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杂交造就拉丁美洲艺术活力
发起人:com  回复数:0   浏览数:2052   最后更新:2008/06/18 06:22:58 by
[楼主] com 2008-06-18 06:22:58
文:吴嘉瑄

二次大战后,许多非西方国家纷纷脱离西方殖民统治,它们不仅在政治上追求独立,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亟欲藉由文化或艺术的途径,一方面强化国家主体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相较於经济而言,也较易与西方做较多的连结与交流,进而有机会同场一较高下,而拉丁美洲的发展即是最好的成功例子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资歷至少超过20年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以及古巴「哈瓦那双年展」(Havanna Biennial)。

圣保罗双年展

最早成立於1951年的圣保罗双年展,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巴西最重要的艺术活动,是目前拉丁美洲、同时也是南半球规模最大,同时与哈瓦那双年展并列為拉丁美洲最受瞩目的双年展;此外,它的资歷仅次於「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第叁名则是「卡塞尔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

圣保罗双年展自成立以来,与西方建立密切连结并互别苗头的立意相当明显,它兴起之初,拉丁美洲几乎没有现当代的美术馆,而其出现代表的最大意义即在於它建立了与西方现代主义连结的桥樑,将国际注意力拉至当时外界还很陌生的拉丁美洲/南半球上。圣保罗双年展不仅经费庞大,拥有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预算,且也效法西方最重要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的机制,採取近乎万国博览会方式的「国家馆」来做為展览模式,而它们也是唯一具有此种组织架构的国际性大展。(註1)藉由师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充分表态出它欲做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向外发声的领导地位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圣保罗双年展也以广纳世界各地的艺术於一时一地的策略,企图在欧洲的威尼斯之外,建立另一个相对於西方、可与之抗衡的重要艺术据点。

而自2006年上一届的圣保罗双年展开始,延续了几十年的国家馆艺术家代表选拔惯例出现重大变化,原先艺术家代表是由各国挑选出线,而上一届则改為由一主策展人所领导的策展团队选出,「放弃边界的观念,废除传统国家性的代表,任用国际性的策展团队来选择全球的艺术家。」(註2)主策展人郎雅多(Lisette Lagnado)对此也表示国家性的代表在今日已无太大意义。圣保罗双年展此去国家边界、更强调展览「国际性」的举措,虽然更能掌握整体双年展的节奏与规画,拥有更多自主权,然而原本设立国家馆所展现出的开放与包容性则可能因此而减少许多。


哈瓦那双年展

相较於圣保罗双年展大手笔的「气势」,哈瓦那双年展可说是小兵立大功的成功案例。哈瓦那双年展成立於1984年,第一届原本是聚焦於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艺术家,但自第二届即扩展至亚洲、非洲及中东等第叁世界国家,而将於明年举行的第十届,则更进一步地解除了这种地域上的限制。

已悄悄改為叁年展的哈瓦那双年展,一直以相当穷困克难的状况来举办,以2006年上一届為例,总经费约為11万美元,且参展艺术家需自备经费前往及一切参展费用,主办单位几乎无法提供相关的补助,却仍拥有数量庞大而多元的拉美、第叁世界国家的创作。此外,哈瓦那双年展的策展模式也不同於其他多数的双年展,由於经费严重不足,因而策展团队採取分工合作制,每个人画分负责区域,分工研究、推荐,最后以集体共识决定艺术家名单。

產生自卡斯楚(Fidel Castro)独裁政权下的哈瓦那双年展,展现出与圣保罗双年展迥然不同的性格,圣保罗双年展基本上并没有严重的政治或经济上的箝制,因而发展出现代主义性格的双年展;而哈瓦那双年展则一直处於动盪不安的「边缘」位置,展现出它与西方国家抗衡的鲜明立场,同时串连起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区域、第叁世界国家的交流,成為区域内重要的沟通管道,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力鲜少出现(然而这情形可能至明年起有所改变)。由於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所造成的边缘、另类特性,正是哈瓦那双年展吸引人的原因,不但成功地获得西方关注,同时也在国际艺术版图中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与圣保罗双年展所遭遇的问题相似,哈瓦那双年展开放拉丁美洲与第叁世界国家之外的艺术家参展,即从过去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立场,转变為与西方的交流对话,努力与国际艺坛接轨,其在迎向全球化潮流以利於生存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它原本的独特性。

越来越多的双年展……


至目前為止,除了圣保罗及哈瓦那之外,拉丁美洲出现了眾多双年展,如秘鲁「利马双年展」(Lima Biennial)、厄瓜多「国际库恩卡双年展」(International Cuenca Biennial)、巴西波多阿雷格尔的「南锥共同市场双年展」(Mercosul Biennial)、圣多明尼加共和国「加勒比海双年展」(Caribbean Biennial)、「波多黎各双年展」(Puerto Rico biennial)、「哥斯大黎加视觉艺术双年展」(Costa Rican Biennial of Visual Arts)、「宏都拉斯中美艺术双年展」(Bienal Centroamericana Honduras)、在不同国家举办的「中美洲地峡视觉艺术双年展」(Visual Arts Biennial of the Central-American Isthmus)、哥伦比亚「波哥大双年展」(Bogota Biennial),以及去年才举办首届的阿根廷「世界尽头双年展」(Biennial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在圣保罗与哈瓦那的带头示范,以及越演越烈的全球化风潮下,拉丁美洲各国与亚洲情形相似地,也面临到文化生存的忧患关头,因而纷纷起而效尤,运用其自身相对於西方中心的边陲特性,亦即地理与文化上相对於西方、特殊而浓厚的「异国情调」来举办双年展,试图在自我证明之外,还能於当前全球文化艺术观光版图中取得特殊位置。然而,这些大大小小在短短20几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让人看得眼花撩乱的双年展,在质量未明的状况下,是否能持续举办下去并获得国际上实质的反映,目前仍是未定之数。而在亚洲已开始串连整合起区域内的国际大型展览,準备以合纵连横的态势扩大亚洲艺术的影响力时,拉丁美洲各国日后也是否会採取类似策略,也值得持续观察。

註1

1990 年代之前,圣保罗双年展的参展国家曾多达100多个,远高於威尼斯双年展的20至30个;近十多年来,此二者趋於接近。见徐文瑞,〈圣保罗双年展台湾馆?〉,《典藏.今艺术》116期(2002.05),页49-51。然而,圣保罗双年展在展场设计上,却不像其他国际性大展一般,分散於城市中不同地点,而是以一个四层楼的超大建筑做為展场。

註2:引文出自於该届双年展新闻稿。引自吴金桃,〈在争议中登场—— 2006圣保罗双年展〉,《典藏.今艺术》171期(2006.12),页170-172。

[沙发:1楼] guest 2011-03-25 17:53:3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