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 现代绘画--六人展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0   浏览数:1877   最后更新:2007/11/08 05:12:34 by
[楼主] 嘿乐乐 2007-11-08 05:12:34

部落•部落

此文摘自 吕澎和易丹的《中国现代艺术史 1979 - 1989》

湖北青年美术节之后出现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家群体,是以武汉的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部落•部落”。这个群体在1986年12月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展览“部落•部落第一回展”。这些艺术家绝大多数来自湖北美术学院。

正如85’—86’时期中国各处的艺术群体一样,“部落•部落第一回展”也有一个颇具匠心、深具哲理的序——这是一段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13章里摘录的文字,是耶稣关于种子和沃土的箴言。在批评家彭德看来,艺术家们用这段宗教箴言作为画展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调艺术家的命运因为机遇的不同而不同,而是想说明,“具有主体精神的艺术家并不等于一粒被先天因素决定了的种子,他的命运还要取决于他在艺术观上的选择。”根据批评家彭德的看法:

《部落•部落》群体的选择是理性化的选择。他们不同于85'美术新潮的弄潮儿,更多的借用美术的手段去表达一种文化态度,去激烈地抨击传统美术的僵死模式,而是平心静气地在那里探索他们所感兴趣的艺术。他们不想成为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尽管他们肯定倡导活动的意义;他们感到关注运动只是关注文化冲撞的高潮期,而高潮的到来意味着退潮的开始。••••••他们希望成为现代艺术形态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呐喊者和殉道者。

不管彭德对这些艺术家的心态和愿望的概括是都准确,“部落•部落”群体的艺术家们所希望达到的境界至少是清晰的,那就是在现代艺术的大潮中稳住脚跟,在一种相对超然的状态下从事“艺术形态”的探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超然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与“文化态度”相隔离的状态。

“部落•部落第一回展”中的作品,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前文论及的曹丹的《没有门的房间》和毛春义的《谧》,都试图在一种控制而非渲泄的画面构成里表达艺术家的哲理思致。这种控制中表达冷静思索的现象,在范汉成的《精神病医生和他的病友的合影》,何立的《盲女和黑色烟囱》中也有明确的表现。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们试图摆脱一种疾风骤雨式的文化批判。但是,这种摆脱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能够逃避“文化态度”。换句话说,艺术家“平心静气”地去探索艺术形态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沾染上他们自己的文化态度。哪怕是一些纯个人性的对哲理的思考,不管是暴躁不安还是平心静气,也必然是一种文化的思考。在展览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李邦耀的《琅琊草与画架上的琅琊草与人》、冯学伟的《咏叹》、魏光庆的实物《给杰克逊•波洛克》和田挥的《没有风的下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文化思潮的隔膜,却也没有完全成为所谓纯“艺术形态”的探索。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种与文化思潮的隔膜仅仅是一种模糊——作品的文化意义,因而不是清晰直白而是曲折隐晦罢了。

[沙发:1楼] 嘿乐乐 2007-11-09 06:23:46
[attachment=68432] [attachment=68433] [attachment=68434] [attachment=68435] [attachment=68436] [attachment=68437] [attachment=68438] [attachment=68439] [attachment=68440] [attachment=68441] [attachment=6844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