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 部落•部落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1   浏览数:2300   最后更新:2007/11/09 06:23:46 by
[楼主] 嘿乐乐 2007-11-08 06:59:52

现代绘画--六人展



这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师余友涵同该校5位学生丁乙、冯良鸿、秦一峰、艾得无、汪谷青举办的一个师生联展。它于1985年3月18日-26日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举行,余友涵无疑是主要组织者。就展览题目看,可看出它与以往一个很大不同,即创造“现代绘画”的主观愿望已公开写在他们的旗帜上了。“画展前言”也体现出这种意向。他们把绘画视为寻找时代形象的使命,而这也是一种创造历史的过程。他们确信今日创造的成果 将成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文明的基础。尽管这是未事宣传、影响不大的展览,但已显出上海画坛在观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的征兆,主动创造现代文化,这已成为一代青年艺术家的清醒意识。尝试的幼稚,作品与宣言的距离,都不能作为否定这种创造意识的口实。有趣的是,当老师余友涵在呼唤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反对堕落、隔汇中西时,他的5位学生却已把这一切化为了一系列具体的思想:“急切寻找静观、内省的空间,横向的平行色迹恢复着万物的和谐与神秘,在稠厚的色彩颤动之间,我表露直觉感受的‘东方’这样一个整体”(丁乙);“我向往高度发达的文明,也追忆那不可知的神秘,这一切在我的心灵中无限伸张,形成了另一种存在,成为我的真实,这只能在想象中悟到的存在组成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冯良鸿);“能够静静地独自思想,我感到难得宝贵,我用这些抽象的形来表现我的安宁”(秦一峰);“通过审视,我发现在我的周围充满着无限的各种各样的不可名状的图象,它是客观实在给我提供的一种幻想呢,还是幻想提供给我的一种更为客观的实在?我无从知道。我所知道的只是这些图象事我创造生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含着有与无的相峙,静与动的抗衡,柔与刚的对立,所有这些都熔铸于生命的大和谐中”(艾得无);“深夜,我仰望星空,我意识道另外一种存在,画画教会了我更全面地去认识自然,我开始注意道每一存在物的背后都包含着无穷的真理和无限的多样性”(汪谷青)。20岁左右的美术青年们在此显露出的朦胧而实在的现代意识,表明中国新美术的创造者的一种新心态、新知识结构和新思维方式。冯良鸿的《作品10号》即是他对不可知世界的一种形象领悟。余友涵在展览中展出了11幅较早的近乎水墨的抽象作品,以黑白的曲线晕染效果,来呈示一种他所理解的无为、虚静、柔弱的东方精神。参展作者丁乙、秦一峰是1986年11月与张国粱一起完成在上海滩颇具影响的“街头布雕”系列的参与者,而其反传统意识在1985年初便已见端倪。

返回页首