,那里涌动着相当积极的文化激情与艺术资本。
随着时间的过去,到了如今,某些情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非西方艺术家指责西方艺术世界无法认知他们的个体性,只在民族或文化的集体性中理解他们的作品。而如今,用费大为的一句话,“西方”与“中国”都不再是铁板一块。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的被西方认识,并且是在个体的层面,突出个人的艺术创作特性。但反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评价,西方艺术世界的评论家却依然分享着某些模糊的一致。
来自纽约的艺术观察快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难分难解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似乎被某些固定的面孔所占据,一些拍得高价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在这位观察员笔下被描述为“一抹微笑的阴影”。显然,品牌效应不止在纯商业领域有效。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用“实用主义”来定义中国当代艺术(这是一位西方艺术研究者的定义),并不见得有何不妥。关键是,我们在理解实用主义时,需要扩大它的内涵;而西方的评论界,则也许需要将这一实用主义的外延相对化一下。
何蒨 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