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周末之死看中国媒体独立性缺失之体制根源
发起人:独立性 回复数:1
浏览数:1527
最后更新:2007/12/19 04:34:47 by
有自我标准的人是有魅力的
By [ 苌苌 ] 2007-12-11 14:12:12
最近常想自我标准这事儿,还有意志力的问题。突然明白某些人的魅力来源于何处。看了俩电影,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清洁工大妈,一个是小孩,都是对社会最没影响力的人,但因为有自我标准在严酷环境中越来越显出迷人。又从《故事》——好莱坞编剧的红宝书,平庸小说家抱着中文版可成为金牌编剧——中看到说,主角一定是有意志力或自由意志,法斯宾德是个受好莱坞影响很大的导演,仔细想想那些特别吸引我们的影视剧的主角们,无不如此。
《恐惧吞噬灵魂》导演:法斯宾德
《恐惧吞噬灵魂》来自阿拉伯的一句谚语。人类世界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出于恐惧。孤独、婚姻、拜金、权力、战争。。。人们出于恐惧,而做出违背灵魂的决定。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六十岁女人和比她小二十岁的阿拉伯裔工人的爱情,情节现在看来也挺惊世骇俗的。一开始出场的又丑又老的清洁女工艾米将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法斯宾德的电影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在当代德国社会种族歧视是那么根深蒂固,和我们这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截然相反(你都要为中华民族自豪了),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外国人的歧视越严重。艾米的邻居、同事、儿女,甚至小区商铺的店主,将因为她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恋情而唾弃她。但她始终坚持她的选择,毫不退缩。阿拉伯人应该感谢法斯宾德么,法导才不要你感谢他。生活的惯性状态、社会传递的焦虑、他人的偷窥与道德压力,还是拉长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最后顶不住压力的是那个阿拉伯人,做奸犯浑,导演对片中的阿拉伯人不是一味地奉上同情,这也是我喜欢的法式处理方式。这几年,国产电影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种讨好草根的姿态,更糟糕的是导演精力有限,本是想讨好的,拍出来却和侮辱差不多,比如《xx》。
关于法斯宾德再说几句题外话:看到第一个镜头,就知道这将是个好电影——每秒24格都是艺术——每格单拿出来,就是艺术摄影。大部分戏是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拍的,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枯燥,因为它丰富的层次感和多元化,色彩,镜头调度,灯光,服装,既有个性,又服务于整体。不是说你精心了,就可以拍得很棒,国内有过同样低成本的室内电影,100分钟几乎全都在室内取景,但画面混沌没有层次感,本来剧情就够单调的,但电影语言更加重了这种单调。艺术领域的很多感觉都是相通的,这关乎导演的天赋。法斯宾德是那种具有强大的心理力量的人,像一个漩涡,拍一部电影,他可以把所有的人逼疯,又把他们拉回来,尽管其貌不扬,但女主角们总是爱上他,和他合作的阶段也是她们演艺生涯最闪亮的阶段。在剧组穷困潦倒的时候,她们去做皮肉生意养活整个剧组,法斯宾德还做过男妓以得到继续拍片的资金。法斯宾德的电影一半是源自他的生活,肆无忌惮地宣扬自己的双性恋取向,毫不掩饰暴君似的独裁和极度的敏感自怜,你可以说这个人很烂,但他身上有闪光点,艺术是他生命的轴心(不过很怕没有天赋还自称把艺术作为生命轴心的),如今烂人导演多的是,但,哪个有闪光之处?
《这就是英格兰》 导演:Shane Meadows
这是近来出的非常好的英国电影。讲的是1980年代初的事。小男孩很是有自我意识形态,他的爸爸在阿根廷之战中牺牲了。他穿着爸爸给他买的大肥喇叭裤上学去,被同学嘲笑。但当嘲笑的字眼涉及到他父亲,他和比他高很多的大同学打架,一点都不胆怯。后来和一群小流氓混,孩子妈也挺各色的,把孩子送到流氓窝说:“他以前有些心理障碍,可我发现他跟你们混以后,心态好多了,我就把他交给你们了。”流氓头待他跟亲弟弟似的。后来来了个大流氓,他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发表的一番言论,猛一听还挺难让人拒绝的。小流氓和大流氓势不两立,小家伙该作何选择呢,那一刻,还真挺让人紧张的。还有民族主义为什么行不同呢,看电影吧。
一般情况下,我很讨厌油滑的儿童演员。但小演员Thomas Turgoose却有种让人喜欢的沉稳劲头,这孩子长得特逗,可以说是英国的方枪枪,电影结束的时候字幕上说“献给sharon turgoose(1964-2005)”,查了一下,发现她就是thomas的母亲,死于癌症。thomas的父母在他一岁的时候分手,影里的角色也是成长于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小演员个人故事的悲惨已经超过电影,直赶《雾都孤儿》,你还可以看到角色的名字和导演同名,也就是说这电影是导演自传来的。
自我标准和意志力讲的是无论任何情况都能坚持你自己的立场。自我标准不怎么和既得利益挂钩,成功人士都是特别圆融的人,有个成语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你包容才能当大人物。社会里从上到下,都有很容易被人的名气和来头震慑住的人,对他们特别奴颜卑膝。小记如何保持独立批评立场,一个办法是,避免和他们成为朋友。然而,如果明星主动拉拢,还是很难拒绝,一个女明星,把三联的老男记就都给腐蚀了,造成的结果是那种以朋友角度写的明星访谈如不是看在老记面子上就被毙掉了。
拥有自我标准,也不一定形成无敌魅力。淤了,就成了挑剔。还有almodovar(不是当导演的那个),也是个有自我标准的人,比没有标准的好玩,但很不巧,骨子里就带着不靠谱基因。这样的人社会里有很多,经常好以特别靠谱的口吻说一些不靠谱的话。如果占据了话语权就更糟糕,中国媒体为什么不让过愚人节,因为国人太容易被愚弄了。我们国民性中有一点特别不靠谱的是,就是人云亦云的人特别多,思想上爱受制于人的人特别多,容易被抑扬顿挫的口气催眠的人也特别多。。。
Comments [25] | 1142 views
- 评论 -
leona 说:
我觉得s也够资格被删,恶~
at 2007-12-18 11:28:06
echogu 说:
天啊,太有娱乐精神了, almodovar(不是当导演的那个)已经自我标榜成被扼杀的民主人士啦
苌苌,请你、求你、命令你一定严正告诉伊,请勿再扰。
对于这种妄想症+偏执狂,除了敬而远之,还是敬而远之。
大家实在有钱有闲,就凑钱给伊买个镜子,让伊时时刻刻照着,自我陶醉好了。
at 2007-12-18 11:15:00
wangyu 说:
怎么把satinsilver的那篇回应给删除啦???? 写了那么长,怪可惜的。也不公平啊。就剩A的了。
at 2007-12-18 9:28:34
ggyy 说:
Kao 都文采成这样 我喜欢国语
at 2007-12-17 11:19:47
almodovar 说:
我只针对观点不对人,早和怅怅说过她愿意的话我可以从此蒸发。生活中的怅怅是否活泼可爱美丽纯洁我完全不关心,这是因为对我来说她只是一个符号,一种声音,既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社会角色牵扯。做男人有风度和深度这话不适和我,因为在网络上我不是男人,就像你证明的那样我其实只是一条狗。灵敏,凶猛,放肆 ,但同样的---忠诚,忠诚于真理。但我完全同意在怅怅这块地儿弄得乌烟瘴气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别人有她的社会角色要继续扮演下去,我无权如此强势的去侵扰。所以以后本人不会再发任何针对博主的留言,也希望为此画上一个句号。
同时在这场论战中有几点遗憾,依稀印象中每次和怅怅发生争执,如若是小打小闹,伊必柳眉倒竖,讥诮挖苦还以颜色;可若是用心阐述一些观点时(若几篇长文),从来得不到主人的正面回音,只有一群素未谋面的id跳出来横加侮辱,大肆攻讦。我猜想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可是怅怅,我的那么多想法中没有你赞同很正常,可难道连你所鄙夷反对的观点你都不屑到这个地步来驳斥么?其实还是蛮想明了你的态度,以前才会不断地用些小策略去激怒你(如祖祖的脸形,三联记者董路剽窃问题啊。。) 这算是一个你们怀疑的居心吧。除此之外,我们相隔天南地北平素专修又差之千里,可以说生命中几乎没有交点吧,那么请不要再继续对我的"叵测"进行任何猜想,我衷心希望现实中的你愉快幸福,远离烦恼。
第二点遗憾或者也可说是收获就是,就是这段时间来在怅怅这里的全部论战过程中,见证了一个很有趣的中国现象,就是在民主的环境中,异议是如何被绞杀的。以前有人谈到在中国是否全部言论自由以后就会有真正的民主到来。这次经历给了我否定的答案:在这里,我的个人表达是完全自由的,怅怅既不会删我的帖子,事后也不会有网警追查ip到法国来,可以说客观条件下民主的硬件条件已然具备。可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难耐的真空,自始至终我在一个人战斗,被敌人蔑视,被小人辱骂,被愚人误解。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些在言语中可以体会出还是对我保有赞同抑或是同情态度的声音也由于种种的原因(比如和博主的社会关系啊,做人尺牍一向的圆滑等等)沉默了下去。可这一切都不足以使我退缩,因为我始终相信自己坚定立场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可是到了后来,当晓之以理无法使倔强的我缄默时,真正使我沮丧的是那动之以情。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并非由于我感到自己的势单力薄,而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的感受,真理也许比谎言更加有毒。从我第一次在怅怅这发帖以来,我就一直不断地被怀疑成某种行内斗争的阴谋者,这也是使我不愿再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我感觉我不是在和你们的观点战斗,我只是你们眼中社会游戏的一个棋子,这我无法接受。因为我不要求理解,但我希望尊重,正如我一贯尊重怅怅一样。这种民主的非典型性死亡现象是否是中国独有我不敢说,记得几年前法国一个解放报的记者写过一本<<五年在中国>>,之后在他的博客上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论战,任何一个观点都会有旗帜鲜明的护拥者与反对者,而且人数可观,整个讨论气氛也是相当的激烈,并无各位脑中所装的法国文艺沙龙辩论的优雅,可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通过互相的争执与攻击,双方都在不断的接近与真理。特别是,在那么多次的争论中,没有人怀疑过id的那一头是否是一个右翼的报纸记者来捣乱的。没有"居心",没有"动机",只有初衷-了解真相,摒除偏见。别人说中国13亿人口,如果民主了那还得了啊?肯定各执一词,混乱不堪。我看未必,在中国众口铄金的力量肯定大于自我表达的诱惑。这种求同性是在骨子里的,这种斗争欲也是无数次的历史遗传,这一切都导致民主的到来还需时刻--软件气候的形成,什么时候所有人可以当面义正言辞职责你的
By [ 苌苌 ] 2007-12-11 14:12:12
最近常想自我标准这事儿,还有意志力的问题。突然明白某些人的魅力来源于何处。看了俩电影,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清洁工大妈,一个是小孩,都是对社会最没影响力的人,但因为有自我标准在严酷环境中越来越显出迷人。又从《故事》——好莱坞编剧的红宝书,平庸小说家抱着中文版可成为金牌编剧——中看到说,主角一定是有意志力或自由意志,法斯宾德是个受好莱坞影响很大的导演,仔细想想那些特别吸引我们的影视剧的主角们,无不如此。
《恐惧吞噬灵魂》导演:法斯宾德
《恐惧吞噬灵魂》来自阿拉伯的一句谚语。人类世界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出于恐惧。孤独、婚姻、拜金、权力、战争。。。人们出于恐惧,而做出违背灵魂的决定。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六十岁女人和比她小二十岁的阿拉伯裔工人的爱情,情节现在看来也挺惊世骇俗的。一开始出场的又丑又老的清洁女工艾米将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法斯宾德的电影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在当代德国社会种族歧视是那么根深蒂固,和我们这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截然相反(你都要为中华民族自豪了),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外国人的歧视越严重。艾米的邻居、同事、儿女,甚至小区商铺的店主,将因为她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恋情而唾弃她。但她始终坚持她的选择,毫不退缩。阿拉伯人应该感谢法斯宾德么,法导才不要你感谢他。生活的惯性状态、社会传递的焦虑、他人的偷窥与道德压力,还是拉长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最后顶不住压力的是那个阿拉伯人,做奸犯浑,导演对片中的阿拉伯人不是一味地奉上同情,这也是我喜欢的法式处理方式。这几年,国产电影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种讨好草根的姿态,更糟糕的是导演精力有限,本是想讨好的,拍出来却和侮辱差不多,比如《xx》。
关于法斯宾德再说几句题外话:看到第一个镜头,就知道这将是个好电影——每秒24格都是艺术——每格单拿出来,就是艺术摄影。大部分戏是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拍的,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枯燥,因为它丰富的层次感和多元化,色彩,镜头调度,灯光,服装,既有个性,又服务于整体。不是说你精心了,就可以拍得很棒,国内有过同样低成本的室内电影,100分钟几乎全都在室内取景,但画面混沌没有层次感,本来剧情就够单调的,但电影语言更加重了这种单调。艺术领域的很多感觉都是相通的,这关乎导演的天赋。法斯宾德是那种具有强大的心理力量的人,像一个漩涡,拍一部电影,他可以把所有的人逼疯,又把他们拉回来,尽管其貌不扬,但女主角们总是爱上他,和他合作的阶段也是她们演艺生涯最闪亮的阶段。在剧组穷困潦倒的时候,她们去做皮肉生意养活整个剧组,法斯宾德还做过男妓以得到继续拍片的资金。法斯宾德的电影一半是源自他的生活,肆无忌惮地宣扬自己的双性恋取向,毫不掩饰暴君似的独裁和极度的敏感自怜,你可以说这个人很烂,但他身上有闪光点,艺术是他生命的轴心(不过很怕没有天赋还自称把艺术作为生命轴心的),如今烂人导演多的是,但,哪个有闪光之处?
《这就是英格兰》 导演:Shane Meadows
这是近来出的非常好的英国电影。讲的是1980年代初的事。小男孩很是有自我意识形态,他的爸爸在阿根廷之战中牺牲了。他穿着爸爸给他买的大肥喇叭裤上学去,被同学嘲笑。但当嘲笑的字眼涉及到他父亲,他和比他高很多的大同学打架,一点都不胆怯。后来和一群小流氓混,孩子妈也挺各色的,把孩子送到流氓窝说:“他以前有些心理障碍,可我发现他跟你们混以后,心态好多了,我就把他交给你们了。”流氓头待他跟亲弟弟似的。后来来了个大流氓,他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发表的一番言论,猛一听还挺难让人拒绝的。小流氓和大流氓势不两立,小家伙该作何选择呢,那一刻,还真挺让人紧张的。还有民族主义为什么行不同呢,看电影吧。
一般情况下,我很讨厌油滑的儿童演员。但小演员Thomas Turgoose却有种让人喜欢的沉稳劲头,这孩子长得特逗,可以说是英国的方枪枪,电影结束的时候字幕上说“献给sharon turgoose(1964-2005)”,查了一下,发现她就是thomas的母亲,死于癌症。thomas的父母在他一岁的时候分手,影里的角色也是成长于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小演员个人故事的悲惨已经超过电影,直赶《雾都孤儿》,你还可以看到角色的名字和导演同名,也就是说这电影是导演自传来的。
自我标准和意志力讲的是无论任何情况都能坚持你自己的立场。自我标准不怎么和既得利益挂钩,成功人士都是特别圆融的人,有个成语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你包容才能当大人物。社会里从上到下,都有很容易被人的名气和来头震慑住的人,对他们特别奴颜卑膝。小记如何保持独立批评立场,一个办法是,避免和他们成为朋友。然而,如果明星主动拉拢,还是很难拒绝,一个女明星,把三联的老男记就都给腐蚀了,造成的结果是那种以朋友角度写的明星访谈如不是看在老记面子上就被毙掉了。
拥有自我标准,也不一定形成无敌魅力。淤了,就成了挑剔。还有almodovar(不是当导演的那个),也是个有自我标准的人,比没有标准的好玩,但很不巧,骨子里就带着不靠谱基因。这样的人社会里有很多,经常好以特别靠谱的口吻说一些不靠谱的话。如果占据了话语权就更糟糕,中国媒体为什么不让过愚人节,因为国人太容易被愚弄了。我们国民性中有一点特别不靠谱的是,就是人云亦云的人特别多,思想上爱受制于人的人特别多,容易被抑扬顿挫的口气催眠的人也特别多。。。
Comments [25] | 1142 views
- 评论 -
leona 说:
我觉得s也够资格被删,恶~
at 2007-12-18 11:28:06
echogu 说:
天啊,太有娱乐精神了, almodovar(不是当导演的那个)已经自我标榜成被扼杀的民主人士啦
苌苌,请你、求你、命令你一定严正告诉伊,请勿再扰。
对于这种妄想症+偏执狂,除了敬而远之,还是敬而远之。
大家实在有钱有闲,就凑钱给伊买个镜子,让伊时时刻刻照着,自我陶醉好了。
at 2007-12-18 11:15:00
wangyu 说:
怎么把satinsilver的那篇回应给删除啦???? 写了那么长,怪可惜的。也不公平啊。就剩A的了。
at 2007-12-18 9:28:34
ggyy 说:
Kao 都文采成这样 我喜欢国语
at 2007-12-17 11:19:47
almodovar 说:
我只针对观点不对人,早和怅怅说过她愿意的话我可以从此蒸发。生活中的怅怅是否活泼可爱美丽纯洁我完全不关心,这是因为对我来说她只是一个符号,一种声音,既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社会角色牵扯。做男人有风度和深度这话不适和我,因为在网络上我不是男人,就像你证明的那样我其实只是一条狗。灵敏,凶猛,放肆 ,但同样的---忠诚,忠诚于真理。但我完全同意在怅怅这块地儿弄得乌烟瘴气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别人有她的社会角色要继续扮演下去,我无权如此强势的去侵扰。所以以后本人不会再发任何针对博主的留言,也希望为此画上一个句号。
同时在这场论战中有几点遗憾,依稀印象中每次和怅怅发生争执,如若是小打小闹,伊必柳眉倒竖,讥诮挖苦还以颜色;可若是用心阐述一些观点时(若几篇长文),从来得不到主人的正面回音,只有一群素未谋面的id跳出来横加侮辱,大肆攻讦。我猜想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可是怅怅,我的那么多想法中没有你赞同很正常,可难道连你所鄙夷反对的观点你都不屑到这个地步来驳斥么?其实还是蛮想明了你的态度,以前才会不断地用些小策略去激怒你(如祖祖的脸形,三联记者董路剽窃问题啊。。) 这算是一个你们怀疑的居心吧。除此之外,我们相隔天南地北平素专修又差之千里,可以说生命中几乎没有交点吧,那么请不要再继续对我的"叵测"进行任何猜想,我衷心希望现实中的你愉快幸福,远离烦恼。
第二点遗憾或者也可说是收获就是,就是这段时间来在怅怅这里的全部论战过程中,见证了一个很有趣的中国现象,就是在民主的环境中,异议是如何被绞杀的。以前有人谈到在中国是否全部言论自由以后就会有真正的民主到来。这次经历给了我否定的答案:在这里,我的个人表达是完全自由的,怅怅既不会删我的帖子,事后也不会有网警追查ip到法国来,可以说客观条件下民主的硬件条件已然具备。可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难耐的真空,自始至终我在一个人战斗,被敌人蔑视,被小人辱骂,被愚人误解。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些在言语中可以体会出还是对我保有赞同抑或是同情态度的声音也由于种种的原因(比如和博主的社会关系啊,做人尺牍一向的圆滑等等)沉默了下去。可这一切都不足以使我退缩,因为我始终相信自己坚定立场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可是到了后来,当晓之以理无法使倔强的我缄默时,真正使我沮丧的是那动之以情。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并非由于我感到自己的势单力薄,而是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的感受,真理也许比谎言更加有毒。从我第一次在怅怅这发帖以来,我就一直不断地被怀疑成某种行内斗争的阴谋者,这也是使我不愿再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我感觉我不是在和你们的观点战斗,我只是你们眼中社会游戏的一个棋子,这我无法接受。因为我不要求理解,但我希望尊重,正如我一贯尊重怅怅一样。这种民主的非典型性死亡现象是否是中国独有我不敢说,记得几年前法国一个解放报的记者写过一本<<五年在中国>>,之后在他的博客上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论战,任何一个观点都会有旗帜鲜明的护拥者与反对者,而且人数可观,整个讨论气氛也是相当的激烈,并无各位脑中所装的法国文艺沙龙辩论的优雅,可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通过互相的争执与攻击,双方都在不断的接近与真理。特别是,在那么多次的争论中,没有人怀疑过id的那一头是否是一个右翼的报纸记者来捣乱的。没有"居心",没有"动机",只有初衷-了解真相,摒除偏见。别人说中国13亿人口,如果民主了那还得了啊?肯定各执一词,混乱不堪。我看未必,在中国众口铄金的力量肯定大于自我表达的诱惑。这种求同性是在骨子里的,这种斗争欲也是无数次的历史遗传,这一切都导致民主的到来还需时刻--软件气候的形成,什么时候所有人可以当面义正言辞职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