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兔子系列
发起人:bs  回复数:0   浏览数:2487   最后更新:2008/01/14 10:10:29 by
[楼主] 弥撒 2008-01-14 10:10:29
梁思聪,变迁中的中国城市记忆
文/Jeuce 图/Sze Tsung Leong, Courtesy of Yossi Milo Gallery
《zing新杂志 》2008年1月 稿

[attachment=77353] 
假如有一天你要去北京。从广州的白云机场飞到首都机场,再坐上出租车上首都高速,然后入住王府井的五星级酒店,那是一个北京。从内陆某火车站挤上一辆拥挤不堪的列车,从北京火车站走出来,住进灰暗的民工临时房屋里,那是另一个北京。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给我们长期生存的城市空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光怪陆离的大陆:美丽环形公路的底下是达不到基本生存指标的临时搭建的贫民窟,摩登大楼几十米处就是碎瓦满地的拆迁住房,冰冷水泥防楼里表情僵硬的临时住户,堆积在转角处的腐臭垃圾场...

如果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许多摄影师在拍摄野心勃勃的大国风貌,或者虚假浮夸的人造景观的话,那么,墨西哥出生的华裔摄影家梁思聪(Sze Tsung Leong)无疑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城市变化的影像纪录者。并不会说中文的他,从2002年到2004年,走遍了中国的重大城市,不动声色的纪录下城市改革、拆迁中的种种证据:古老的红砖房四合院,正面临拆迁的命运,有的已经墙椽倾圮,但有的似乎还有些抵死不肯离开的住户的生活痕迹;新型的泥土大楼正在兴盖,钢筋水泥的骨架已经搭好,有的甚至已经完工,崭新的外墙一白如洗,只等著新的主人来入住;在远方,则是一栋栋早已完工的高楼大厦,组合成摩登的天际线。

梁思聪试图用他的摄影告知我们,在这个纷杂难理、时刻改变的中国城市里,我们在遗忘什么,我们又该记住什么。梁思聪作品中那些地点,不正是我们每天不断经历的场景吗?

本期《Zing》专访了这位擅长大幅作业的年轻摄影师,探讨其创作动机、以及他对中国变化的个人感受。

1. 梁,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您具有中国血统,出生于墨西哥,父母分别来自英国和马来西亚,曾拥有英国国籍而现在是美国公民 --- 您拥有如此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是什么吸引了您和您的相机来到中国的?

来中国的初衷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我希望了解这个国家和这儿的文化。我从小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长大,拥有着复杂多样的文化经验,这使得旅行这件事对我的生活极其重要。另外了解与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也是我目前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拍摄中国还有另一个更具体的原因,那就是纪录一段重要的时期。我在1994年第一次到北京时,见到的是一个有千年历史古色古香的老城市。然而2001 年我再度踏上这片土地,发现那些老居民区、四合院和古树都拆光了,新的北京与我的记忆中的完全不同。我想我必须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做为城市考古学的证据。


2. 您对中国高速的现代化发展和如火如荼的新圈地运动有什么看法?

现代化发展给中国带来了难以置信的进步,可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是对传统和对文物的保护,这相当可惜,尤其对于像中国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国家里。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往往是出于经济原因,人们着眼当下的利益,把生活环境变的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忽视了文化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古城区和它的历史被全部销毁。



3. 您在中国拍摄的The History Images Series(历史影像系列),揭示了正在消失或翻新的中国旧城区面貌。纪录这一过程对您来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影像的一大特质,在于虽然影像比实际建筑脆弱得多,却往往比建筑具有更长的生命。现代的中国的大城市,都是在转变中的城市,新旧夹杂,不同的审美、经济、社会价值观,都在交互冲击,建筑物在中国尤其容易遭受毁灭,所以我试图描绘出这一脆弱短暂的时刻 --- 一边的历史正在被毁弃,而另一边正在兴建。定格的照片能够给予这样的时刻一定的持久性。我的目的是透过相片客观去呈现这个变化。



4. 您用大幅底片,与几乎一致的标准视角,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城市景观,这另我感到惊叹。您能不能谈一下您拍摄的过程,比如,您是怎么找到拍摄地点的,此外,您是如何和当地人沟通、以便进行拍摄工作的?



每次当我介入一个城市的时候,我的眼睛在寻找能够给予观众最多的视觉信息的拍摄地点。并且,我也试图在所有的作品之间建立统一的关系与结构。我的所有作品中都有贯穿着某些一致性的元素,比如构图、视角、光线等,正是因为这样,照片中不同地点间的关系与差异才会突出,这种统一性对我的创作来讲非常重要。



另外我通过大量的行走发掘拍摄地点,我认为这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城市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以攻克。在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拍摄经验使我可以自如的在中国工作,而且我也很有幸认识一些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尽其所能的协助我在北京的拍摄,帮我与当地居民沟通。另外,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居住在拆迁地区的居民往往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家园正在被破坏。



5. 您是否觉得您的照片体现了中国的泡沫经济、贫富悬殊等问题?如今在中国,如果你走到街上,会听见满街的人都在谈论增长、奥运、股市、房价这些看似振奋人心的事情。作为一个局外人,您是如何看待这场混乱的?您觉得这些东西健康吗?



我的照片呈现了城市面貌变迁的过程,其实也是社会转形的过程。老旧城区的传统街道,往往成为贫穷人口栖息的家园,这些人由于不够富裕,所以要不断的面临拆迁的命运,为那些旨在中上层阶级的高级大楼牺牲。老旧城区被当局和开发者视为“危险”和“破旧”,它们被视为可任意支配与改造的土地,其文化价值被抹杀。居住在老旧城区的人口越迁越远,在不显眼的郊区被人遗忘。经过重新设计的城市无疑提高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形象,但这种表面文章并没有反映了这个城市真实的面貌。


[attachment=77354]
[attachment=7735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