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开幕展作品提前看!!
发起人:velvetgolden 回复数:5
浏览数:3302
最后更新:2007/10/28 10:45:06 by
[attachment=64692]
[s:323]我们通常以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但,如果机器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么艺术家就会成为工程师吗? 当艺术家显然已经退出创作行为时,这意味着什么?这一行为在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方面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时,艺术作品到底是指那台机器,还是它生产出的产品,还是用机器生产产品的这个行为本身?这个由Schirn 与巴塞尔的Tinguely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展览展示了从Jean Tinguily五十年代发明的绘画机器开始的各种艺术机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自行生产艺术。这些机器的制作者包括Angela Bulloch, Olafur Eliasson, 达米恩赫斯特, Rebecca Horn, Jon Kessler, Tim Lewis, Lia, Miltos Manetas, Steven Pippin, Cornelia Sollfrank, Antoine Zgraggen, Andreas Zybach。他们将艺术空间变成了生产的空间。由于是机器生产的缘故,观众可以将Tinguely和达米恩赫斯特等人的机器生产出的一些“作品”拿回家去。还有些数字型机器可以让观众在展览现场或者通过互联网来生产自己的作品。
Shirn的总监 Max Hollein说: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我们今日的繁荣都依赖于人类对机器活动的信任,但这一点对于艺术家们却显得完全陌生,对于用机器生产艺术,他们一直很犹豫。本来是艺术作品的机器反过来生产艺术品,等同于抛弃了艺术家的主动性而将这种创造的责任让渡给了一台仪器。在个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不断在改变着的今天,它给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展览从20世纪开始,首先是Jean Tinguely的全部作品,他在认同机器也具有创作力方面付出了独具一格的努力。他的Méta-matics1959年首次在巴黎展出,使他一举成名。这是一些马达驱动的绘画机器,观众可以用它制作抽象绘画。Méta-matics本身的物质性和他们制造艺术的功能这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毫无疑问,可以被理解为对当时绝大部分人对技术进步的所持有的信念的一种讽刺性注释。他也显示出了50年代的艺术语境:机器绘制出的作品和滴色派画家在风格上相呼应,因此也就为作为艺术家个人最直接表达的这种姿态性抽象观念做了一个归谬法反证。这组作品作为一个历史核心,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本次展览的基础。其余的作品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点:创作行为被艺术家让渡给了机器。这在二战后变得更加可能。此时,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涌现,他们打破了欧洲艺术最为死守的一条禁忌:艺术必须是原创的。展出的这些作品用绘画、素描、雕塑、录像等各种艺术媒介反映了这个过程,而最终极的媒介形式则是最大的“艺术机器”:万维网。
观众会发现机器们在展出开始前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作品,这其中有Michael Beutler的雕塑“ Proper en Droog”。还有些机器会在展览过程中一直生产作品,比如Roxy Paine的“SCUMAK No. 2”,会在展出期间不停地将一种能够造型的粘土从机器里按压出来,然后凝固成一件件看上去像是有机体的雕塑。达米恩赫斯特的“制作漂亮绘画“和Olafur Eliasson的 “学无止尽”都要求参观者的参与,这对观众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问,只不过,Eliasson是从物理现象出发,而赫斯特对“创作者”问题感兴趣。Andreas Zybach的隧道建设“0–6,5 PS”则是通过观众的非主动参与制作绘画作品;Angela Bulloch的“蓝色地平线”只有在外界推动时才会有反应地画画;Steven Pippin的作品“复印机”中包含的两个复印机在观众同时按下两个按钮时才会绘制出有着精确灰度层次的图画。Jon Kessler的录像装置“沙漠”却完全相反,它不停地向我们展示日出情景,同样地,Tim Lewis的“自动-达利假肢”不停地在长纸卷上签名;Pawel Althamer的“挤出机”制作亵渎神明的塑料瓶子;Antoine Zgraggen的“碾碎机”帮助观众处理他们不想要的东西;Tue Greenfort的“移动饮用玻璃工作室”把不能回收的玻璃品制成饮品容器。最后,Lia,Milto Manetas和Cornelia Sollfarnk将“宏大艺术机器”互联网带进了这场游戏,正像Tinguely五十年代的作品一样,他们想更进一步地推动艺术世界的民主化。
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关系是这些作品中的一个共同主题,但并非所有作品的出发点。此外,艺术机器还让艺术的批量生产和观众的参与成为可能,这显然打破了所谓艺术作品的不可重复性这个观念。尽管这些作品中有一些并不要求观众的直接参与,他们还是能够在这些作品中获得启发,也就有机会去思考艺术作品是怎么开始的。当然,艺术家怎么也无法真正从作品中消失。这些创作艺术作品的机器依然只是工具,他们还在艺术家的掌控范围内。只有当他们自动地运作以及独立地对情况做出反应时,作者的身份才会发生转变。艺术机器的创作性只是指它在偶然性的操纵下进行创作。机器可以在艺术家不在场的时候进行创作,但是没有艺术家的想法,它们压根也不会存在。
查看原文件
[s:323]我们通常以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但,如果机器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么艺术家就会成为工程师吗? 当艺术家显然已经退出创作行为时,这意味着什么?这一行为在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方面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时,艺术作品到底是指那台机器,还是它生产出的产品,还是用机器生产产品的这个行为本身?这个由Schirn 与巴塞尔的Tinguely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展览展示了从Jean Tinguily五十年代发明的绘画机器开始的各种艺术机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自行生产艺术。这些机器的制作者包括Angela Bulloch, Olafur Eliasson, 达米恩赫斯特, Rebecca Horn, Jon Kessler, Tim Lewis, Lia, Miltos Manetas, Steven Pippin, Cornelia Sollfrank, Antoine Zgraggen, Andreas Zybach。他们将艺术空间变成了生产的空间。由于是机器生产的缘故,观众可以将Tinguely和达米恩赫斯特等人的机器生产出的一些“作品”拿回家去。还有些数字型机器可以让观众在展览现场或者通过互联网来生产自己的作品。
Shirn的总监 Max Hollein说: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我们今日的繁荣都依赖于人类对机器活动的信任,但这一点对于艺术家们却显得完全陌生,对于用机器生产艺术,他们一直很犹豫。本来是艺术作品的机器反过来生产艺术品,等同于抛弃了艺术家的主动性而将这种创造的责任让渡给了一台仪器。在个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不断在改变着的今天,它给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展览从20世纪开始,首先是Jean Tinguely的全部作品,他在认同机器也具有创作力方面付出了独具一格的努力。他的Méta-matics1959年首次在巴黎展出,使他一举成名。这是一些马达驱动的绘画机器,观众可以用它制作抽象绘画。Méta-matics本身的物质性和他们制造艺术的功能这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毫无疑问,可以被理解为对当时绝大部分人对技术进步的所持有的信念的一种讽刺性注释。他也显示出了50年代的艺术语境:机器绘制出的作品和滴色派画家在风格上相呼应,因此也就为作为艺术家个人最直接表达的这种姿态性抽象观念做了一个归谬法反证。这组作品作为一个历史核心,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本次展览的基础。其余的作品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点:创作行为被艺术家让渡给了机器。这在二战后变得更加可能。此时,新一代年轻艺术家涌现,他们打破了欧洲艺术最为死守的一条禁忌:艺术必须是原创的。展出的这些作品用绘画、素描、雕塑、录像等各种艺术媒介反映了这个过程,而最终极的媒介形式则是最大的“艺术机器”:万维网。
观众会发现机器们在展出开始前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作品,这其中有Michael Beutler的雕塑“ Proper en Droog”。还有些机器会在展览过程中一直生产作品,比如Roxy Paine的“SCUMAK No. 2”,会在展出期间不停地将一种能够造型的粘土从机器里按压出来,然后凝固成一件件看上去像是有机体的雕塑。达米恩赫斯特的“制作漂亮绘画“和Olafur Eliasson的 “学无止尽”都要求参观者的参与,这对观众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问,只不过,Eliasson是从物理现象出发,而赫斯特对“创作者”问题感兴趣。Andreas Zybach的隧道建设“0–6,5 PS”则是通过观众的非主动参与制作绘画作品;Angela Bulloch的“蓝色地平线”只有在外界推动时才会有反应地画画;Steven Pippin的作品“复印机”中包含的两个复印机在观众同时按下两个按钮时才会绘制出有着精确灰度层次的图画。Jon Kessler的录像装置“沙漠”却完全相反,它不停地向我们展示日出情景,同样地,Tim Lewis的“自动-达利假肢”不停地在长纸卷上签名;Pawel Althamer的“挤出机”制作亵渎神明的塑料瓶子;Antoine Zgraggen的“碾碎机”帮助观众处理他们不想要的东西;Tue Greenfort的“移动饮用玻璃工作室”把不能回收的玻璃品制成饮品容器。最后,Lia,Milto Manetas和Cornelia Sollfarnk将“宏大艺术机器”互联网带进了这场游戏,正像Tinguely五十年代的作品一样,他们想更进一步地推动艺术世界的民主化。
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关系是这些作品中的一个共同主题,但并非所有作品的出发点。此外,艺术机器还让艺术的批量生产和观众的参与成为可能,这显然打破了所谓艺术作品的不可重复性这个观念。尽管这些作品中有一些并不要求观众的直接参与,他们还是能够在这些作品中获得启发,也就有机会去思考艺术作品是怎么开始的。当然,艺术家怎么也无法真正从作品中消失。这些创作艺术作品的机器依然只是工具,他们还在艺术家的掌控范围内。只有当他们自动地运作以及独立地对情况做出反应时,作者的身份才会发生转变。艺术机器的创作性只是指它在偶然性的操纵下进行创作。机器可以在艺术家不在场的时候进行创作,但是没有艺术家的想法,它们压根也不会存在。
查看原文件




[url]http://www.exibart.com/profilo/imgpost/rev/781/rev33781(1)-ori.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