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沼泽乐队和89268厂牌康家俊专访
发起人:neocha 回复数:0
浏览数:2400
最后更新:2007/07/30 11:44:13 by
2007年7月20日成都市高新区芳沁街87号附3-4号 K·画廊,举办了<同感当代新瑞艺术家展览>·参展艺术家有:李昕、刘佳、杨黯音、罗丹、惠欣、林海容、李彬彬、杨纳
作为展览的主题“同感”,旨在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始终同社会现实语境的转型息息相关,当代艺术就如同社会的同频感应器,伴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或是发展,当代艺术也将发生必然的转向。
当下我们的社会现实语境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化的文化情景之中,资讯的快捷使得时尚、流行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步与全球化风向趋于一体,社会的转变也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态度和观念。面对瞬息万变的文化变迁,使得太多的人措手不及,然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乐在其中,得心应手地演绎着当代现实镜像。的确,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更加容易扑捉到社会的敏感细节、更能窥析到现实的未来可能。
举办“同感——当代新锐艺术家展”,一方面是强调和延续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同感关系,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展览呈现出当代青年一代的某些共同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希望能够通过展览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唤起观者对当代现实的若干共同感受和体验。
嘿社会相关链接
之后一些圈内的一些人开始众说风云,让我们般个板凳一起看看.
首先是我们的罗校长发言
他的阐述是: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成长



罗校长家的公子

记者了解到,罗中立罗大校长,很少参加展览开幕式的,这次亲自来到K·画廊开幕现场,一是学校刚刚放假了,比较不忙,二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罗丹参加了这次展览,所有很难得的出现在了“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的开幕现场。
罗中立在接受记者访时说,虽然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罗丹他们新锐派有很大不同,但是两者之见并不影响,自己也不会影响作为师生和父子关系的罗丹的创作,认为自己这一代和罗丹这一代在创作意境上不同,很欣赏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自己也不会过多的干预罗丹的创作。
当被问到自己作为罗丹的父亲,又取得这样巨大的艺术成就,会不会对罗丹造成一定压力,罗中立表示不会。他说其实从罗丹的生长环境来看,他的成长和他的教育来看,他不存在任何压力,他的心态很平和,对人有礼貌,很谦和。这是我们从小对他的教育。他对家庭这种长久艺术氛围很适应,比较好的环境,应该就是对他艺术的这个,一个很好的环境,他不去担忧这个好的市场,他只需要搞好他自已的艺术就好;另外一种,如果处理得不好,他就会有压力,所以我们从不要要求他啥子,也不要求他补习。罗丹选择艺术创作道路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作为展览的主题“同感”,旨在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始终同社会现实语境的转型息息相关,当代艺术就如同社会的同频感应器,伴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或是发展,当代艺术也将发生必然的转向。
当下我们的社会现实语境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化的文化情景之中,资讯的快捷使得时尚、流行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步与全球化风向趋于一体,社会的转变也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态度和观念。面对瞬息万变的文化变迁,使得太多的人措手不及,然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乐在其中,得心应手地演绎着当代现实镜像。的确,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更加容易扑捉到社会的敏感细节、更能窥析到现实的未来可能。
举办“同感——当代新锐艺术家展”,一方面是强调和延续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同感关系,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展览呈现出当代青年一代的某些共同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希望能够通过展览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唤起观者对当代现实的若干共同感受和体验。
嘿社会相关链接
之后一些圈内的一些人开始众说风云,让我们般个板凳一起看看.
首先是我们的罗校长发言
他的阐述是: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成长



罗校长家的公子

记者了解到,罗中立罗大校长,很少参加展览开幕式的,这次亲自来到K·画廊开幕现场,一是学校刚刚放假了,比较不忙,二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罗丹参加了这次展览,所有很难得的出现在了“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的开幕现场。
罗中立在接受记者访时说,虽然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罗丹他们新锐派有很大不同,但是两者之见并不影响,自己也不会影响作为师生和父子关系的罗丹的创作,认为自己这一代和罗丹这一代在创作意境上不同,很欣赏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自己也不会过多的干预罗丹的创作。
当被问到自己作为罗丹的父亲,又取得这样巨大的艺术成就,会不会对罗丹造成一定压力,罗中立表示不会。他说其实从罗丹的生长环境来看,他的成长和他的教育来看,他不存在任何压力,他的心态很平和,对人有礼貌,很谦和。这是我们从小对他的教育。他对家庭这种长久艺术氛围很适应,比较好的环境,应该就是对他艺术的这个,一个很好的环境,他不去担忧这个好的市场,他只需要搞好他自已的艺术就好;另外一种,如果处理得不好,他就会有压力,所以我们从不要要求他啥子,也不要求他补习。罗丹选择艺术创作道路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俞老师也出来说2句
他的阐述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现场
策展人:俞可
记者:俞老师好,我听杨总说你是主推新锐艺术家的策展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方向来做,或者说为什么着重推这一块呢。
俞可:私人感觉不一样吧。比如以罗中立与罗丹为例的话,罗中立早先是以乡城、乡土艺术为始发点,那如果是他的儿子罗丹同样以这个外始发点,不管从时间上或是艺术尽头都显得不合适,罗丹早先学习了老爸一段时间,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他老爸的影子,到了现在有明显的变化,不管是年轻人也好,对艺术比较有感应的,关注今天社会变化的艺术家也好,其实年龄不是一个绝对的分界线,他能否真正去感觉时代的脉搏,然后和它一起脉动是非常关键的。
我觉得罗丹的转型,从部分上说明一些问题,他今天面对的现实状况和文化状态都是有明显的变化,其实我们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时尚、流行等等因素在里面,但这些还不全的,就说今天我们也有人对今天的画有不同的意见,没有生活化,不能深度去体验,而且还有反对的声音,它真正的深度是一种怎么样的深度,它今天的深度和我们过去的文化所讲的深度有什么差异,正因为这样,年轻人它所表现 的主题和上一辈潜在的深度问题又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年轻人要到达一个成熟的阶段它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那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过程中去思考,不断的壮大自已,不断的提高自已来对应一下我们今天所说一种文化深度,这点我们只能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今天。所以说,我在想,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呢,把今天这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和朴实的一些东西呈现出来。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面,而不是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面让观众更多的参观者,他们来和艺术家产生平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里面来获得一种收益或都一种反想。这就是我们选择新锐艺术家的目的。
记者:我看了前言里面你关于这次展览主题的定义,“作为展览的主题"同感”,旨在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有一个开放的空间来和大众进行交流吗?
俞可:因为年轻人他今天的体验和肯定和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之间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不一样,它也许感受得更深些,和我们的这种差异,从一个层面讲,他是丰富了创作,从另一个层面讲,他也许更真实,更确切的讲,他是经验和批判性的东西,而且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艺术从来是一个不断的更新的,不断的发展,也就是不断改变的艺术,那今天我们在想,这些年轻人又要改写我们的依赖和一种视觉的经验。
记者:您刚才重点提到罗丹,您认为罗丹是新锐艺术家里面一个佼佼者,或者是代表者吗?
俞可:我说罗丹不是因为他父亲是罗中立,而是因为他父亲的画在中国这个艺术市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这种位置,我们已经无法与之对应,这种对应一个范例就是他们是父子关系,这样更有两代人对于艺术创作的对应。
记者:这批新锐艺术家大都是川美的学生?是不是说川美的新锐艺术可以领导全国了呢?
俞可:川美给我们的感觉,在当代艺术界的影响,有一定程度是被夸大了,今年川美的学生在很多展览上有都有不错的表现。川美在这一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显而易见的,不管我们对于它褒也好贬也好,就是这个优势是肯定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工作,很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说:每天都有人,不管是喜欢他的还是不喜欢他的,来到川美与艺术家展开交流,不是说川美它今天代表什么,而是说川美它在崭露出的艺术家的人数上和课程上显得更明显一些,值得我们去研究或者去创作。
记者:最近全国的新锐展特别多,不管是雕塑的还是油画的都有,那您觉得今天这一批艺术应该都属于西南这一派画家了,算是“四川画派”的新生力量吧?
俞可:我从来不认为在艺术上有一个“四川画派”,我认为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异域环境当中,它是一种很突出的文化性质现象和一种艺术现象,它对我们今天这个艺术史的推广,有了一个人案或者它有了范例,或都说它部分的代表了中国艺术史的一个发展,而我不是一个很强调地域的人,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因为面对以后我们积极把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和努力放到一个国际的反馈,我觉得中国今天必须面对的不只是经济或者文化上的问题。
记者:新锐展览很多很多了,这个称谓是不是已经被滥用了,您又是怎么定义“新锐”这个概念的?
俞可:不。新锐它肯定代表前卫的意思,但是就说每个人所可以表出的是什么,新锐的人,包括我,自认是一个新锐的人,是不是能够就可以代表新锐,我觉得还是要那些去研究艺术史和人和策展的人共同去研索。
记者:如果撇开地域不谈,您觉得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个新锐的艺术家群体会超越以前.或者是已经老一辈的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呢?
俞可:超越这个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来说它和过去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至少说明是到了21世纪以后,它是肯定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所范例,这个肯定的,
记者:您可以说是为上一代艺术家的代表。。。。。
俞可:我的身份及其不明确,既不是艺术家,也不全算批评家,又做策展人,我是比较含混的一个,这点我是非常遗憾的...
记者:您就是做为艺术界的一个杂家,个人比较看好新锐这一代吗?
俞可:对,对。
记者:特别是80后的这一代?
俞可:不,我主要是觉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这一点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然后我们在这个里面是不是能够发现些什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推动些什么?我觉得现就是我要做的工作,因为我的身份也是四川美院的老师,我们的身分迫使我们去做这方面的努力。
记者:作为这样一个主推新锐艺术家的一个策展人,您应该也会面对一些对新锐比较反面的声音,比如有的人说这些新锐艺术家画的艳俗,搞不懂他在画什么这样的声音,您是一个什么态度?
俞可:对,早期是有这样的反应,比如朱其,殷双喜,我听过他们的发言,我觉得他们的观点也许是好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尤其是殷双喜的发言,是不是对现在艺术新形式的一个惊奇,我觉得应该把老一辈的这些人的观点,好好的体会一下,如果把他们的话,带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去听、去寻找自已的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是有必要的,当然,肯定在今天,
也许他们会忽略一些东西,这还是有借鉴的地方,至少我是没有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多方面去学习经验。
记者:您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身份的这样艺术界的一个杂家身份,对新锐艺术家这一代人,在他们艺术事业创作中,对他们有怎么的希望或者寄语?
俞可:从我们这一代来说,如果说是要说的话,应该说是每个从事艺术的人,他有两个时期的体验,就是对二战以后的艺术史它应该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为我觉得这是艺术创作和对文化理解的一个参照。第二个体验我觉得就应该是艺术的现场,艺术的现场,一个方面是自已去从事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另外一个方面要把你没有的喜欢的文化现象,要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我觉得这是年轻人该做的一个少不了的功课。更能把今后的艺术创作能成为一个标志,进入艺术史,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谢谢俞老师!
他的阐述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现场
策展人:俞可
记者:俞老师好,我听杨总说你是主推新锐艺术家的策展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方向来做,或者说为什么着重推这一块呢。
俞可:私人感觉不一样吧。比如以罗中立与罗丹为例的话,罗中立早先是以乡城、乡土艺术为始发点,那如果是他的儿子罗丹同样以这个外始发点,不管从时间上或是艺术尽头都显得不合适,罗丹早先学习了老爸一段时间,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他老爸的影子,到了现在有明显的变化,不管是年轻人也好,对艺术比较有感应的,关注今天社会变化的艺术家也好,其实年龄不是一个绝对的分界线,他能否真正去感觉时代的脉搏,然后和它一起脉动是非常关键的。
我觉得罗丹的转型,从部分上说明一些问题,他今天面对的现实状况和文化状态都是有明显的变化,其实我们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时尚、流行等等因素在里面,但这些还不全的,就说今天我们也有人对今天的画有不同的意见,没有生活化,不能深度去体验,而且还有反对的声音,它真正的深度是一种怎么样的深度,它今天的深度和我们过去的文化所讲的深度有什么差异,正因为这样,年轻人它所表现 的主题和上一辈潜在的深度问题又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年轻人要到达一个成熟的阶段它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那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过程中去思考,不断的壮大自已,不断的提高自已来对应一下我们今天所说一种文化深度,这点我们只能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今天。所以说,我在想,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呢,把今天这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和朴实的一些东西呈现出来。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面,而不是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面让观众更多的参观者,他们来和艺术家产生平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里面来获得一种收益或都一种反想。这就是我们选择新锐艺术家的目的。
记者:我看了前言里面你关于这次展览主题的定义,“作为展览的主题"同感”,旨在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有一个开放的空间来和大众进行交流吗?
俞可:因为年轻人他今天的体验和肯定和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之间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不一样,它也许感受得更深些,和我们的这种差异,从一个层面讲,他是丰富了创作,从另一个层面讲,他也许更真实,更确切的讲,他是经验和批判性的东西,而且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艺术从来是一个不断的更新的,不断的发展,也就是不断改变的艺术,那今天我们在想,这些年轻人又要改写我们的依赖和一种视觉的经验。
记者:您刚才重点提到罗丹,您认为罗丹是新锐艺术家里面一个佼佼者,或者是代表者吗?
俞可:我说罗丹不是因为他父亲是罗中立,而是因为他父亲的画在中国这个艺术市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这种位置,我们已经无法与之对应,这种对应一个范例就是他们是父子关系,这样更有两代人对于艺术创作的对应。
记者:这批新锐艺术家大都是川美的学生?是不是说川美的新锐艺术可以领导全国了呢?
俞可:川美给我们的感觉,在当代艺术界的影响,有一定程度是被夸大了,今年川美的学生在很多展览上有都有不错的表现。川美在这一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显而易见的,不管我们对于它褒也好贬也好,就是这个优势是肯定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工作,很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说:每天都有人,不管是喜欢他的还是不喜欢他的,来到川美与艺术家展开交流,不是说川美它今天代表什么,而是说川美它在崭露出的艺术家的人数上和课程上显得更明显一些,值得我们去研究或者去创作。
记者:最近全国的新锐展特别多,不管是雕塑的还是油画的都有,那您觉得今天这一批艺术应该都属于西南这一派画家了,算是“四川画派”的新生力量吧?
俞可:我从来不认为在艺术上有一个“四川画派”,我认为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异域环境当中,它是一种很突出的文化性质现象和一种艺术现象,它对我们今天这个艺术史的推广,有了一个人案或者它有了范例,或都说它部分的代表了中国艺术史的一个发展,而我不是一个很强调地域的人,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因为面对以后我们积极把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和努力放到一个国际的反馈,我觉得中国今天必须面对的不只是经济或者文化上的问题。
记者:新锐展览很多很多了,这个称谓是不是已经被滥用了,您又是怎么定义“新锐”这个概念的?
俞可:不。新锐它肯定代表前卫的意思,但是就说每个人所可以表出的是什么,新锐的人,包括我,自认是一个新锐的人,是不是能够就可以代表新锐,我觉得还是要那些去研究艺术史和人和策展的人共同去研索。
记者:如果撇开地域不谈,您觉得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个新锐的艺术家群体会超越以前.或者是已经老一辈的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呢?
俞可:超越这个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来说它和过去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至少说明是到了21世纪以后,它是肯定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所范例,这个肯定的,
记者:您可以说是为上一代艺术家的代表。。。。。
俞可:我的身份及其不明确,既不是艺术家,也不全算批评家,又做策展人,我是比较含混的一个,这点我是非常遗憾的...
记者:您就是做为艺术界的一个杂家,个人比较看好新锐这一代吗?
俞可:对,对。
记者:特别是80后的这一代?
俞可:不,我主要是觉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这一点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然后我们在这个里面是不是能够发现些什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推动些什么?我觉得现就是我要做的工作,因为我的身份也是四川美院的老师,我们的身分迫使我们去做这方面的努力。
记者:作为这样一个主推新锐艺术家的一个策展人,您应该也会面对一些对新锐比较反面的声音,比如有的人说这些新锐艺术家画的艳俗,搞不懂他在画什么这样的声音,您是一个什么态度?
俞可:对,早期是有这样的反应,比如朱其,殷双喜,我听过他们的发言,我觉得他们的观点也许是好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尤其是殷双喜的发言,是不是对现在艺术新形式的一个惊奇,我觉得应该把老一辈的这些人的观点,好好的体会一下,如果把他们的话,带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去听、去寻找自已的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是有必要的,当然,肯定在今天,
也许他们会忽略一些东西,这还是有借鉴的地方,至少我是没有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多方面去学习经验。
记者:您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身份的这样艺术界的一个杂家身份,对新锐艺术家这一代人,在他们艺术事业创作中,对他们有怎么的希望或者寄语?
俞可:从我们这一代来说,如果说是要说的话,应该说是每个从事艺术的人,他有两个时期的体验,就是对二战以后的艺术史它应该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为我觉得这是艺术创作和对文化理解的一个参照。第二个体验我觉得就应该是艺术的现场,艺术的现场,一个方面是自已去从事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另外一个方面要把你没有的喜欢的文化现象,要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我觉得这是年轻人该做的一个少不了的功课。更能把今后的艺术创作能成为一个标志,进入艺术史,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谢谢俞老师!
我们的新锐艺术家们也来叨咕几句
林妹妹(林海容)说
“新锐”是个网络词语

林妹妹(林海容)和曾妮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览”现场
艺术家:林海容
在采访林海容的时候已经到了画展开幕酒会的尾声了,不过见到她的时候一种清新的感觉还是迎面而来,干净利落就如她的画一样,如果有天你在大街上遇到她的时候,她给你的印象更像一个白领,有点小资。
记者:初看你的作品和张小刚的大家庭有点相似。
林海容(林):以前也听人这样说过,但是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张小刚的大家庭反映了他们那一带人的情结,典型的中国式,很鲜明,很有代表性,画面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深沉情感。但是我创作的这系列呢更多的是站在现代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待当年,画面会比较轻松幽默。
记者:你所说的这种幽默跟轻松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林:人物的造型,体裁的选择,或者画的命名上吧。
记者:创作这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林:当然来源于生活,来源我们的一些老照片,来源于自己经历,阅读甚至是想象。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的作品里面总脱离不了一种传统的审美观,而且我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比如古典诗辞歌赋什么的,所以我的很多作品断章取义的用诗词来命名,我觉得很有意思。
记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么大,面对批评家和评论家给你们的新锐艺术家的头衔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林:其实我觉得现在“新锐”这个词使用的已经太多了,以至于有点滥用的感觉,好象早在2003年惠欣这种风格初成的时候那个时候新锐这个词就已经在用了。而到了今天仍然到处都在用,所以我觉得这个词语本身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现在“新锐”这个词语就像很多的网络代名词一样,是一种惯性,哪里如果不用,就好象不够学术不够新潮。就是这样。
另外面对上一辈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但是由于面对绘画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不一样,不敢轻易尝试“传承”,同时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希望加入一些更个人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这样就形成了现在“新锐”的称呼吧。
记者:从创作之初到现在你的作品风格有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改变呢?
林:基本没有变,一直都是这样。我喜欢画人物,而且是比较“唯美”的人物。刚刚读研的时候尝试过装置图片等各种方式,想要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原来的轨道上,才发现还是只有绘画最适合自己。不过将来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我没有办法说我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蜕变是自然而然的。毕竟真实的原创的才是最珍贵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记者:你这里说的原创是指一种新的风格的创新吗?
林:也许是吧。找到自己的原创风格对于每个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只不过寻找自己风格的过程也是很艰辛的。
记者:你的作品现在销售情况怎么样?
林:还好吧,呵呵。
记者:那你会一直为了保持这种市场状况而抛弃为了艺术而艺术吗?
林: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肯定是最好的。我知道我的作品显得甜蜜,软绵绵,有小资情调,欠缺对政治、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反映,或者说画面也没什么可以炫技的因素,也许是因为悦目而得到市场的认可呵呵。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好在现在是一个艺术创作空前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做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的东西,做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真应该感到非常的幸运。
记者: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流派,大家都在寻找与众不同的风格。
林:是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家都没有忘记我们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也不会为了市场而放弃艺术,这样不会有好作品产生。所以为了艺术而艺术是所有艺术家不变得坚持。
记者:好的。祝愿你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能找到更与众不同的风格。
林:谢谢。
时髦的杨纳又说:新锐艺术和年代无关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纳
杨纳是第一个进入我眼帘的参展艺术家, 淡雅中带点时髦, 给人的感觉很清新, 很舒服. 自然的她成了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 按照惯例, 我们都会邀请画家到自己的作品前留影, 然后采访, 她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子,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 我就直接进入了话题, 谢谢她的配合.
记者: 曾经看到有关于你的评论, 说: 早期你的风格是比较端庄, 传统一点,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风格就更偏向于哈日, 哈韩的感觉, 对于你作品的风格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杨纳: 其实我自己到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像你说的这种感觉, 风格的表现更多的可能和性格有比较大的关系, 与我平时喜欢关注的一些东西有关, 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 我平时就很喜欢一些漂亮的, 时髦的, 前卫的, 出于对这些东西的关注, 现在在我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些风格. 再者, 话又说回来, 我觉得这个画风和风格都不是我来决定的, 这些都是评论家批评家给我们的一个定位, 不是我说了算.
记者: 没错, 那可以谈谈你的作品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吗?
杨纳: 其实我的作品还算是比较直白的, 我要表达的东西很明显, 而且我自己也不喜欢告诉别人我要表达什么东西, 我更希望的是别人自己去想, 因为你知道在我每一幅作品里面我都会留下一些空间去给观者, 让他们自己想像.
记者: 那如果说观者理解的作品的含义和你本身自己想要表大的意思背道而驰的时候, 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会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大家理解而沮丧吗?
杨纳: 不会, 相反的, 我会很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在一副好的作品面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更喜欢听到大家对这个作品的不同的看法.
记者: 你的作品在视觉上来说的话给人一种很漂亮的感觉, 能谈谈你在创作的时候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吗?
杨纳: 其实我都是在想创作的时候就创作, 至于灵感的话我想主要还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和经历, 美丽的人生, 漂亮的东西, 等等, 与漂亮有关的东西, 我都喜欢, 这些可以说就是我创作的灵感吧.
记者: 作为80后的新锐艺术家, 你对这个定位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杨纳: 首先我想申明的一点就是, 不是说只有80后的人才被称为新锐艺术家, 时间不是分界线, 其实60后, 70后 也有很多人能画出新锐的作品来. 这是一个和年代没有关系, 而和作品本身有关系的名词.
记者: 你是怎样保持市场和艺术创作之间的一个平衡的?
杨纳: 市场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毕业之后我们都要生活, 特别是对职业画家来说的话, 就更需要通过创作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了, 但是即便如此, 对我来说, 艺术的创作仍然大过对市场的被迫适应来得重要, 而且我们也应该更明白的是只要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放在市场上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反映, 相反, 当然, 也只有适应市场的作品能算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更佳的市场契合点.
记者: 对成为四川画派的代表任务有没有信心, 或者是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对自己?
杨纳: 这个不知道, 这个不是我说了算, 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 但是我更希望的是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良性竞争才是最好的.
记者: 好的, 谢谢你, 祝愿你未来的事业可以越来越好!
杨纳: 谢谢!
有点倒霉的李昕补充说:人,植物,动物的乱纠缠

李昕和周春芽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现场
艺术家:李昕
记者:你好,李昕,刚听说你的部分作品被水淹了,很严重吧,是不是作品就被毁了。
李昕:是,作品下面的2/5处被水泡了,也不是全部被毁,希望可以修复。
记者:蛮可惜的。这次展出的作品只有一幅吗?
李昕:对。本来有两幅。
记者:看你的作品,直觉的感觉到一个乱,你是要表达怎么的一种意像?
李昕:很乱吗?
记者:是啊,到处都是手啊,头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李昕:作品名称就是这个。怎么说呢,肢体可能跟人的日常习惯有一些关系,我自己对植物动物呀、也有观察,创作的时候糅合在一起,出来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记者:你确定这种风格有多久了?
李昕:有两年了。
记者:怎么想到这种创作的风格,我个人觉得蛮独特的,在这个艺术界。
李昕:因为我以前做过幼儿院学校的教师,很喜欢小朋友在绘画时那种在纸张上涂抹的快感,想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或是想要记下来的一些东西,这些都可以单纯的表达。我想把画的感觉保持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后这种状态可能会在绘画技巧上表现出来。
在一些传统的绘画上,像敦煌莫高窟的一些要求呀,还有一些传统民间的描法呀,看它民间的造型,其实我们在看它自有一种民间的元素。从更多的方面来讲,比如这个是莲花呀,莲花上面一个娃娃的形象,不用考虑它的造型,从本身的根源上就产生这种方法。觉得很自然而且很真挚,但是我们用另一种眼光来看,比如说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就觉着很神奇呀,这个神奇与不神奇之间,是观
林妹妹(林海容)说
“新锐”是个网络词语

林妹妹(林海容)和曾妮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览”现场
艺术家:林海容
在采访林海容的时候已经到了画展开幕酒会的尾声了,不过见到她的时候一种清新的感觉还是迎面而来,干净利落就如她的画一样,如果有天你在大街上遇到她的时候,她给你的印象更像一个白领,有点小资。
记者:初看你的作品和张小刚的大家庭有点相似。
林海容(林):以前也听人这样说过,但是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张小刚的大家庭反映了他们那一带人的情结,典型的中国式,很鲜明,很有代表性,画面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深沉情感。但是我创作的这系列呢更多的是站在现代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待当年,画面会比较轻松幽默。
记者:你所说的这种幽默跟轻松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林:人物的造型,体裁的选择,或者画的命名上吧。
记者:创作这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林:当然来源于生活,来源我们的一些老照片,来源于自己经历,阅读甚至是想象。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的作品里面总脱离不了一种传统的审美观,而且我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比如古典诗辞歌赋什么的,所以我的很多作品断章取义的用诗词来命名,我觉得很有意思。
记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么大,面对批评家和评论家给你们的新锐艺术家的头衔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林:其实我觉得现在“新锐”这个词使用的已经太多了,以至于有点滥用的感觉,好象早在2003年惠欣这种风格初成的时候那个时候新锐这个词就已经在用了。而到了今天仍然到处都在用,所以我觉得这个词语本身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现在“新锐”这个词语就像很多的网络代名词一样,是一种惯性,哪里如果不用,就好象不够学术不够新潮。就是这样。
另外面对上一辈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但是由于面对绘画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不一样,不敢轻易尝试“传承”,同时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希望加入一些更个人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这样就形成了现在“新锐”的称呼吧。
记者:从创作之初到现在你的作品风格有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改变呢?
林:基本没有变,一直都是这样。我喜欢画人物,而且是比较“唯美”的人物。刚刚读研的时候尝试过装置图片等各种方式,想要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原来的轨道上,才发现还是只有绘画最适合自己。不过将来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我没有办法说我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蜕变是自然而然的。毕竟真实的原创的才是最珍贵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记者:你这里说的原创是指一种新的风格的创新吗?
林:也许是吧。找到自己的原创风格对于每个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只不过寻找自己风格的过程也是很艰辛的。
记者:你的作品现在销售情况怎么样?
林:还好吧,呵呵。
记者:那你会一直为了保持这种市场状况而抛弃为了艺术而艺术吗?
林: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肯定是最好的。我知道我的作品显得甜蜜,软绵绵,有小资情调,欠缺对政治、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反映,或者说画面也没什么可以炫技的因素,也许是因为悦目而得到市场的认可呵呵。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好在现在是一个艺术创作空前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做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的东西,做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真应该感到非常的幸运。
记者: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流派,大家都在寻找与众不同的风格。
林:是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家都没有忘记我们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也不会为了市场而放弃艺术,这样不会有好作品产生。所以为了艺术而艺术是所有艺术家不变得坚持。
记者:好的。祝愿你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能找到更与众不同的风格。
林:谢谢。
时髦的杨纳又说:新锐艺术和年代无关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纳
杨纳是第一个进入我眼帘的参展艺术家, 淡雅中带点时髦, 给人的感觉很清新, 很舒服. 自然的她成了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 按照惯例, 我们都会邀请画家到自己的作品前留影, 然后采访, 她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子,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 我就直接进入了话题, 谢谢她的配合.
记者: 曾经看到有关于你的评论, 说: 早期你的风格是比较端庄, 传统一点,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风格就更偏向于哈日, 哈韩的感觉, 对于你作品的风格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杨纳: 其实我自己到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像你说的这种感觉, 风格的表现更多的可能和性格有比较大的关系, 与我平时喜欢关注的一些东西有关, 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 我平时就很喜欢一些漂亮的, 时髦的, 前卫的, 出于对这些东西的关注, 现在在我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些风格. 再者, 话又说回来, 我觉得这个画风和风格都不是我来决定的, 这些都是评论家批评家给我们的一个定位, 不是我说了算.
记者: 没错, 那可以谈谈你的作品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吗?
杨纳: 其实我的作品还算是比较直白的, 我要表达的东西很明显, 而且我自己也不喜欢告诉别人我要表达什么东西, 我更希望的是别人自己去想, 因为你知道在我每一幅作品里面我都会留下一些空间去给观者, 让他们自己想像.
记者: 那如果说观者理解的作品的含义和你本身自己想要表大的意思背道而驰的时候, 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会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大家理解而沮丧吗?
杨纳: 不会, 相反的, 我会很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在一副好的作品面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更喜欢听到大家对这个作品的不同的看法.
记者: 你的作品在视觉上来说的话给人一种很漂亮的感觉, 能谈谈你在创作的时候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吗?
杨纳: 其实我都是在想创作的时候就创作, 至于灵感的话我想主要还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和经历, 美丽的人生, 漂亮的东西, 等等, 与漂亮有关的东西, 我都喜欢, 这些可以说就是我创作的灵感吧.
记者: 作为80后的新锐艺术家, 你对这个定位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杨纳: 首先我想申明的一点就是, 不是说只有80后的人才被称为新锐艺术家, 时间不是分界线, 其实60后, 70后 也有很多人能画出新锐的作品来. 这是一个和年代没有关系, 而和作品本身有关系的名词.
记者: 你是怎样保持市场和艺术创作之间的一个平衡的?
杨纳: 市场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毕业之后我们都要生活, 特别是对职业画家来说的话, 就更需要通过创作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了, 但是即便如此, 对我来说, 艺术的创作仍然大过对市场的被迫适应来得重要, 而且我们也应该更明白的是只要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放在市场上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反映, 相反, 当然, 也只有适应市场的作品能算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更佳的市场契合点.
记者: 对成为四川画派的代表任务有没有信心, 或者是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对自己?
杨纳: 这个不知道, 这个不是我说了算, 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 但是我更希望的是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良性竞争才是最好的.
记者: 好的, 谢谢你, 祝愿你未来的事业可以越来越好!
杨纳: 谢谢!
有点倒霉的李昕补充说:人,植物,动物的乱纠缠

李昕和周春芽
地点:K·画廊“同感---新锐艺术家展”现场
艺术家:李昕
记者:你好,李昕,刚听说你的部分作品被水淹了,很严重吧,是不是作品就被毁了。
李昕:是,作品下面的2/5处被水泡了,也不是全部被毁,希望可以修复。
记者:蛮可惜的。这次展出的作品只有一幅吗?
李昕:对。本来有两幅。
记者:看你的作品,直觉的感觉到一个乱,你是要表达怎么的一种意像?
李昕:很乱吗?
记者:是啊,到处都是手啊,头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李昕:作品名称就是这个。怎么说呢,肢体可能跟人的日常习惯有一些关系,我自己对植物动物呀、也有观察,创作的时候糅合在一起,出来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记者:你确定这种风格有多久了?
李昕:有两年了。
记者:怎么想到这种创作的风格,我个人觉得蛮独特的,在这个艺术界。
李昕:因为我以前做过幼儿院学校的教师,很喜欢小朋友在绘画时那种在纸张上涂抹的快感,想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或是想要记下来的一些东西,这些都可以单纯的表达。我想把画的感觉保持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后这种状态可能会在绘画技巧上表现出来。
在一些传统的绘画上,像敦煌莫高窟的一些要求呀,还有一些传统民间的描法呀,看它民间的造型,其实我们在看它自有一种民间的元素。从更多的方面来讲,比如这个是莲花呀,莲花上面一个娃娃的形象,不用考虑它的造型,从本身的根源上就产生这种方法。觉得很自然而且很真挚,但是我们用另一种眼光来看,比如说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就觉着很神奇呀,这个神奇与不神奇之间,是观
最后我们的媒体同行也来补充了几句
卢缓说到:每个艺术都是新锐的
卢缓:《当代艺术》杂志主编
记者:卢老师好,前几天你参加了由99艺术主办,K画廊承办的“同感——新锐艺术家展”,我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新锐"这个概念各有不同,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新锐艺术"这样一个派别的?
卢缓:"新锐"不能说是派别的问题,而且大家确实很难对他有一个统一的定位,新锐肯定是有新的特点,不能说是派别,只能说是在当下环境中呈现出的新的艺术面貌,新的状态.这是对社会环境想对应的,每一个艺术都是新锐的,只能说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更勇于抓住时代的特征,关注时尚,流行的东西和全新的文化状态。
记者: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同感",策展人俞可给他的定义是"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卢缓:这个主题定的非常好.是一种艺术与现实的互语,而且不仅是艺术家同一代人的同感,而是艺术界整体的同感,年轻一代艺术家和上一代艺术家之间的也达到同感.形成一种新的互动,还有一种艺术上全新的触动。
记者:最近全国的新锐展览特别多,特别是四川的年轻艺术家,更是频频的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新锐艺术展上,是不是可以说这一批新锐艺术家是"四川画派"新的力量?
卢缓:恩,不能说是"四川画派"的新力量,前阵子我们还有一个研讨会,就讨论了有关"四川画派"的现象,这个定义是否就是正确的.四川作为艺术的重阵地,有着自由的空气和艺术氛围,四川艺术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更善于直接的表达对生活的感触,而像北京上海等地,可以会更注重于意识形态上的表达。
记者:这次在K画廊的"同感"新锐艺术展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参展艺术家罗单是罗中立的儿子,两代人因为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在创作上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这样的差异是一种艺术的进步吗?
卢缓:不能说是两代人,而且艺术不是科学,不是按一条直线这样来走的,进步这种说法不确切,只能说是因为时代和环境不同,造成艺术在表达的形式,主题,内容,风格等上有不一样的体现,主要还是要讲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风格。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界的资深人士,你对这一批新锐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寄语吗?
卢缓:恩,我很欣赏这一代青年的艺术家他们用于表达自我的的所知所感,这也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和表现,而且当下的艺术市场常常对艺术家造成很大的冲击,希望他们可以保持住他们自己的创作精神,可以坚持自己的实验艺术的道路。
记者:谢谢卢老师!
李建国:颠覆和简单,新锐艺术家面临的两个问题
李建国:《江苏画刊》主编
记者:参加了K画廊举办的同感-新锐艺术展后,对“新锐”这个词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建国: 这些同感的新锐艺术家很不错,也很年轻,他们延续了西南画派的传统。
对新锐这个名词,我觉得现代的资讯很发达, 能通过各种方式快速的得到信息,这些对画家观念, 风格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要合理的利用,要为我所用,这里的为我所用就是个人语言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在现在艺术市场这么低迷的情况下,年轻艺术家的热情不减, 而且全国各地的展览也层出不穷,这些是很值得肯定的, (这里我想深入的谈一下)现在新锐艺术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新锐艺术家对传统审美的路有意对抗,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特征, 有意识的站在传统的对立面, 但是颠覆完了传统之后,又留给观众什么东西了呢? 二个是现在很多的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对当下时尚的简单模拟, 而这种当下的时尚就是一种快节奏,快餐式的生活和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缺失。
记者: 怎样看待这批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
李建国::这批艺术家一共8个人,杨墨音的画很特别,有种水墨画的感觉,原来以为是在画布上的水墨, 觉得挺有意思,后来展览的时候聊过之后才知道是绢上丙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误导。 就像叶永青的鸟一样,我以为那样的作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来, 但是听叶帅那么一介绍才知道,这个创作的过程其实是很枯燥, 很漫长的过程。 叶帅的画在视觉上欺骗了观众。 还有杨纳, 她的画很诙谐,有种嘲讽的意味在里面,同时底色很厚重, 造型也比较规范, 但是她将传统与时尚结合起来,并且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她的个人风格。 另外惠欣的,罗丹的以及其他画家的作品的风格也是很不错的, 总之这次的展览是一次很不错的展览。 他们追求表述样式,很鲜明,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同时在有了想法和观念之后,有准确传达和表现的能力。
记者: 是的,现在川美也出现了很多小杨纳, 小惠欣,小罗丹。
记者: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 “同感”, 俞可老师解释为 “旨在强调当代艺术和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李建国: “同感”只是为这次的展览找个题目,强调了不同个体的共同的生活经历引起的感受,以推动当下艺术的发展。其实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将这个题目分解得很清楚。
记者: 我们知道这批新锐艺术家参加过很多的展览,国内外的都有,而且他们也都还很年轻,你认为他们会引领“四川画派”的进入艺术创作的新高峰吗,或是会对 “四川画派”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建国: 不可否认,新锐艺术家们都很年轻,很优秀, 潜力也很大。 不过说引领四川画派进入艺术创作的新高峰似乎有点过了,我觉得能延续整个西南画派的传统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西南画派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很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大概已经延续了3代, 第一代就是以罗中立为代表,第二代以钟彪为代表,现在的新锐艺术家可以被称之为第三代了。 第三代是个很大的群体,人数比较多,能形成集团效应,冲击力比较大。 当然, 在这一批人当中,肯定有人会突出出来,不过是少数, 因为艺术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最终还是会形成金字塔的结构, 最下面是基础, 优秀的出现在顶端的毕竟是少数。
记者: 新锐和传统两代诗人在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不同就体现在创作上面, 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呢, 这种不同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
李建国: 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我刚刚有提到的两个特点: 新一代艺术家有意识的对抗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一味的简单模拟时尚,举例来说吧,罗中立现在虽然是官员了, 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绘画和创作,而且这些创作的主题依然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 比如插队以及对他来说触动最深的一些东西。 叶永青的鸟是在追求一种自我的表现形式。 新一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生活语境,快餐式的生活, 游戏人生的态度。 更轻松, 但是也缺乏深度。 前后两代艺术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造成了绘画模式的不同。 但是这种不同不能简单的说是进步还是退步,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要表达的东西,新一代的艺术家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是很可贵也很值得肯定的。
记者: 作为艺术界的前辈,你对新锐一代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寄语呢?
李建国:我希望新锐们不要一味的简单的对抗传统思维模式, 应该在对抗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新的样式。 同时不能简单的对待生活, 要思考生活, 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应该更有深度,直击生活中的焦点。
记者:也就是说希望新锐艺术家们能够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使作品真正能传达一些东西给观众。
李建国:可以这么说吧。
卢缓说到:每个艺术都是新锐的
卢缓:《当代艺术》杂志主编
记者:卢老师好,前几天你参加了由99艺术主办,K画廊承办的“同感——新锐艺术家展”,我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新锐"这个概念各有不同,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新锐艺术"这样一个派别的?
卢缓:"新锐"不能说是派别的问题,而且大家确实很难对他有一个统一的定位,新锐肯定是有新的特点,不能说是派别,只能说是在当下环境中呈现出的新的艺术面貌,新的状态.这是对社会环境想对应的,每一个艺术都是新锐的,只能说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更勇于抓住时代的特征,关注时尚,流行的东西和全新的文化状态。
记者: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同感",策展人俞可给他的定义是"强调当代艺术与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卢缓:这个主题定的非常好.是一种艺术与现实的互语,而且不仅是艺术家同一代人的同感,而是艺术界整体的同感,年轻一代艺术家和上一代艺术家之间的也达到同感.形成一种新的互动,还有一种艺术上全新的触动。
记者:最近全国的新锐展览特别多,特别是四川的年轻艺术家,更是频频的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新锐艺术展上,是不是可以说这一批新锐艺术家是"四川画派"新的力量?
卢缓:恩,不能说是"四川画派"的新力量,前阵子我们还有一个研讨会,就讨论了有关"四川画派"的现象,这个定义是否就是正确的.四川作为艺术的重阵地,有着自由的空气和艺术氛围,四川艺术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更善于直接的表达对生活的感触,而像北京上海等地,可以会更注重于意识形态上的表达。
记者:这次在K画廊的"同感"新锐艺术展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参展艺术家罗单是罗中立的儿子,两代人因为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在创作上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这样的差异是一种艺术的进步吗?
卢缓:不能说是两代人,而且艺术不是科学,不是按一条直线这样来走的,进步这种说法不确切,只能说是因为时代和环境不同,造成艺术在表达的形式,主题,内容,风格等上有不一样的体现,主要还是要讲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风格。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界的资深人士,你对这一批新锐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寄语吗?
卢缓:恩,我很欣赏这一代青年的艺术家他们用于表达自我的的所知所感,这也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和表现,而且当下的艺术市场常常对艺术家造成很大的冲击,希望他们可以保持住他们自己的创作精神,可以坚持自己的实验艺术的道路。
记者:谢谢卢老师!
李建国:颠覆和简单,新锐艺术家面临的两个问题
李建国:《江苏画刊》主编
记者:参加了K画廊举办的同感-新锐艺术展后,对“新锐”这个词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建国: 这些同感的新锐艺术家很不错,也很年轻,他们延续了西南画派的传统。
对新锐这个名词,我觉得现代的资讯很发达, 能通过各种方式快速的得到信息,这些对画家观念, 风格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要合理的利用,要为我所用,这里的为我所用就是个人语言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在现在艺术市场这么低迷的情况下,年轻艺术家的热情不减, 而且全国各地的展览也层出不穷,这些是很值得肯定的, (这里我想深入的谈一下)现在新锐艺术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新锐艺术家对传统审美的路有意对抗,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特征, 有意识的站在传统的对立面, 但是颠覆完了传统之后,又留给观众什么东西了呢? 二个是现在很多的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对当下时尚的简单模拟, 而这种当下的时尚就是一种快节奏,快餐式的生活和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一种缺失。
记者: 怎样看待这批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
李建国::这批艺术家一共8个人,杨墨音的画很特别,有种水墨画的感觉,原来以为是在画布上的水墨, 觉得挺有意思,后来展览的时候聊过之后才知道是绢上丙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误导。 就像叶永青的鸟一样,我以为那样的作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来, 但是听叶帅那么一介绍才知道,这个创作的过程其实是很枯燥, 很漫长的过程。 叶帅的画在视觉上欺骗了观众。 还有杨纳, 她的画很诙谐,有种嘲讽的意味在里面,同时底色很厚重, 造型也比较规范, 但是她将传统与时尚结合起来,并且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她的个人风格。 另外惠欣的,罗丹的以及其他画家的作品的风格也是很不错的, 总之这次的展览是一次很不错的展览。 他们追求表述样式,很鲜明,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同时在有了想法和观念之后,有准确传达和表现的能力。
记者: 是的,现在川美也出现了很多小杨纳, 小惠欣,小罗丹。
记者: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 “同感”, 俞可老师解释为 “旨在强调当代艺术和当下现实的互语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李建国: “同感”只是为这次的展览找个题目,强调了不同个体的共同的生活经历引起的感受,以推动当下艺术的发展。其实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将这个题目分解得很清楚。
记者: 我们知道这批新锐艺术家参加过很多的展览,国内外的都有,而且他们也都还很年轻,你认为他们会引领“四川画派”的进入艺术创作的新高峰吗,或是会对 “四川画派”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建国: 不可否认,新锐艺术家们都很年轻,很优秀, 潜力也很大。 不过说引领四川画派进入艺术创作的新高峰似乎有点过了,我觉得能延续整个西南画派的传统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西南画派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很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大概已经延续了3代, 第一代就是以罗中立为代表,第二代以钟彪为代表,现在的新锐艺术家可以被称之为第三代了。 第三代是个很大的群体,人数比较多,能形成集团效应,冲击力比较大。 当然, 在这一批人当中,肯定有人会突出出来,不过是少数, 因为艺术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最终还是会形成金字塔的结构, 最下面是基础, 优秀的出现在顶端的毕竟是少数。
记者: 新锐和传统两代诗人在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不同就体现在创作上面, 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呢, 这种不同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
李建国: 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我刚刚有提到的两个特点: 新一代艺术家有意识的对抗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一味的简单模拟时尚,举例来说吧,罗中立现在虽然是官员了, 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绘画和创作,而且这些创作的主题依然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 比如插队以及对他来说触动最深的一些东西。 叶永青的鸟是在追求一种自我的表现形式。 新一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生活语境,快餐式的生活, 游戏人生的态度。 更轻松, 但是也缺乏深度。 前后两代艺术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造成了绘画模式的不同。 但是这种不同不能简单的说是进步还是退步,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要表达的东西,新一代的艺术家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是很可贵也很值得肯定的。
记者: 作为艺术界的前辈,你对新锐一代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寄语呢?
李建国:我希望新锐们不要一味的简单的对抗传统思维模式, 应该在对抗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新的样式。 同时不能简单的对待生活, 要思考生活, 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应该更有深度,直击生活中的焦点。
记者:也就是说希望新锐艺术家们能够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使作品真正能传达一些东西给观众。
李建国:可以这么说吧。
这一帮人都是垃圾,傻逼,特别是那个俞可托老罗的卵蛋,可谓是傻逼中的战斗机
都是群家里表哥在国家队踢球的人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07-07-31 16:48发表的 :
这一帮人都是垃圾,傻逼,特别是那个俞可托老罗的卵蛋,可谓是傻逼中的战斗机[/quote] Q确实的傻比
这一帮人都是垃圾,傻逼,特别是那个俞可托老罗的卵蛋,可谓是傻逼中的战斗机[/quote] Q确实的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