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80后”生人的时候,总是冠以他们各种名号,诸如“新新人类”、 “啃老族”、 “个性张扬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等,而对他们最普遍的评价就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一代。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和“文”,“人”关心人、关注人,“文”即文明、文化,故“人文”之本意即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所以,也可以说,人文精神本质上是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生的文化现象。
“80后”生人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博爱;他们眼中有“我”而心中无“他”;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虚无;他们追求功利,而不懂得积极进取;他们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放纵了精神的荒芜;他们一味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而忽略了道德的规范;他们只有作为自然人的自私和贪婪;而没有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和信仰。因此人们常常把我们的“80后”与美国“60”年代生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是“垮掉的一代”。
因此,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指责声此伏彼起,沸沸扬扬。但似乎所有人都在犯与他们同样的毛病,只懂得指责、埋怨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却不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是天生的异种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异种出现的概率似乎也太高了点,竟然“成就”了一代人。
今天,笔者就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浅见拙识,来简单分析一下“80后”生人人文精神缺失究竟是谁之过!
首先,我们需要赘述一下这代人的成长背景,而要谈他们的成长背景,也就不得不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979 年“计划生育”写入了国家宪法,为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计划生育最终走上法制轨道奠定了基础。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走上了依法行政的道路。从以上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应该是在1983年以后的事情。从198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我们谈论的“80后”正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因为是“第一代”所以家庭、社会都给予了他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而正是这种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却埋下了“精神荒漠”的种子。
第一、从家庭来讲,由于政策的原因,以往所谓“多子多福”的观念必须转变,所有上一代或上两代人的精力和宠爱都集中在了这些独生子女的身上,还真有“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而这种宠爱基本上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种即望子成龙型;第二种放任自流型。所谓望子成龙型,就是父辈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成龙变凤,因此对他们要求极为严格,学习上除完成日常作业外,还得参加各种辅导班,诸如舞蹈班、钢琴班、书法班等等,整得小孩子比大人还忙,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完全压抑了他们的童真与个性,而这种压抑终究需要有释放的时候,所以当这代人长大一点以后,他们不再希望活在别人为他们设计的生活当中,他们希望自由、轻松与快乐,而父辈却依然希望他们能够像孩童时代一样听话,能够继续遵循父母设计的轨迹成龙变凤,二者思想上的冲突愈发激烈,所以这代人也愈发叛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家人关系紧张;所谓放任自流型,就是父辈对独自子女从小就万分溺爱、娇生惯养、无拘无束,所以当他们长大以后,这种无拘无束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只关注物质享受,而不积极进取,精神上一片狼藉。纵观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过于偏激,正是这种偏激,在很大程度上造就“80后”生人自私自利、精神空虚的可悲后果。
第二、从社会来讲,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社会组织或机构没有真正地、完全负责任地对这代人的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义务,即学校与媒体。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人类精神营养的供给地。然而,现在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片面进行应试教育,而完全忽略的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培养,使他们精神营养严重匮乏,找不到人生的目标。而现在的大学呢?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本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在转变过程中却掺杂了太多商业化的因素。学校为了创收,大幅扩招,甚至可以花钱赞助上大学,这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倒退,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现在的大学校园已经不是象牙塔,而是大观园,功利心四处蔓延。学校里刻苦钻研人的人越来越少,剽窃的人越来越多;埋头苦学的人越来越少,谈情说爱的人越来越多;书卷气越来越少,铜臭味越来越多…
媒体是精神文明的堡垒,是舆论导向的重要工具。然而现在的媒体就想得了流行性感冒,整天宣传报道的都是些娱乐八卦的消息,季羡林、袁隆平、钱学森等大师鲜有音讯,而周杰伦、蔡依林、花儿之流却充斥媒体。各种选美、超女、超男等比赛层出不穷,功利色彩异常浓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发烧,年轻人能不发烧吗?!整个社会都在浮躁,年轻人能不浮躁吗?!整个社会都在迷失方向,年轻人能不迷失吗?!
第三、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基本普及,网络的功能也越来越强,而相应的负面的也愈发体现出来。各种不良信息正在通过网络严重腐蚀着年轻一代的身心,他们玩物丧志,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甚至更严重的涉足黄毒等。所以,科技进步了,物质丰富了,而精神却更加空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然,“80后”人文精神的缺失,还有另外一些重要原因,比如,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有过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可循,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难度很大,教育方式出现失误也有情可愿;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又是在新的环境下,所以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如何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走一些弯路,作为受众的年轻一代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国际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西方相对消极的文化、习惯等也传入我国,年轻一代因为相对比较感性、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等,所以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迷失方向。
总之,“80后”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非常沉重而复杂的命题,这代人身处历史巨变的洪流中,承载了太多前辈无法想象的精神包袱和思想、文化冲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一个普遍浮躁的年代,我们要求少不更事、缺乏理性判断、不堪重负的年轻一代去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完成人文精神的传承,对他们来讲,实在是勉为其难,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对这一代人的“蜕变”进行反思。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深刻剖析他们的成长环境,去解读他们内心世界的那份痛苦与空虚,或许我们就更能宽容而有效地去引导他们重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去塑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或许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甚至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褪去那份浮躁,而更多一份理性,他们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更积极、科学的态度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80后”作为我国甚至是世界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
“80后”生人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博爱;他们眼中有“我”而心中无“他”;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虚无;他们追求功利,而不懂得积极进取;他们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放纵了精神的荒芜;他们一味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而忽略了道德的规范;他们只有作为自然人的自私和贪婪;而没有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和信仰。因此人们常常把我们的“80后”与美国“60”年代生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是“垮掉的一代”。
因此,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指责声此伏彼起,沸沸扬扬。但似乎所有人都在犯与他们同样的毛病,只懂得指责、埋怨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却不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是天生的异种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异种出现的概率似乎也太高了点,竟然“成就”了一代人。
今天,笔者就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浅见拙识,来简单分析一下“80后”生人人文精神缺失究竟是谁之过!
首先,我们需要赘述一下这代人的成长背景,而要谈他们的成长背景,也就不得不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979 年“计划生育”写入了国家宪法,为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计划生育最终走上法制轨道奠定了基础。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走上了依法行政的道路。从以上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应该是在1983年以后的事情。从198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我们谈论的“80后”正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因为是“第一代”所以家庭、社会都给予了他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而正是这种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却埋下了“精神荒漠”的种子。
第一、从家庭来讲,由于政策的原因,以往所谓“多子多福”的观念必须转变,所有上一代或上两代人的精力和宠爱都集中在了这些独生子女的身上,还真有“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而这种宠爱基本上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种即望子成龙型;第二种放任自流型。所谓望子成龙型,就是父辈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成龙变凤,因此对他们要求极为严格,学习上除完成日常作业外,还得参加各种辅导班,诸如舞蹈班、钢琴班、书法班等等,整得小孩子比大人还忙,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完全压抑了他们的童真与个性,而这种压抑终究需要有释放的时候,所以当这代人长大一点以后,他们不再希望活在别人为他们设计的生活当中,他们希望自由、轻松与快乐,而父辈却依然希望他们能够像孩童时代一样听话,能够继续遵循父母设计的轨迹成龙变凤,二者思想上的冲突愈发激烈,所以这代人也愈发叛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家人关系紧张;所谓放任自流型,就是父辈对独自子女从小就万分溺爱、娇生惯养、无拘无束,所以当他们长大以后,这种无拘无束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只关注物质享受,而不积极进取,精神上一片狼藉。纵观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过于偏激,正是这种偏激,在很大程度上造就“80后”生人自私自利、精神空虚的可悲后果。
第二、从社会来讲,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社会组织或机构没有真正地、完全负责任地对这代人的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义务,即学校与媒体。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人类精神营养的供给地。然而,现在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片面进行应试教育,而完全忽略的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培养,使他们精神营养严重匮乏,找不到人生的目标。而现在的大学呢?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本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在转变过程中却掺杂了太多商业化的因素。学校为了创收,大幅扩招,甚至可以花钱赞助上大学,这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倒退,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现在的大学校园已经不是象牙塔,而是大观园,功利心四处蔓延。学校里刻苦钻研人的人越来越少,剽窃的人越来越多;埋头苦学的人越来越少,谈情说爱的人越来越多;书卷气越来越少,铜臭味越来越多…
媒体是精神文明的堡垒,是舆论导向的重要工具。然而现在的媒体就想得了流行性感冒,整天宣传报道的都是些娱乐八卦的消息,季羡林、袁隆平、钱学森等大师鲜有音讯,而周杰伦、蔡依林、花儿之流却充斥媒体。各种选美、超女、超男等比赛层出不穷,功利色彩异常浓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发烧,年轻人能不发烧吗?!整个社会都在浮躁,年轻人能不浮躁吗?!整个社会都在迷失方向,年轻人能不迷失吗?!
第三、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基本普及,网络的功能也越来越强,而相应的负面的也愈发体现出来。各种不良信息正在通过网络严重腐蚀着年轻一代的身心,他们玩物丧志,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甚至更严重的涉足黄毒等。所以,科技进步了,物质丰富了,而精神却更加空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然,“80后”人文精神的缺失,还有另外一些重要原因,比如,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有过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可循,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难度很大,教育方式出现失误也有情可愿;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又是在新的环境下,所以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如何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走一些弯路,作为受众的年轻一代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国际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西方相对消极的文化、习惯等也传入我国,年轻一代因为相对比较感性、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比较敏感等,所以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迷失方向。
总之,“80后”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非常沉重而复杂的命题,这代人身处历史巨变的洪流中,承载了太多前辈无法想象的精神包袱和思想、文化冲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一个普遍浮躁的年代,我们要求少不更事、缺乏理性判断、不堪重负的年轻一代去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完成人文精神的传承,对他们来讲,实在是勉为其难,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对这一代人的“蜕变”进行反思。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深刻剖析他们的成长环境,去解读他们内心世界的那份痛苦与空虚,或许我们就更能宽容而有效地去引导他们重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去塑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或许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甚至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褪去那份浮躁,而更多一份理性,他们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更积极、科学的态度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80后”作为我国甚至是世界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
顶,鼎,顶,鼎. [s: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