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卖什么 2008展什么 解读2007艺术市场
发起人:饱食劫 回复数:0
浏览数:2598
最后更新:2008/01/14 06:17:22 by
劳伦斯•维纳与我
方振宁/撰文摄影
1995年我在东京的GALLERY 360°第一次看到劳伦斯•维纳(LAWRENCE.WEINER)的个展,从此开始慢慢地收藏他的作品,但是,没有想到在13年后的今天,维纳会来到北京。2008年1月5日,我把13年来所收藏的维纳的几十件作品,作为刚刚开张的FANGART艺术空间的开幕展时,1月12日上午,维纳接受我的邀请,来到位于北京后现代城一个不大且精致的艺术空间,
我在当天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劳伦斯.维纳明天要离开北京了,夜已如此之深,可是现在关于维纳的话题还在继续.这说明维纳所到之处就会产生小小的骚动.但是是安静的,深层的,这是一种传递。
今晚一位陌生的人在MSN上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维纳,我说他让我注视平凡的东西.
今天上午,维纳来到FANGART,我想告诉他,中国有一位十年以上收藏他作品的人.维纳看了,显然掩饰不住高兴的心情.他说,你这里很多书我自己都没有了.
最后,我送他到车上,上车前,他把手放在胸前,再次说,你的空间确实很好.真的!我看出他的表达是真诚的.我满足了,我的坚持让维纳知道了.他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普通人理解他的作品.这是他的唯一的希望.
1999年夏,维纳为他的个展再次来到东京,我在各展的会场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采访之后他说,你是第一个采访我的中国人。于是我写了题为:“平凡的美国艺术家劳伦斯.维纳”的文章,之后发表在台湾的《艺术家》杂志上.
在那之后,我的工作据点移到北京,直到去年,我到威尼斯参观艺术双年展,在我下榻小旅馆前休闲时,突然维纳和他的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主动迎了上去,他为在威尼斯的小巷里偶遇感到吃惊。就这样,我们又有了一张合影,他仍然像几年前一样,手搭在我的肩上,保持着一贯严肃的表情。五个月之后,为了他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开幕的30年艺术大型回顾展,我特地前往纽约参加开幕式。然而一个月之后,我们现在在北京又见面了,然而不同的是,他来到我为他准备的“方振宁收藏劳伦斯.维纳文献展”。
为此,我在这里发表一篇写于12年前,但是却未曾发表的文章。
劳伦斯.维纳的语言图象
在今天,有谁能给我们带来象往日的包豪斯和俄罗斯构成主义那样清新的样式,只有劳伦斯.维纳(LAWRENCE.WEINER).从外表上看,他根本不象一位那么富有哲思的艺术家,他的手臂上刺有纹样,穿着日本高中女生特有的校服表演,和与超时髦摩托车一起留影出现在杂志的封面上.但是他在当今艺坛上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目前正在日本年青艺术家和爱好者以及收藏家中手红.这种现象给人一种暗示,象劳伦斯.维纳这样非常概念的艺术家能在日本获得知音,倒是可以感觉到,在泡沫经济狂风过后的日本艺坛,开始走向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已到何种程度,只有维纳本人最清楚,因为他已是日本的常客.
维纳穿着极随便,高个稍有些驼的身材,长象与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相近,前面听说他的作品带有后包豪斯或俄罗斯构成主义风格,只是泛指作品形式,那种从烦杂的设计中脱颖出来的清新使得设计家们狂喜.实际上维纳并不是只重视用视觉表象构成的艺术家,而倒是用语言来传达艺术的观念,或者说是把语言形态化,一切发生在语言的视觉化,和视觉的语言化这两极之间.
我们知道,杜尚倡导的"艺术的非物质化"给他之后的艺术家们以很大的影响,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与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相比,艺术家的概念更重要.比此观念优先的创作方法,引发出了概念艺术,行动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等艺术形式.由此,一部份艺术家从平面绘画中解放出来,调动非物质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劳伦斯.维纳和同时代的概念艺术家约瑟夫.柯斯斯(JOSEPH.KOSUTH)都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初露头角的.
维纳1942年生于纽约州,从六十年代后期至现在的作品,大都是用语言来构成.他常用的手法是,用硬纸版刻通文字,然后通过漏印的方式,刷在展览会的墙上或地板上,同时配备一些自作的广告和印刷品,利用既象口号又象警句似的语言唤起和暗示人们联想起广泛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维纳作品的形式等于作品的内容.他运用最低限的手段,或曰最原始的方法,传达一个信息,语言是一个人为了同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这是人类交流史的原点.当然以后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维纳省去这一切,回到当初.
1990年维纳曾在纽约的列奥.康斯泰画廊发表过一件题为"为了制作把一个语言翻译成其它的语言这件作品的素描"作品,形式很简单,上面一行英文是:A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下面一行日文的意思是"把一个语言翻译成其它的语言"实际上维纳在描述一个行为的过程,这多少象禅宗的公案.维纳把语言当作素材来使用,他曾明确地表示:"为了考虑自己不能没有语言,如果没有我也没有我的艺术".这句话阐述了语言与维纳自身的关系.1969年维纳发表了以下的见解,并作为他以后活动的基本理念.
1.作家可以构成作品.
2.作品可以被制作.
3.作品没有被构筑的必要.
以上三句话对于作者的意图来说,是平等而没有矛盾的,所以决定作品状态的权力在于被接受的方法.
劳伦斯.维纳主要在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活动,最近几年发展到东京来.倘若介绍六十年美国的现代艺术的话,肯定少不了维纳.尽管如此,日文中有关维纳的文献资料还是少得可怜,最完整最早把维纳介绍到日本来的是日本概念艺术家松泽宥先生.他在1974年把维纳在阿姆斯特丹接受采访的文章译成日文,发表在<<艺术俱乐部>>这本杂志上.而360度画廊是最早和最频繁介绍维纳的现代美术专门画廊,由于这家画廊的活动,着实扩大了维纳在日本的影响,和培养了一批"维纳迷".
1995年,劳伦斯.维纳初次来日,并参加了360度画廊为他举办个展的酒会.那次展览的复合素材作品概念是:所谓人生是为了能狂言的舞台装置.因此维纳选用了这样的语言单词:"苹果和鸡蛋","盐和胡椒"等,他认为这是作为人的生活必要的东西,在画廊地面的中间,有一个黑线勾划的长方形,以表示神圣的场地,作为人生,象生活中其他一些必要的东西一样,也不可缺少神圣的部份.
前不久维纳为了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现代艺术讨论会再次来日,恰好又是360度画廊为他举行了个展,而引导文化潮流的杂志<<STUDIO VOICE>>出版了<<艺术家的书>>专集中,有维纳的专页.在个展的酒会上更是挤满了人.这次作品的内容是:
1.接触水面了;
2.急速减速了;
3.现在和从此;
4.在这和现在;
5.月亮 从山上升起的时候.
六十年代语言概念艺术的出现并非偶然,所有与语言表现有关的艺术家,都清楚地晓得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他们的祖师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启迪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另一个是分析语言运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具有的深奥,逻辑和幽默,以及自然,坦率,没有矫揉造作的特性,都可以在维纳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维特根斯坦的卓越在于,他的新哲学完全脱离了任何哲学的传统,也没有有影响的文献来源,由于这个原因,它极难理解和表征.我以为劳伦斯.维纳的思想有与维特根斯坦相似的特征,或者说还是语言哲学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开花,结果.
方振宁/撰文摄影
1995年我在东京的GALLERY 360°第一次看到劳伦斯•维纳(LAWRENCE.WEINER)的个展,从此开始慢慢地收藏他的作品,但是,没有想到在13年后的今天,维纳会来到北京。2008年1月5日,我把13年来所收藏的维纳的几十件作品,作为刚刚开张的FANGART艺术空间的开幕展时,1月12日上午,维纳接受我的邀请,来到位于北京后现代城一个不大且精致的艺术空间,
我在当天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劳伦斯.维纳明天要离开北京了,夜已如此之深,可是现在关于维纳的话题还在继续.这说明维纳所到之处就会产生小小的骚动.但是是安静的,深层的,这是一种传递。
今晚一位陌生的人在MSN上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维纳,我说他让我注视平凡的东西.
今天上午,维纳来到FANGART,我想告诉他,中国有一位十年以上收藏他作品的人.维纳看了,显然掩饰不住高兴的心情.他说,你这里很多书我自己都没有了.
最后,我送他到车上,上车前,他把手放在胸前,再次说,你的空间确实很好.真的!我看出他的表达是真诚的.我满足了,我的坚持让维纳知道了.他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普通人理解他的作品.这是他的唯一的希望.
1999年夏,维纳为他的个展再次来到东京,我在各展的会场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采访之后他说,你是第一个采访我的中国人。于是我写了题为:“平凡的美国艺术家劳伦斯.维纳”的文章,之后发表在台湾的《艺术家》杂志上.
在那之后,我的工作据点移到北京,直到去年,我到威尼斯参观艺术双年展,在我下榻小旅馆前休闲时,突然维纳和他的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主动迎了上去,他为在威尼斯的小巷里偶遇感到吃惊。就这样,我们又有了一张合影,他仍然像几年前一样,手搭在我的肩上,保持着一贯严肃的表情。五个月之后,为了他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开幕的30年艺术大型回顾展,我特地前往纽约参加开幕式。然而一个月之后,我们现在在北京又见面了,然而不同的是,他来到我为他准备的“方振宁收藏劳伦斯.维纳文献展”。
为此,我在这里发表一篇写于12年前,但是却未曾发表的文章。
劳伦斯.维纳的语言图象
在今天,有谁能给我们带来象往日的包豪斯和俄罗斯构成主义那样清新的样式,只有劳伦斯.维纳(LAWRENCE.WEINER).从外表上看,他根本不象一位那么富有哲思的艺术家,他的手臂上刺有纹样,穿着日本高中女生特有的校服表演,和与超时髦摩托车一起留影出现在杂志的封面上.但是他在当今艺坛上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目前正在日本年青艺术家和爱好者以及收藏家中手红.这种现象给人一种暗示,象劳伦斯.维纳这样非常概念的艺术家能在日本获得知音,倒是可以感觉到,在泡沫经济狂风过后的日本艺坛,开始走向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已到何种程度,只有维纳本人最清楚,因为他已是日本的常客.
维纳穿着极随便,高个稍有些驼的身材,长象与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相近,前面听说他的作品带有后包豪斯或俄罗斯构成主义风格,只是泛指作品形式,那种从烦杂的设计中脱颖出来的清新使得设计家们狂喜.实际上维纳并不是只重视用视觉表象构成的艺术家,而倒是用语言来传达艺术的观念,或者说是把语言形态化,一切发生在语言的视觉化,和视觉的语言化这两极之间.
我们知道,杜尚倡导的"艺术的非物质化"给他之后的艺术家们以很大的影响,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与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相比,艺术家的概念更重要.比此观念优先的创作方法,引发出了概念艺术,行动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等艺术形式.由此,一部份艺术家从平面绘画中解放出来,调动非物质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劳伦斯.维纳和同时代的概念艺术家约瑟夫.柯斯斯(JOSEPH.KOSUTH)都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初露头角的.
维纳1942年生于纽约州,从六十年代后期至现在的作品,大都是用语言来构成.他常用的手法是,用硬纸版刻通文字,然后通过漏印的方式,刷在展览会的墙上或地板上,同时配备一些自作的广告和印刷品,利用既象口号又象警句似的语言唤起和暗示人们联想起广泛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维纳作品的形式等于作品的内容.他运用最低限的手段,或曰最原始的方法,传达一个信息,语言是一个人为了同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这是人类交流史的原点.当然以后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维纳省去这一切,回到当初.
1990年维纳曾在纽约的列奥.康斯泰画廊发表过一件题为"为了制作把一个语言翻译成其它的语言这件作品的素描"作品,形式很简单,上面一行英文是:A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下面一行日文的意思是"把一个语言翻译成其它的语言"实际上维纳在描述一个行为的过程,这多少象禅宗的公案.维纳把语言当作素材来使用,他曾明确地表示:"为了考虑自己不能没有语言,如果没有我也没有我的艺术".这句话阐述了语言与维纳自身的关系.1969年维纳发表了以下的见解,并作为他以后活动的基本理念.
1.作家可以构成作品.
2.作品可以被制作.
3.作品没有被构筑的必要.
以上三句话对于作者的意图来说,是平等而没有矛盾的,所以决定作品状态的权力在于被接受的方法.
劳伦斯.维纳主要在纽约和阿姆斯特丹活动,最近几年发展到东京来.倘若介绍六十年美国的现代艺术的话,肯定少不了维纳.尽管如此,日文中有关维纳的文献资料还是少得可怜,最完整最早把维纳介绍到日本来的是日本概念艺术家松泽宥先生.他在1974年把维纳在阿姆斯特丹接受采访的文章译成日文,发表在<<艺术俱乐部>>这本杂志上.而360度画廊是最早和最频繁介绍维纳的现代美术专门画廊,由于这家画廊的活动,着实扩大了维纳在日本的影响,和培养了一批"维纳迷".
1995年,劳伦斯.维纳初次来日,并参加了360度画廊为他举办个展的酒会.那次展览的复合素材作品概念是:所谓人生是为了能狂言的舞台装置.因此维纳选用了这样的语言单词:"苹果和鸡蛋","盐和胡椒"等,他认为这是作为人的生活必要的东西,在画廊地面的中间,有一个黑线勾划的长方形,以表示神圣的场地,作为人生,象生活中其他一些必要的东西一样,也不可缺少神圣的部份.
前不久维纳为了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现代艺术讨论会再次来日,恰好又是360度画廊为他举行了个展,而引导文化潮流的杂志<<STUDIO VOICE>>出版了<<艺术家的书>>专集中,有维纳的专页.在个展的酒会上更是挤满了人.这次作品的内容是:
1.接触水面了;
2.急速减速了;
3.现在和从此;
4.在这和现在;
5.月亮 从山上升起的时候.
六十年代语言概念艺术的出现并非偶然,所有与语言表现有关的艺术家,都清楚地晓得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他们的祖师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启迪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另一个是分析语言运动.维特根斯坦著作中具有的深奥,逻辑和幽默,以及自然,坦率,没有矫揉造作的特性,都可以在维纳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维特根斯坦的卓越在于,他的新哲学完全脱离了任何哲学的传统,也没有有影响的文献来源,由于这个原因,它极难理解和表征.我以为劳伦斯.维纳的思想有与维特根斯坦相似的特征,或者说还是语言哲学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