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丹 从2008年的一封E-mail说起
发起人:眼镜兄 回复数:0
浏览数:1776
最后更新:2008/02/03 05:47:47 by
[attachment=82479]
索兹比卖出高价的作品White Canoe
15年前,当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YBA震撼了整个艺术界时,彼得·多戈(Peter Doig)还是一位无名的艺术工作者。去年,他的画在索兹比拍卖行被拍出了570万英镑(价值1100多万美元)的高价,超过所有当今在世的欧洲艺术家, 那幅画是被萨奇买走的,而彼得也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商业新星的转变。
对于成名和赚钱,作为艺术家的彼得感觉“非常不舒服。不是身体上的恶心或者其他,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舒服,因为那些欣赏我的作品并投以巨资的人,与我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关联。”
现年48岁的彼得生于苏格兰,童年时期,因为父亲是会计师,经常在各国之间穿梭,他从懂事起就没有在一所房子里住满两年。他去过西班牙、加拿大,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行路的感觉,无论是色彩斑斓的热带风光,还是白雪皑皑的雪景,他都充满热爱地铺陈在画布之上,对于他而言,风光的记忆要远远深于那些重要的事件,因为记忆让你可以延伸思想,比如,你为什么到那里,如何去的等等。
彼得的父亲也是美术爱好者,但父亲的画基本是抽象派。彼得画画是从17岁在天然气探井队工作时开始的,那时的工作很辛苦,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他开始探寻人与风景的关系。探井队主要在草原上工作,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时的他没有汽车,当别人开车回家时,他只能徒步找到附近的农户,期待能够在仓库寄宿一晚。晚上没事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画,主要是生活和风景画,同时也坚定了要去伦敦上艺术学校的决心。这段经历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亲近大地的感觉,就象在梦中一样。 之后,他来到英国,先后就读于温不尔登艺术学院和圣马丁艺术学院,那段时间,他目睹了YBA的崛起和英国公众对艺术的热潮,也结识了圈内的一些朋友,比如,他曾与Dinos Chapman共用一个工作室,还在切尔西认识了Ofili。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彼得一方面好奇于艺术所产生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艺术学生高涨的热情。那时他身边满是20多岁的学生,刚出道,有作品被展览,充满前途,他曾经创作过一幅三只花鼠在树间张望的作品,主要是想表现那些年轻人热切的心情。
因为人生中总在迁移,所以彼得的画中总是有家的感觉,他的画中会有郊区和乡下的房子,有树影和小路,虽然景色熟悉,但感觉是朦胧的,有些象大卫林奇的风景片,引人走入超自然的境地。
[attachment=82480]
《Blotter》
彼得的初露锋芒是1993年,他的作品“Blotter"获得了约翰摩尔奖,那幅画上,一个小男孩站在冰上,被森林和冰雪世界环绕。这是一幅发人深思的作品,主人公的动作很简单,很安静,但你会从画中注意到其他一些东西,“正是这些其他值得注意的东西是我作品的核心。”
为了远离伦敦的喧哗,他和朋友Ofili来到西班牙,并在那里驻留,这里是他少年时住过的地方,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很适合他,可以让他感受生活。他在那里还举办每周一次的电影俱乐部,放映《黑水仙》一类的电影,他还自己亲自绘制电影海报,并乐在其中。
彼得自己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画中有一些自由,好的作品中总会有自由的气息。”
彼得创作的节奏很慢,每年只有六到八幅作品问世,寻找终点的过程总是困扰着他,他经常起笔,然后不满意扔掉,再起笔,再扔掉,“当你最后完成时,你总会庆幸自己的侥幸成功。”
二月,彼得的作品回顾展将在泰特美术馆举行,收录了他的50幅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还会继续画下去,我们仍会看到更多他的最新的作品问世。
索兹比卖出高价的作品White Canoe
15年前,当以达明安赫斯特为代表的YBA震撼了整个艺术界时,彼得·多戈(Peter Doig)还是一位无名的艺术工作者。去年,他的画在索兹比拍卖行被拍出了570万英镑(价值1100多万美元)的高价,超过所有当今在世的欧洲艺术家, 那幅画是被萨奇买走的,而彼得也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商业新星的转变。
对于成名和赚钱,作为艺术家的彼得感觉“非常不舒服。不是身体上的恶心或者其他,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舒服,因为那些欣赏我的作品并投以巨资的人,与我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关联。”
现年48岁的彼得生于苏格兰,童年时期,因为父亲是会计师,经常在各国之间穿梭,他从懂事起就没有在一所房子里住满两年。他去过西班牙、加拿大,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行路的感觉,无论是色彩斑斓的热带风光,还是白雪皑皑的雪景,他都充满热爱地铺陈在画布之上,对于他而言,风光的记忆要远远深于那些重要的事件,因为记忆让你可以延伸思想,比如,你为什么到那里,如何去的等等。
彼得的父亲也是美术爱好者,但父亲的画基本是抽象派。彼得画画是从17岁在天然气探井队工作时开始的,那时的工作很辛苦,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他开始探寻人与风景的关系。探井队主要在草原上工作,一望无际的草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时的他没有汽车,当别人开车回家时,他只能徒步找到附近的农户,期待能够在仓库寄宿一晚。晚上没事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画,主要是生活和风景画,同时也坚定了要去伦敦上艺术学校的决心。这段经历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亲近大地的感觉,就象在梦中一样。 之后,他来到英国,先后就读于温不尔登艺术学院和圣马丁艺术学院,那段时间,他目睹了YBA的崛起和英国公众对艺术的热潮,也结识了圈内的一些朋友,比如,他曾与Dinos Chapman共用一个工作室,还在切尔西认识了Ofili。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彼得一方面好奇于艺术所产生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艺术学生高涨的热情。那时他身边满是20多岁的学生,刚出道,有作品被展览,充满前途,他曾经创作过一幅三只花鼠在树间张望的作品,主要是想表现那些年轻人热切的心情。
因为人生中总在迁移,所以彼得的画中总是有家的感觉,他的画中会有郊区和乡下的房子,有树影和小路,虽然景色熟悉,但感觉是朦胧的,有些象大卫林奇的风景片,引人走入超自然的境地。
[attachment=82480]
《Blotter》
彼得的初露锋芒是1993年,他的作品“Blotter"获得了约翰摩尔奖,那幅画上,一个小男孩站在冰上,被森林和冰雪世界环绕。这是一幅发人深思的作品,主人公的动作很简单,很安静,但你会从画中注意到其他一些东西,“正是这些其他值得注意的东西是我作品的核心。”
为了远离伦敦的喧哗,他和朋友Ofili来到西班牙,并在那里驻留,这里是他少年时住过的地方,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很适合他,可以让他感受生活。他在那里还举办每周一次的电影俱乐部,放映《黑水仙》一类的电影,他还自己亲自绘制电影海报,并乐在其中。
彼得自己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画中有一些自由,好的作品中总会有自由的气息。”
彼得创作的节奏很慢,每年只有六到八幅作品问世,寻找终点的过程总是困扰着他,他经常起笔,然后不满意扔掉,再起笔,再扔掉,“当你最后完成时,你总会庆幸自己的侥幸成功。”
二月,彼得的作品回顾展将在泰特美术馆举行,收录了他的50幅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还会继续画下去,我们仍会看到更多他的最新的作品问世。


我的最爱~~~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